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饷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战略思想的片面性,尤其是在治理乡村上的失策。为了推翻清政府,太平天国贯彻军事优先原则,实行战时体制,以攻占和守护城池为主要目标,在战略指导思想上重军事、轻建设,重城市、轻乡村。问题在于,乡村是城市的军事依托和粮饷供应地,而太平天国集重兵于城市,乡镇间有驻军也以设税卡为主,所设乡官主要从事征办粮饷,在乡村政权建设、重建秩序方面明显认识不足,用力不够。这使得太平天国对乡村控制不力。枪匪、土匪(俗称“短毛”)、乡勇(俗呼“白头”)利用水乡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不时伺机劫掠,社会秩序迟迟不能稳定,便是例证。太平天国在民间推行的一些政策法令,诸如严禁偶像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留发易服、推行天历、废止婚丧旧俗等,与民俗激烈冲突,而近乎竭泽而渔式的强制征敛使减征政策严重变形,完全背离洪秀全体恤民生的初衷,更是大失人心,加剧了乡村的经济衰落、社会动荡,使民生状况更加恶化。(P112)引自 太平天国筹饷问题及其对战局的影响 完整的“金田起义”过程应当是以各地招集人马赶赴金田为序曲,以十ニ月初十在金田庆贺洪秀全生日和起义胜利为尾声;它是一个时间持续数月,由一系列活动和斗争交织而成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发生在某一天的事。太平天国文献和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清方记载之所以在谈到金田起义时间时说法不一,其原因也就在此。(P128)引自 洪秀全登极暨金田起义时间考释 随着研究难度加大,以及学者研究兴趣的转移,太平天国研究逐渐从繁盛趋于冷落。由于起步早(至今已持续近一个世纪)、起点高(已有论著堪称汗牛充栋),从事该研究的门槛越来越高,对初学者更是如此-仅必读的最基本史料和代表性研究论著就达几千万字,同时还必须搞清楚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这不免让人望而却步。现今依然坚守这一领域的学者已是风毛麟角,且后继乏人,研究队伍青黄不接。虽断续有新著问世,但总体上难挽颓势。(P133)
需要思考的是,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所谓农民政权是相对于地主政权而言的,两者是否有质的区别?(P135)
据时人记载,天王后期每日午后降诏,“所言皆天话、梦话,并无一语及人间事,令人失笑”。其实,太平天国以宗教立国,大讲天话、梦话本不足怪,关键在于内容:早期的天话、梦话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能够提振人心;后期,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存在许多棘手问题,尤其是内部腐败现象严重人心涣散,而洪秀全却在宗教情绪中陷溺太深,试图通过苍白空洞的说教来重拾人心,不啻缘木求鱼。说到底,洪秀全推出的独一真神信仰依旧是在造神,难以持久维系人心。(P144)引自 洪秀全:生前之事与身后之名 自起义立国始,太平天国实际上有两个权力核心。洪秀全并不拥有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力,因为他与杨秀清除君臣名分外,还有层子与父的关系:当杨托称天父下凡时,作为天父次子的洪不得不俯首听命。这种怪异的权力格局为洪杨之争埋下隐患。不过,太平军初期一直流动作战、处境险恶,加上资历甚深的冯云山、代天兄下凡传言的萧朝贵所起的权力制衡和居中协调作用,所以首义诸王尚能做到和衷共济。就连清方也承认,“夫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故能成燎原之勢”。及至定都,冯、萧业已阵亡,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资历相对较浅,前之有人居中协调牵制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洪杨的直接碰撞,两人的摩擦随之增多。(P160)引自 太平天国的权力格局及吏治 士气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了战局走势。太平军自金田村近武宣时,署理广西巡抚周天爵赶来阻截。令他恼怒的是,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勇一百名,又如石壕驿,未走先哭。县城居民已逃避一空。县令刘作肃被问及有何准备,答云“只有一绳”,言罢大哭。战事转移到象州境内时,清军实施三路围攻。七名太平军猛扑独鳌山西侧炮兵阵地,一千名守军竟然弃营溃逃,导致发起攻击的人马遭太平军调转炮口轰击,伤亡慘重。督战的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不禁喟叹:“以一千官兵不敌七贼,实出情理之外。”(P192)引自 ——以太平天国初期战事为主线的考察 官绅结合、绅权扩张成为湖南权力架构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联络乡绅,湖南当局扩大了执政资源,推进了官僚队伍的新陈代谢,使吏治出现新气象。(P221)引自 曾、胡、左的崛起及两湖社会之治理 同治六年(1867年)夏,曾国藩与赵烈文某日秉烛夜话,谈到京城乱象环生,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曾氏不免忧心忡忡,问:“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答:“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氏怆然表示,“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孰料赵烈文所言竟一语成谶。4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皇室被迫将权力移交给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清朝统治顷刻间分崩离析。以“洪秀全第二”自励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一个全新的运动,结束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亲手缔造了民国。(P237)引自 “同治中兴”背后的社会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