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权的第三帝国 (60) 更多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719
但归根结底,是纳粹政权的民族主义贏得了人民的支持。无论对全面战争的威胁有多么担忧,绝大多数德国人(包括许多社民党前成员,甚至可能还包括不少共产党前成员)都为希特勒成功甩掉了被所有德国人痛恨的凡尔赛...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717
在纳粹领导层看来,现代性和冲突与战争紧密相连。受现代科学支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纳粹的思维方式。社会达尔文主义描绘的世界是一个各个民族和种族争斗不体的世界。因此,在希特勒和纳粹领导层看来,...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614
同时,只有德国在婚姻和性关系方面进行了种族立法(罗马尼亚只是提出了类似的议案);只有德国才对犹太人展开了系统性洗劫,使犹太人丧失了自己的财产、工作以及生活来源(尽管类似的政策限制也出现在了其他国家...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93
但最关键的是,第三帝国在迫害犹太人的恐怖行动中迈过了一座里程碑。它释放了一股无法遏制、破坏力极强的反犹怒火,暴力行动的大规模爆发并没有遇到多少有意义的抵抗。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下降,也许是五年内不间...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76
1936年8月13日,维克托・克伦佩雷尔记录道: 对纳粹政权来说,奥运会从头到尾都是一桩政治任务。我最近刚读到“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复兴”这种说法。柏林奥运会不断地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他们正在见证德国的复兴...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75
戈培尔的柏林报纸《攻击》告诉柏人:“我们必须比巴黎人更优雅,比维也纳人更随和,比罗马人更活泼,比伦教更包容,比纽约更实际。”为保证给世人留下正面印象,带有犯罪记录的人都被抓了起来,有的被驱逐,有的...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68
纳粹婚姻法(其中以1938年7月6日通过的《婚烟法为代表)把婚姻定义为相同种族、血统健康男女之间的结合,其目的在于生育血统健康的孩子,把他们培养为优秀的日耳曼种族同志。种间婚姻显然不在此列。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59-561
(哈瓦拉转移协议)双方都把他们之间的合作视为权宜之计。但是这一协议在纳粹政权中引发了争议,且矛盾越闹越大,最终导致党卫队保安处于1935年成立了犹太人事务部。作为党卫队保安处的主要部门之一,事务部由一...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59
有8%远赴海外,去了美国一类的地方。1933年,尽管德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相对较弱,但仍有不少于19%的犹太人选择定居巴勒斯坦,在1933年到1939年之间,总计有5。2万名德国犹太人去了那里。这个数字之所以高得离谱...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47
但是所有的种族主义立法都有一个特点:一个细节上的问题就可能毁掉整部法律。其实在这种状况下,要就谁是犹太人谁不是达成严格的定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纳粹立法者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意识形态悖论:是犹太...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46
《帝国公民法》针对“第三帝国的公民”给出了一个专门的定义:具备“日耳曼或目耳曼同族血统”的人。同时它还宜布,只有那些“准备通过行动表现他有意愿并且适合为德意志民族和德国忠心服务的人”オ能成为帝国公...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40
不只是纳粹党,很多重要国家部门以及文官系统从1933年中开始就要求禁止犹太族群和非犹太族群之间通婚和发生性关系。它们还要把犹太人打成“特殊公民”,将其清除出德国的经济领域。纳粹党纲第4条明白无误地写着,...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15
就在纳梓党在德国上台之前,美国已经有28个州通过了绝育法,致使约1。5万人被强制绝育,到1939年这个数字又提高了2倍还多。德国的种族卫生学家如格哈德・伯特斯就曾援引美国的例子为自己做辩护,其他人偶尔还指...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p510-511
绝育命令超过3/4都是针对所谓“天生低能”人群。而“天生低能”是一个非常模糊、灵活度很大的概念,医生和法庭由此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比如,很多不合社会常规的行为(比如卖淫)被定为“道德低能”。酗酒也算“...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502-503
总的来说,希特勒和纳粹政权最想做的是改变人民的精神、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他们要从魏玛共和国的废墟中锻造出新的男人,以及为了锻造新的男人而需要新的女人,再造一战前线曾经出现过的不畏牺牲、团结...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501
纳粹德国是一个迷恋最先进机械、最先进工具、最先进通信方式的政权。这一切都预示着大公司、大商业、现代城市和复杂的社会组织将在第三帝国占据主导地位。纳粹主义的未来奠基于科学原则:把种族卫生学说和达尔文...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500-501
第三帝国的内部暴行远远比不上苏联,后者屠杀了多达300万的苏联公民(多发生在和平时期),同时还有更多的人被关进劳役营遭到残醋迫害,更不用说斯大林时期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大量暴力神突。同样地,虽...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497
人民共同体:这是所有劳动者的共同体,意味着要团结切重大利益,我们要克服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避免人民大众只是机械性地凑在一起,在这里个人命运将无条件地与国家命运等同,个人将无条件地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496
诺特海姆反映了德国其他许多地方的情况。到1939年时,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成了狂热的纳粹分子。但是绝大多数人的基本愿望,即秩序、安全、工作、改善生活质量的可能性、职业发展,这些在魏玛共和国看起来遥不可及...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480
在有的工厂,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4小时,或者一周高达60小时。930年代末,戴姆勒一奔驰公司( Daimler-Benz)的工人每周平均要工作54小时,但在大萧条之前他们只需要工作48小时。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478
不管是按时计工资还是按件计工资,对大多数工人来说,超时工作是唯一现实的提高工资的方法。传统工会解散了,他们再不能像以前一样争取提高工资了。而是否超时工作在单个工人看来是个人选择问题。于是,工人群体...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p443
但是,所有职业团体都在第三帝国最初几个月的整合中丧失了最基本的自主权利,各式各样的职业协会被关闭,被合并,然后统置于纳粹党领导之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说话。这和他们之前的表现一样:当纳粹集团...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 p442
情况更复杂的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职业精英,包括律师、医生教师、工程师、大学教授等。前文已经提到,第三帝国给这些团体带来的影响多种多样,它贬低律师、文官、学校老师和大学教授却特别提高了医生的地位。总的... -
第三章 灵魂改造p314
1933年的德国很可能冠绝全球。尤其是政府资助的科硏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其科学和技术创新在第三帝国治下依旧领先全球。这些研究成果包括1938年奥托・哈恩( Otto Hahn)和莉泽·迈特纳( llise Meitner)的核... -
第三章 灵魂改造p301
1938年11月,希特勒猛烈攻击知识分子,其中无疑包括大学老师和教授。他说知识分子在根本上都是不可靠的废物,有时侯还很危险。在他眼里,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根深蒂固,他们总是吹毛求疵,满腹怨言,和大众与生俱... -
第三章 灵魂改造p273
1934年末,一个社民党观察家用激烈的语言描述了当时学校的状况: 教师行业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建起的一切已荡然无存。教育事业只剩下一个空売,校合、老师和学生都还在,然而其精神实质和内在构造都已经消失了。上... -
第三章 灵魂改造p271
在日常的教学场景里充斥着各种政治义务,对举报的恐惧四处蔓延。受嫌疑的老师可能经常被警察拜访。若老师想要降低日益纳粹化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就得在说话前再三思量,因为老‘党员同志く的子女们一直在密切... -
第三章 灵魂改造p266
1933年8月9日,《德国教师报》( Allgemeine DeutscheLehrerzeitung)宣称,历史应当客观的说法是自由主义的谬误,历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民明白斗争是生活的永恒主题,种族和血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心,领袖决... -
第三章 灵魂改造p246-247
这份通谕用德语写成,题名为“极度关切”( Mit brennenderSoge)。它怀着火烧火嫽的心情,指责纳粹分子对天主教的“僧恨”和“中伤”。尽管这份文件使用了大量神学术语,普通人不易读懂,但至少其中一部分的意思... -
第三章 灵魂改造p237
尼莫拉在暮年回忆起被捕和牢狱生涯时,为和纳粹政权达成妥协而后悔,为追求狭隘的宗教利益而自责。正是在这段回忆中,他说出了那段全世界熟知的话: “开始他们杀共产党员的时候,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217
