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桑叩桑.不在对《变态心理揭秘》的笔记(6)

叩桑叩桑.不在
叩桑叩桑.不在 (對酒當歌 仗劍天涯)

读过 变态心理揭秘

变态心理揭秘
  • 书名: 变态心理揭秘
  • 作者: [台湾] 王溢嘉 编著/长卿 图
  • 副标题: 关于心理变态的44个故事
  • 页数: 251 页
  •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05-9
  • 第120页 烹饪女教师的神秘触摸

    原文——

    “强迫性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compulsive neurosis)
    引自 烹饪女教师的神秘触摸

    将强迫症英文注释为(obsessive compulsive neurosis)而不是(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上海交大出版的《英汉双向医学词典》中则将(obsessive compulsive neurosis)翻译为{强迫性神经症};而(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则被翻译为{强迫性障碍}。 且所有中文翻译皆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强迫性神经症}。 显然大部分人在“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这三个词定义上都有混淆的习惯。一般来说,没哪个去刻意分清楚。 haoba,qishijiushiwoxihuankouziyan。 顺手百度百科给自己科普: ①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②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开玩笑或者骂人时经常使用“神经病”这个词,其实,人们心里想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精神病”方面的涵义。一般的人不大清楚神经病、神经症、精神病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有时甚至以为他们是一回事。其实,三个概念有很大的区别。 (1)神经病 神经病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根据神经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根据神经所支配的对象的不同,又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神经病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说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2)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观感觉方面的不良,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表现为当事人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 (3)精神病 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2013-04-10 19:57:19 回应
  • 第164页 那芊芊玉足的异样魅惑
    这可以说是一个“恋物癖”(恋足)的病例,但同时也含有我们稍后要提到的“受虐症”色彩,因为让异性用脚踩在自己身上以达到性满足,亦含有被羞辱、被虐的意味。 恋物癖的成因除了前文提到的性自卑与性挫折感外,“错误的学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患者之所以会对特定之物产生迷恋,通常可以从他们过去的经验中找到线索,也就是行为主义者所说的“制约”关系。 受迷恋之物与性满足,这两者第一次的“配对”出现也许是相当偶然的,但由此产生的情感激动、性的兴奋与满足却让当事者无法忘怀,而在往后成为当事者刻意追求的目标,结果因一再地以自然或人为的方式“反复配对”,而使受迷恋之物与性满足间的关系更加牢不可破。
    引自 那芊芊玉足的异样魅惑

    【偶然经历→性兴奋→难以忘怀→反复配对→关系牢不可破】 这个行为形成过程看起来很像是“条件反射”。 现代的恋物理论也大多是肯定了性兴奋和条件作用的关系。 比如,Lique M. Coolen博士2003年4月14日在圣地亚哥的一次实验生物学会议上发表的研究:经常在某个笼子中交配的雄性老鼠,即使在没有雌性老鼠和雌性气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被放入这个笼子,而使其脑中诱发快感的化学物质增加。性条件训练发生了。 人类的性行为也被假定可以受到类似的条件训练,这或许可以解释恋物现象。 但是,依然没有办法完全排除导致“恋物”这一现象的亦有“先天性缺陷”的因素吧。 例如:大脑某些功能的先天性缺陷导致患者将性对象泛化甚至象征物代替异性作为性对象,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性行为。 维基百科这一段很有意思: 恋物对象也可以是人体的某些部位,比如发、体毛、腿、脚、鼻子、胸部、生殖器官或者某种特殊的体形如孕妇。这大概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的缠足、十九世纪西方束腹的流行,以及当今美国的隆胸等。 有时,整个社会可以建立起一种广泛的恋物情结,以至于这种情结不再被视为恋物,而被当作是正常的性欲。比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脚踝迷恋,以及现代西方社会对贴身内衣和女性剔除体毛的普遍迷恋。中国明清时代的汉族公认“三寸金莲”是女性性感的象征,也是一个例子。 恋物相关的性唤起,在大部分人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认为,只有当恋物情结对恋物者的性或社会活动造成困扰时才被视为一个问题。有时“恋物”一词也被专用于指“非经由恋物相关的性唤起而不能达至性兴奋”的情况,此时亦可称作恋物症。 尽管上述的恋物形式是最为普遍的,但恋物如同其他的人类性行为一样,也可以是极为多样的。 许多色情描写(包括文学、绘画、摄影、音乐等等)的流派提供恋物相关的内容,这些色情作品被归类于恋物美术。

