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nnyblue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笔记(1)
uncannyblue (not your kind of people)
读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全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93个笔记
◆ 第二章 挚友前来相助
>> 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赘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一直以来,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着鼻子走。
◆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 “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挺好的,谢谢你。”蛤蟆回答。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地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然而咨询师对这样的寒暄毫无兴趣。
>> 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他极其擅长迎来送往,比如他最出名的开场白便是由衷的一句“你们好啊,我的朋友们!”接着就是“你们绝对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么!”又或是“来吧朋友,看看这个!”就这样,没有人问他“你好吗”,更没人问他“你感觉怎么样”。
>> 因此“你感觉怎么样”对蛤蟆而言确实是种新颖的问话,尤其是当提问人似乎真的想知道答案时,更让蛤蟆坐立难安。他从没有对自我分析感兴趣过,所以还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内心的状态。
>> 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
>> “我猜,”蛤蟆缓缓地说,“你可以说我当时的感受就和小时候一样。我感觉自己像个孩子?你觉得是这样吗?”“更重要的是你怎么觉得,蛤蟆。你自己觉得是这样吗?”“是的。当然,是这样的。”蛤蟆的语气听上去比之前更确定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那么,我们就把它称为‘儿童自我状态[插图]’吧。”苍鹭说道。蛤蟆看上去很困惑。“其实很简单,”苍鹭说道,“你应该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 但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至于他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也得打个问号。苍鹭全程专心地听蛤蟆说话,就好像整整一个小时里,他完全聚焦在蛤蟆身上,只专注于蛤蟆的情况,其余一概不关心。所以蛤蟆发现自己不用老说“你明白我说的吗?”或是“我说清楚了吗?”这些习惯用语,是他为自己表达不清的胡扯道歉用的。
>> 不知怎的,苍鹭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得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以前他根本想不到要这样做。换句话说,蛤蟆开启了学习模式。
>>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 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反应是给予爱和安抚。但也有父母会做出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会表现得很严厉。又或者,父亲的育儿观念可能非常严苛,就会故意无视婴儿的哭闹,怕‘宠坏’了他。
>> 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 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
>> 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 从呱呱落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 [插图]
◆ 第六章 探索童年
>> 主要的情绪是悲伤和抑郁,因为他想起了孤独的童年,其中并没有多少爱或快乐的回忆。即便如此,他还能记起另外一些人,像龙套角色一样在他的人生剧本里一闪而过,他们不经意的举止和唤起的情绪,让他目睹了大千世界里的各种“异类”。
>> 这些记忆擅自闯入了蛤蟆的脑海里,而在这些记忆底下,一股愤怒正在累积,强烈却无力。无力是因为他不确定他在对谁愤怒,或者对什么事情愤怒。
>> 于是就造成了这个结果:他开始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因为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对父母是极度愤怒的,这一点可能他连苍鹭都不会告诉。然而这种愤怒给他带来了很难化解的问题。小的时候,父母想必为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今他住的漂亮庄园也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之后父母还确保蛤蟆的生活费绰绰有余。更让他为难的是,父母都已去世好一段时间了!他们活着时蛤蟆都自觉很难生他们的气,何况现在他们都已不在人世,就更难了!可他内心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
>>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 他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却化成了内疚。
>> 你要记住,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 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 不过,就像所有好问题一样,答案会让你产生痛苦的自我觉察。
>> 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
>> 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 ‘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 [插图]
>> 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 第九章 秘密协议
>> 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 。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 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 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 聪明不仅仅是智商的事儿,我们也需要情商。
>> 我不跟人生气,我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实际上,情况通常正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们。这么说显得我弱了点儿,我知道,可这就是我。
>>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 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 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 第十章 午餐聚会
>> 他想起苍鹭所谓的“共谋”——“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
◆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 要了解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是很难的。不过,我明显感到更有力量了,这很难解释。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 加上它,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 ‘成人自我状态[插图]’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 意思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
>> 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 其一,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
>> 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 一个人怎么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 “那我的父母呢?我能对他们做什么呢?要怎样做才能弥补我?”“他们还健在吗?”“不在了,过世有段时间了。”“那你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苍鹭答道。“什么呀?”蛤蟆焦急地问。停顿片刻,苍鹭答:“原谅他们。”
>> 我想,其实我特别想。我想把我的整个人生经历说给你听。我还从没对别人说过。倒不是我的人生有多精彩,实际上很平常,我只是想有个机会把我经历的事儿跟别人说一说,一次就好。这样你就能懂我了。
◆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 但现在,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慢慢地,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 但最近他开始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或者说,可以即兴发挥。不过,这会让人感到害怕,没了剧本,你怎么知道该做什么或说什么呢?剧本至少能让你不用思考,不用为自己做决定。没了剧本,说完“你好”后,要说什么呢?
