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初对《美国新闻史》的笔记(16)

子初
子初 (追风少年)

读过 美国新闻史

  • 第十一章 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新式新闻事业兴起,黄色新闻的扩散,以及报纸的“人民斗士”之外,激情草创的年代已久存有某种不偏不倚的公正。因此本章就是为此特设的。 1.《纽约时报》1851年雷蒙德创办,1896年奥克斯买下,知名主编卡尔·范安达。而对于奥克斯来说,什么评价都比不上这一句:

    《纽约时报》的历史就是一个男人的故事。
    引自 第十一章 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把这个伟大的报纸献给奥克斯。 不同于其他报纸,他计划出版的是一份拥有可靠的新闻报道和社论观点、供不喜欢过分强调娱乐性和特稿的读者阅读的报纸。添加有价值的金融地产信息,文章具有时事新闻意义,降低价格。 他的办报方针如下:

    我的殷切目标是:《纽约时报》要用一种简明动人的方式,提供所有的新闻,用文明社会中慎重有礼的语言,来提供所有的新闻;即使不能比其他可靠媒介更快提供新闻,也要一样快;要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无论涉及什么政党、派别或利益;要使《纽约时报》的各栏成为探讨一切与公众有关的重大问题的论坛,并为此目的而邀请各种不同见解的人参加明智的讨论。
    引自 第十一章 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主编范安达也是传奇人物,是一个“喜欢报纸的编辑工作胜过喜欢世界上的一切”的人。给予日常新闻与重大突发新闻同等关注,深入挖掘报道。他经典的作品就是“泰坦尼克号”事件的新闻组织与报道。对于一战的报道,则是该报取得卓越地位的主要原因。 2.新闻领袖《纽约先驱报》 詹姆斯·戈登·贝内特。20世纪初这个纷繁浮躁的年代,该报依旧是

    一家致力于新闻事业的报纸,为生动全面地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进行着有力的竞争。
    引自 第十一章 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该报采编人员的优秀。该报一名名为亨利·M·斯坦利的记者,接受委派到非洲寻找一名传教士,两年后终于找到了,我想他们的第一句对话是简单但又让旁人敬佩的:“我想,你就是利文斯通先生吧?” 3.《纽约太阳报》可以一提的是,该报新闻主编博加特第一次告诉一个青年记者,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引自 第十一章 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而关于

    世界上有没有圣诞老人
    引自 第十一章 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这一回答也来自其社论撰稿人丘奇,回答更是被广为转载流传。 4.《洛杉矶时报》1881年创办,奥蒂斯。 5.通讯社

    美国的通讯社——致力于快速、详尽、公正地采集和传播一切新闻的组织——的兴起是新闻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引自 第十一章 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通讯社的出现,增进了人民的知情权,公正地报道新闻,并快速传播。 美国通讯社大概有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美联社AP,1900年,斯通。 合众社UP,1907年,斯克里普斯。 国际新闻社INS,1909年,赫斯特。 合众国际社UPI(UP+INS),1958年。 国外通讯社: 路透社,英国,1851年。 法新社,(法国哈瓦斯通讯社),1835年-1949年。 6.特稿辛迪加(消遣娱乐方面,即对于报纸非新闻方面) 由于读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对于非新闻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开辟新的专栏日益成为一种趋势。也提及,较老的报人,把专栏看作一种“包罗万象”的东西,有智慧、有诗意、有情感,也有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评论。

    2014-04-13 18:19:22 回应
  • 第十二章 战争降临美国

    一战时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基本可以说是停滞的,本章的重点是在战地新闻与记者,以及《第一修正案》的内容,其余不作赘述。 1917年,美国加入战争后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便被称为了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候的美国实行的是新闻检查制度,颁布了《间谍法》,随后颁布1918年《煽动法》。 1. 早期著名的战地记者,理查德·哈定·戴维斯,发表在《纽约论坛报》,采写内容是德军进驻布鲁塞尔;另一位是威尔·欧文,发表在《纽约论坛报》,采写内容是伊普尔战役以及德军首次使用毒气的独家报道。 战时士兵新闻快速发展,最著名的范例是《星条旗报》。 2.恐赤病 3.《第一修正案》司法案例:“明显而现实的危险”(“clear-and-present-danger”) 书中称关于政治表达的4宗案件,是

    关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案件。
    引自 第十二章 战争降临美国

    这四宗是:①1919年费城社会党人→②1919年艾布拉姆斯诉美国案→③1925年本杰明·吉特洛→④1927年安妮塔·惠特尼。 这些案件中,大法官霍姆斯提出了“明显而现实的危险”(“clear-and-present-danger”)理论。这个理论在此做一些延伸。提出该理论的法官霍姆斯认为

