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修文对《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的笔记(1)
cc修文
读过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
笔记
参加垓下之战的汉及其同盟各诸侯国的军队的总数,大体相当于当时野战军的总动员数,即彭城会战时汉方面军队的数量,约六十万左右。从而,“高帝五年诏”发布时,作为诏书直接涉及对象的汉及其所属军队的数量,以约六十万为一概数,当是可取的。(P53) 如果我们将82753.6万亩这个数字,作为衡量西汉初年全国耕地总数的参考值的话,根据“高帝五年诏”授予60万军功吏卒的耕地数量,则相当于当时全国耕地总量的40%。 如果我们以一家五人计算的话,60万军吏卒连同其家庭之人口数,大约为300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0%(若以1800万计算的话,约占16.5%)。(P54) 引自 第1章 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之形成 (一)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从高帝五年左右出现到武帝末年消失(根据作者的调查,武帝以后,汉三公九卿、王国相及郡太守中,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出身者的数字为0),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 (二)从高帝到文帝末年的近五十年间,汉初军功受益阶层支配着汉朝政权。其间,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在三公九卿、王国相及郡太守三者之和中的占有率,均在50%以上,即高帝期的97%、惠吕期的81%、文帝期的50%。 (三)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之势力,乃随时间之推移而逐渐衰退。其衰退,大体取一种自下而上的渐进方式,即变动首先发生于政权下部,渐次波及于上。具体而言,该阶层支配汉朝中央政府最为稳固长久,直到景帝末尚占46%。在郡守中的占有率,开始就较低,衰退速度则较快,高帝期88%,惠吕期60%,至文帝期间,下降至40%,可以说已经不居支配地位。诸侯王国的状况比较特殊,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文帝期间,该阶层在王国相中所占之比率突然下降(86一29%),这种突变反映了其间汉王朝之政策有重大变动。就其整体及部分的变动幅度而言,都以文帝期间较为引人注目。(P67) 在此期间,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军吏和法吏出身者,他们可以说是继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之后汉政权的主要支撑部分。军吏集团从文帝期开始(占5%),至景帝期有较大发展(19%),武帝初期达四分之一以上(27%),居各类之首。然后呈衰退之势,武帝中期占23%,后期13%。由于其起伏升降,直接系于战争,如景帝期之七国之乱、武帝期之对外战争等,故不稳定。法吏则一直稳步增长,从惠吕期之2%,文帝期之21%,景帝期之23%,武帝初期之20%,到武帝中期达30%,居各类之首,到武帝后期更达40%。自景帝期以来,军吏与法吏所占比率之和,已经超过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可以说,从此以后,军吏和法吏即已取代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开始共同主导着汉政权。(P71) 引自 第2章 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之兴衰与社会阶层之变动 西汉二百余年,以武帝期为界,前后之历史状态差异极大。汉初之六十余年间,其历史状态具有相当的独特性,而此种独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国末年以及秦楚汉间历史特征的延伸。为了将这段历史的特点明显地凸现出来,笔者试图将秦末陈涉起义至汉景帝在位之间的历史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加以看待,并称之为后战国时代的秦末汉初期。也就是说,笔者以为,从秦二世元年(前209)至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之间的六十余年,为一具有独特性的历史时代,其时代之特点,远可以追溯到战国末年,近可以追溯到秦之统一,然而,其最直接的渊源,则当求之于秦楚汉间。(P88) 在新盟主项羽的主持下,楚国被分为西楚、衡山、九江、临江等四国;赵被分为常山、代两国;齐国被分为临淄、济北、胶东三国:秦国被分为汉雍、塞、翟四国;燕被分为燕和辽东两国:魏被分为西魏和殷两国:韩被分为韩和河南两国。天下已由七国变为十九国。复活之贵族王政,怀王之楚,韩成之韩,不久就被取代消灭,赵歇之赵,田市之齐,魏豹之魏则被分割了。分割后新建之各国皆以军功为原则,分封与各将领。王政复兴,战国七国复国之大势,被论功行赏,众建列国所取代。历史,又进入一新的时期。笔者将此段时期称为列国众王期。(P84) 非常清楚,汉之王国分封制,只是一种单纯的政治行政制度,即在旧六国之领土上建立郡县制的王国。汉所分封的诸侯王,可以理解为在二十等爵制之上,另外增设的一级爵位。上引《史记》诸侯王表序所说的“汉兴,序二等”。就是将诸侯王和列侯作为两级爵位来理解的。在这种意义上讲,周初之封建制和汉初的王国分封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制度,在历史渊源上,也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P105)。 引自 第3章 秦末汉初的王国 怀王之约,乃是王政复兴的政治大纲。在此时此地王政复兴的政局之下,天下各国之名分归属是已经确定了的,对于所有的反秦军人而言,裂土称王的唯一合法可能性就是攻入关中作秦王,其法理根据,就是怀王之约。明白于此,我们才能理解何以刘邦如此重视,而项羽何以如此仇视怀王之约。(P130) 引自 第4章 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与西汉政权之建立 汉代之宫廷政治,起于惠帝期之吕后主政,其宫廷政治机构之成型,则是在惠帝死,吕后临朝称制以后。吕后宫廷,以吕后为中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以吕氏家族为中心的外戚集团:(二)以审食其为中心的亲近吕氏的功臣集团:(三)以张卿为中心的宦官集团。吕后宫廷,乃以长乐宫为中心,通过长乐宫控制皇帝所在的未央宫,进而控制长安城及政府机构,发号施令于天下。