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浮生对《爱的艺术》的笔记(7)

爱的艺术
  • 书名: 爱的艺术
  • 作者: [美]弗洛姆
  • 页数: 190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 2011-7-1
  • 前言

    新版译者前言 似乎能更冷静地看待自我和周围世界,却永远克服不了的是每日都会遇到的困惑和恐惧,这种对自我的敏感一方面能使自己以一种诚实的态度看到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对社会的变化有更深的了解。 译者前言 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而且不再通过崇拜新偶像 ——国家、生产、消费的发那个是——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前言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认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

    2016-06-29 20:39:02 回应
  •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2016-06-29 20:40:22 回应
  •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妇女之所以与男子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差别消失了。 性别的两极消失了,以这两极为基础的性爱也随之而消失。 通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既不是强烈的也不是激烈的过程,而是安装一个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地进行。正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往往不足以缓和对孤独的恐惧感。 人到了三四十岁就被引进一个模式,从此以后就不会失去同这组人的联系。甚至人计划的最后一项重大社会活动——葬礼,也符合这一模式。 达到统一和和谐的第三种可能性是创造性的劳动。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用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施虐淫者命令、利用、损害和欺压对方,而对方则乐于被他左右。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似乎他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从更深的意义来看他俩的区别不比他俩的共同点重要,他俩的共同点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行完整性。 人们往往把一个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观察和体验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关系的人看作是消极的,因为他什么也不干。实际上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禅坐是最高的积极性,是灵魂的积极性,只有那些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这点。“积极的活动”这一概念的一个意义,也就是现代应用意义是指为了达到外部的目的而付出努力。 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的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如果他是被一种消极的情绪所支配,那他就是受外力驱使者,是他自己都不了解的动机的对象。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应。 如果爱情没有第三个要素: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 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将继续存在。 我对生命的了解不是通过思想传导的知识,而是通过人唯一可以使用的方式—通过人与人的结合。 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 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克服我想像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图像。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 性欲的性质以及性作用都是既具有阳性也具有阴性。阳性的特点是渗透、指导、积极、守纪律和善于冒险,而阴性则具有接受、保护、求实、忍耐和母性的特点。

    2016-06-29 20:41:02 回应
  • (二)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孝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把母亲的两只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是,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2016-06-29 20:41:27 回应
  • (三) 爱的对象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1) 博爱 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2) 母爱 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 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正因为男子不能通过生育来满足超越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能通过用双手创造物体和创造思想来证明自己的创造能力。) (3) 性爱 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内心。 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现在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现在爱的非生理形式中。 (4) 自爱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人会通过各种其它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5) 神爱 一切信神的体系以及非“神学”的神秘主义体系是以一种精神实体为前提,这一精神实体超越人,并对人的精神力量以及追求拯救和新生的努力赋予意义和价值。 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仰,而是正确的行动。

    2016-06-29 20:41:52 回应
  • 第四章 爱的实践

    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就会七零八落、混乱和没有集中。 集中是掌握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个因素是耐心。 学会一门艺术还有另一个太条件就是对掌握这门艺术要有极大的兴趣。 人们从来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地学会一门艺术,而总是间接地学会这门艺术。 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的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情无关。 我 = 我的自己 + 我的力量的中心 + 我的世界的创造者。 如果两个人在谈论他俩所熟悉的一棵树的生长情况,或者在评论刚才吃过的面包的味道,或者在回忆他们职业上的共同经历,他俩的谈话可能是重要的,这就看他俩是否真的在谈论一件经历过的事,还是就抽象的东西交换看法。 而且还指那些内心无生命力的人,那些思想和谈话都没有内容的人,这些人不是在谈话,而是在闲扯,他们不会思考,只会把一套套的世俗之见搬出来。 如果人们不知道学会每一种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都应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那就永远不会学会集中。 健康地、活跃地、充满人性地发挥人的作用。 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 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这(思考)在爱的艺术的实践上表现在: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 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 合理的信仰牢牢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和情感的积极活动。 相信一个人意味着了解这个人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了解这个人的核心或者他的爱。我这里不是说,我相信的这个人不可以改变他的看法,而是指他的基本动机保持不变。譬如,他对生命和人的尊严的尊重是他自身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也相信我们自己。 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相信他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 一个重要的发展条件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可能性。 相信他人的顶峰是相信人类。 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另外还要认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为止。 人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

    2016-07-06 14:15:55 回应
  • 附录

    “如果不真正地了解对方,也就不可能尊重对方。”人只有直面那些被提的问题,才能得出这样的认识。 人必须体验一系列的失败的爱情关系,一直到不再下意识地自己的伙伴身上寻找依赖父母之爱的模式。 “那些决定要解决爱的问题的人需要忍受失望的勇气,以及尽管遭到打击仍然要有耐心的勇气。” 摆脱以欣赏自己的母爱为方向的自我图式是一条充满痛苦和艰难的道路。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在心理层面上,对人的成功来说,关键的是一个人以何等方式同其他的人,同自己和同周围的环境联系。 如果这种基本倾向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变成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方向,那么人就能独立地,并从自己的力量出发进行思考,爱,感觉,想象和行动。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016-07-06 14:16:08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