    我们看到时间已经推翻了很多固有的信念,我们认为最终的善应该通过自由的思想交流来实现,真理应该通过自由言论市场的竞争来检验
    引自 第十二章 战争降临美国

    。 从1791年到1919 年的申克诉合众国案,一百多年间,最高法院极少专门解释和适用第一修正案。而法律的生命是经验,宪法需要被运用。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的创立,使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解释和适用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可以说关于第一修正案的解释和适用一直是一张白纸。这一原则提出的意义是开创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设定言论自由之司法标准的先河,即对政治性言论所做的边界划定。(本段内容为摘抄) 简单来说,这四宗案件审判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这一理论,而这一理论从司法上给与了言论自由奠定了地位,对于危险出现的程度有更加严格而且明确的定义。 参考: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716265/

    2014-04-14 21:31:33 回应
  • 第十三章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与爵士新闻事业

    本章主要是介绍这个万花筒一般的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报纸杂志,再加上广告、公关等等。这个年代里,文化和经济冲突猛烈,新闻界热衷于性、犯罪和娱乐,美国人关心商业,广告业迅速扩张。

    20世纪20年代是公共关系在商界崭露头角的年代,也是新闻代理业草创的十年。
    引自 第十三章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与爵士新闻事业

    1.广播新闻事业 1907年,马可尼通过电波将欧洲和美国连通起来。《纽约时报》的大字标题这样写道:

    无线电连接两个世界。马可尼跨大西洋服务以向《纽约时报》发电讯开张。
    引自 第十三章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与爵士新闻事业

    发扬广播电台的开创性工作:雷金纳德·A·费森登第一个使用连续电波承载声音或音乐;李·德福雷斯特,“广播之父”的发明使得广播声音能够放大;赫罗尔德,自称第一位“广播业者”,建立了广播学校,第一个提供定期节目的人。 1920年8月20日,底特律8MK是第一个定期播出新闻的电台,《底特律新闻》主办。 191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联合成立。1924年,《永备一小时》在10多座电台买的了播音时间,开创了全国性电台广告的先例。WEAF(属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诉讼分家后,广播网被称为红色网;其他公司成立了全国广播公司(NBC),为子公司,WJZ为首称为蓝色网。 1927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立,1929年取名为CBS。 2. 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监管部门。1927年,《无线电法》要求建立联邦无线电委员会,要求在“有利于公众、方便于公众、或者出于公众的需要”的前提下“提供公正、有效、机会均等的服务”的电台才能获得执照。 3. 20世纪20年代后期,音乐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台节目。1929年,全国广播公司广播网开播了最受欢迎的喜剧之一《阿莫斯与安迪》。随后的发展中,电台发展如日中天,播出全国性广告的想法被人们接受。

    20世纪30年代将出现蔚为大观的扩张,尤其是在新闻和评论方面。
    引自 第十三章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与爵士新闻事业

    4.电影,20世纪20年代 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这是美国的第一部“史诗”式电影。 1927年有声电影登陆影院,获得巨大的成功。在这个时代,

    幽默是大萧条的解药。
    引自 第十三章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与爵士新闻事业

    20世纪30年代,沃尔特·迪斯尼带着他的动画片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是童星辉煌的10年,库根以及邓波尔。30年代最后一部经典巨作是影片《乱世佳人》。 4.报业 爵士新闻事业(Jazz Journalism),指在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兴起后的美国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闻事业。其特点是对权威和传统的蔑视和对奇异怪诞的追求。这个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分析性报道技巧加速发展的时期,不论在报纸、杂志和广播方面都是如此。 这个时代之后有一个需要提及的就是,20世纪30年代后报纸依旧由一种追求“大报道”的心理状态,各种报纸新闻越界报道,引出许多“报纸审判”(“trial by newspaper”)的批评,引申到现在可以称作是“媒介审判”。 在20世纪30年代,需要一提的是《丹佛邮报》的“血桶”时代。这份报纸惯用巨大的红色标题、混乱的排版、高度煽情化的新闻呈现方式,因而赢得了生机勃勃但是不负责任的名声。 5.连环漫画 这一块注意的是“黄孩子”(1896年) 6.报团(1910-1930) 7个产生报团的原因:①技术成本上升;②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要求增高;③产品的标准化使报纸丧失特性和读者;④报纸本身多余;⑤经营管理失误;⑥战时通货膨胀和大萧条时期;⑦各种原因产生的合并。 两个最大的报团:赫斯特报团;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团。 7.公关关系 只提及两本著作,其为公众舆论和公共关系领域的发展指定了方向。一本是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1922);伯奈斯《为公众舆论定型》。

