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 Niño对《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英国卷》的笔记(1)

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英国卷
  • 书名: 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英国卷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第342页

    《纯正出身的英格兰人》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继承了多种品格

    现代英国人的道德观是:没有人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同样,没有人说这是错的,那当然就是对的。
    引自第342页

    多元文化,呈现多种互相矛盾又互相包容的特性。又保守又冒险。又民主又君主。

    岛国性。远离欧洲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容忍、安于现状。温和、保守。 相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自豪感。不愿意介入欧洲的冲突,保留着对欧洲孤立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欧洲的争端中获取渔翁之利。英国反对欧洲霸权是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欧洲均势的维持,而维持欧洲的均势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引自第342页

    欧共体创建,最初英国态度冷漠,后见加入共同体的好处,要求参加,但加入后对于一体化实行“有效滞后”策略:不离太远也不挨太近。2012年卡梅伦就公开表示不排除全民公投脱欧。

    5-11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由社会贤明组成贤人会议///(9世纪)新国王也必须得到贤人会议的承认才能合法地行驶王权。P27
    引自第342页

    “蔷薇战争(玫瑰战争)”,兰开斯特(红玫瑰)王朝和约克(白玫瑰)王朝的支持者为争夺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霍布斯《利维坦》(Leviathan),绝对主权。自由主义,英国文化推广的主要价值观念。从1900年以来,在20年代之前,自由党与保守党分庭抗礼;自由党衰落后,保守党和工党分享政权。中世纪,“黑暗世纪”。人们思想被极大束缚,也压制了哲学、科学的发展。

    中世纪的黑暗中蕴藏着光明,当时神学融合了哲学、政治和法学,它禁止人们质疑的方式是提供符合神学的解释,尽管这种解释是曲解或者谬误,可却是以思想和论证饿方式保持了人们对问题的思考,为后来的质疑埋下了伏笔。理性尽管被压抑,但没有消失。P49
    引自第342页

    资本主义发展,圈地运动,无家可归。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根于“人口过剩”,因而主张通过殖民扩张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羊吃人”。

    不同的决策者处在同一种制度体系下,对于决策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例如:在丘吉尔和撒切尔执政期间,几乎所有的外交政策都由他们一手制定,外交大臣形同虚设。但是在丘吉尔之后的首相艾德礼,几乎对外交政策一概不管,全权交由外交大臣贝文负责。
    引自第342页

    三环外交。冷战时期英美关系紧密。“二流国家”发挥了“一流国家”的影响。英联邦的形成:加拿大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后...)。英国和法国移民在加拿大发生了暴动,英国政府担心暴动会演变成革命,最终失去加拿大这块殖民地,遂决定在1867年准予加拿大自治。第一个自治领。(没有引起风潮)英国早期的对外文化活动带有深厚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对所征服的国家不但要“征服肉体”,还要“征服心灵”。英帝国运动会→英联邦运动会。把松散的关系联系得更紧密,也是英联邦国家表达对英国诉求的手段(如:对某决策不满,示意抵制运动会)。最初在发达成员国举行,1992年马来西亚吉隆坡率先打破这一禁忌。2010年文化条约后,英国与印度之间的首次文化合作:Tata和LV赞助,在德里和孟买展出特纳奖得主和被提名艺术家的作品。被称为是“开天辟地”的展览。阿拉伯之春P207

    比较失败的也许是英国电影在冷战时期在中东地区的推广了。...过分凸显的英国元素的不理解和难以接受,美国好莱坞和中东本土电影的人气。关于字幕。
    引自第342页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文化外交战略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春风化雨”推广传统文化,......

    (莫言)正是因为莫言立足于中国的乡土,尽管莫言的作品不乏对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困境的反思,具有普世的价值,可以引起人类共同的思考。莫言认为获奖的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引自第342页

    (个人认为,仍然是有政治考量包裹其中。毕竟文化也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工具。全书思想也不脱离于此。)

    2019-09-05 11:26:33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