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修文对《史通》的笔记(2)
-
笔记一
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引自 原序 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驹之过隙,犹且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上起帝王,下穷匹庶,近则朝廷之士,远则山林之客,谅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夫如是者何哉?皆以图不朽之事也。何者而称不朽乎?盖书名竹帛而已。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至若偏隅僭国,夷狄伪朝,求其史官,亦有可言者。案《蜀志》称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又郤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阙,属辞有所矣。而陈寿评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诬诸葛乎? 元魏初称制,即有史臣,杂取他官,不恒厥职。故如崔浩、高闾之徒,唯知著述,而未列名号。其后始于秘书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其佐参史者,不过一二而已。普泰以来,三史稍替,别置修史局,其职有六人。当代都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于翻译者,来直史曹。及洛京之末,朝议又以为国史当专任代人,不宜归之汉士。于是以谷纂、山伟更主文籍,凡经二十余年,其事阙而不载。斯盖犹秉夷礼,有互乡之风者焉。 引自 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 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内之与外,其任皆同。故晋献惑乱,骊姬夜泣,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楚昭王宴游,蔡姬对以其愿,王顾谓史:“书之,蔡姬许从孤死矣。”夫宴私而有书事之册,盖受命者即女史之流乎?至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明德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凡斯著述,似出宫中,求其职司,未闻位号。隋世王劭上疏,请依古法,复置女史之班,具录内仪,付于外省。文帝不许,遂不施行。 昭王宴游,蔡姬在左,越姬参右。王亲乘驷以驰逐。既欢,顾谓二姬曰:‘乐乎?’蔡姬对曰:‘乐。’王曰:‘吾愿与子生若此,死又若此。’蔡姬曰:‘固愿生俱乐,死同时。’王顾谓史书之:‘蔡姬许从孤死矣。’ 夫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然则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必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 而近代趋竞之士,尤喜居于史职,至于措辞下笔者,十无一二焉。既而书成缮写,则署名同献;爵赏既行,则攘袂争受。遂使是非无准,真伪相杂,生则厚诬当时,死则致惑来代。而书之谱传,借为美谈;载之碑碣,增其壮观。旧本:既而自历行事,称其所长,则云“某代著某书,某年成某史。加封若干户,获赐若干段”。诸如此说,往往而有。遂使读者皆以名实相符,功赏相副。 昔魏帝有言:“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其效欤! 引自 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 案尧、舜相承,已见《坟》、《典》;周监二代,各有书籍。至孔子讨论其义,删为《尚书》,始自唐尧,下终秦穆,其言百篇,而各为之序。属秦为不道,坑儒禁学,孔子之末孙曰惠,壁藏其书。汉室龙兴,旁求儒雅,闻故秦博士伏胜能传其业,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受焉。时伏生年且百岁,言不可晓,口授其书,才二十九篇。自是传其学者有欧阳氏、大小夏侯。宣帝时,复有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与伏生所诵合三十篇,行之于世。 当周室微弱,诸侯力争,孔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自隐及哀十二公行事。经成以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当世君臣,其事实皆形于传,故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 又当春秋之世,诸侯国自有史。故孔子求众家史记,而得百二十国书。如楚之书,郑之志,鲁之春秋,魏之纪年,此其可得言者。左丘明既配经立传,又撰诸异同,号曰《外传国语》,二十一篇。斯盖采书、志等文,非唯鲁之史记而已。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终乎秦末,号曰《世本》,十五篇。春秋之后,七雄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汉兴,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引自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 孝武之世,太史公司马谈欲错综古今,勒成一史,其意未就而卒。子迁乃述父遗志,采《左传》、《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麟止,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都谓之《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言,藏诸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后圣君子。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而十篇未成,有录而已。张晏《汉书注》云:十篇,迁殁后亡失。此说非也。 元、成之间,褚先生更补其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等传,辞多鄙陋,非迁本意也。