    2014-04-16 16:29:47 回应
  •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这是一个以“新政”闻名的自由派复兴年代。由于大萧条的影响,罗斯福新政推行,政府扩大了对社会经济事务的参与,使得对于报纸的批评从早期的报纸文化和社会价值转向批评它的政治权利方面。 “新政”被称为“第三次美国革命”,概括为以下方式:强化性别标准与种族刻板成见,罗斯福的“黑人内阁”和他任命女性担任要职。 1.FDR(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 “炉边谈话”("Fireside chat") 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事例之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这一解释比起书本上更有概括性) 总统与新闻界,可以说正是时代环境的问题,罗斯福总统选择与新闻界交好也是为一种政策。其记者招待会规定了涉及直接引述(只在规定情况下使用)、简介引述和“不供发表”("off the record")的材料。 2.报阀 何谓报阀?

    能产生最直接作用的是报刊的政治影响问题,特别是报纸的所有者滥用新闻和社论栏的问题。资深驻外记者和反法西斯主义的作家乔治·塞尔德斯把这些报纸的所有者统称为“报阀”。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对于“报阀”的严酷考察始于1923年维拉德的《某些报纸与报人》,20世纪3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当然对于“报阀”并不是一味贬斥,书中也提到

    一些“报阀”生气勃勃、使人兴趣盎然的性格,为美国读者提供了比任何其他有关报人和报纸问题的材料更加有趣的精神食粮。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3.关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评价

    鉴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个性的复杂性,他的许多冒险活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以及他本人经历的深度和广度,他是新闻界最难予研究和评价的人士之一。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1)积极贡献 ①就报纸数目和总发行量而言,赫斯特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②在新闻写作和新闻处理(特别是版面安排、图标和图片安排)方面使用的方法和革新以及他对新的机械程序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他的报纸讲究编排,鼓励读者培养阅读习惯。 ③产生建设性的力量:爱国情怀,赞成普及教育和扩大人民权利,适应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解决全国性问题的进步方法。 (2)批评者意见 针对贡献提出反驳的意见 4.麦考密克上校 《芝加哥论坛报》 这是一家20世纪30年代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报纸,获得了“最不公正和最不可靠的报纸”称号,仅次于赫斯特的报纸。1947年被选作

    一家最明目张胆地带着偏见报道新闻或添油加醋加以渲染的......报纸。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5.《第一修正案》(联系第十二章 战争降临美国的“明显而现实的危险”原则) 列举了例子(了解脉络即可): 《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1931年), 《格罗斯琼诉美国新闻报公司案》(1934年),法院裁定制定对报纸征税的议案为

    一项经过精心策划的策略......目的在于限制消息的传播,而这种传播是宪法保障赋予公众的权利。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美联社诉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最高法院审理时指出:

    一家报纸的发行人不想有免受一般法律约束的特权。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这就对《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权利给与了限制。 6.解释性报道兴起(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这一解释比起书本上更有概括性) 解释性报道可以说是基于一种信念:

    如果实在要讲真实性的话,必须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劳资关系。报道罢工经常是国内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其中对劳资关系问题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性报道如今已经成了一些优秀记者实现的目标。此外他们还设法加强对有组织的老公活动和态度的直接报道。 弥补煽情化报道。科学界和医学界的报道由于记者的努力得到了改进,弥补了黄色新闻时期煽情化科学报道造成的损失。 7. 政治专栏作家。劳伦斯(全国问题评论家)、沙利文、肯特和李普曼(国际问题评论家)这四名政治和时事专栏的前辈以文风朴素、态度严肃著称,被奉为“权威”。 社论性漫画家。20世纪头25年是政治漫画家的黄金年代。 电台新闻进入成年。广播网中,《时代在前进》是20世纪30年代引人注意的节目。之后一个名为《新闻播报》的节目播出,这被认为是第一次使用“新闻播报”这个词,它把新闻的概念与广播的概念结合在一起。 新闻片的黄金时代。法国夏尔·百代,1911年《百代周志》被认为是最早的无声新闻片。1927年,福克斯有声电影新闻片公司,播映了第一部有声新闻片。 意见和解释性杂志。在黑幕揭发的年代,《柯里尔》、《麦克卢尔》、《人人》、《美国杂志》等综合性杂志既是娱乐媒介,又是“人民的斗士”,它们揭露工业垄断和政治腐败,并鼓吹扩大政治和经济民主。门肯的《美国信使》1924年是咋直接的新星,为评论界的重要人物。 《纽约人》罗斯,这是一本轻松、讽刺的风格反应大城市生活紧跟时事的幽默杂志。拥有具有穿透力的《人物传记》、《无任所记者》以及其他关于公共事务一针见血的评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署名“热内”撰写的《巴黎来信》。她的作品被称为