>> 蛤蟆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 实际上,我们得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
>>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苍鹭边说,边拍了拍胸口的位置。“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此时,苍鹭直视着蛤蟆,“你决心要改变。
>> “可以。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蛤蟆狐疑地问。“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 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 有本很出名的书叫《人间游戏》[插图],命名并描述了一百种心理游戏,‘酗酒’是其中的一种。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 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
>>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 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 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 在我看来这些游戏很危险,因为如果你尊重或你爱的人放弃你,你肯定会觉得痛苦,孤零零一个人。
>> 很不幸,这种游戏似乎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机构组织里,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
>> 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是他们内心的施虐者让他们这么做,可内心的施虐者是谁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 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
>>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 我认为和你内心的恐惧有关。当你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就好像它们在你心里拉响警报,告诉你大事不好了,希望你能做点儿什么。
>> 我觉得我比过去更能顺应生活了。可我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那么消沉,那段记忆会永远留在那儿,或许就是对我的提醒,告诉我,滑落到生活边缘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登顶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
>> 你是说‘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 是的。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 你当然教了我很多,对我非常有帮助,但你从没给过我答案。现在我明白了,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进入‘成人状态’。
>> 最初来这里时,你对人非常依赖,正如你自己形容的那样,像个孩子。你期望我来给你答案,你看我的眼神总像孩子寻求父母的认可。当然,我尽量不那么做,所以总是问:‘你怎么看?你感觉怎么样?’我总把问题抛回给你,你对此很生气。
>> 当时你表现得像个与父母对抗的青春期少年,你正面对抗我,意味着你情感的钟摆从依赖的一头甩到了对我发怒排斥的另一头。其实,你是在反抗你对我的依赖。
>> 因为你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我身上,这叫作‘移情’。通过对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终于也能对他表达了。你真正找到了力量和勇气,表现得像个男人,而不再是个男孩。那是个转折点,你成长了,也成年了,在你宣告对自己拥有主权的那刻起,你便能独立行事了。
>>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 第十六章 道别与新生
>> 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 改变会带来风险,风险会导致危险处境,危险意味着死亡的威胁。
uncannyblue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92条 )
- 聊天记录
- 1
- 疼痛部
- 1
- 女孩之城
- 1
- 礼拜二午睡时刻
- 1
-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 1
-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 1
-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
- 1
- 正常人
- 1
- 女性主义40年
- 1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1
- 一个人的村庄
- 1
- 爱的多重奏
- 1
- 此生未完成
- 1
- 金色梦乡
- 1
- 神的孩子全跳舞
- 1
- 82年生的金智英
- 1
- 刑法中的同意制度
- 1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 1
- 强风吹拂
- 1
- 小说课
- 1
- 孝尽
- 1
- 奇想之年
- 1
- 滔滔生活
- 1
- 远方的鼓声
- 1
- 步履不停
- 1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1
- 绿毛水怪
- 1
- 始于极限
- 1
- 传奇
- 1
- 清洁女工手册
- 1
- 阿勒泰的角落
- 1
-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 1
- 空响炮
- 1
- 法治的细节
- 1
- 梅里雪山
- 1
- 异见时刻
- 1
- 打开一颗心
- 1
-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
- 1
- 奔跑吧,爸爸
- 1
- 木星的卫星
- 1
- 东京贫困女子
- 1
- 羊道·深山夏牧场
- 1
- 羊道·前山夏牧场
- 1
- 羊道·春牧场
- 1
- 遥远的向日葵地
- 1
- 知晓我姓名
- 1
- 圆圈正义
- 1
- 杂食者的两难
- 1
- 关于女儿
- 1
- 小团圆
- 1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 1
- 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 1
- 反与正 婚礼集 夏天集
- 1
- 先让自己满意:勇敢成长,认真做自己
- 1
- 百年孤独
- 1
- 服美役
- 1
- 素食者
- 1
- 舞!舞!舞!