晋散骑常侍巴西谯周,以迁书周、秦已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其谬。今则与《史记》并行于代焉。 而《古今人表》尤不类本书。始自汉末,迄乎陈世,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至于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 初,汉献帝以固书文烦难省,乃诏侍中荀悦依《左氏传》体删为《汉纪》三十篇,命秘书给纸笔。经五六年乃就。其言简要,亦与纪传并行。 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纂录。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并叙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 引自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 齐史,江淹始受诏著述,以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 前秦史官,初有赵渊、车敬、梁熙、韦谭相继著述。苻坚尝取而观之,见苟太后幸李威事,怒而焚灭其本。后著作郎董谊追录旧语,十不一存。及宋武帝入关,曾访秦国事,又命梁州刺史吉翰问诸仇池,并无所获。先是,秦秘书郎赵整参撰国史,值秦灭,隐于商洛山,著书不辍,有冯翊、车频助其经费。整卒,翰乃启频纂成其书,以元嘉九年起,至二十八年方罢,定为三卷。而年月失次,首尾不伦。河东裴景仁又正其讹僻,删为《秦纪》十一篇。 西凉与西秦,其史或当代所书,或他邦所录。段龟龙记吕氏,宗钦记沮渠氏,失名记秃发氏,韩显宗记冯氏。唯有三者可知,自余不详谁作。 魏世黄门侍郎崔鸿,乃考核众家,辨其同异,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鸿始以景明之初求诸国逸史,逮正始元年,鸠集稽备,而犹阙蜀事,不果成书。推求十有五年,始于江东购获,乃增其篇目,勒为一百二卷。鸿殁后,永安中,其子缮写奏上,请藏诸秘阁。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 元魏史,道武时,始令邓渊著国纪,唯为十卷,而条例未成。暨乎明元,废而不述。神麚二年,又诏集诸文士崔浩、浩弟览、高谠、邓颖、晁继、范亨、黄辅等撰国书,为三十卷。又特命浩总监史任,务从实录。复以中书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并参著作,续成前史书,叙述国事,无隐所恶,而刊石写之,以示行路。浩坐此夷三族,同作死者百二十八人。自是遂废史官。至文成帝和平元年,始复其职,而以高允典著作,修国记。允年已九十,手目俱衰。时有校书郎刘模,长于缉缀,乃令执笔而口占授之。如是者五六岁。所成篇卷,模有力焉。 引自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 初,国记自邓、崔以下,皆相承作编年体。至孝文太和十一年,诏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始分为纪传异科。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既而崔光、王遵业补续,下讫孝明之世。温子昇复修《孝庄纪》,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魏史官私所撰,尽于斯矣。 收谄齐氏,于魏室多不平。既党北朝,又厚诬江左。性憎胜己,喜念旧恶,甲门盛德与之有怨者,莫不被以丑言,没其善事。迁怒所至,毁及高曾。书成始奏,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论讨。前后列诉者百有余人。时尚书令杨遵彦,一代贵臣,势倾朝野,收撰其家传甚美,是以深被党援。诸讼史者皆获重罚,或有毙于狱中。群怨谤声不息。孝昭世,敕收更加研审,然后宣布于外。武成尝访诸群臣,犹云不实,又令治改,其所变易甚多。由是世薄其书,号为“秽史”。 初,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修。事具于上。仍使秘书监魏徵总知其务,凡有赞论,徵多预焉。始以贞观三年创造,至十八年方就,唯姚思廉贞观二年起,功多于诸史一岁。 合为《五代纪传》,并目录凡二百五十二卷。书成,下于史阁。惟有十志,断为三十卷,寻拟续奏,未有其文。又诏左仆射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同撰。其先撰史人,唯令狐德棻重预其事。太宗崩后,刊勒始成。其篇第虽编入《隋书》,其实别行,俗称为《五代史志》 。 引自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 凤及以喑聋不才,而辄议一代大典,凡所撰录,皆素责私家行状,而世人叙事罕能自远。或言皆比兴,全类咏歌,或语多鄙朴,实同文案,而总入编次,了无厘革。其有出自胸臆,申其机杼,发言则嗤鄙怪诞,叙事则参差倒错。故阅其篇第,岂谓可观;披其章句,不识所以。既而悉收姚、许诸本,欲使其书独行。由是皇家旧事,残缺殆尽。 夫旧史之坏,其乱如绳,错综艰难,期月方毕。虽言无可择,事多遗恨,庶将来削稿,犹有凭焉。 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盖属词比事,以月系年,为史氏之根本,作生人之耳目者,略尽于斯矣。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 引自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 -
笔记二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广、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国家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谓采《国语》、《世本》、《国策》等。 时采杂言,故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之伟称。寻其创造,皆准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引自 内篇 六家第一 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 引自 内篇 二体第二 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至于《史》、《汉》则不然,凡所包举,务存恢博,文辞入记,繁富为多。是以《贾谊》、《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传,唯止录言,罕逢载事。