宫廷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宫内与宫外之严格分断,宫内之宫廷决策制令,宫外之政府承命执行,分断宫内官外之关键,乃卫尉和南军,分断殿内殿外之关键,则是郎中令。(P203) 中元三年,即周亚夫据白马之盟阻止景帝封王信为侯后的两年,景帝排除周亚夫的反对,封匈奴降王徐卢等人为列侯,周亚夫免相,废弃白马之盟的最后障碍消除。中元五年,景帝如愿封王信为侯,白马之盟从此被废弃。景帝后元元年七月,周亚夫被逮捕下狱,冤死狱中。就在周亚夫之死的同年同月,具有军吏和近臣双重身份的卫绾出任丞相,汉建国以来,第一位非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出身的丞相诞生。这表明,伴随着周亚夫之死,宫廷皇权通过对于丞相的自由任命,已经完全控制和掌握了以丞相为中心的汉朝政府机构。同时,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周亚夫免相的同年,汉“罢诸侯御史官”,开始了对于王国制度的彻底改革;而在周亚夫死的前一年,汉“更名诸侯丞相为相”,基本完成了对于诸侯王国制度之改革。可以说,至景帝中元年间,白马之盟被废弃,诸侯王国已经等同于汉朝之郡县,以丞相为中心的汉朝政府也已经从属于宫廷,汉初以来的有限皇权已经不复存在。相对于此,汉帝国之再统一完成,凌驾于王国和政府之上的专制皇权成立。汉初以来的霸业政治最终结束,帝业政治再次完全复活。周亚夫的死,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历史变化的完成。(P229) 引自 第6章 汉初军功爱益阶层与汉代政治 概言之,汉帝国,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是刘邦集团经由芒砀山群盗集团、楚国沛县和砀郡政权、汉王国政权、汉帝国政权等四个阶段发展而来的。在这个由四个阶段构成的发展过程中,刘邦集团依据于三个不同的法统理念完成了三个质的转变,首先,依据张楚法统,完成了由政权体制外的非法组织转化为既存国家的地方政权组织的质变;其次,依据怀王法统,完成了由既存国家的地方政权组织转化为独立国家的政权组织的质变:最后,依据秦的法统,开始了由独立国家的政权组织转化为支配多个独立国家的帝国政权组织的质变。很清楚,汉帝国,是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的前身--刘邦政治军事集团通过长期战争建立起来的,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刘邦集团通过阶段性的合法化和官僚化,顺利地由一个弱小的民间的非法组织转化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政权组织,汉帝国的起源,正当求于刘邦集团的这种转化。(P248) 引自 结语
cc修文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440条 )
- 源頼朝
- 1
- 河内源氏
- 1
- 带献帝去旅行
- 1
- 帝国大学
- 1
- 吾妻鏡
- 1
- 扎布让的黄昏
- 1
- 希腊史研究入门
- 3
- 隋―「流星王朝」の光芒
- 1
-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
- 1
- 讨厌的京都
- 1
-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 1
- 游牧者的抉择
- 3
- 宗子维城
- 1
- 史通
- 2
- 维京传奇
- 1
- 論點・東洋史學
- 1
-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 1
- 九品官人法研究
- 1
- 漫长的余生
- 1
- 20世纪日本历史学
- 1
- 中国史とは私たちにとって何か
- 1
- 北魏史
- 1
- 昭和解体
- 1
- 宗教学是什么
- 1
- 纵心所欲
- 1
- 羌在汉藏之间
- 1
- 哈德良回忆录
- 1
- 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的“分陕”政治
- 1
- 中華を生んだ遊牧民
- 1
- 秦汉帝国
- 1
- 訓読みのはなし
- 1
- 从大王到天皇
- 1
- 王权的诞生
- 1
-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
- 1
- 《太平记》的时代
- 3
- 魏志倭人伝の謎を解く
- 1
- 唐―東ユーラシアの大帝国
- 1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 1
- 【歷史的轉換期2】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 2
- 亦師亦友亦敵
- 1
- 漢帝国
- 1
- 最後的「天朝」
- 1
- 风俗与历史观
- 1
- 汉文与东亚世界
- 2
- 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 3
- 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 1
- 漢とは何か
- 1
- 斯大林
- 2
- 武士革命
- 1
- 翦商
- 2
- 中国の歴史
- 1
- 基督徒的生活
- 1
- 学术与政治
- 3
-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 1
- 元老
- 1
- 人生的智慧
- 1
- 鲁迅全集
- 1
- 拥抱战败
- 1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1
-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 1
- 争霸西州
- 1
- 盛开的樱花林下
- 1
- 大東亜共栄圏
- 1
- 没有神的所在
- 1
- 京都的诞生
- 1
- 政治学通识
- 1
- 盐铁论
- 1
- 殤魂何歸
- 2
-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 1
- 雪国
- 1
- 雪国
- 1
- 肝膽楚越——蒙元晚期的政爭
- 2
-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 1
-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 1
- 承久之乱
- 1
- 史讳举例
- 1
- 廿二史劄记校证
- 2
- 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
- 1
- 商君书
- 2
-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 1
- 从马汉到珍珠港
- 1
- 田园诗与狂想曲
- 1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 1
