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对《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的笔记(1)

小田
小田 (无聊才读书)

读过 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

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
  • 书名: 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
  • 作者: 翁秀琪 等
  • 副标题: 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
  • 页数: 206
  • 出版社: 三民書局
  • 第1页 緒論

    整體而言,本書在傳播理論的部份共獲得以下六點結論: 一、媒體、一般消息來源(如官方、學者專家等)及社運團體等都是建構新聞事件的主要影響來源;三者之間的權力推拉關係,正是新聞事件會以什麽樣的面貌呈現在閱聽人眼前的重要關鍵。 二、媒體在建構社會運動議題時會透過“衝突化”和“個人化”等刻板印象化過程來建構新聞事件。且媒體在處理較敏感或較會動搖社會中傳統價值觀念的社會運動議題(例如婦女運動)時,所扮演的多半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壓抑社會變遷的角色。媒體在新聞的產制上雖經常(自稱)力求客觀、平衡的原則,但對議題不同的處理方式往往也透露出媒體積極建構議題的角色。 三、媒體在處理社運新聞中所展現出來的“媒體——社運文化”是一種頗堪玩味的現象。尤其是地方性媒體(或全國性媒體的地方版)在報導一些與地方休戚與共的議題時往往會陷入一種尷尬的角色;它一方面必須與地方社區保持一種休戚與共的精神,以獲得地方人士的認同;但是它同時也不能忽略被抗議團體(往往是大企業、大財團)的宣示,以維護資本主義社會中報業的利益。 四、媒介議題本身有其發展路徑,媒介通道之間會彼此建構議題,而且官方議題多半會由建制媒介流向另類媒介,而公眾議題則由另類媒介流向建制媒介。 五、消息來源是建構新聞事件的重要來源。媒介內容的多元程度確實與議題週期的變化及政治環境的鬆動有關。社運中的抗爭者只要策略運用得當,還是可以襲奪一些內容版面,再加上官方消息來源的口徑不一定一致,因此霍爾(S.Hall)所謂的“初級界定者”並不是一統的。 六、社運團體可以透過適當媒體策略的運用,及適當的“替代性框架”(相對於“主流框架”)的提出而獲得新聞事件的定義權,並襲奪媒體的版面,以彌補其在物質資源上的不足。

    2012-05-27 00:15:24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