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活跃于明治维新运动中,且其后也作为藩阀政府的高层领导政治的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以及重回政府的木户孝允、板垣退助等阁员级人物,基本都不在元老院中。因此,元老院并非聚集了“振兴国家”“立下大功”之人的“元勋院”,将其命名为“元老院”是恰当的。成为元老院议官的陆奥宗光等人试图以元老院为后盾推进立宪制改革,却因权限未能确立而失望离开。(P4)引自 序章 何谓元老——“元勋”“黑幕”与制度 旧公家势力在维新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对于倒幕(打倒德川势力)尚能理解,却无法跟上之后的新变革。到废藩置县之时,明治天皇的外祖父中山忠能以及在下达“倒幕密诏”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其他大多数人物,已经失去了政治影响力。这样一来,政府中具备实力的仅有岩仓具视和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原本是下层朝廷官员,因在维新运动中表现活跃,而在维新结束后与三条实美一同担任副总裁(行政上仅次于总裁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的最高职位),又在废藩置县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右大臣。身为中层朝廷官员的三条实美于明治二年(1869年)七月被任命为右大臣,在废藩置县后成为太政大臣。(P9)
可以说,实力雄厚的各藩实权者也同朝廷官员一样,至废藩置县之时已退出权力一线。
另一方面,在维新后的庆应四年(明治元年,1868年),少年天皇表面上(正式)实行“万机亲裁”(所有事务由天皇决定),但时年十五岁的他没有政治权力,且即使在天皇已满十八岁、实施废藩置县之际也仍然如此。
那么,维新后政府领导人的选定是以何人为主、以何种组织形式进行的呢?我们无法对其真实状态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也就是说,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萨摩、长州、土佐再加上肥前,这些雄藩为了应对变化的局势,每一次都要经历复杂的决议过程,从而决定重要人事安排及政策。
另外,特别是在明治二年天皇离开京都迁至东京之前,由于存在江户(东京)和京都两个政权中枢,且当时的通信手段以书信为主,因此信息的传达极不彻底。这也是决议程序无法固定下来的一个原因。
明治二年五月,箱馆的榎本武扬等人投降,戊辰战争宣告结束,打倒旧德川势力的目标不复存在,维新政权的向心力变弱。维新运动的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考虑废藩一事。在强行实施废藩置县之前,各藩的自主性较强,这种建立在藩阀联合基础上的维新政权何时崩塌不得而知。(P10)
除了三条实美、岩仓具视之外,政府权力中枢实际上由长州两人(木户孝允、大隈重信)、萨摩两人(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土佐一人(板垣退助)构成。
伊藤博文在大久保利通被暗杀的第二天(5月15日)辞去了工部卿的职务,接替了内务卿一职,年仅三十六岁便成为藩阀政府的实际首领。(P31)引自 第一章 明治维新后领导人的选定——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的时代 无论怎样看,当内阁无法向天皇推荐继任首相时,天皇没有以君主专制的形式自行确定继任首相,而是委托藩阀内的特定实权者进行推荐,这正是元老制度得以形成的原因。换句话说,在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之际,伊藤博文所构想的君主机关说下天皇的调停者责任,得到了明治天皇的理解和践行,元老制度由此诞生。伊藤博文和天皇对于把谁设定为特定人物是五人集团,还是除去井上馨和松方正义的三人集团一的想法不同,但是在维持君主机关说下的天皇行动力这一点上,二人是一致的。(P63)引自 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与元老制度的形成——伊藤博文与山县有朋的对立之始 “元老”一词便最终被用来指称参与推荐继任首相的惯例式的职位,或特定领域内的最高权力者及实力派人物。(P79)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明治天皇会召集并咨询元老,甚至向伊藤博文等三位元老(黑田清隆于1900年8月去世)下达了“元勋优待诏书”,但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对元老存在的宪法依据的质疑。(P80)
或许伊藤博文的想法是,在经过改造和强化后的枢密院中,由包括自己在内的七位元老(黑田清隆去世后剩下六人)担任议长、副议长和顾问官,以此为核心力量来指导继任首相推荐事宜。同时,通过宪法法定机关来推荐继任首相,也能使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如上所述,伊藤博文在制定宪法之际,表面上是在让天皇决定继任首相的人选,但大概已有以下想法:先由以首相为中心的内阁进行商议,当内阁内部的激烈对立无法处理时,再由枢密院进行决策。然而,内阁在大隈重信修订条约等事件上产生了分歧,其余波也殃及枢密院,枢密院当时不得不把那些今后有可能成为元老的藩阀权力人物召集起来,得出一致意见,解决内阁的存续问题以及推荐继任首相的问题。虽然元老制度已经形成,但伊藤博文仍然执着地希望能由宪法法定机关来实施继任首相的推举,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P83)引自 第三章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定型——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 西园寺公望在出席山本权兵卫内阁成立之时的元老会议后,在京都市郊的别墅“清风庄”静养了三年。“清风庄”位于京都帝国大学附近,西园寺公望对中国文学和东洋史感兴趣,在这里他可以和内藤湖南(虎次郎)等日本最高水平的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交流,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同时期中国的前景。(P156)
像这样,围绕元老制度的存废,最有实力的政治家们将大正天皇牵连在内,开展了权力斗争。在此期间,掌握主导权的山县有朋通过将政友会前总裁西园寺公望纳入元老之列,间接取得了众议院第二大党的支持,以此形式为元老制度赋予了正当性,从而保住了元老制度。此外,山县有朋既与大隈重信、加藤高明、同志会一派保持关系,又与原敬、政友会一派保持关系,还使两派相互竞争,最终给自己留下掌握主导权的余地。(P161)引自 第七章 元老制度的存亡之战——山县有朋和大隈重信的攻防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