维克托·克伦佩雷尔在家乡德累斯顿整理了纳粹语言的档案:《第三帝国的语言》。他注意到,正常文明社会的贬义词在纳粹统治之下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反,比如,“狂热”“冷酷”“无情”“固执”“强硬”等词都是褒义...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210
苏联的社会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和第三帝国的种族或民族现实主义颇为相似。从30年代各个政治团体发动的宣传攻势可以看出,早在希特勒掌权之前,借助视觉和声音煽动大众的情绪诉求就已经成为有力的政治手段。所有...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202
如果说有什么第三帝国的知名音乐作品符合纳粹的文化品位,那么《布兰诗歌》当仁不让。粗糙的调性、野蛮而重复的节奏、中世纪式的文本、民歌式的调子、令人麻木且没完没了的节拍缺乏任何深入心灵的思考,这一些似...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57-158
弗里茨・斯托克( Fritz Sotke)幻想自己代表德国人民,在1934年向希特勒写了一首诗: 带领我们回到故乡吧! 即使前路充满荆棘, 越过艰难险阻, 穿越千山万水, 我们誓死相随。 为了你的需要, 我们毫无保留,...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54-155
那些仍然待在德国,但参与了魏玛时期反法西斯运动的作家要么处于监视居住状恋,要么便蹲在监狱里面。 可能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拥护和平的记者和散文作家卡尔・冯·奥西茨基( Carl von Ossietzky),他还是著名左...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38
宣传部长认为,宣传工作必须充满想象力,紧跟现代潮流,与时俱进。他在1933年3月25日告诉电台经理,“宣传工作的第铁律便是“不要变得无聊’!”节目中不能翻来覆去地播放军旅歌曲和爱国演讲。好节目必须充满想象...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34
更直接的政治宣传手段是新闻短片,尤以《德国每周回顾》(DieDeutsche Wochenschau)为最。《回顾》从1938年10月开始配合所有商业电影一同放映,片子的一半时间都用于报道政治事件,辅以体育新闻、社会杂闻等内容...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33
最主要的是1934年2月16日通过的《帝国电影法》( Reich Cinema Law)。这一法律强制规定电影剧本须接受事先审査。同时它还将1920年成立的各个电影审査办公室合并为宣传部下属的一个单独机构。1935年,《电影法》...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32
3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电影业的管控更严格了,因为政府于1933年6月建立了电影信用银行,为大萧条下艰难度日的电影业筹集资金。到了1936年,大约3/4的德国电影都在接受它的资助,而未得它赞同的电影拍摄项目则一个...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28
对于戈培尔来说,最有效的宣传是旁敲侧击式的: 这就是宣传的秘密: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宣传对象,让他甚至察觉不到自己被宣传影响了。宣传当然要有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必须巧妙地隐藏起来,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27
《意志的胜利》让人震撼之处在于它那宏伟的艺术风格和呈现出的纪律严明、动作整齐划一的人群,这些人虽然成千上万,却好似连为一体。影片幕间间歇时,观众可以稍许放松,这时荧幕会放映年轻冲锋队员沉醉于富有雄...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26
为此,希特勒把1934年的集会拍成了电影。他委托年轻的女演员兼电影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Leni Riefenstahl)完成这一任务,并下令为她提供一切需要的资源。30部摄像机,16名摄影师每位各配备1名助手,4台携带音...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24
希特勒崇拜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德式问候的引入,即“希特勒万岁”。这种间候方式从1933年7月13日起便已经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文件往来中开始使用。和德式问候一起使用的是纳粹礼一一右臂向斜前方伸直,有... -
第二章 精神动员p121
约瑟夫・戈培尔在1933年11月15日宣布,“我们完成的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革命。它触及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使其在根本上焕然一新。革命完全改変并重塑了人民相互之间的关系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人民和...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117
因此,纳粹恐怖政策绝不只针对受歧视的边缘小群体,愈发野蛮和暴力的逮捕、起诉和监禁威胁着生活在第三帝国的每一个人,从前文提到的特殊法庭审理的案件可以看出,甚至还包括纳粹党自己的人。纳粹政权用恐怖手段...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116-117
当局最常用的手段仍是借助《恶意传谣法》这种法律,它能扑灭最为微不足道的异议行为,把讲希特勒和戈林笑话的人都送进监狱。这部分人多出自工人阶级,但他们占了德国总人ロ的一半,且中上阶层违反类似法律的人也...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102
因违反《恶意传谣法》( Malicious Gossip Law)而被送进监狱的人传播的“谣言”多种多样:纳粹政权压制人民自由,文职官员薪水太高,尤利乌斯·施特赖歇尔( Julius Streicher)反犹色情报纸《冲锋报》( Der St...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105
一段时间以来,发明和讲政治笑话已经成了一件麻烦事。只要这些笑话没有恶意,本质上没有害处,那么就像政府高层反复强调的,没有理由反对它们。但是如果里面有诽谤性内容,那么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必须坚决阻止这...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79
1937年2月,德国的囚犯数量达到12.2万的峰值,而在十年前这个数字只有6.9万。战后经常可以听到老一辈德国人说,希特勒虽然做了很多错事,但至少为德国的守法公民们创造了安全的生活环境。可是,纳粹的罪犯政策并...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75
自第三帝国成立,警方和盖世太保的刑讯逼供经常使囚犯在被送回监狱时已经被打成重伤,这很难不引起辩护律师和亲朋好友的注意。司法部对类似做法表示反对,因为这会损害德国法律执行机关的声誉。经过大量协商,警...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73
法官不是位于公民之上的国家权力代表,法官是德意志人民生活共同体的一员。他的任务不是强制推行凌驾于民族共同体之上的法律,也不是推行一系列普世价值。他的任务是保卫种族共同体的具体秩序,消灭威胁性元素,...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66
数千名在苏联寻求庇护的德国共产党人被捕,或是被送进劳改营:或是被流放西伯利亚。超过1,100人被控以各种罪行,遭到斯大林的秘密警察的残酷折磨,被长时间囚禁在条件恶劣的劳改营中。不少人遭到杀害。死者包括...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66
据估计,从斯大林在20年代末夺取最高权力一直到他在1953年死去,苏联一共有75万人被执行死刑,另有至少275万人死在了集中营。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65
在第三帝国初期所有抵抗纳粹主义的组织中,共产党最坚定也最无畏。相应地,他们为此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49-50
是冷酷无情、行事果断的赫尔曼・戈林。1934年12月7日,希特勒发布命令:当希特勒无法行使职权时,戈林就是“他的副手,可总揽一切政务”。几天后,戈林第三帝国二号人物的地位得到了巩固:12月13日新法通过,希...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46
1933年12月1日,“特权国家”优先于“常规国家”这点在法律上获得正式确认。新法《保证党国一体化法》( Law forGuarantees of the Unity of Party and State)在形式上保证了党和国家一体,但是里面的一些用语意...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45-46
按照流亡国外的政治学家恩斯特・弗伦克尔( Ernst Fraenkel)的说法,当时的德国是所谓“二元国家”。1941年弗伦克尔在美国出版了《二元国家论》( The Dual State)。他认为,一方面德国存在一个“常规国家”...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44-45
对纳粹分子来说,子弹和投票箱都是权力的辅助工具,两者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投票和选举被他们视为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人民意志不是通过公共意见的自由发表,而是通过希特勒个人和象征着德国人民历史命运的纳...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44
“元首权威浑然一体,无所不包;国家能利用的所有资源都汇集其中。它包括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向元首效忠的德意志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元首的权威不受任何监督或控制在它面前,没有任何所谓不可保留的、多由... -
第一章 警察国家p43
“我向上帝起誓,我将无条件效忠于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人民的元首、三军最高指挥官,阿道夫・希特勒。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我随时准备好以生命捍卫誓言。”这一誓词绝非徒具形式。对德国军人而言,宜誓的意义远...

