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汁对《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的笔记(6)
-
第八章
歌德曾经说过,任何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却不让自身思考如何利用这种知识的人,都将毒害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只是耽溺于思考,一定会感受到自身的无力,这也是无论海明威自己,还是他笔下的那些男主人公极端迫切渴望行动的原因。他们在抵抗那种无处不在的思考所导致的消极和无力感。
-
第十三章
在一件艺术作品中,想象力是秩序唯一的源泉。
-
第十三章
我们这个国家非常崇尚事实,我们不喜欢浪费时间去读那些把波希米亚海岸沉船的资料和数据都弄错的书。我们喜欢把事实弄得准确无误,不然我们就感觉自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果我们读了一位作者的书,我们会认为自己有资格——就好像我们将要雇用他——盘问他的资历和经验。因为我们真的是相信,经验有其内在的价值,我们对它就像对待其他有价值的事物那样带着一种攫取式的心理。经验从来不会是坏事,我们似乎倾向于这么相信;一个人拥有的经历越多越好。当然从一些方面来说,这种态度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需要指出的是,经历的凌乱正是混乱。想象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处理经验或者非—经验。美国作家拒绝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任何事物,他们也借此宣告了想象的无力,并接受了自己的次要地位。
……
“相信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爱”,西蒙娜·薇依写道。
……
一本书,任何一本书,都很容易成为多余。但表达爱——难道这也是多余的吗?这部分我们已经拥有太多了吗?没有。它仍然是稀有的、动人的,它依然是抵抗混乱的有力武器。
-
第二十二章
如果一门艺术想要强大,便不能建立在意见的基础上。意见可以被接受、被质疑、被驳回。而一件艺术品是不容质疑的,也不能被驳回。
-
第三十三章
技术是科学和资本的产物,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产物。生产出一件机器或商品,是无数个头脑和意志联合行动、形成精准力量的胜利。如此多的意志构成了一个虚拟的超级自我,在将梦想转化为机器方面成效惊人。相比之下,文学是由单个的个体负责生产,其关心的也是作为个体的人,其阅读者也是各个不同的人。而单个的个体,这个生气勃勃、有感官有头脑的存在单元,能判断、能理解,会快乐、会悲伤,真正地生活,也真正地死亡。这样一个个体,和整齐划一行动并根据计划生产出飞机、原子弹、计算机、火箭等现代科技奇迹的那个虚拟的超级自我,是没法作比较的。在光鲜动人、无往不利的技术面前,人们有时会认为,此前所有关于个体自我的理念都一文不值。
技术这一新事物的理论家认为,一个事物只有自证其新,才是真实的。我刚才引用过的瓦莱里《论进步》一文,将这种态度分析得淋漓尽致。他说:“人们毫无疑问正在形成这样一种思考习惯:将所有知识视作过渡,将他们每个阶段的努力和关系看作是临时的。这是全新的。”而且,“假设这场我们正在经历、也正在改变我们的巨大变革继续发展,终于改造了留存至今的任何习俗,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所需;新时代将立马生产出不再保留任何过去思维习惯的人。对他们而言,历史不过是些奇怪的、不可理喻的传说;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史无前例——过去时代的任何东西都活不到今天。人身上但凡不属纯粹生理的一切,都会被改造。我们的雄心、我们的政治、我们的战争、我们的礼仪、我们的艺术,现在都处于快速变化阶段;它们越是依赖实证科学,就越不会是从前的样子。那些新事实变得更加重要,取代了传统和历史事实的权威”。
-
第四十章
威廉·布莱克说:“好人喜欢的是别人的意见,而不会自己去思考。”“好人”我翻译为“自认是好人”,他们怀着不假思索的本能的天真,让邪恶发现他们的手无寸铁与甘心顺从。
好人喜欢的是别人的意见,
而不会自己去思考;
直到经验教他们去捕获
捉住仙女和精灵。
于是恶棍开始咆哮
伪君子开始哀嚎;
他所有的好朋友都显出了他们的私心,
于是知道了鹰不同于猫头鹰。
白汁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132条 )
- 消失的多巴胺
- 2
- 地位与文化
- 3
- 章鱼学会冷静
- 6
- 屡见屡鲜
- 4
- 遗愿清单
- 1
- 幸福之路
- 2
- 屏幕上的受苦者
- 2
- 抓落叶
- 2
- 一人公司
- 2
- 刻意练习
- 2
-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 2
- 生命四元素
- 3
- 聪明人的个人成长
- 3
- 将熟悉变为陌生
- 6
- 爱的艺术
- 3
- 她身之欲
- 3
-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 4
- 反脆弱
- 5
- 观念的力量
- 2
- 认知觉醒
- 2
- 规则的悖论
- 2
- 万物的古怪秩序
- 5
- 跨越不可能
- 4
- 单读12
- 1
- 群体性孤独
