老子今注今译 (11) 更多

  • 十六/七/八/九/二十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守静,修身之道。 ...
  • 十四/五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
  • 十二十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牧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官世界。节欲,物欲生活,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
  •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依稀记得大学第一节课《建筑空间组合论》,老师借这段话给我们解释建筑,解...
  • 九/十章
    持而盈之,不知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家不同于儒家,不避世,身退并非必要去其位,在乎收敛不占有功劳和名望。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
  •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行。夫唯不争,故无忧。 作为道德经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被奉为道家至理名言。水为世间至柔之物...
  • 六七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似虚,似根,绵绵不绝。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守中,无为中正之道。非同 中庸 之道。 老子反对这种拟人论的说法(Anthropomor...
  •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中道先于神灵帝王的论点。
  •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智者,是指自作聪明的人。 道家的...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

城市建筑学 (2)

  • 第155页 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可以说是我对于城市研究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从少年时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感动,到投身建筑与城市领域,目睹了中国房地产疯狂的生长。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梦想被房价...
  • 第9页 英文版编者序言
    以干枯形象出现在城市中的这些保留或变态的经久建筑,通常易于把其自身的经久特征归结为它们在特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罗西认为,正式在这个意义上,当代“文脉主义论者”的为自然主义城市观与发展着的时间概念相...

城市形态 (4)

  • 第195页 城市模型和城市设计
    建筑师背景的城市研究,不可避免的要从模型和urban design的角度去进行。二维的城市形态,尤其是城市肌理的图底关系分析到三维的城市空间尺度,尤其是街道、广场等开放空间的尺度问题。 克里斯多夫 亚历山大 所精...
  • 第53页 三个标准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永久聚落的空间形态都硬挨是宇宙或神的魔法模式。 两个发展最完善的宇宙模式理论是中国和印度。中国人的宇宙观有着巨大的影响,几乎主宅了所有中国、韩国、日本和大部分东南亚城市的布局方...
  • 第26页 什么是城市的形态,它是如何形成的?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有三个理论分支致力于对它的研究。第一个分支,称作“规划理论”……因而这个理论有一个更广泛的名称“决策理论”。 第二个分支,我称它作“功能理论”,更侧重于城市本身,因为它试图解...
  • 第16页 城市历史中的形态价值标准
    暂且撇开重建的复杂性与旧城的内在逻辑不谈,灾后的城市重建为我们提供了此类城市形成过程的线索。我们可以分析大火后的伦敦与芝加哥,大地震后的里斯本、旧金山、东京、马那瓜和安克雷奇,大劫难之后的亚特兰大...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 (11) 更多

  • 第205页 结语
    在城市建筑上有四种相应的、可使用的批评或干预方法及阶段:一是决定特征;二是回到前一状态或阶段的那种特殊干预;三是重新使用,也就是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适应,使其能适用于当代;四是建筑的修复,这需要...
  • 第196页 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与城市形态
    营造之制:城市建筑类型 《清式营造则例》规定都城建筑的大式与小式建筑之则例保证了城市风格和形态的统一,以及城市中纪念性建筑(宫殿、寺庙)与大量性、不断变更和重建民居所使用的不同建筑构件之类型、组件、...
  • 第185页 “新城市主义”与类型学
    新城市主义的著作发表: 新城市注意主要著作发表在1990年代初,较早出现的理论著作是D 凯包夫(Doug Kelbaugh)和卡斯洛普共同编辑的《步行街手册:一种新城市设计策略》(Pedastrain Pocket Book: A new Suburba...
  • 第174页 克里尔的城市理论
    克里尔从此得出了他的城市空间概念:“街道和广场是严格精确的空间类型,街区是街道和广场构成的结果。” 从平面角度看,传统城市的肌理主要是实体,而现代城市的肌理主要是虚空,建筑孤立地矗立在空旷的空间和绿...
  • 第144页 系统的城市
    大城市的组成部分可以构成城市中的小城市,这种观念是对功能主义理论,也就是分区制的挑战。 可以说城市形态学和类型学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和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一种对峙。 林奇在《好的城市形象》中列举了多...
  • 第136页 系统的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明显具有规划性质,具体说受《周力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影响。贺业矩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和《中国古代城市史》中详尽的地阐述了这种营国理念在中国历史城市,尤其是都城营造时所...
  • 第119页 本体的城市
    首先,本体是什么? 本体论(Ontology),"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 本性 ,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 第113页 城市形态学
    --城市形态学意大利发展与穆拉托里学派(Muratori) 维勒划分的三种建筑类型学,第一种是洛杰尔有关建筑要素与自然要素集合形式的相关性,认为建筑是对自然自身基本秩序的模仿。这种类型被称之为“原型”或理想类...
  • 第107页 城市形态学
    当时建筑讨论不得不面对出现的城市化新形式,这种城市化形式吞噬了大量土地,其典型例证就似乎英国“新城镇运动”(New Town monvement)和法国“新住宅运动”(Villes Nouvelles)。这种新城市化形式导致的城市...
  • 第95页 城市形态学
    城市规划是以平面、二维和总图的尺度计划城市布局和发展,以及从政治、经济、区域分布、功能划分等领域进行科学化、数量化和概念化的总体研究和企划。 城市形态学研究城市的形态、形式、街道、街区和邻里结构、空...
  • 第51页 建筑类型学
    新理性主义重新讨论类型学的目的之一是试图以类型学的性质打破现代主义功能决定论的信条。 既然城市是建筑类型存在的基础,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就是整体研究城市建筑的综合思想方法。使用互为表里的思想理论对...

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1)

  • 第139页 数据展现
    数据的基本呈现方式: 1. 表格2. 线图3. 饼图4. 条形、柱形5. 散点图6. 雷达图(多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