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汁对《反脆弱》的笔记(5)
-
第二章 随处可见的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过度补偿机制往往隐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长途飞行后最好去健身房锻炼以消除疲劳,而不是坐下来休息。此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小伎俩,如果你急着要完成某事,不妨将其交给办公室里任务最繁忙的(或第二繁忙的)那个人去做。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会被浪费掉,因为空闲时间会让他们无所事事、懒惰、无心向学,而一旦他们忙起来,他们往往会在其他任务上也更为积极。过度反应在这里再次显现。
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陷阱。会议组织者一直告诉我,演讲者说话的声音要响亮,应学会像电视播音员那样用假声说话,甚至可以在舞台上跳舞以博得眼球。有些出版社还把作者送到“演讲”学校进行培训—当第一次有出版社建议我这样做时,我当即决定换一家出版社出版我的书。事实上,我觉得演讲的时候最好轻声细语,而不是声嘶力竭。最好稍微降低音量,不那么响亮。当我还在交易所当交易员(就是连续竞价中,那些站在拥挤的场内大声呼喊和尖叫的疯狂的人)的时候我就意识到,音量大小与成交顺序恰好相反:与黑手党老大一样,最沉默寡言的交易员才是最强大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让观众必须努力才能听清,这有助于他们切换到积极的思维模式下。人们曾对这种注意力反论做过一点点调查:“言语不流畅”的效应是有实证证据的。精神集中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更高的思维层面,激活更具活力、更善于分析的大脑机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和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有大量拥趸,而他们的讲话风格却与那些装腔作势的演讲家或者长期受训的电视播音员截然相反。
过度反应机制或类似的机制会使我们在有一点点背景噪声的地方更好地集中精力,就好像对抗这些噪声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想想看,人类总有一些不可思议的能力,比如从欢乐的气氛中洞察不和谐的声音,在大声的喧哗声中辨识不一样的信号。因此,不仅我们天生具备过度反应的能力,我们有时还需要一些噪声。像许多作家一样,我喜欢坐在咖啡馆里写作,正如他们所说,这是为了躲避干扰。只要想想我们一些人的睡前嗜好,有些人喜欢听着树叶的沙沙声或海涛声入眠,现在甚至还有制造“白色噪声”的电子产品,用来帮助人们睡得更酣。这些小小的干扰就像毒物兴奋效应一样,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则过犹不及。
-
第三章 猫与洗衣机
我的朋友乍得从混乱中受益,而这种混乱由于现代病“观光化”的出现而日益罕见。这就是我认为现代生活将人视为洗衣机的一个佐证,好像人只能按照详细的用户手册做出机械的反应。我们用系统性的方法清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便在最细节的层面确保高度的可预测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舒适性、便利性和效率。
游客与冒险家或漫游者的关系,就像观光化与生活的关系一样;它包括将各类活动,而不仅仅是旅游,转换为演员的脚本一般。我们将看到,观光化是如何通过吸尽最后一点不确定性而阉割了喜欢不确定性的系统和生物体,同时还给他们以获益的错觉。需对此负责的包括教育体系、拨款给有目的的科学研究、法国的中学毕业会考、健身器材等。
此外,还有电子日历。
但更糟糕的观光化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要受到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即使在我们的休闲时间:周五晚上看歌剧、某个晚上参加约定好的聚会、预定的活动、预订的笑声。再次叹息,我们住在“金色”的监狱里。
这一“目标驱动”型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内在的自我。
-
第五章 露天市场与办公室
“小”在其他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美。事实上,“小”汇总起来(也就是小单元的集合)比“大”更具反脆弱性—事实上,大的东西注定要分崩离析,这是一个数学属性,稍后我们还会解释,但可悲的是,这种现象似乎普遍见于大公司、大型哺乳动物以及大政府。
有关抽象的事物还有另一个问题,也就是心理上的问题。我们人类对所有不具体的东西都嗤之以鼻。我们可能更容易被身边哭闹的婴儿,而非客厅电视播放的外地或外国成千上万濒死的人群所影响。灾难在一些情况下是悲剧,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只不过是一些统计数据。我们的情绪能量让我们无视事件发生的概率,而媒体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媒体会利用我们对逸闻趣事的痴迷、对耸人听闻事件的渴求来影响我们,并因此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如今,每7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糖尿病,但媒体更愿意报道被飓风掀掉屋顶的灾难受害者。