- 3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 2
- 我是漫画家
- 2
- 自我决定的孤独
- 3
- 无穷的开始
- 8
- 幕后之人
- 4
- 纳瓦尔宝典
- 2
- 单数社会
- 6
- 自卑与超越
- 10
- 未来学大会
- 3
- 金融炼金术
- 6
-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 5
- 失控的熱情
- 5
- 随机漫步的傻瓜
- 9
- 非对称风险
- 9
- 多谈谈问题
- 5
- 製造快樂公民
- 6
- 无国之谍
- 1
- 文化就是身体(修订版)
- 6
- 失控的努力文化
- 12
- 成长的边界
- 8
- 精力管理
- 1
- 黑客与画家
- 11
- 始于极限
- 8
- 世界咖啡学
- 7
- 消失的真实
- 3
- 微小的总和
- 7
- 馆中窥事
- 2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5
- 置身事内
- 7
- 纸媒突变中造梦
- 4
- 毫无意义的工作
- 4
- 我包罗万象
- 1
- 平面国
- 6
- 当感受涌现时
- 7
-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
- 9
- 文明及其不满
- 5
- 成為西蒙波娃
- 6
- 与神对话3
- 7
- 与神对话2
- 7
- 与神对话
- 12
-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
- 16
- 制造消费者
- 7
- 人生十二法则2
- 10
- 人生十二法则
- 8
-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 4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 9
- 密码朋克
- 3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7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 2
- 权力精英
- 5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1
- 天真的人类学家
- 2
- 爱欲之死
- 3
- 礼物的流动
- 3
- 美国的反智传统
- 5
- 掌控习惯
- 10
- 饱食穷民
- 6
- 唯一的希望
- 4
- 私人生活的变革
- 2
- 在群中
- 2
- 精英的傲慢
- 5
- 独异性社会
- 5
- 全球“猎身”
- 1
- 噪声
- 7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7
-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
- 2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 4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 5
-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 7
- 把自己作为方法
- 3
- 見樹又見林
- 1
- 第二座山
- 5
- 为爱成婚
- 3
- 如何「無所事事」
- 3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5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2
- 液態現代性
- 6
- 不安之书
- 5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6
- 食物
- 1
- 寂寞的誕生
- 4
-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
- 1
- 时间的秩序
- 2
-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
- 2
-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
- 7
- 穿透
- 4
- 亞斯伯格的孩子們
- 1
- 倦怠社会
- 3
- 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
- 1
-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III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
- 1
- 雷蒙·阿隆回忆录
- 1
- 觀光人類學
- 2
- 个人印象
- 1
- Hokusai Manga
- 1
-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
- 5
- 浪漫主义的根源
- 1
- 生活在碎片之中
- 2
- 伯林传
- 4
- 专家之死
- 1
- 西方美学史
- 2
- 有闲阶级论
- 2
- 旧制度与大革命
- 4
- 盧卡奇的哲學思想
- 4
- 内在经验
- 4
- 中国文化史导论
- 1
- 平常的恶
- 2
- 流动的现代性
- 12
- 打开
- 3
- 身份的焦虑
- 2
- 20世纪简史
- 2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1