第三帝国的到来 (54) 更多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91-492
纳粹创造的是一个革命与复辟的综合体。纳粹党人想要的,并不是像革命者在1789年的巴黎或者在1917年的彼得格勒( Petrograd)所宣讲的那样,彻底推翻社会制度。纳粹党建立的制度在本质上属于另外一种东西。尽管他...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88
希特勒本人所认为的革命,似乎是实权和权威职位的一场人事变动。1933年7月6日向纳粹党高层干部发表讲话时,他暗示说,革命的核心任务在于消灭政党、民主体制和独立组织。希特勒似乎把“夺权”视为国家社会主义“...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86
最关键的是,希特勒以及各级纳粹党徒都非常凊楚地知道他们是在犯法。他们对法律以及正常司法程序的蔑视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无数场合展露无遗。强权即公理。法律仅仅是权力的表达。用位纳粹记者的话来说,起决定...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81-482
整个过程的关建之处是,民主制度的敌人利用民主的宪法和民主的政治文化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约瑟夫·戈培尔对此毫不隐讳地予以公开嘲笑: 愚蠢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最可笑之处,是为它的死敌提供了毁灭它的资源...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80-481
德国民主制度的天折,不但属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里欧洲大势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德国历史中有着非常独特的根源,其思想资源来自一种非常独特的德国传统。德国的民族主义、泛日耳曼构想(通过征服战争完成俾斯...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75-4777
纳粹党成功的根源,在于德国的政治制度没有产生出一个联合了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中的右翼人士的、能够独立发展的全国性保守派政党;在于德国自由主义历来的弱点;在于几乎所有德国人对战败和《凡尔赛和约》之苛刻...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71
1933年初的几个月里纳粹对犹太人的攻击,是把他们清除出德国社会的一个长期进程中的第一步。到1933年夏,此进程已进展顺利。它是希特勒的文化革命的核心,在纳粹党人看来,它也是更广义的德国文化转型的关键,这...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26-427
文化界的一体化进程包括:彻底把犹太人清除出文化机构,迅猛地镇压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左翼人士、自由派以及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当务之急是把犹太人逐出文化生活,因为纳粹党断,创造了无调性音乐和抽象画...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25
“我们此时并不是在设立一个自行其是、自我标榜的宣传部而是把这个宣传部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如果用这个工具实现了目标,那它就是好工具…宣传部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动员全体国民一致支持民族革命的理念。假如目...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p423-424
为了开展这场动员,希特勒政府启用了它独创的机构“国民教育与宜传部”( Reich Ministry for PopularEnlightenment and Propaganda),这是根据3月13日的一项特别法令而设立的,部长之职连同在内阁中的一个席位...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p415
几年后反思这个进程时,律师雷蒙德·普雷策尔自问,曾经在1933年3月5日投票反对纳粹党的那56%德国人是怎么了。他想知道,这个多数派怎会如此迅速地屈服?为什么德国几乎每个社会团体、政治组织和经济机构,都如此...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p403
这只是范围广泛得多的镇压行动的冰山一角,镇压的是正派人士眼中的各种社会偏常行为。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不少于1000万人接受了某种形式的社会救济。由于民主派各政党已被取締,市议会和州议会已被接管,变...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p402
纳粹党人认为,由魏玛政府创立的整个社会医疗体系旨在一面阻挠强者繁殖,一面扶助弱者的家庭。他们主张放弃社会净化观,代之以种族净化观。这与某些优生学家自19世纪末以降的主张一样:执行防止弱者生子的计划,...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p374
这部《授权法》( Enabling Act)将终结魏玛共和国备受仇视的民主制度,并将完成纳粹党于1933年1月30日开始的工作一一建立一个“民族主义集中政府”。不久,戈培尔等纳粹头目将它改名为“民族主义起义政府”。在3...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p373
早在国会纵火法令和1933年3月5日选举之前,德国就已稳稳地踏上了通往独裁体制的道路。但这两件事无疑加速了独裁进程,为它提供了虽然老套,但在法律和政治上看似正当的理由。胜选之后,希特勒于3月7日告诉内阁成...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p369
慕尼黑的党卫队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菜也立即被任命为代理警察总监。他下令大规模搜捕反对者,不久又开始围捕与政府为敌的非共产党人。镇压的规模过于庞大,以至于州监狱和拘留所根本不够用,必须找到关押巴伐利亚...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 p347-348
希特勒于2月10日在柏林体育宫( Berlin Sports Palace)向人山人海的听众发表长篇演说,概述了其施政计划...... 在演讲的尾声,他向柏林体育宫内以及全国的听众发出了近乎宗教式的呼吁: 14年来,这些导致分裂... -
第四章 通往权力之路p312
更能说明间题的,是1930年代初各政党在选战中使用的海报。几乎所有海报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占据醒目位置的是一个巨大的半裸的工人形象,它从1920年代末开始被用来象征德国人民,取代了谦逊得可笑的、戴着睡帽的小... -
第四章 通往权力之路p311
在1932年7月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要求各地党组织确保党员全部佩戴党徽 相遇时举起紧握的拳头互致问候,在恰当的时机高呼口号“自由!”本着同样的精神,共产党长久以来一直使用锤子和镰刀的标志以及各种各样的口... -
第四章 通往权力之路p289-290
高举旗帜!同志们紧密团结! 冲锋队员在进军,脚步勇敢坚毅。 与我们同行、与我们并肩前进的灵魂,是那些 被红色阵线和反动派射杀的同志! 把街道清空,让褐色的队伍通过, 把街道清空,让冲锋分队的男子汉通过!...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249
纳粹运动的核心是崇尚暴力,这主要来源于自由军团。在1929年之前,暴力天天在街头上演。纳粹党蔑视法律,毫不掩饰自己相230信的是强权即公理。纳粹党还摸索出一种办法,在褐衫军以及纳粹运动的其他参与者实施暴力...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242
希特勒在1932年1月的演讲中提醒听众注意这一点: 请不要忘记,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国家社会主义党党员做出牺牲。他们爬上卡车、保卫集会、举行游行,奉献了一夜又一夜,到黎明时分才离开,然后有的回到作坊和...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229-230
同时,希特勒很快重新激起民众的热情,党内围绕他而生成的领袖崇拜让他显得更有个人魅力了。表达崇拜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式,是使用“德国式问候”:“希特勒万岁!”说的时候伸出右臂,无论希特勒是...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208
和罗姆一样,戈林也把政治视为战争,即一种武装斗争的形式,正义与道德在其中都不起作用。强者胜,弱者亡,必要时,法律就是一堆有待打破的“条条框框”。对戈林来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这个目的一直是他所认为...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201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是暴力的,有着不竭的行动力,它是军国主义的,蔑视议会制度,崇尚冲突与战争。它不仅强烈反对共产主义,更重要的是它还强烈反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它主张把社会看作有机体,阶级利益和人民...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97
纳粹运动中肢体暴力的新特征,尤其反映了纳粹党内准军事组织一一创立于1920年初的“会堂保卫”组的迅速发展,不久改称体操与运动部”( Gymnastics and Sports Section)。这些人穿着褐色衬衫和马裤,脚蹬长筒靴...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96
希特勒绝不妥协的态度在7月29日的一次全体特别会议上受到赞誉:大家在会议结東时要求,应该让希特勒担任党主席,赋予他“独裁权”,并且肃清“已经渗透进党内的外国势力”。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89-190