    带有尖锐的批评棱角的国外通信。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读者文摘》华莱士,1922年。它的性质是专门摘要刊登其他杂志发表过的当时人们感兴趣的和有消遣价值的文章。 《时代》卢斯,1923年。口号是

    《时代》好像是由一个人之手写出来给另一个人看的。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主编们发展了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写新闻的手法,并加进了浓厚的人情成分。对于其的批评主要是在新闻客观性这一点之上。他们宣传不想做到不偏不倚(impartial),而是宁可选择公正(fairness)。在他们2周年的论文中指出:

    不偏不倚与公正的区别是什么?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对在他看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进行分析时,是‘有偏向的’。他只要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歪曲事实,只要不隐瞒说明一个不同观点的事实真相,她就是公正的。
    引自 第十四章 大萧条与改革

    2014-04-17 22:16:43 1人喜欢 回应
  •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世界

    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而这是一章非常有趣的章节,主要是在后半部分以美国人的视角来阐释我们在历史课本里学到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客观而且平实的语言,可以给我们一点不一样的对待问题的看法。 爆发了战争,国内必然要实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美国是在战争有利于同盟军以后才真正参战,珍珠港事件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本章不多赘述内容。 1.FDR逝世消息 1945年4月12日,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罗斯福总统去世。合众社的梅丽曼·史密斯(18年后因报道肯尼迪总统遇刺而获得普利策奖)口授新闻,以史密斯署名报道:

    在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12年担任总统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美国中部冬季时间下午3时35分在此地“小白宫”中的一间小屋里去世。
    引自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世界

    2.“铁幕”一词 温斯顿·丘吉尔在1946年访问美国。在密苏里州与杜鲁门一起露面时,创造了“铁幕”一词。丘吉尔说:

    从波罗的海沿岸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里亚斯特,欧洲大陆已经降下了一道铁幕。
    引自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世界

    这个时期又出现了类似20世纪头十年的恐赤病类似情况。 3.中国观察家 埃德加·斯诺,1938年,《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旅居,毛泽东正是在她的采访下说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名言。 4.杜鲁门总统 1948年总统竞选时期,11月3日选举后第二天,《芝加哥论坛报》在结果未公布的时候,便用大字标题醒目地登出“杜威击败杜鲁门”——

    共和党人过分自信的一大证据,它成为历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标题之一。
    引自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世界
    2014-04-18 00:15:22 回应
  • 第十六章 电视占据中心舞台

    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这一章以电视这一媒介为主进行展开。这个年代,二战结束,战后经济开始复兴繁荣,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社会种种矛盾的显现,包括劳工问题、经济衰退和住房短缺、对国际共产主义的恐惧、种族问题等,同时还包括环保、执法者权力滥用和消费者权益未受保护的问题被忽视。 对于这个时候,各类媒介

    报纸、通讯社、新闻杂志以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部面对着解释那些岁月的意义这一任务,也开始发生变化。
    引自 第十六章 电视占据中心舞台

    1、电视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 基本脉络:电视台数量、频道数量不断上升,电缆的开发使得电视横跨美国,定期电视网随之出现,早期电视是为直播的形式,节目内容开始加入了民众喜爱的体育比赛,随之而来的是蔚为大观的观众群,反之又促进了各式各样的节目产生。 电视系统与党派政治的联姻:这一时期,电视成为总统竞选的主宰力量。同时也是党派间辩论的阵地,书中提及了电视人与参议员通过电视辩论的交锋:默罗与麦卡锡。 默罗同时作为一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①更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中

    所保障的展开自由而激烈的辩论、举行公开集会、独立采集新闻和对公共事务发表批评性评论。
    引自 第十六章 电视占据中心舞台

    ②他还把广播节目《Hear It Now》搬到了电视这一新媒介上来,是的美国人感受到了真正的新闻事业,他还认为

    讯息比媒介更加重要
    引自 第十六章 电视占据中心舞台

    ③1953年开始了他著名的访谈节目《Person to Person》。

    2014-07-14 18:00:00 1人喜欢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子初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0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