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dProQuo对《秦汉史十五讲》的笔记(12)

QuidProQuo
QuidProQuo (天然安之)

在读 秦汉史十五讲

秦汉史十五讲
  • 书名: 秦汉史十五讲
  • 作者: 翦伯赞
  • 页数: 277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年: 2012-6
  • 第33页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将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为颖川郡。 十九年,秦将王翦、羌瘣灭赵,虏赵王迁。 二十二年,秦将王贲灭魏,魏王假降。 二十四年,秦将王翦灭楚,虏楚王负刍。 二十五年,秦将王贲灭燕,虏燕王喜(又灭代,虏代王嘉)。 二十六年(前221),秦将王贲灭齐,虏齐王建。

    2013-11-08 18:47:53 回应
  • 第34页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 “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赵国“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2013-11-08 19:48:00 回应
  • 第39页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尽有吴国故地。 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国。越人散亡,服朝于楚。 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定江南,降百越。吴、越两国领土,成为秦国的会稽郡。 P71…置为会稽、闽中(治今福建福州市)、南海(治今广东广州市)、桂林(治今广西桂平西南)、象郡(治今广西崇左县)。 百越之族,“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战国策·赵策二》) 分布在瓯江流域的越人,史称瓯越,亦称东瓯; 分布在闽江流域的越人,史称闽越; 分布在珠江下游及广东东部的越人,史称南越; 分布在今广东西南、广西和海南岛一带的越人,史称骆越,亦称西瓯。

    2013-11-09 12:27:35 回应
  • 第64页

    匈奴领土被划分为中部、左部、右部。 中部有单于直辖,统治山西北部,北至蒙古。 左右两部各派官吏一人,曰左、右贤王。 左王居东方,辖河北以东热河、辽东。 右王居西方,辖陕西以西、甘肃西北,至于塔里木盆地之东北。 ------------------------------------------------------- 《史记·匈奴列传》:“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 《汉书·匈奴传》:匈奴于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2013-11-09 13:38:46 回应
  • 第71页

    秦末,中原大乱,百越之族群起叛乱。 昔陈涉起义时,今福建、浙江一带的越族,在君长无诸及摇的领导下,投入吴芮旗下反秦。 后帮助刘邦打击项羽。 西汉建立,封无诸为闽越王,封摇为东海王。前者统治福建,后者统治浙江南郡。 景帝时,浙江越族参加吴王濞之叛,后其王为汉政府收买,击杀吴王于丹徙。

    2013-11-09 14:03:37 回应
  • 四周诸侯的活动

    1.北方匈奴 秦时占领今日内蒙古广大的草原,并且南逾阴山(今内蒙古中部),渡黄河,进入河套。秦时派蒙恬将三十万人北击,逐之于河套之外,然后因山筑城,因河为塞。匈奴稍稍北徙。 秦末蒙恬死,边防军失去统帅。同时中原农民叛乱,边防军全部撤回开赴国内站场。自此,北门大开,匈奴骑兵重新回到长城脚下,再度进去河套以内。 2.西羌 诸羌“各自为种,任随所之”。 居于甘肃西南者,为参狼种,武都羌。 徙于四川西北者,为白马种,广汉羌。 徙于川康边境者,为牦牛种,越嶲羌。 徙于甘肃西北者,为大月氏种,月氏羌。 留于青海东北者,为研种,湟中羌。 3.天山南北一带诸种族——西域之一部 4.东夷 分布于今日沈阳以北者曰夫余,分布于鸭绿江北岸者曰高句丽,分布于吉林境内沿北海一带者曰挹娄、沃沮,分布于朝鲜半岛之东者曰㳨、曰貊,之西者曰朝鲜,之端者曰辰韩、弁韩、马韩,是谓三韩。 此外分布于黑龙冮流域的诸夷,则已形成两个强大的种族,曰鲜卑、曰乌桓。 5.南蛮 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之族,始终对汉代政府保持对立态度。 分布于两广一带的越族,文、景时,虽与中国保持和平,但仍然不降服汉代政府,俨然南部中国一个独立国家。 6.西南山麓地带的蛮族 汉代称之曰西南夷,即春秋、战国时代的群蛮和百濮。 7.分布于云、贵及四川西部的诸蛮 其分布于今日滇缅交界处一带者有几十氏族,哀牢最大; 其分布于云南中部者有几十氏族,滇最大;其分布于云南西部者几十氏族,嶲与昆明最大;其分布于贵州西部者有几十氏族,夜郎最大;其分布于贵州北部者有几十氏族,且兰最大;其分布于四川西昌境内者几十氏族,邛都最大;其分布于成都西南者几十氏族,徙与筰都最大;其分布于成都西北者几十氏族,冉駹最大。 ↓ 综上所述,正当高祖统一中原,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将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历惠帝、吕后下迄文、景之世,包围圈一条条缩小。北方匈奴是其中最大的威胁。 ↓ 野猪压力很大啊!