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阅之者,有所懵然。后史相承,不改其辙,交错分扰,古今是同。 引自 内篇 载言第三 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曹武虽曰人臣,实同王者,以未登帝位,国不建元。陈《志》权假汉年,编作《魏纪》,亦犹《两汉书》首列秦、莽之正朔也。后来作者,宜准于斯。而陆机《晋书》,列纪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编年。年既不编,何纪之有?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傥追加大号,止入传限,是以弘嗣吴史 ,不纪孙和,缅求故实,非无往例。逮伯起之次《魏书》 ,乃编景穆于本纪,以戾园虚谥,间厕武、昭,欲使百世之中,若为鱼贯。 又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其书事委曲,付之列传。此其义也。如近代述者魏著作、李安平之徒,其撰《魏》、《齐》二史,魏彦渊撰《后魏书》,李百药撰《北齐书》。 于诸帝篇,或杂载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细毕书,洪纤备录。如彦渊帝纪载沙苑之捷,百药帝纪述淮南之败是也。 全为传体,有异纪文,迷而不悟,无乃太甚。世之读者,幸为详焉。 引自 内篇 本纪第四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 嗟乎!自班、马以来,获书于国史者多矣。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征其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若斯人者,可胜纪哉!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 ,盖为此也。 引自 内篇 列传第六 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亦犹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鲁谓之春秋,其义一也。 引自 内篇 书志第八
cc修文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440条 )
- 源頼朝
- 1
- 河内源氏
- 1
- 带献帝去旅行
- 1
- 帝国大学
- 1
- 吾妻鏡
- 1
- 扎布让的黄昏
- 1
- 希腊史研究入门
- 3
- 隋―「流星王朝」の光芒
- 1
-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
- 1
- 讨厌的京都
- 1
-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 1
- 游牧者的抉择
- 3
- 宗子维城
- 1
- 维京传奇
- 1
- 論點・東洋史學
- 1
-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 1
- 九品官人法研究
- 1
- 漫长的余生
- 1
- 20世纪日本历史学
- 1
- 中国史とは私たちにとって何か
- 1
- 北魏史
- 1
- 昭和解体
- 1
- 宗教学是什么
- 1
- 纵心所欲
- 1
- 羌在汉藏之间
- 1
- 哈德良回忆录
- 1
- 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的“分陕”政治
- 1
- 中華を生んだ遊牧民
- 1
- 秦汉帝国
- 1
- 訓読みのはなし
- 1
- 从大王到天皇
- 1
- 王权的诞生
- 1
-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
- 1
- 《太平记》的时代
- 3
- 魏志倭人伝の謎を解く
- 1
- 唐―東ユーラシアの大帝国
- 1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 1
- 【歷史的轉換期2】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 2
- 亦師亦友亦敵
- 1
- 漢帝国
- 1
- 最後的「天朝」
- 1
- 风俗与历史观
- 1
- 汉文与东亚世界
- 2
- 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 3
- 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 1
- 漢とは何か
- 1
- 斯大林
- 2
- 武士革命
- 1
- 翦商
- 2
- 中国の歴史
- 1
- 基督徒的生活
- 1
- 学术与政治
- 3
-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 1
- 元老
- 1
- 人生的智慧
- 1
- 鲁迅全集
- 1
- 拥抱战败
- 1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1
-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 1
- 争霸西州
- 1
- 盛开的樱花林下
- 1
- 大東亜共栄圏
- 1
- 没有神的所在
- 1
- 京都的诞生
- 1
- 政治学通识
- 1
- 盐铁论
- 1
- 殤魂何歸
- 2
-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 1
- 雪国
- 1
- 雪国
- 1
- 肝膽楚越——蒙元晚期的政爭
- 2
-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 1
-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 1
- 承久之乱
- 1
- 史讳举例
- 1
- 廿二史劄记校证
- 2
- 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
- 1
- 商君书
- 2
-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 1
- 从马汉到珍珠港
- 1
- 田园诗与狂想曲
- 1
-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 1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 1
- 域外中国学十论
- 1
- 王座上的幽灵
- 1
- 唐代藩镇研究
- 1
- 后汉书
- 1
- 鎌倉の寺社122を歩く
- 1