- 学问的冒险
- 1
- 被禁锢的头脑
- 1
- 美国生活中的同化
- 1
-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 1
- 自由民主的生平与时代
- 3
- 公共人的衰落
- 3
-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 2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3
-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 5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1
- 北野武的小酒馆
- 1
- 社会契约论
- 1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 3
- 社会学的邀请
- 1
- 马克斯·韦伯艺术随笔
- 3
- 知识的错觉
- 5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 3
- 我在底层的生活
- 1
- 认识与兴趣
- 1
- 无缘社会
- 1
- 欢迎光临社会学(第11版)
- 5
- 非理性的人
- 1
- 沉默的螺旋
- 1
- 本托的素描簿
- 2
- 人生有何意义
- 2
-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 12
- 中国问题
- 1
- 优秀的绵羊
- 7
- 娱乐至死
- 3
- 论自由
- 5
- 1984
- 4
- 现代性与大屠杀
- 2
- 爱这个世界
- 4
- 人的境况
- 5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1
- 文凭社会
- 1
- 现代性的后果
- 6
- 自杀论
- 6
- 怀旧的乌托邦
- 14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1
- 与社会学同游
- 3
- 通往奴役之路
- 6
- 单身女性的时代
- 1
- 自由宪章
- 13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2
- 群氓的时代
- 16
- 疯癫与文明
- 11
- 乡土中国
- 6
- 创意产业经济学
- 3
-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 5
- 单向度的人
- 9
- 梁晓声说
- 2
- 以平等之名
- 4
- 沉默的大多数
- 6
- 自我与本我
- 8
- 人类简史
- 4
- 吾国与吾民
- 2
- 沉默
- 4
- 逃避自由
- 6
- 伦理学 知性改进论
- 1
- 伦理学
- 6
- 杜尚访谈录
- 1
- 景观社会
- 7
- 文化和价值
- 2
- 悲剧的诞生
- 13
- 色彩列传:黑色
- 3
- 文化产业
- 6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12
- 当我的忧愁诞生时
- 7
- 现代艺术150年
- 2
- 启蒙辩证法
- 3
- 有闲阶级论
- 1
- 天才的编辑
- 2
- 刀锋
- 2
- 存在与时间
- 5
-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 1
- 说吧,记忆
- 1
- 维特根斯坦传
- 3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2
- 悲伤与理智
- 2
- 给青年诗人的信
- 2
- 乐之本事
- 2
- 人生的枷锁
- 1
- 杀死一只知更鸟
- 1
- 流浪者之歌
- 1
- 來自深淵的吶喊: 王爾德獄中書
- 4
- 面纱
- 2
- 毛姆传
- 3
- 繁花
- 1
- 活着
- 1
- 我城
- 1
- 方丈记 徒然草
- 7
- 不在
- 1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2
- 过于喧嚣的孤独
- 5
- 我們在此相遇
- 6
- 幸运的吉姆
- 1
- 达利自传
- 3
- 爱默生散文选
- 6
- 无关岁月
- 4
- 狱中记
- 9
- 爱默生家的恶客
- 6
- 我纷纷的情欲
- 3
- 道连·葛雷的画像
- 13
- 马尔特手记
- 12
- 万物静默如谜
- 4
- 琼美卡随想录
- 6
- 不妥
- 8
- 我們從未不認識
- 5
- 温莎墓园日记
- 3
- 素履之往
- 7
- 即兴判断
- 11
- 鱼丽之宴
- 4
- 孤独六讲
- 11
- 艺术家画像
- 4
- 西班牙三棵树
- 2
- 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 18
-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 10
- 终结的感觉
- 3
- 无知
- 3
- 人情.世故
- 2
- 百年孤独
- 2
- 文学回忆录
- 4
- 快乐王子
- 1
- 只是孩子
- 2
- 焚舟纪
- 1
- 质数的孤独
- 2
- 随性而至
- 2
- 木麻黄树
- 1
- 我的名字叫红
- 1
- 纯真博物馆
- 2
- 芒果街上的小屋
- 2
-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2
- 5
- 世界和其他地方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