    2013-11-09 14:33:13 回应
  • 第87页

    宣帝本始二年派遣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夹击匈奴于天山之北。 当时的匈奴,丁零迫其北,乌桓迫其东,乌孙迫其西,汉军迫其南,四面楚歌。 因地盘缩小分裂为五部,自相争乱。后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降于汉,北匈奴西走。天山南北遂完全纳于汉的统治之下。 为统治西域,西汉政府在塔里木盆地之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

    2013-11-09 15:42:18 回应
  • 货币的铸造与种类

    秦代 黄金以镒(二十两)为主币,铜钱重半两为辅币。其它珠玉、龟、贝、银、锡之属,只用为器饰、宝藏,不用为货币。 ------------------------------------------------------ 西汉 仍以黄金为主币,铜钱为辅币。除此之外,又有银币,王莽时一度使用龟币、贝币。 1.金币 铸为麟趾及马蹄之形,此种麟趾金或马蹄金,其单位皆以斤。 除用于巨额交易之清偿,大概多用于宝藏。 2.银币 汉武帝所造银币,似乎流行不广,且不就即行废止。 王莽时代,也曾使用过银币。行之不就即取消。 武帝时重八两的银币,其值三千,王莽时重八两的银币,仅值一千五百八十。 3.铜钱 西汉铜币,时有改变,轻重不一。 汉初 用秦代的半两钱。 ------------------------------------------------------ 高祖时 以秦钱重难用,令民铸荚钱(钱薄如榆荚,其重约三铢),此种劣币出现后,物价腾贵。 ------------------------------------------------------ 吕后时 半两钱与荚钱还是同时并行。 ------------------------------------------------------ 文帝时 “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盜铸钱令,使民放铸”。按当时法令,人民只许以铜、锡铸钱,敢杂以铅铁为他巧者其罪黥。然如贾谊所云“铸钱之情,非淆杂为巧,则不可赢,而淆之甚微,为利甚厚”,虽有严法,不能禁止巧伪。 ------------------------------------------------------ 武帝时 收回铸币权,禁止人民自由铸钱。 建元元年,废文帝时四铢钱,另铸三铢钱以代之。 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后对外战争开始,军费浩大。又销毁半两钱,改铸三铢钱。 更新为皮币(向诸侯王捐款的一张收条,本身并不代表额面的价值)与银币。 元狩五年春三月,有司以三铢钱轻,易作奸,乃令郡国更铸五铢钱。然民不畏死,多奸铸。 又“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规定“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所谓赤仄,一曰“子绀钱”,乃用赤铜为郭,而令钱的轮廓作赤色。不到两年,“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武帝决然下令:“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遂使吏民盜铸者“计其费,不能相当”,“民之铸钱益少”。但“真工大奸”,仍然盗铸如故。 三官钱,即五铢钱。因统于上林三官,故曰三官钱。以前所有的各种铜币银币皮币一律废止,而铜币遂归划一。 以此,历七八十年,直至平帝时,同行的铜币都是五铢钱。

    2013-11-10 12:07:34 回应
  •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梁冀 官至大将军,食邑四县,大将军府的官属,倍于三公。特许梁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总计梁氏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延熹二年,梁后死,裙带断,皇帝在家奴支持下,将梁氏一门,无论男女老少,斩尽杀绝。 宦官接手政权。 当时主谋诛梁冀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𧗾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之曰“五侯”。小宦官刘普、赵忠等八人,封乡侯。宦官登台后,威风并不减于外戚。当时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单超早死,未编入歌谣。 单超之弟为河东太守,左悺之弟为陈留太守,具瑗之兄为沛国相,皆所在蠹害。徐璜之侄徐宣为下邳令,暴虐尤甚。宦官侯览,“倚势贪放,受纳货遗,以巨万计”……当时“五侯宗族宾客,虐遍天下”,其党羽,“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2013-11-10 13:51:39 回应
  • 第184页 党锢祸起

    《党锢列传·序言》有云:当时“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 郭泰(八顾之一)、贾彪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物,一方面在太学生中进行反宦官政治的组织与宣传;另一方面,从社会上吸引大批小所有者的子弟,使之进入太学。 桓帝末,太学生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政治请愿。 永兴元年七月,朱穆为冀州刺史,时冀饥荒,人民流亡者数十万,而宦官赵忠,丧父归葬,僭为玉匣。朱穆下郡按验,束发坟墓,剖棺出之。皇帝大怒,罚朱穆作苦工。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走到皇宫之前请愿,上书诉冤。 延熹五年,皇甫规平羌有功,因宦官徐璜、左悺向之敲诈不遂而诬以“余寇不绝”之罪,被罚作苦工。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为其请愿。

    2013-11-10 15:02:01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