现在的问题是,官僚机构的建立使得公务员都在抽象的理论基础上作决定,同时却误以为他们是在以合理的、负责任的方式行事。
-
第六章 告诉他们我爱随机性
当一种货币从来没有发生变化时,微小波动就会让人以为世界末日来临了。因此,一定程度的混乱反而有助于稳定系统。
事实上,给人一点点困惑有益无害—对你有好处,对他们也有好处。让我们看看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想象一个非常守时和可预测的人,他每天晚上6点钟准时回家,15年如一日。你甚至可以根据他到家的时间来校准你的钟表。但如果哪天他哪怕只迟到了几分钟,他的家人也一定会因此感到焦虑。而一个行程表波动性稍大,因而行为不太可预测的人(比如说他到家时间前后总有半小时误差),则不会让其家人焦虑。
变化也可起到大清洗的作用。小森林的定期火灾清洗了这个系统中最易燃的树木,令其没有机会继续繁衍。而系统性地预防森林火灾以确保“安全”的措施,却将导致下一场火灾的程度更加惨重。出于同样的原因,稳定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挫折的磨炼,企业在长期的稳定繁荣中变得非常脆弱,隐藏的脆弱性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暗积聚,因此,将危机延后并非良策。同样的,市场缺乏波动性会导致隐性风险肆意增长。市场越是长时间地规避了动荡,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损失就越惨重。
这种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以科学的建模清楚明了地呈现,但是在我做交易员的时候,就曾听人说过,交易老手(而且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会使用一种启发法:当市场创下“新低”,也就是跌至许久不遇的低谷时,人们会争相“割肉”逃离市场。不舍得割肉的则会遭遇更大的损失,乃至陷入深渊。如果这是一个你多年,比如两年,都未见过的市场低位,我们将其称为“两年来的新低”,那么它会比“一年来的新低”导致更多损失。老手称之为“洗牌”,就是将“菜鸟”排挤出局。“菜鸟”显然是那些脆弱但不自知的人,他们被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所蒙蔽。当许多这样的意志不坚者纷纷出逃时,就造成了市场的崩盘。一个持续波动的市场不会让人们长时间处于没有任何“洗牌”风险的平静期,但这也防止了那种摧毁性的市场崩盘。
正如一句拉丁语谚语所说:浮而不沉。
-
第七章 天真的干预
在商业和经济决策中,对数据的依赖导致了严重的副作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数据空前丰富,你在数据中陷得越深,错误数据的比例就越高。我们很少讨论数据的一个属性,即大量数据实际上是有害的,即使是中等数量的数据也是有害的。
……
你越频繁地寻找数据,你会发现,你找到的噪声(而非被称为信号的宝贵数据)的比例就越高,噪声–信号比就越高。噪声和信号的混淆并非心理问题,而是数据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假设你每年查看一次数据,比如股价、你岳父工厂生产的化肥的销售情况,或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通胀数据。再假设,当你观察数据的频率为每年一次时,信号–噪声比为1∶1(一半噪声,一半信号),这意味着,大约有一半的变化是真正的改善或恶化,而另一半的变化来自随机性。这个比例是你每年观察一次会得到的比例。但如果你每天查看一次同样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的构成就会变成95%的噪声和5%的信号。如果你观察数据的频率以小时为单位,就像如今人们整日被新闻和市场价格变动的信息包围一样,那么这个构成就是99.5%的噪声和0.5%的信号。也就是说,噪声的比例是信号的200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爱听新闻(除了有非常重要的事件发生)的人离愚蠢的人也就一步之遥了。
看看报纸产生的医源性损伤。报纸每天都需要用一堆新闻填满各个版面,尤其是其他报纸会报道的这些新闻。事实上,要把事情做对,它们就要学会在缺乏有意义的信息素材时保持沉默。报纸篇幅有些时候写两行就够了,而必要时则可以写上200版—与信号的强度成正比。不过,当然,报纸要赚钱,需要向我们出售垃圾信息,而垃圾信息无疑制造了医源性损伤。
白汁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121条 )
- 屡见屡鲜
- 4
- 遗愿清单
- 1
- 幸福之路
- 2
- 屏幕上的受苦者
- 2
- 抓落叶
- 2
- 一人公司
- 2
- 刻意练习
- 2
-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 2
- 生命四元素
- 3
- 聪明人的个人成长
- 3
- 将熟悉变为陌生
- 6
- 爱的艺术
- 3
- 她身之欲
- 3
-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 4
- 观念的力量
- 2
- 认知觉醒
- 2
- 规则的悖论
- 2
- 万物的古怪秩序
- 5
- 跨越不可能
- 4