-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 1
- 南北朝時代
- 1
- 北朝论稿
- 1
- 酉阳杂俎
- 1
- 颜氏家训
- 2
- 马基雅维里
- 2
- 宋代中国的改革
- 1
-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 1
-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 2
- 北野武的小酒馆
- 1
- 隋唐史
- 1
-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
- 1
- 留白
- 1
-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
- 3
- 沉思录
- 1
- 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 1
- 萨珊波斯
- 3
-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 1
- 日本的汉字
- 1
-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
- 2
- 倭五王
- 1
- 黄河史话
- 1
- 中国印刷史研究
- 1
- 朝廷、藩镇、土豪
- 3
- 楚亡
- 1
- 讲义三种
- 1
- 神文时代
- 4
- 日本1941
- 1
- 灵台无计逃神矢
- 3
- 日出之国与日没之处
- 1
-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 1
- 源赖朝与幕府初创
- 4
- 唐史史料学
- 1
- 裸体艺术
- 1
-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 1
- 体国经野之道
- 2
- 王氏之死
- 1
- 宋代皇亲与政治
- 1
- 厌女
- 1
- 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
- 1
-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 2
- 祭獭食蹠
- 1
- 怪谈·奇谭
- 1
-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 2
-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 1
- 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
- 1
- 宋武帝传
- 1
-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 1
- 秦始皇石刻
- 1
- 躁動的亡魂
- 1
- 祥瑞
- 1
- 从胡地到戎墟
- 1
- 宠
- 2
-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 1
-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 1
- 日本武士史
- 1
- 祖宗之法(修订版)
- 2
- 西垂有声
- 1
- 西周的灭亡
- 1
- 艺术、神话与祭祀
- 1
- 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
- 1
-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 5
- 菩萨蛮记
- 1
-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杂纂
- 1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陆军
- 7
-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 3
- 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 1
-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
- 7
- 楼船铁马刘寄奴
- 1
- 现代的异化
- 6
-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 1
- 毁灭与重生
- 2
-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 10
- 观书辨音
- 9
- 宅兹中国
- 5
- 谜一般的七支刀
- 1
-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 9
-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 5
-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 1
- 战后日本经济史
- 1
- 江户开幕
- 3
- 正统与华夷
- 9
- 傅斯年
- 3
-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 1
- 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三卷)
- 2
- 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
- 8
- 苏我氏的兴亡
- 4
- 飞鸟·奈良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二卷)
- 6
- 从西郊到南郊
- 5
- 图说大坂之阵
- 1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 10
- 日本语
- 1
- 南北战争三百年
- 1
- 晋武帝司马炎
- 9
- 应仁之乱
- 7
- 战国时期(岩波日本史 第五卷)
- 7
- 日本社会的诞生(岩波日本史 第一卷)
- 3
- 武士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四卷)
- 7
- 将无同
- 24
- 章太炎的思想
- 1
- 从平城到洛阳
- 8
- 天智天皇的日本
- 5
- 拓跋史探
- 9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17
-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 13
- 北魏平城时代
- 2
- 稽古至治
- 2
-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