以“种族”替换“阶级”,以“领袖独裁”替换“无产阶级专政”,纳粹主义就这样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常用术语改头换面了。希特勒于1920年年中亲自选定的纳粹党旗,简明地表达了右翼与左翼的结合:鲜红的底色代表...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88-189
也许是为了强调它側重于反对资本主义,并且与奥地利和捷克斯洛173伐克的同类团体保持一致,工人党于1920年2月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Pary);反对该党的评论员不久把...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87
希特勒的演说之所以成功,主要因为他告诉听众的是他们想听的东西。他使用普罗大众能够理解的简单直白的语言一一短句子、有力而动人的口号。他的演讲常常平稳地开场,先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逐渐推向高潮,当他调...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84
普鲁士虽然失败了,但巴伐利亚可以指出明路。共产党政权被推翻之后,慕尼黑的政治语言充斥着民族主义口号、反犹言论,以及简直是在怂恿人们偏激地表达反革命情绪的反动关键词。后来的事实证明,希特勒是罕见的演...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84
而且宣传必须激发情绪,而不是理性,因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性情和态度都过于女性化,以至于冷静的说理对其思想和行动的影响,远远小于情绪和感情的作用”。最后,宣传中的观点必须是持续不变的,决不允许对己...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p183-184
一切宣传都必须通俗易懂,其知识水平必须要适应宣传对象中知识最有限的人。因此,想要发动的群众越广大,宣传中纯知识的水平就必须越低………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力非常有限,他们知识不多,但忘性极大。因此,一... -
第二章 民主之殇p167
1918年之后,许多右翼和中间派的德国选民都热切期盼德意志民族自豪感与荣耀的复兴,因此他们或多或少地相信,德意志的复兴必须通过击败“犹太”颠覆精神来实现,正是这种犹太精神被认为在一战结束时摧毁了德国。2... -
第二章 民主之殇p153
如果说魏玛共和国有一个可以为它贏得大众的忠心与感恩的贡13献,那就是建立了一个新的福利国家。当然,在1914年以前,德国并不缺少福利机构,特别是在俾斯麦为了切断工人阶级对社会民主党的依赖而开创性地设立健... -
第二章 民主之殇p150
人民法庭是1918年巴伐利亚革命期间,为了对抢劫犯和杀人犯进行即决审判而设立的应急机构。이在随后一年的反革命期间,这些法庭被改用来审理“叛国”案件。人民法庭直到1924年才停摆,尽管它们在5年之前就已被魏... -
第二章 民主之殇p144
在威廉帝国治下,皇帝运用个人影响力,主张改革德国教育,用侧重于德国史和德语的爱国主义课程取代基于经典教学模式的自由主义传统。到1914年,许多教师在世界观上都是民族主义者、保守派和君主主义者,教科书1和... -
第二章 民主之殇p135
在魏玛,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鸟斯( Walter Gropius)把魏玛艺术学院( Weimar Art Academy)和魏玛工艺美术学校( Weimar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合并起来,创建了包豪斯( Bauhaus),这个教育中心旨在 ... -
第二章 民主之殇p105
德国共产党在1920年代虽然反复调整政策,但始终坚信,共和国是资产阶级政权,其首要目标是保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剥削工人阶级。共产党期盼的是,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产阶级”共和国将由一个按照俄国路线建立... -
第一章 民主之殇p102
作为天主教会的领袖,教宗庇护十一世( Pope Pius XI)对持无神论的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1920年代取得的进展感到越来越不安。与后来成为教宗庇护十二世的驻德国教廷大使尤金尼奥・帕切利( Eugenio Pacelli)...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85
正是在这种民族创伤、政治极端主义、暴力冲突和革命暴动的氛围中,纳粹主义诞生了。其意识形态中杂糅的大多数元素,在1914年之前就已经流行于德国,并在战争期间更加为公众所熟知。德国在1918年底骤然陷入政治乱...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74
长留于德国公共记忆中的想法是,战争罪的全部概念,确切地说是战争法的全部理念,是战胜的协约国根据虚假宣传中的虚构暴行,凭诡辩而捏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对于德军在二战期间的心态与行为有着致命的影响。2기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72
奥地利人希望合并,德国人愿意接受合并,民族自决的原则也支持合并;因此,协约国对德奥合并的否决,一直是德国人心怀怨恨的根源,同时也使新建立的¨“德意志一奥地利共和国”( Republicof German- Austria)(...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71
同样影响深远、同样令人震惊的是,战胜国不允许德国与讲德语的奥地利合并。德奥如能合并,将意味着1848年激进派梦想的实现。随着奥匈帝国在一战结東时分崩离析,其成员国有的建立了民族国家,比如匈牙利、捷克斯...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70
《凡尔赛和约》生效后,德国失去了十分之一的人ロ,以及13%的领土,其中包括阿尔萨斯一洛林,在德国统治了近半个世纪之后被归还法国,此外还包括边境领土奥伊彭( Eupen)、马尔梅迪( Malmedy)和莫雷斯内( Mor...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69
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觉得这些条款不合理,视之为国耻。条款的执行,尤其是法国的行动,又极大地加深了德国人的怨恨情绪。许多德国人不肯相信他们的军队真的战败了,以这种心态看待停战协议,其条款之苛刻也就愈加明显。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67
德国的历史遗产,从很多方面看都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但它并没有使纳粹主义的兴起与得势成为必然。俾斯麦投下的那些阴影本来有可能最终被驱散,然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東时,它们却几乎无限地加深了。俾斯麦及...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67
在许多人心目中,俾斯麦冷酷、强硬,为达目的不惮于使用暴力和诡计,是领袖人物的典范;采取行动抑制政治天主教运动( politicalCatholicism)的民主化威胁,以及抑制社会主义劳工运动时,俾斯麦所显示出的魄力,...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65
尤其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起初支持以战争为主要防御手段抵抗来自东方的威胁,但随着政府大规模吞并领土的要求日益明显,曾经铁板一块的社会民主党对于政府的疑虑越来越深,从而备受困扰。1916年,该党分裂为主战...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49
舍纳勒尔宣称,反犹主义确实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想法甚至越来越极端。自称“异教徒”的舍纳勒尔发起了一场反对罗马天主教的运动,其口号是“远离罗马”。他还杜撰了假装成中世纪词汇...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43-44
使包括科学家、医生和种族净化论鼓吹者在内的各色人等团结在一起的,是几条基本原则。其一,遗传特征对于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二,由第一条引申出来,为了提高国民效率,由国家引导的社会应、该... -
第一章 历史遗产 p37-38
瓦格纳本人在1850年代初就已经成为文化反犹主义者,他在那部风评不佳的著作《音乐中的犹太教义》Judaism in Music)中指出,“犹太精神”有损于音乐的深度。瓦格纳对此提出的解决之道是,使犹太人完全归化日耳曼... -
第一章 历史遗产p20
在俾斯麦主政期间,德国就已经不断设法让这些少数族裔归化德意志民族一一禁止他们在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积极鼓励德意志族裔到那些地区定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タ,德语已在帝国全境成为公共会议的法定语言,政... -
第一章 历史遗产 p19
因此在1914年之前,德国的主流政党不是两个,而是六个,即社会民主党、两个自由派政党、保守党的两个派别,以及中央党,这与其他现象共同反映了德国社会由地域、宗教和社会等级所造成的多重分裂。德意志帝国的行...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 (24) 更多
-
第二十六章 拉文纳的怪物p276
一四三O年代,阿尔贝蒂发明了他所谓的纱幕(veil),以协助画家作画。纱幕是由线交又织成的网状物,推开紧绷在画框上,以创造出由无数正方格构成的格网。艺术家透过格网研究被画物,将格网上的线条依样画在纸上作... -
第二十四章 至高无上的造物主p263
指尖修润工作竟落在卡内瓦列这么一位小艺术家身上,说明了在该拱顶湿壁画里,《创造亚当》并不是当时公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杰作中的杰作。赞美亚当像画得好的瓦萨里也不认为这尊斜倚的人像是米开朗琪罗在拱... -
第二十四章 至高无上的造物主p260
