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对《早安,怪物》的笔记(2)
-
彼得
正常的儿童发展过程中,在最初阶段,母亲就是儿童的整个世界。接着,在婴儿时期到学步时期,儿童意识到自己与母亲的差别,开始经历分离焦虑,当母亲不在面前时便会哭泣。通常,儿童为了避免焦虑,会选择一个能够代表母子依恋安全感的客体。这一客体就成了过渡性依恋客体,其通常是毛毯或毛绒玩具,会被蹒跚学步的孩子到处带着,尤其是上床睡觉的时候。过渡性客体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从依赖走向独立。
在儿童出生后的头四年里,他们应该建立所谓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前额叶皮层必须在大脑中建立通路,这样才能将学到的东西都联系在一起。举例而言,执行功能有助于培养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学习如何忽略不相关的声音并对多种需求的优先级进行排序。这个世界何其复杂,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地去了解
对婴儿来说,母婴依恋(maternal attachment)比什么都重要,连食物都无法相提并论,婴儿会为之放弃一切。如果得不到,儿童就会焦虑,并且无法以任何正常方式探索或应对这个世界。依恋障碍不单单会影响到与母亲的关系,对各种社交、情感与认知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孩子没有依恋体验,就无法发展到第二阶段:信任他人、在情感上依恋他人,并最终在性方面对他人产生依恋。换句话说,如果婴儿时期依恋体验缺失,就无法在情感上获得成长。
你当时遭受了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也就是你感觉与自己的心理自我产生了分离。你无法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情绪。整个世界似乎都很模糊,你与自己的联系也中断了。
几乎所有虐待性的抚养方式都会代代相传,施虐者很可能自己就是曾经受到虐待的一方。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样的案例中不存在敌人,而是需要将失常的经历一层层地揭开。
-
。
在任何弗洛伊德式或以无意识为主导的心理治疗中,目标都是将来访者脑海中无意识的部分引入意识的领域,这样他们就不必再按照自己强大但无意识的需求行事。只有将创伤性事件说出来,来访者才能在会面中回顾那些时刻,并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克服焦虑、羞耻或内疚的情绪。
我之前写到过父母的地位有多特殊,每天能对孩子施加数百次正强化或负强化。他们向我们投来的每一个眼神都诉说着我们是谁、在这个世界的等级秩序中又处在什么位置。换句话来说,他们无意识中构建了我们。
无论是爱情、性关系还是长大成人,实现起来都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的生活如此艰难。因为他们要设法搞清楚人生中的各种事情,一路上会犯下无数错误,但话说回来,这就是试错法嘛。在此期间势必会遭遇情感上的泥石流——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
人难过的是,大猩猩宝宝会不断爬回去试图靠近母亲。雌猩猩猛地拍向宝宝,差点儿把它打死。可是,宝宝锲而不舍。于是,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宝宝与母亲分隔开来,就像成年大猩猩与它的母亲被分离那样,十分可悲。这就是我们在人类案例中反反复复看到的代际关系障碍。
英雄主义就是故事之中生命的力量比死亡更强大的那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