- 单读12
- 1
- 群体性孤独
- 3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 2
- 我是漫画家
- 2
- 自我决定的孤独
- 3
- 无穷的开始
- 8
- 幕后之人
- 4
- 纳瓦尔宝典
- 2
- 单数社会
- 6
- 自卑与超越
- 10
- 未来学大会
- 3
- 金融炼金术
- 6
-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 5
- 失控的熱情
- 5
- 随机漫步的傻瓜
- 9
- 非对称风险
- 9
- 多谈谈问题
- 5
- 製造快樂公民
- 6
- 无国之谍
- 1
- 文化就是身体(修订版)
- 6
- 失控的努力文化
- 12
- 成长的边界
- 8
- 精力管理
- 1
- 黑客与画家
- 11
- 始于极限
- 8
- 世界咖啡学
- 7
- 消失的真实
- 3
- 微小的总和
- 7
- 馆中窥事
- 2
-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 6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5
- 置身事内
- 7
- 纸媒突变中造梦
- 4
- 毫无意义的工作
- 4
- 我包罗万象
- 1
- 平面国
- 6
- 当感受涌现时
- 7
-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
- 9
- 文明及其不满
- 5
- 成為西蒙波娃
- 6
- 与神对话3
- 7
- 与神对话2
- 7
- 与神对话
- 12
-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
- 16
- 制造消费者
- 7
- 人生十二法则2
- 10
- 人生十二法则
- 8
-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 4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 9
- 密码朋克
- 3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7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 2
- 权力精英
- 5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1
- 天真的人类学家
- 2
- 爱欲之死
- 3
- 礼物的流动
- 3
- 美国的反智传统
- 5
- 掌控习惯
- 10
- 饱食穷民
- 6
- 唯一的希望
- 4
- 私人生活的变革
- 2
- 在群中
- 2
- 精英的傲慢
- 5
- 独异性社会
- 5
- 全球“猎身”
- 1
- 噪声
- 7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7
-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
- 2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 4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 5
-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 7
- 把自己作为方法
- 3
- 見樹又見林
- 1
- 第二座山
- 5
- 为爱成婚
- 3
- 如何「無所事事」
- 3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5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2
- 液態現代性
- 6
- 不安之书
- 5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6
- 食物
- 1
- 寂寞的誕生
- 4
-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
- 1
- 时间的秩序
- 2
-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
- 2
-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
- 7
- 穿透
- 4
- 亞斯伯格的孩子們
- 1
- 倦怠社会
- 3
- 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
- 1
-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III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
- 1
- 雷蒙·阿隆回忆录
- 1
- 觀光人類學
- 2
- 个人印象
- 1
- Hokusai Manga
- 1
-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
- 5
- 浪漫主义的根源
- 1
- 生活在碎片之中
- 2
- 伯林传
- 4
- 专家之死
- 1
- 西方美学史
- 2
- 有闲阶级论
- 2
- 旧制度与大革命
- 4
- 盧卡奇的哲學思想
- 4
- 内在经验
- 4
- 中国文化史导论
- 1
- 平常的恶
- 2
- 流动的现代性
- 12
- 打开
- 3
- 身份的焦虑
- 2
- 20世纪简史