- 域外中国学十论
- 1
- 王座上的幽灵
- 1
- 唐代藩镇研究
- 1
- 后汉书
- 1
- 鎌倉の寺社122を歩く
- 1
-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 1
- 南北朝時代
- 1
- 北朝论稿
- 1
- 酉阳杂俎
- 1
- 颜氏家训
- 2
- 马基雅维里
- 2
- 宋代中国的改革
- 1
-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 1
-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 2
- 北野武的小酒馆
- 1
- 隋唐史
- 1
-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
- 1
- 留白
- 1
-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
- 3
- 沉思录
- 1
- 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 1
- 萨珊波斯
- 3
-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 1
- 日本的汉字
- 1
-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
- 2
- 倭五王
- 1
- 黄河史话
- 1
- 中国印刷史研究
- 1
- 朝廷、藩镇、土豪
- 3
- 楚亡
- 1
- 讲义三种
- 1
- 神文时代
- 4
- 日本1941
- 1
- 灵台无计逃神矢
- 3
- 日出之国与日没之处
- 1
-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 1
- 源赖朝与幕府初创
- 4
- 唐史史料学
- 1
- 裸体艺术
- 1
-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 1
- 体国经野之道
- 2
- 王氏之死
- 1
- 宋代皇亲与政治
- 1
- 厌女
- 1
- 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
- 1
-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 2
- 祭獭食蹠
- 1
- 怪谈·奇谭
- 1
-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 2
-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 1
- 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
- 1
- 宋武帝传
- 1
-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 1
- 秦始皇石刻
- 1
- 躁動的亡魂
- 1
- 祥瑞
- 1
- 从胡地到戎墟
- 1
- 宠
- 2
-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 1
-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 1
- 日本武士史
- 1
- 祖宗之法(修订版)
- 2
- 西垂有声
- 1
- 西周的灭亡
- 1
- 艺术、神话与祭祀
- 1
- 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
- 1
-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 5
- 菩萨蛮记
- 1
-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杂纂
- 1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陆军
- 7
-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 3
- 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 1
-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
- 7
- 楼船铁马刘寄奴
- 1
- 现代的异化
- 6
-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 1
- 毁灭与重生
- 2
-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 10
- 观书辨音
- 9
- 宅兹中国
- 5
- 谜一般的七支刀
- 1
-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 9
-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 5
-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 1
- 战后日本经济史
- 1
- 江户开幕
- 3
- 正统与华夷
- 9
- 傅斯年
- 3
-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 1
- 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三卷)
- 2
- 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
- 8
- 苏我氏的兴亡
- 4
- 飞鸟·奈良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二卷)
- 6
- 从西郊到南郊
- 5
- 图说大坂之阵
- 1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 10
- 日本语
- 1
- 南北战争三百年
- 1
- 晋武帝司马炎
- 9
- 应仁之乱
- 7
- 战国时期(岩波日本史 第五卷)
- 7
- 日本社会的诞生(岩波日本史 第一卷)
- 3
- 武士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四卷)
- 7
- 将无同
- 24
- 章太炎的思想
- 1
- 从平城到洛阳
- 8
- 天智天皇的日本
- 5
- 拓跋史探
- 9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17
-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 13
- 北魏平城时代
- 2
- 稽古至治
- 2
-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