早期基督教艺术里的《创世纪》纪事场景,通常仅以一只从天上伸出的巨手来代表造物主(米开朗琪罗笔下那竭力前伸的手指,似乎也在沿袭这种举隅法)。 中古世纪期间,上帝渐渐露出更多肢体,但往往被刻画成年轻人。... -
第二十三章 绝妙新画风p251
两个半世纪后,爱尔兰政治家兼作家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在其《关于壮美与秀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it)(Philosophical Eng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Sublime and Beautiful,一七五七年... -
第十九章 禁果p210
在《堕落》中,夏娃年轻的胴体斜倚在石上,双颊红润,姿态撩人(有人说是米开朗琪罗笔下最美的女性人物之一) 但到了右边的场景,遭天使逐出伊甸园的夏娃变成奇丑无比的老太婆,头发凌乱,皮皱背驼。她缩着身子双... -
第十八章 雅典学园p199
直到四五年前,草图都还只是功能性素描,替湿壁画作嫁后就功成身退,几乎不留。草图天生生命短暂,固定在潮湿 的因托纳可上,被人用铁笔在其上描痕或用针刺上数百个孔 后,就注定要弃如敝屣。但一五O四年,达・... -
第十八章 雅典学园p195
《雅典学园》画了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在内的五十多位人物,群集在古典神殿的花格镶板拱顶下,或讨论,或研读。神殿内部颇像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内部。据瓦萨里的说法,布拉曼特曾帮拉斐尔设... -
第十七章 黄金时代184
五⊙九年秋,米开朗琪罗和助手们花了十二个乔纳塔画成德尔非巫女,花费的时间和稍早之前完成的撒迦利亚像差不多。米开朗琪罗将她画成年轻女子像,微微张嘴,双眼圆睁,带着一丝苦恼,仿佛刚被哪个冒失鬼吓到。巫... -
第十三章 家族事业p166
弦月壁上的某幅基督祖先像可以说明米开朗琪罗的做法画中是个金发女子,左脚抬高,左手拿着镜子支在左大腿上若有所思地望着镜子。湿壁画中这位年轻女子虽身穿绿色、橙色衣服,但在素描里明显一丝不挂,且光是大略... -
第十三章 真色p134-135
群青的原料来自更遥远的地方。诚如其意大利文 azzurro ultramarino(海那边的蓝)所示,群青是来自海另一头的蓝色颜料,海另一头指的就是天青石的产地阿富汗。耶稣修会修土制作这种昂贵颜料的方式,是先将这种蓝... -
第十三章 真色p134-135
颜料制造是棘手而极专业化的行业。例如,米开朗琪罗在《大洪水》里用来为天空和洪水着色、耶稣修会修士所制颜料之一的苏麻离青( smaltino),是用含钻的玻璃粉制成。苏麻离青制造困难甚至危险,因为钴既具有腐蚀... -
第十二章 剥玛尔叙阿斯的皮 p122
(拉斐尔)他笔下的夏娃赤身裸体,只有重点部位靠灌木枝叶遮住,臀部和肩膀分别转向不同方向,全身重量靠右脚支撑,使左半身拉长,右半身缩短。这种非对称姿势,通称对应”( contrapposto),是起源于古希腊的人... -
第十一章 不知怎么办才好p109-110
罗马建筑工人在砌砖用的灰浆里掺入火山灰,借此调制出坚固、凝结快速而又几无渗水之虞的混凝士。传统灰泥只在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作用时才会变硬实,波措拉纳则为这些调和物加进了另一种成分,即二氧化硅或... -
第十一章 不知怎么办才好p108
整个工程才刚开始,湿壁画面就出现盐结晶,这对接下来的工作显然不是好兆头。这项伤害最可能的祸首大概是硝酸钙,硝酸钙通常因受潮而起,是湿壁画家的梦魇。雨水渗进拱顶并不容易,但一且渗进,雨水所挟带的盐分... -
第九章 大渊的泉源p92
就湿壁画而言,画人体比画风景要花时间,如果人物姿势复杂、罕见,且力求符合人体结构,就会更费时。脸部特别费工。转描时使用刻痕法,即用尖笔描过草图上的线条,以在底下的湿灰泥壁上留下刻痕的做法,较为省时... -
第九章 大渊的泉源p91
(大洪水)这面湿壁画唯一完整保留的,就是一群人惊恐万分地挤缩在岩岛上帐篷里的部分。这些人因而是现存该顶棚湿壁画中最早完成的部分。这一部分由多人共同完成,表明在早期阶段米开朗琪罗毫无保留地重用助手们... -
第九章 大渊的泉源p89
米开朗琪罗先画《大洪水》( The Flood)出于多个理由,而最重要的理由或许是它所在的位置很不显眼。他欠缺湿壁画经验,因而一开始刻意挑较不突出的地方来下手,也就是访客进来可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或更贴切地... -
第六章 大渊的泉源p85
米开朗琪罗用包括银尖笔在内的多种媒材为这面顶棚绘素描,但留存至今的不到七十幅。银尖笔作画法是在吉兰达约门下习得,以尖笔在特制材质打底的纸上刻画,纸面有薄薄数层混合铅白和骨粉的涂层,各涂层间以胶水固... -
第六章 大渊的泉源p85
湿壁画作画前有许多准备阶段,而素描决定全画构图,将素描转描到壁上,是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阶段之一。真正在西斯廷礼拜堂拱顶作画之前,米开朗琪罗得先在纸上作业,画好数百张素描,确定每个人物的肢体语言和... -
第六章 构图p67
新构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米开朗琪罗的雄心壮志,里面将涵盖一百五十余个独立的绘画单元,包括三百多个人物,是有史以来刻画人物形象最多的构图之一。 -
第六章 构图 p63
为西斯廷礼拜堂设计的湿壁画,除了要覆盖整个长长的拱顶,所谓的三角穹隅一一位于礼拜堂角落、拱顶与墙面接合处的四个帆状大区域一一也不能漏掉。此外,还包括凸出于窗户之上的八个面积较小的三角形区域,即所谓... (1回应) -
第五章 在湿壁面上作画 p47-48
湿壁画技法说来简单,实际做来却很难。湿壁画原文fresco意为“未干的”,缘于画家总在未干的(湿的)灰泥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需要完善的事前准备和精准的时间拿捏。作画前用镘刀在已千的灰泥壁上,再涂上一层约0... -
第四章 补赎 p39
青铜浇铸并不容易,像湿壁画一样,需要丰富的经验。铸造一尊等身大的作品,可能得花上许多年,如安东尼奥・德波拉约洛( Antonio del Pollaiuolo)花了九年オ完成西克斯图斯四世墓,更何况这尊青铜像高14英尺。... -
第二章 阴谋 p23
曼特尼亚之类的拱顶画家于拱顶画人像时,通常以后退透视效果呈现,也就是让下肢位于前景,头位于背景,借此让观者仰望时感觉他们像是悬在空中。这种高明的前缩法,常又称为“仰角透视法”( di sotto in si),而...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63) 更多
-
结论p379-380
史实与神话一民族主义与近代史研究 为何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百年来被严重低估?此与五四运动之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之民族主义口号密切相关。过去学界对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的书写,受政治宣传影响甚深,当时各派系... -
结论p378
日本固然有称东亚的野心,美国也有利用中国抵制日本,以门户开放”之名,推动铁路统一、新银行团等,扩张美国在华利益的企图。就算是后来的苏联,在和会期间发表对华宣言,名义上主动放弃在华条约特权,实质上也... -
结论p377-378
而传闻、谣言及派系斗争,也对国内舆论民情发生重大影响,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即与此密切相关。中国朝野对和会期望太高,对结果失望更大,而党派之争卷入,夸大交涉失利为“山东亡矣”上纲到国家存亡层次。国人出... -
结论p377
代表团外的梁启超一行,身份曖昧地位崇隆,与北京外交委员会内外呼应,遂有研究系与新旧交通系为铁路统一及新银行团的争执。梁氏在巴黎,一方面让陆征祥不安于位,一方面让王正廷心怀疑虑,加上国民党与研究系之... -
结论p376-377
另一方面,日本也不认为自己在巴黎和会上获得胜利。在山东问题上,日本费了九牛二虎之カ,虽得到《凡尔赛和约》山东条款,勉强维护了面子及国家荣誉,又得到北京政府签约的承诺,似乎胜券在握;然而中国代表团却... -
结论p375
中国在和会外交失败?过去学界认为中国未能争回山东权益且废除《民四条约》及希望条件两项说帖和会皆未受理,因此是“外交失败”。事实上,山东问题之外,中国在和会收获不少,近年学者的研究多对中国在巴黎和会... -
结论
亲日派是否卖国?章宗祥、汪荣宝、曹汝霖、陆宗舆等人的观点有其价值,他们常认为美国不可靠,对华有财政经济控制甚至国际共管的野心;而日本之贷款与提供武器更直接实惠,且日本必须依赖中国资源与市场,在当时... -
第五章 结论p374
亲日派卖国导致山东交涉失利?过去多将山东同题败归咎于1918年9月《山东问题换文》,并将主持中日交涉之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视为“卖国贼”。 事实上山东失利原因甚多,日本法理立场强势,有中日成约及英... -
第五章 拒签之后p373-374
笔者认为,北京外交方针主要目标是追寻国家最高利益,随国际潮流做调整,相当灵活;事实上,北京外交部确立联美制日方针,早在民间反日之前。 当时外交官在和会的表现,值得肯定,顾维钧固然是最耀眼的明星,其他... -
第五章 拒签之后p372
北京政府对代表团的训令,基本上都是签字,似无“相机办理的指示,直到最后一刻,又改训令为“国民对于山东问题异常愤激政府仍决定保留”,然而代表团收到时已经超过签字礼两小时了。同时国内及海外人民团体的电... -
第五章 拒签之后p366
一年多来,陆征祥历国内政策几度转变,徐世昌与段祺瑞之诡谲政争,五四运动的冲击,以及国际风云变幻,内外交迫饱受煎熬,对政治心灰意冷,决心淡出政坛。 -
第五章 拒签之后p358
过去中国学界多认为美国在巴黎和会背叛了中国。美国学者艾朴如为威尔逊辩护,认为威尔逊已经让日本在四人会中做出声明保证归还胶澳主权,在山东仅享有德国之经济权利,和会决定之山东妥协方案比中国于1915年及191... -
第五章 拒签之后p353
9月初,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再度讨论《凡尔赛和约》,反对山东条款之声浪甚高,美国舆论多赞助中国不签德约。④威尔逊总统决定诉诸民意对抗参议院,3日出发到各地进行旅行演讲,表示他对山东解决办法不满,但别... -
第五章 拒签之后p342
9月10日,举行对奥和约签字仪式,陆征祥与王正廷前往签字,罗马尼亚及塞尔维亚两国全权未到。奥约签字,中国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329
亲美、亲日是另一个问题,北京政府本决定联美同时亲日,但在和会前夕被迫只能选一边,遂决定联美制日,和会中与日本对抗。不料美国新外交受制于英法旧外交,被迫对日妥协,中国遂感到遭背叛。但联美并不能算是外...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328-329
