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方法要义 (12) 更多

  • 第36页 第三章 操作化
    测量一种现象意味着清晰地定义它,并且在社会背景下前后一致地识别出来。
  • 第22页 建立塑型模型理论
    新的术语:自变域、因变域以及修正域
  • 第19页 建立塑性理论模型
    可以了解一时一地的现象,生成“扎根理论” 可以构想人类行为动机的重要规律 还可以从位于扎根理论和一般理论中间的缺口(中层理论)切入(即认为两个文化域之间可能有关联)
  • 第18页 建立塑型理论模型
    另外四个术语:域、因素、变量、项
  • 建立塑型理论模型
    如何开始建模: 建模始于对于研究问题的描述,即你研究的问题更好的、更深刻的或以更加综合和系统的方式来阐释的研究问题。 然后是关联:描述是什么导致了问题的产生,或者什么与问题有关联。(找到关联的另一个...
  • 第13页 建立塑型理论模型
    塑型理论模型formative theory=中层理论,该理论开始于某个地方群体提出的疑问或质疑。
  • 第11页 建立塑型理论模型
    最高层次抽象:一般理论和模型(范式:解释和说明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层理论和模型(结构:解释和说明模式之间的关系)——低层命题(模式:解释和说明单元之间的关系)——观察方式(单元:使事实之间的关系...
  • 第10页 建立塑型理论模型
    对任何一次观察的描述都是有所舍弃的,只有那些能解释和预言将来的描述才是有用的。 研究始与理论、终于理论。
  • 第9页 建立塑型理论模型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描述和理论并非两种不同的逻辑过程,相反,所有的描述都是理论,一系列是各种关系具体化的相互关联的命题构成的模型,模型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往往是分等级的。
  • 第8页 建立塑型理论模型
    低阶理论陈述=中层干预理论
  • 第4页 指导原则
    ”定量资料可以和定性资料进行交叉检验(多方检验法),以确保数字资料合法有效地说明了被测量现象。“
  • 第3页 指导原则
    民族志并不是为了要检验塑性理论,而是为了扩展和充实模型、探究变量之间的质性关系和数量关系,使来自塑性理论的预期结果与资料收集过程中获得的观察结果相匹配。 有一点一定要注意:搜集到的资料一定要和初始模...

民族志 (9) 更多

  • 第1页 前面的摘抄和思考
    价值无涉的去向要求民族之学者延缓对任何给定的文化实践做个人评价。但只是要求民族志学者尝试看待异文化时不要对不熟悉的习俗做价值判断。 对一个系统内在结构的详细了解为民族志学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框架...
  • 深描和逐字引用
    深描会描述背景……这些描写也就包括了文化的意义和民族志学者的分析……需要作者对笔记进行精心的挑选和删减……目标是简明完整地描述现实,而不是复制每一个细节和单词。 长篇的逐字引用有助于向读者传达一种即...
  • 第93页 最终报告
    作者将会简要地指出这篇报告对知识的发展、理论或方法论有怎样的贡献。
  • 第90页 田野笔记及组织
    田野笔记主要由访谈得到的资料和日常观察得到的资料组成。田野笔记可以使用速记符号以便加深笔记的深度和广度,在一些不适合做笔记的情况下,可以在时候迅速回忆并重构场景和对话。
  • 第86页 结晶化
    在民族志研究中,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就是当民族志学者发现关于现实的反直觉概念——一种定义常识的概念的时候。
  • 第80页 走出森林之路:分析
    流程图、组织机构图是可以使用的工具
  • 第77页 模式
    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计算机软件来发现所要研究问题的模式是什么。数据库软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多方检测形式,并通过提供直接获得语境中原始数据的途径和及时注明条款的出现频率,使民族之学者保持诚实。
  • 第76页 多方检测
    多方检测可以在对话中自然地发生,但民族志学者必须在微妙的语境中确认它。
  • 第74页 多方检测
    多方检测适用于任何话题、任何背景、任何级别。

哲学与幼童 (1)

  • 困惑
    儿童对于外在世界的困惑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混合的,在将其作为问题看待的时候需要将其分解并区别对待。 作者的儿子约翰提出的问题“我有两只眼睛,但是我为什么没有看到两个你呢?”就不仅仅是一个光学成像的问...

思维的版图 (1)

  • 全部
    汪丁丁《序言》:“人类有意识地进化”、“我们原本可以拥有强大得多的直觉,却因为自然演化和生存压力,不得不放弃。”他还提到了一本书,就是1998年出版的卡特的著作《心智地图》,里面提到新生儿、六岁儿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