- 1
-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 1
- 大地之上
- 1
- 外面是夏天
- 1
- 冬牧场
- 1
- 我的宝贝
- 1
- 倾城之恋
- 1
- 送你一匹马
- 1
- 万水千山走遍
- 1
- 明亮的夜晚
- 1
- 贪婪的多巴胺
- 1
- 稻草人手记
- 1
- 梦里花落知多少
- 1
- 雨季不再来
- 1
- 撒哈拉的故事
- 1
- 东京八平米
- 1
- 致命爱人
- 1
- 烦人的爱
- 1
- 东北游记
- 1
- 女性贫困
- 1
-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 1
- 断代
- 1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1
- 活出生命的意义
- 1
- 记一忘三二
- 1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1
- 鱼翅与花椒
- 1
- 俗女养成记
- 1
- N号房追踪记
- 1
- 天桥上的魔术师
- 1
- 蓝色大门
- 1
- 碎片
- 1
- 天生有罪
- 1
- 学会提问
- 1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 1
- 鳄鱼手记
- 1
- 夜晚的潜水艇
- 1
- 你的夏天还好吗?
- 1
- 悲剧的诞生
- 1
- 第一人称单数
- 1
-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 1
- 半生缘
- 1
- 海边的房间
- 1
-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 1
- 蒙马特遗书
- 1
- 西西弗神话
- 1
- 寻路中国
- 1
- 北野武的小酒馆
- 1
- 最好的告别
- 1
- 为什么读书
- 1
- 文学体验三十讲
- 1
- 遗忘通论
- 1
- 看不见的城市
- 1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1
- 身份
- 1
- 顿悟的时刻
- 1
-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 1
- 冰雪纪行
- 1
- 彷徨
- 1
- 华盖集
- 1
- 呐喊
- 1
- 天一言
- 1
- 回归故里
- 1
- 九故事
- 1
- 我纷纷的情欲
- 1
-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 1
- 给青年诗人的信
- 1
- 动物庄园
- 1
- 呼兰河传
- 1
-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 1
- 被讨厌的勇气
- 1
- 解体概要
- 1
- 侯麦传
- 1
- 疾病的隐喻
- 1
-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 1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 1
- 消失的13级台阶
- 1
- Le mythe de Sisyphe
- 1
- 傲慢与偏见
- 1
- 原生家庭
- 1
- 长日将尽
- 1
- 坏小孩
- 1
- 到灯塔去
- 1
- 挪威的森林
- 1
- 德米安
- 1
- 台北人
- 1
-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 1
- 雨
- 1
- 写真的话
- 1
- 我在秘密生长
- 1
- 摇摇晃晃的人间
- 1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 1
-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
- 1
- 海子的诗
- 1
-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 1
- 黑箱:日本之耻
- 1
- 失明症漫记
- 1
- 四个春天
- 1
- 彩虹
- 1
- 下雨天一个人在家
- 1
- 白银时代
- 1
- 黄金时代
- 1
- 沉默的大多数
- 1
- 加缪手记
- 1
- 阳台故事集
- 1
- 我与地坛
- 1
-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 1
- Bream Gives Me Hiccups
- 1
- 渺小一生
- 1
- 大裂
- 1
- 山茶文具店
- 1
- 13 67
- 1
- 网内人
- 1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1
- 爱你就像爱生命
- 1
- 热风
- 1
- 小妇人
- 1
- 我们仨
- 1
- 围城
- 1
- N·P
- 1
- 加缪手记
- 1
- 加缪手记
- 1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 1
- 成为
- 1
- 事实
- 1
- 失踪的孩子
- 1
- 离开的,留下的
- 1
- 局外人
- 1
- 新名字的故事
- 1
- 我的天才女友
- 1
- 时光列车
- 1
- 只是孩子
- 1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