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主要原因不在于陆征祥与北京政府之间的歧见,两方其实都认为应该签字,不必保留,北京的态度是:“重在两害取轻,并欲从事实上力图救济”,从法理面看,他们的想法没有什么错误。主要的问题...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319
陆征祥一直不想由他在和约上签字,曾建议由胡惟徳接任外长签字,6月17日,又以住院修养为由建议:“德人签约或者即在目前,我国对于山东问题与各方面所商保留办法,似已有把握。届时祥如果不能行动,拟即派顾使在...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318
然而,国内五四运动愈烈,国民不知外交机密与复杂内情,抵制日货拒签和约之说,高唱入云,民意认定签约即等同于亲日卖国,此事已非单纯法律与外交问题。巴黎代表团不断接到国内及海外电报, ,一致强烈要求力争保...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312
由此观之,日本代表在4月30日四国会议上的声明,对于北京政府在意的归还胶澳主权及日本继承山东德国经济利益的限度,都做了很明确的保证,并得到英、法、美三国的确认。中国月来力争之保留对德和约山东条款,担心...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300-301
外交部于5月20日指示代表团如不能保留则签字: 昨英、法两使均称签字加保留事恐办不到,现国内情形明白事理之人均主张签字,但一般政客学生不肯研究青岛经过历史及不签字后之利害关系,力唱不签字为爱国。劼浮公...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297
5月14日,胡惟德电大总统、总理指出不签字有六不可:默察世界大势,权衡利害,窃以为山东各条自当严重抗议,而有不可不签字情形:(1)不签字,于1915年、1918年中日成约仍难废止。(2)对德和约载明,经三大国批... -
第四章 拒签和约 p294
5月中旬,北京政坛发生重大变化。14日,总统府开紧急会议,徐世昌、段祺瑞、两院议员、全体阁员出席;段祺瑞对于和会联美外交方针,伤害日本感情,招致山东问题的失败感到遗憾,主张早日签署和约,以和衷共济的精... -
第四章 拒签和约 p293
中国朝野都希望能在对德和约中明文规定:交还中国;然而日本虽屡次声明将交还胶澳,但坚持不肯写入和约。5月4日,日本牧野全权在巴黎声明: a。日本完全将山东半岛主权付还中国。 b。图中日两国之利益増进,诚实... -
第四章 拒签和约p290
5月12日,国务院召集两院议员开谈话会后,通电各省,仍主张不签字。电文称:“此事国人甚为注意,既未达最初目的,乃并无交还中国之规定,吾国断难承认;但若竟不签字,则于协约国及国际联盟种种机关亦不无影响。... -
第三章 拒签和约p289
北京政府收到请指示是否签字的电报后,外交委员会紧急会议,决定不签字,由汪大燮、林长民将致专使电稿亲呈徐世昌,徐氏令国务院拍发。5月5日,国务院指示代表团不签字云:“日本要求于和约草案内专列一条:将胶... -
第三章 拒签和约p286
5月6日,陆征祥致长电给陈箓,说明外交失败详情,指出原因有:(1)中国与日本已订有种种成约,英法也与日本有协约;(2)中国对欧战贡献不如日本,不免授人口实;(3)日本以“种族平等”迫英国在胶州问题上让步... -
第三章 和会外交p277-279
本章小结 1919年初陆征祥抵巴黎后,更进一步确定联美制日之策,和会前已决定在会中提出山东及《民四条约》问题。和会开幕后,日本在十人会中主张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因美国总统坚持,邀请中国代表出席发言;顾维...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75
研究系与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关系,颇值得玩味。为何“欣然同意”四字,在当时会被渲染成中国外交失败之关键,并将中国在和会外交失败归罪于三个卖国贼?由一些蛛丝马迹看,似与研究系之借外交问题攻击新交通系(... -
第三章 和会外交p274
林长民在学生爱国运动中,大力支持学生,首先于5月5日,与汪大燮、王宠惠联名力保被捕之学生,后又助学生成立联合会,且上街演讲,抨击曹汝霖等卖国。①据曹汝霖回忆,他家被学生焚毁后,即避居团城,过数日有友... -
第三章 和会外交p273
学生爱国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应就是梁启超发自巴黎的电文。4月下旬,四人会即将对如何处置德国在山东的利权做出决定,当时形势对中国不利,24日,梁启超电告国民外交协会云:“汪、林两总长转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 -
第三章 拒签和约 p273
和会期间研究系发挥最大影响力的领域,不在外交而在内政。巴黎和会期间,北京政府内部徐世昌、段祺瑞间文治与武力统一的争执,交通系对铁路控制权的极力维护,与外交上亲美亲日的竞争混成研究系与新旧交通系在“...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69
综观和会期间,梁启超在法国主要忙于交际应翻与参访,曾对法国政府安排过多的宴会拜访,让他耗费精力于无意义的应酬,多所抱怨。梁氏对报界演说,并印发小册子,对山东问题及希望条件等为中国宣传;也曾监督代表...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57
铁路统一案”与新银行团问题,是和会期间研究系与交通系政争的外交焦点,牵涉美日在华争夺主控权,及势力范围与“门户开放”的对抗,也涉及交通系对铁路的控制权,各方皆有立场与说辞,内情复杂,很难简化成爱国...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28-229
2月20日,代表团第二十ー次会议爆发严重冲突,会议录载 王全权问:会议录记全权出席名次何以前后颇自参差,似应厘定以昭划 陆总长云:因开送全权名单与北京所发表者微有不同故耳,顷已电请北京更正。" 施全权问:... -
第三章 和会外交p224
北京政府接到陆征祥建议全权顺序的电报后,徐世昌批交外交委员会决议,会长汪大燮认为只有三个席位,陆氏无能力,王氏无外交经验,且不知南方主张如何,施氏为怕事官僚,恐不足以应付局面,秘书长叶景莘建议将顾...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23
由于中国列席大会人数仅得二人,引发全权排名次序问题,人人竞逐。中国代表团顾问莫理循观察道:“个人利益永远高于国家利益,代表团的内斗,像马戏团一样。”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21
综观中国在和会,除山东问题外,尚有不错的表现。参与国际联盟盟约制定并加人国联成为创始会员国;对德奧条件基本被接受列人和约,都有具体成果。至于提出希望条件,虽未受理,但已是中国第一次对国际提出全面修...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15
颜惠庆对此和约内容并不满意,在日记中写道:“我国向德国所提的要求大大缩减了,关于治外法权和缔结新约只字未提。"0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字日,中国代表因对山东条款力争保留被拒,拒绝签署该约。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14
(5月)7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公布,除了第156-158款规定德国在山东权利归日本享有,招致中国强烈不满外,和约第128~134款规范中德关系,其内容大要为: 第128款:德国放弃1901年辛丑和约之利益、特权及赔款。 ...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09-210
综观《国联盟约》的制定过程,顾维钩积极参与,维护国家权益,并对一些争议提出中肯建议,协助会议进行,他的部分意见形诸盟约条文之中。顾氏的杰出表现,赢得委员会同仁的称许,研究国联创建的西方学者,一致认...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09
中国在国联草创过程中,最感遗憾的是未能争取到行政院四席临时非常任会员,二是日本所提“种族平等”一案,系别有用意。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04-205
美国代表团内部对此事意见分歧,只有豪斯支持威尔逊。4月28日,蓝辛送备忘录给威尔逊,指出将胶州给日本以保全国联,是出卖了民族自决原则,放弃中国和牺牲我们在远东的尊严。829日,蓝辛、怀特( Henry White)...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03
中国代表团听到威尔逊把山东“让与”日本的消息时都惊呆了。“中国人对美国的友谊和它伸张正义的力量绝对信赖,以致年一听到这消息,都不敢相信…一位中国人顿时绝望愤怒地一头栽倒在地板上。”顾维钩称:““十...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202
4月30日,三国领柚会议决定德国前在胶州及山东省所有各项权利一概放弃,交与日本。日本依据英国建议,由牧野做半官方ロ头声明:日本自愿担任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归还中国,惟将前允徳国之经济特权暨在青岛设立... -
第三章 和会外交p198
4月24日,陆征祥向英、美、法三国提出妥协方案,指出前日英国总理提出解决山东问题两层办法,实于中国均有危险,提出最后让步办法四条:(1)胶州湾由德国交还中国起见,先交五国暂收;(2)日本承认于对徳和约签... -
第三章 和会外交p184
然而,中国在和会确定联美制日方针,否认中日成议,并公布中日密约协定,让经手签署密约的段褀瑞、曹汝霖等处境尴尬,引发北京政府内亲日与反日派之争。加以上海和议中,南方代表坚决反日倒段,要求公布西原借款... -
第三章 和会外交p174-175
顾维钧回应称中国对于归还胶州一事,与日方代表意见不同,并分七个层次驳斥日本的理由:(1)中国很高兴听到牧野全权在会中确认:日本对胶州湾租借地不欲据为己有。(2)但在归还手续直接或间接中,中国宁愿直接...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173
顾维钧在十人会的陈述,可能是中国外交史上最富传奇性的演说,九十多年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样”这个有力的精彩发言不断被传通复制,近年更被当成爱国主义教育典范拍成电影一再播放... -
第三章 和会外交 p166
山东问题与中日成约密切相关,陆征祥曾签署1915年5月25日《民四条约》,也了解1918年9月山东铁路借款与换文之内情。北京政府在和会前没有想过可以废除《民四条约》,规划将山东问题依据中日成约处理,主要担心日... -
第二章 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p160-161
