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y去哪了对《认同的力量》的笔记(19)
-
第3页
本卷的焦点:社会运动与政治,起源于下列因素的互动——技术所导致的全球化、认同的力量(性别、宗教、民族的、族群的、领域的、社会-生物的)以及国家制度。。。。
-
第2页
网络社会的特点
战略决策性经济活动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以及劳动的个人化;普遍的,相互关连的与多样化的媒体系统建构起来的真实虚拟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还有生活的物质基础——空间与时间—— 引自第2页 网络社会的崛起的总结在本章的导言,引出认同。。。。。 (夏铸九译本)
-
第4页
合法性的认同(legitimizing identity)—— 引自第4页 产生公民社会(教会、工会、政党、公司、民间组织组成)
拒斥性的认同(resistance identity)—— 引自第4页 促成了公社或社区的形成,“
被排除者对于排除他的人们进行的排除” 计划性的认同(project identity) 引自第4页 ——建立全新的认同(如女性主义。。。
-
第32页
种族、宗教、语言及领土,并不足以建立民族以及引致民族主义。共享的经验则可以 引自第32页 ,例如美国和日本两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前者民族异质性最高,日本民族同质性最高
-
第33页
如panarin所写:
这个世纪的误解是将人民的自决和民族的自决混淆。将西欧的原则机械地移植非欧洲的土壤常常产生出各种怪兽 引自第33页 。。。
-
第48页
分析苏联问题的结果显示了:不论国家多么强大,仍有着无法产生民族的可能性;加泰隆尼亚的经验则让我们可以反思在没有民族国家以及没有寻求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情况下,民族得以存在并(再)根据既有的历史建立。 引自第48页 -
第57页
相对于大多数在动荡的土壤上打造民族国家的过程,加泰隆尼亚对于文化认同与国家权力、国家机器的绝对权力及分享权力的组织之间的网络、这之间的区别,成为一种历史的创新 引自第57页 (加泰隆尼亚的实践)。
与其成为传统的主权国,他们宁愿拥有一个有弹性和适应性的社会,全球性的经济、多网络、媒体及多元融合的文化。加泰隆人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而是要保存他们的民族,他们好像绕了一圈走向他们最原先的生活方式,无疆域的贸易、文化/语言的认同,有弹性的政府组织。而这些似乎正是目前“信息时代的特征”。 引自第57页 -
第57页
没有国家的民族:如加泰隆尼亚,巴斯克,苏格兰,魁北克, 没有民族的国家:新家坡,南非 多民族国家:前苏联、比利时、西班牙、英国 单一民族国家:日本 有共同民族的国家:朝鲜,韩国 有共同国家的民族:瑞典和芬兰的瑞典人、爱尔兰及英国的爱尔兰人
-
第59页
语言,特别是发展完成的语言,才是民族自我认知及建立一个看不见的民族边界的基本特征。而这个国家的边界比起地域性来说,是比较不粗暴的;比起种族性来说,则是比较不具有排他性的。 引自第59页 -
第65页
世纪末的贫民区黑人基于他们的苦难、愤怒及个人对集体排除的回应开始发展出另一种文化,地方流氓,RAP音乐,黑人新艺术及文学。。。。它和中产阶级非裔美国人所刻意再造的种族形象与认同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