- 2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1
- 学问的冒险
- 1
- 被禁锢的头脑
- 1
- 美国生活中的同化
- 1
-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 1
- 自由民主的生平与时代
- 3
- 公共人的衰落
- 3
-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 2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3
-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 5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1
- 看见
- 3
- 北野武的小酒馆
- 1
- 社会契约论
- 1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 3
- 社会学的邀请
- 1
- 马克斯·韦伯艺术随笔
- 3
- 知识的错觉
- 5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 3
- 我在底层的生活
- 1
- 认识与兴趣
- 1
- 无缘社会
- 1
- 欢迎光临社会学(第11版)
- 5
- 非理性的人
- 1
- 沉默的螺旋
- 1
- 本托的素描簿
- 2
- 人生有何意义
- 2
-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 12
- 中国问题
- 1
- 优秀的绵羊
- 7
- 娱乐至死
- 3
- 论自由
- 5
- 1984
- 4
- 现代性与大屠杀
- 2
- 爱这个世界
- 4
- 人的境况
- 5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1
- 文凭社会
- 1
- 现代性的后果
- 6
- 自杀论
- 6
- 怀旧的乌托邦
- 14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1
- 与社会学同游
- 3
- 通往奴役之路
- 6
- 单身女性的时代
- 1
- 自由宪章
- 13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2
- 群氓的时代
- 16
- 疯癫与文明
- 11
- 乡土中国
- 6
- 创意产业经济学
- 3
-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 5
- 单向度的人
- 9
- 梁晓声说
- 2
- 以平等之名
- 4
- 沉默的大多数
- 6
- 自我与本我
- 8
- 人类简史
- 4
- 吾国与吾民
- 2
- 沉默
- 4
- 逃避自由
- 6
- 伦理学 知性改进论
- 1
- 伦理学
- 6
- 杜尚访谈录
- 1
- 景观社会
- 7
- 文化和价值
- 2
- 悲剧的诞生
- 13
- 色彩列传:黑色
- 3
- 文化产业
- 6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12
- 当我的忧愁诞生时
- 7
- 现代艺术150年
- 2
- 启蒙辩证法
- 3
- 有闲阶级论
- 1
- 天才的编辑
- 2
- 刀锋
- 2
- 存在与时间
- 5
-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 1
- 说吧,记忆
- 1
- 维特根斯坦传
- 3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2
- 悲伤与理智
- 2
- 给青年诗人的信
- 2
- 乐之本事
- 2
- 人生的枷锁
- 1
- 杀死一只知更鸟
- 1
- 流浪者之歌
- 1
- 來自深淵的吶喊: 王爾德獄中書
- 4
- 面纱
- 2
- 毛姆传
- 3
- 繁花
- 1
- 活着
- 1
- 我城
- 1
- 方丈记 徒然草
- 7
- 不在
- 1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2
- 过于喧嚣的孤独
- 5
- 我們在此相遇
- 6
- 幸运的吉姆
- 1
- 达利自传
- 3
- 爱默生散文选
- 6
- 无关岁月
- 4
- 狱中记
- 9
- 爱默生家的恶客
- 6
- 我纷纷的情欲
- 3
- 道连·葛雷的画像
- 13
- 马尔特手记
- 12
- 万物静默如谜
- 4
- 琼美卡随想录
- 6
- 不妥
- 8
- 我們從未不認識
- 5
- 温莎墓园日记
- 3
- 素履之往
- 7
- 即兴判断
- 11
- 鱼丽之宴
- 4
- 孤独六讲
- 11
- 艺术家画像
- 4
- 西班牙三棵树
- 2
- 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 18
-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 10
- 终结的感觉
- 3
- 无知
- 3
- 人情.世故
- 2
- 百年孤独
- 2
- 文学回忆录
- 4
- 快乐王子
- 1
- 只是孩子
- 2
- 焚舟纪
- 1
- 质数的孤独
- 2
- 随性而至
- 2
- 木麻黄树
- 1
- 我的名字叫红
- 1
- 纯真博物馆
- 2
- 芒果街上的小屋
- 2
-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2
- 5
- 世界和其他地方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