本章小结 欧战停火后,北京政府在很仓促的时间内,完成了和会的预备工作。首先加紧与各国接治,排除阻力确保能参与和会,并寻求在和会提出希望条件之助力。其间驻美公使顾维钩积极与美国政府联系,美方多次对中国... -
第二章 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p160
王正廷之加入中国代表团,常被认为是南方代表。顾维钩不以为然,称郭泰祺、陈友仁告诉他,虽然北京政府任命王正廷为全权代表南方,但实际上他们两人才是军政府所派代表,他们对王正廷不辞而别,随陆征祥赴法,极... -
第二章 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p145
整体观之,训令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平等国际地位、与美国保持一致。平等国际地位包含对日平等、对列强平等(如希望条件各款)及对德奥平等(如德奥条件各款)。与美国保持一致则是当时中国外交的主要策略,然而实... -
第二章 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p142
北京政府于11月初将中国准备提出和会条件三类:关于土地之完全,关于主权之恢复,关于经济之自由,请顾氏与美秘密接治。②这个草案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收回租界租借地、取消驻兵权及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退还... -
第二章 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p127
依据档案史料考察,笔者认为1918年11月欧战停火后,北京政府之外交方针趋于联美,但是并不反日,美日也都拉拢中国,陆征祥原拟于路过日本时多方接治,但在陆氏启程之前,接到美方强烈讯息,遂改变方针。事后陆宗... -
第二章 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p124
陆征祥过日本因病取消应酬,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此事虽无确证,但由上述诸引文字里行间可玩味出几许装病的味道。当时国内报纸也有揣测云:“陆总长何以称病不至东京,章公使何以因陆总长不到东京便愤而辞职,个...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95-96
本章小结 过去学界一直认为北京政府对和会没有准备,但由上文可知北京政府长期筹备和会,自1914年8月欧战蔓延到东亚,日英联军假道山东进攻青岛,行生许多复杂的外交及国际法问题,保和会准备会就受命研究各相关...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76
(10月31日)同日,陆征祥电顾维钧,中国提出和会条件三类,均本威尔逊言之旨,请与美秘密接洽,称: 和会事美允力助,深用感庆。我国愿提出大会问题屡经设会讨论,大概可分三类,一、关于土地之完全,二、关于主...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72-73
此时,北京政府于9月28日与日本签订《济顺、高徐二铁路借款预备合同》及《满蒙四铁路借款预备合同》。24日,日本外务大臣后藤新平与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先行就此两借款换文,同时又有《山东问题换文》,以解决日军...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71
(1918年)5月22日,胡惟德电外交部云:巴黎政界要人皆谓中国参战以后,地位较稳,惟战后所得利益,总以实力暨牺牲之多寡为定,中国若要在和会发言有力量,总先要有牺牲,非空言可能烧幸。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65
1月15日,顾维钩告电外交部:驻美使馆顾问福士达病故,遗缺建议聘请美前国务卿、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穆尔( BassetMoore)充任,可襄助我国等备和议。23日外交部复电同意。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63
北京政府对参战问题,支持与反对两方激烈交锋,政局起伏动荡,段祺瑞重掌政权后,于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过去学界多强调参战带来的内部动乱,近年来研究成果,则多肯定参战在外交上的正面作用。北京政府之参加欧战...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62-63
顾维钩极力主张联美参战,借以制日,段祺瑞似亦不反对,但因美国对此不积极,日又支持中国参战,此议遂寝。 -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p60-61
北京政府曾试图用“以工代兵”之策,争取加入和会。早在915年夏,梁土诒与法使康悌订定募集华工赴法助战之策。梁氏与交通次长叶恭绰商议,由交通银行组成公司,用商人名义招募。12月法国派陶履德上校( Colonel T...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39) 更多
-
孙中山致苏联政府遗书p330
据一般了解,孙中山遗书由三个文件组成。即,①《国事遗嘱》(致中国国民党同志遗书)、の《家事遗嘱》(致家属遗书)、③致苏联政府遗书》。在这三封遗书中,其产生过程最成问题的是《致苏联政府遗书》。关于《... -
中共二大与中共党史研究史p327
无论是党的代表大会还是其他些末小事,历史总有许多事情是难以准确断定的。但中共党史研究的现状是,任何细枝末节,因事关党的代表大会,故须不厌其烦地追究到底。而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用现在的标准来裁量过去... -
中共二大与中共党史研究史p32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中国党史研究者的弊病,即依据数种文件中最具权威的资料拟制“定论”,其后的研究则对其来龙去脉不予深究,攀附定论而继续炮制论文,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资料的出处也被不断省略和隐... -
中共二大与中共党史研究史p306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的重新发现,其意义绝不仅限于明确了决议内容的全文。因为,其中收录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9条有“本章程由本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23日)议决”的字句,注明... -
由考证学走向史料学——从中共一大几份资料谈起p298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此前被视作原始史料或早期回忆录的资料,实际上只是各种信息的复合体、堆积物;正因如此,一大研究不应回避脚踏实地的努力,应该细致梳理错综复杂的史料形成过程。这应是以重返史料形成现场... -
由考证学走向史料学——从中共一大几份资料谈起p296-297
《讲稿》说,“当时到上海开会的有11名代表。上海是李汉俊、李达,北京是张国焘、刘仁静,武汉是董必武、陈潭秋、湖南是毛泽东,广东是陈公博、包惠僧,山东是王尽美、邓恩铭,日本是周佛海(似乎止11个表决权)... -
从考证学走向史料学p284
《党史资料》的编辑改动延安打印本中一大会期和代表人数,应是意识到该打印版中这些方面与当时的通行见解(7月1日开幕、12名代表)(2有抵触,从而出于政治考虑作了处理,以使其符通行见解。为不违背通行见解而改...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77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受到了双重制约:除了国际机构的强有力控制,还受到外语交流的制约。这意味着中共时常面临着变成共产国际或苏联共产党“翻译”的危险。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76
每逢重大会议的关键时刻总要齐唱《国际歌》的情景,在中国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是刘仁静、瞿秋白等在共产国际大会上目睹同样做法而非常激动,1923年回国后将其作为新作风而特意引进党内的。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76
共产党组织的決定,即使实际上是在走廊下、密室里进行,或者通过小范围交换意见而规定了决定的方向,也必须通过正式会议才能最后确定。人们说到党的重要路线转换时,总是离不开会议,原因就在这里。八七会议如此...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62-263
关各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的组织原理——某组织的正统性需要世界性的组织统体按一个国家仅允许一个组织的原则来认定——被严格遵循,其结果造成各国共产主义组织围绕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资格问题而发生纠纷、内...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62
严格来讲,无论俞秀松还是张太雷都不能算是从中国正式派遣的“党”的代表;不过,好在后来并未因此发生什么问题。原因之一是,显然属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俞秀松本人出席了大会其所代表的共产党,在与来到莫斯科的...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59
张太雷在去俄国之前,在天津读书时,曾与同情布尔什维克的俄国人有过交往,开始对苏俄萌生兴趣,并在天津联络友人组成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简单地讲是擅自行动,他于1921年初代表自己成立的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58
长期以来,张太雷被认为是被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中共党员,还由于他在1927年年底广州起义时壮烈牺牲,人们认为他是中共立时期的成员之一。但是,直到最近人们才指出这种推测是缺乏明确资料根据的,包括他入党的...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48
