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修文对《亦師亦友亦敵》的笔记(1)

亦師亦友亦敵
  • 书名: 亦師亦友亦敵
  • 作者: 王柯
  • 副标题: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 页数: 640
  •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1
  • 筆記
    由於使用了表意的漢字來表示,「中華民族」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只能是「漢族」的另一個代名詞。因此,即使日後「中華民族」被擴大解釋為包括少數民族集團的所有國民,也無法讓少數民族消除自己受到歧視的印象,而追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是使用漢字的漢人自身受到了「中華民族」一詞所直接傳遞出來的地域、文化、尤其是血統血緣符號的影響,而無法消除「漢族才是正統國民」的思想。近代中國盛行的漢奸論,就是其明證。
    引自第15页
    強調血統,血緣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近代中國的「中華民族論」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從實質上來說,中華民族論就是一種血統論的民族論,或者說,就是一個種族論。
    引自第16页
    二十世紀初的近代中國思想家們之所以能夠注意到共同的血統血緣關係在強調統治正當性上的作用,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國族」的主張,無疑是受到了近代日本的單一民族國家思想的啟發。日本建設近代國家的方法,就是形塑一個國民在地理、文化、血緣上高度重合的共同體,其中最受到重視的就是共同的血統血緣關係以國體論的興起為標誌,在清國留學生開始來到日本之前的十九世紀末期,以血缘民族論為基礎的單一民族國家思想已經成為日本思想界的主流。
    引自第17页
    由章太炎的思想可以看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之所以能夠讓漢人的民眾所接受,是與通過對歷史文明的比較,製造出文明水平高的「漢族」遭到了文明程度低的野蠻民族集團侵害的話語,從而強化了漢人的被害者意識所分不開的。「支那之亡也,以四千年神明之胄,亡於彼游牧水草之民,既為世界歷史中所僅見」,民族的鄙視中包含著文化上的歧視,也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
    引自第20页
    儘管相近相接當年可以成為中國以日本為師的地利,但是由於中國是在向同樣提倡民族主義的近代日本學習近代民族主義,所以這種地理條件也會讓中日兩國變為敵對的關係。在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道路上,日本注定會由中國近代民族主義之師、之友衍變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之敵,孫中山當年也許已經意識到這個結局。
    引自第22页
    眾所周知,在活躍於二十世紀之初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革命家、思想家和近代國家制度的設計者中,我們實在難以找出幾位具有在西方學習或者與西方思想家、政治家,抑或是在野的、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有撾直接接觸的經驗,但是具有此類日本經驗的人物卻比比皆是,而且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中也具有鮮明的日本經驗烙印。顯然,只有西方經驗的背景、只認西方思想價值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無法科學地、合理地解釋中國近代的思想進程,甚至不能看出中國建設近代國家思想的本質。筆者一直主張,要想真正理解中國的「近代」,必須具有兩個不可或缺的視點:其一為中國進入近代國家時期之前,最後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階層是一個非漢民族集團;另一是中國清末民初的許多革命家、思想家以及中國近代國家制度的設計者,大多具有流亡和留學日本的親身體驗,因而在日本(而並非在其他國家)接受了建設近代國家的思想。以上兩個視點,事實上又被「民族主義」的思想所連貫:清朝政府實行了「民族」歧視的政策,革命家對於清王朝這種「民族」歧視的反感和反抗,最終演變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的「革命」;而這個以建立「民族國家」為目標的「民族革命」的理論和正當性根據,正是借鑒於鼓吹單一民族國家思想的近代日本。中國建設「民族國家」行動也著實得到了許多日本人的幫助,以孫中山為首、接受了日本的「民族」和「民族國家」思想影響的革命家們,在實際的生活層面也與許多日本人發生撾非常密切的關係。然而,幫助中國進行「民族革命」的絕大多數日本人事實上正是出於日本的民族主義動機,近代日本更是時刻沒有忘記日本自己的「民族國家」利益。因此,中日兩國的近代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成為一段中日兩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
    引自第28页
    2023-03-10 13:39:48 回应

cc修文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440条 )