    2013-04-10 21:04:18 回应
  • 第165页

    “恋物”:可以被制造出来,也可被解除。 这种“后天”形成的恋物,即是条件反射。 但是,任然有恋物癖者的恋物与性兴奋之间的“配对”关系很难在他的过去的经历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2013-04-10 21:16:38 回应
  • 第221页 56岁的变性人

    同性恋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性欲倒错,但是目前这种认知已经不被主流想法认可。 既然同性恋已不被认为是“疾病”,就不需要讨论太多。 但是书中这个案例我觉得很有趣。 瓦特本身是男性。

    认为自己虽然拥有“男性的身体”,但是却被“当做女人来使用” 在服役期间,他持续认为自己是个女人,也一再地在同性恋行为中扮演女性的角色。
    引自 56岁的变性人

    之后公开表示自己是一个“女人”,改名为“苏珊”,并且穿女装出现在工作的地方。

    1979年,他因穿着女装被来博物馆参观的重要人士撞见,而被馆方以“无能”为由强迫他退休。原来不准备做性荷尔蒙疗法与变性手术的他,突然变得积极起来,渴望能真正拥有女人的身体。
    引自 56岁的变性人

    死前苏珊却向一个女同性恋者透露:

    “现在(手术后)我觉得我是个女同性恋者”。 当他还是一个男人时,他无法和女人发生亲密的肉体关系,但在成为女人后,却又无法和男人发生肉体关系,而变得渴望和女人做爱。
    引自 56岁的变性人

    特别有趣。 瓦特的生理性别经历的是【男→女】,心里性别却是【女→女同】,所以她最后应该是个P吧!不能够是T吧! 十分想找个原始生理性别为女,心理性别为男的病例来看看啊!

    2013-04-10 21:47:29 回应
  • 第226页 妻子和她的情夫
    所谓“妄想”是指一个人凭其主观意识来解释事情,从旁人的立场来看,这种解释乃是不符事实的错误信念,但他们却对此深信不疑。
    引自 妻子和她的情夫

    确实的长知识啊!一直以为偏执狂和妄想狂是两种! 也没有臆想症这种说法,只有癔症,也就是歇斯底里症。 Wiki: 偏执狂(英语:Paranoia,又称妄想狂)是一种具有极度焦虑及恐惧特性的思考方式,且经常非理性与妄想。“Paranoia”一词源自希腊语的“παράνοια”,大致上的意思是指“疯狂”。过去这个字也用来表示各种妄想状态。 偏执狂与恐惧症的差别在于恐惧症对于各种事物的的非理性及永久性恐惧,通常是没有理由的。而偏执狂通常是害怕他人有目的的行为。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百度百科: 偏执狂(paranoia)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病,以逐渐发展的按逻辑构筑的系统化妄想为特征。病程长,预后不良。最常见的是夸大、被害或有关躯体异常的妄想,不伴有幻觉或分裂症样的思维紊乱。 臆想症由不同病因(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于大脑,破坏了大脑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异常,异常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超出了正常精神活动波动的范围,因而或多或少损害了患者的生物及社会功能的 一组疾病。 关键时候还是维基百科靠谱!!!!!!!!!!!!!

    2013-04-10 22:13:57 回应
  • 第227页
    有妄想倾向的人通常对他人缺乏基本信赖感,而且这种态度通常是在童年时代即已养成。
    引自第227页

    于是他对环境中的讯息作“选择性的认知”,将某些偶发的、不相干的事件作符合其怀疑的解释(关系妄想)
    引自第227页

    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当事者的“外射作用”(projection)——因为自己想外遇(或实际上已有外遇行为),而把这种想法“外射”到配偶的身上,特别去注意配偶诸般行动里可能“对别的男人有好感”或“有外遇嫌疑”的蛛丝马迹。
    引自第227页

    译者为毛不翻译成“投射作用”!!!外射外射的好奇怪!哈哈~

    2013-04-10 22:22:19 12回应

叩桑叩桑.不在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8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