在中共党史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中,1921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6月22日至7月12日),现在仍必然提及因为自此次大会始,由在俄侨民代为中国代表的不正常状态结束,中共的正式代表第一次由中国前来参...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41-242
早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的1912年,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就已在中国出现,但没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在这时创立的。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在1920年代初期成立的,就是因为我们遵从了这样一个习惯认识,即只有符合... -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p241
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通过加人共产国际的条件》,即所谓“二十ー条”,在其第17条规定凡是愿意加人共产国际的党都应称为:某国共产党(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支部)。名称问题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而且是具有重... -
走向农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策略与共产国际 p237
斯大林曾对1927年的中共评论说:“我不想苛求中共中央我知道,不能对中共中央要求过高。但是,有一个简单的要求,那就是执行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也就是说,对斯大林而言,理论、方针由莫斯科决定,中共去实... -
走向农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策略与共产国际 p217
曾有研究指出,中共三大开始重视农民问题,毛泽东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典型的如“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但农民漫山遍野都是,就人数比例说明了农民的重要性。在这次... -
走向农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策略与共产国际 p215
陈独秀在莫斯科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也似在对该提纲作出回应,称“无产阶级在东方诸经济落后国的运动,若不得贫农群众的协助,很难成就革命的工作。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之基础,农民至少占全... -
走向农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策略与共产国际 p211
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要成为争取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城市工人政党。早期党员受俄国革命成功的鼓舞,无一不欲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早期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曾提出党的目标是将生产工具 机器、工厂、原料、...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终结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所谓“斯大林五月指示”问题 p197
正式的“五月指示”共六项,大要如下: 一、不进行士地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坚决主张从下面实际占领土地。 二、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同这阶层联合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终结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所谓“斯大林五月指示”问题 p193
所谓“柠檬讲话”,指斯大林在4月45两日召开的联共莫斯科地区委员会积极分子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原话为“蒋介石是右派,可能不同情革命,但他现在听我们的指挥,不会发生政变。我们应该把这些人利用到底,就像挤柠... -
梁启超与文明的视点p113
所谓“文明”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现在我们很容易理解,以巴克尔为代表,所谓放之世界而皆准的“普遍性”的“文明”,实际上不过是近代西方为认识自身和使自身正当化,从假想的亚洲社会状况中找到对比性根据而动... -
梁启超与文明的视点p96
文明一词见于《书经》《易经》,是一古汉语词:但其作为civilization之译语而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却是在近代日本。 -
梁启超与文明的视点p96
众所周知,清末以后,随着留日学生增加,西方的书籍、概念、各种学说的翻译、重译及其改写通过日本大量涌入中国;但是,如果没有使这些学说和概念得以成立的某种共同话语,接受这些学说和概念是极其困难的。所谓... -
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p90
佐佐木安五郎(1872-1934)是当时著名的“蒙古通”,经常提倡“日蒙同祖论”以及“日本人种源流希伯来人说”,用以提倡日本在大陆的扩张政策。很明显,他积极介绍拉库伯里的“汉族西来说”是为进一步加强这一主张... -
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p85-86
中国人之起源,或日汉族之起源和形成问题一直是人类学、考古学及古人类学研究的课题。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些知识分子,或出于政治主张的需要,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开始探讨中国民族的历史。其代表人物有章炳麟... -
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p85
可是,在革命派推动潜在感情的“种族革命论”面前,以满族同化为前提的改良派的种族论始终形势不妙。针对改良派的“满汉不分论”“满族同化论”,革命派在(民报)上纷刊文驳示。刘师培在《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 -
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p83
革命派的早期宣传材料是《扬州十目记》《嘉定屠城纪略》等这些记述清初满族肆行屠杀的小册子本身就能充分激发强烈的民族复仇心,唤起“排满”意识。但是,革命派很快就发现,包含社会进化论的西方人类学理论与知... -
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p82
在那个时期,传入中国的人种学、人类学知识与社会进化论互相结合,容易产生人种史观,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
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p76
《满洲人种考》的译者高度评价鸟居的学风,在按语中说道“日本鸟居氏,游历吾国蒙古及满洲北部,已阅多年,穷幽凿险,不惮艰阻,为彼邦之有心人,亦觇吾国之间谍也。”据鸟居分析,“从身体特质上看,满洲人与通...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牌问题考p68
众所周知当时的租界既是列强统治中国的象征,同时也是革命运动“安全地带”。正像租界一样,对上海市民而言,外滩公园也不仅是令人憎恨的帝国主义统治的象征。前文所述杨闇公等看似互相矛盾的心情(特意换上洋装...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牌问题考p67
外滩公园挂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牌的传闻(以及由此得出的“中国人不能进入公园”的结论),与试图限制中国人入园的告示规则(然而实际上中国人也有进公园的)的存在,这两项史实之间看似差距不大,实则迥... -
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p34-35
上文所提及的黄帝纪年的首倡者刘师培更说道:“中国之有黄帝,犹日本有神武天皇也”(24),明确表明黄帝纪元乃仿袭于日本的神武纪(1872年正式制定)。由此不难揣度,绘制黄帝像的构思,乃来自同为铸造国民手段... -
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p28
革命后诞生的中华民国,因为将其自身重新定义为包括满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故对于汉族民族主义的过度强调,至少作为正式立场一直被讳避;而另一方面,活跃于革命之前的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曾构想以居于本土十八... -
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p27
区别清末与清初的排满论,可依据两者的诸多差异,其中之一便是前者所持的浓厚“科学”色彩,即指出“汉族”“满族”之差异根源于“人种”不同的近代人类学(按现时的说法,应为体质人类学或是人种学)的登场。...... -
晚清“睡狮”形象探源p24
这段话之所以意味深长,在于它以当事人的立场表达了清末中国对“黄祸”论所持态度的一个侧面,而这种沾自喜的态度与“睡狮”说却同体而栖。因此,鲁迅オ认为清末以来的“睡狮”说顶多是中国人满足自尊心的“恭维... -
晚清“睡狮”形象探源 p6
拿破仑谈论中国觉醒一事纯属传,没有任何的法文书面资料能够证明这句话是拿破仓说的。将它归功于拿破仑,未免剥夺了晚清官员们[指曾纪泽]的知识产权,正是他们在19世纪末最早让世界注意到了中国的兴起。 在此,费...
>
沉璧的读书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