源頼朝
1
河内源氏
1
带献帝去旅行
1
帝国大学
1
吾妻鏡
1
扎布让的黄昏
1
希腊史研究入门
3
隋―「流星王朝」の光芒
1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
1
讨厌的京都
1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1
游牧者的抉择
3
宗子维城
1
史通
2
维京传奇
1
論點・東洋史學
1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1
九品官人法研究
1
漫长的余生
1
20世纪日本历史学
1
中国史とは私たちにとって何か
1
北魏史
1
昭和解体
1
宗教学是什么
1
纵心所欲
1
羌在汉藏之间
1
哈德良回忆录
1
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的“分陕”政治
1
中華を生んだ遊牧民
1
秦汉帝国
1
訓読みのはなし
1
从大王到天皇
1
王权的诞生
1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
1
《太平记》的时代
3
魏志倭人伝の謎を解く
1
唐―東ユーラシアの大帝国
1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1
【歷史的轉換期2】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2
漢帝国
1
最後的「天朝」
1
风俗与历史观
1
汉文与东亚世界
2
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3
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1
漢とは何か
1
斯大林
2
武士革命
1
翦商
2
中国の歴史
1
基督徒的生活
1
学术与政治
3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1
元老
1
人生的智慧
1
鲁迅全集
1
拥抱战败
1
大汉帝国在巴蜀
1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1
争霸西州
1
盛开的樱花林下
1
大東亜共栄圏
1
没有神的所在
1
京都的诞生
1
政治学通识
1
盐铁论
1
殤魂何歸
2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
雪国
1
雪国
1
肝膽楚越——蒙元晚期的政爭
2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1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1
承久之乱
1
史讳举例
1
廿二史劄记校证
2
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
1
商君书
2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1
从马汉到珍珠港
1
田园诗与狂想曲
1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1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1
域外中国学十论
1
王座上的幽灵
1
唐代藩镇研究
1
后汉书
1
鎌倉の寺社122を歩く
1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
南北朝時代
1
北朝论稿
1
酉阳杂俎
1
颜氏家训
2
马基雅维里
2
宋代中国的改革
1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1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2
北野武的小酒馆
1
隋唐史
1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
1
留白
1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
3
沉思录
1
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1
萨珊波斯
3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1
日本的汉字
1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
2
倭五王
1
黄河史话
1
中国印刷史研究
1
朝廷、藩镇、土豪
3
楚亡
1
讲义三种
1
神文时代
4
日本1941
1
灵台无计逃神矢
3
日出之国与日没之处
1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1
源赖朝与幕府初创
4
唐史史料学
1
裸体艺术
1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1
体国经野之道
2
王氏之死
1
宋代皇亲与政治
1
厌女
1
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
1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2
祭獭食蹠
1
怪谈·奇谭
1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2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1
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
1
宋武帝传
1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1
秦始皇石刻
1
躁動的亡魂
1
祥瑞
1
从胡地到戎墟
1
2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1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1
日本武士史
1
祖宗之法(修订版)
2
西垂有声
1
西周的灭亡
1
艺术、神话与祭祀
1
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
1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5
菩萨蛮记
1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杂纂
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陆军
7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3
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1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
7
楼船铁马刘寄奴
1
现代的异化
6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1
毁灭与重生
2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10
观书辨音
9
宅兹中国
5
谜一般的七支刀
1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9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5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1
战后日本经济史
1
江户开幕
3
正统与华夷
9
傅斯年
3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1
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三卷)
2
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
8
苏我氏的兴亡
4
飞鸟·奈良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二卷)
6
从西郊到南郊
5
图说大坂之阵
1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10
日本语
1
南北战争三百年
1
晋武帝司马炎
9
应仁之乱
7
战国时期(岩波日本史 第五卷)
7
日本社会的诞生(岩波日本史 第一卷)
3
武士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四卷)
7
将无同
24
章太炎的思想
1
从平城到洛阳
8
天智天皇的日本
5
拓跋史探
9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7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13
北魏平城时代
2
稽古至治
2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