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者的抉择 (21) 更多

  • 第304页
    县与家族等现实本相)。然而个人突破种种边界的行动抉择,偶然也出现历史文献记载中,如在长城边缘,战国时燕人卫满率众入于辽东,汉代北方边郡巨室人家的奴仆听说游牧生活好而纷纷逃往匈奴,1汉至魏晋大量“五胡...
  • 第256页
    以上考古遗存中以狗随葬的例子值得注意。王沈《魏书》中称乌桓人丧礼中有一仪式,以彩绳系在一犬身上,要它带领死者之魂归于“赤山”。然后将狗与马杀死,象征着它们与主人二起踏上最后旅程。狗在其丧葬文化中的...
  • 第246页
    如此“部落”成为保护本身利益及向外取得辅助性资源最重要的群体。部落的分群性结构(层层的次部落、小部落与牧团等)及“平等自主”原则,更使得每一小群体都自作抉择,以求生存或扩张其利益。于是各大小部落为...
  • 第241页
    依上一节我对羌人部落名、人名的诠释,我们或可以作以下推测。一个部落的豪酋(大豪,或不止娶一个妻子;每一妻及其儿子们(其中一人为首,相当于中豪)率领部分族人(种人)与附属小部落(附落)形成一次级部落...
  • 第203页
    秦汉时,随着帝国的西向扩张,华夏接触并认识了更多的西方异族;他们先以“羌”这个古老异族称号来指称陇西一带的异族,后来这些异族也成为华夏后,华夏又称新开发的河西四郡上的一些异族为“羌”,最后,约到了...
  • 第199页
    学者们以王位继承制度的多元混杂或不明确,来解释这些因王位继承造成的匈奴帝国之政治混乱与分裂。我认为,匈奴第一次分裂为南北前的内乱(公元前60至前54年),部分原因是连年天灾造成畜产严重损失,而更重要的...
  • 第193页
    中国文献记载中,秦代北边的河南王、白羊王、楼烦王、东胡王等所统领的政治群体,皆为此一时代本相下的产物。这些游牧部落联盟及其“王”的出现,显示此时北方各游牧部落的一种生存策略为:避免同一生态区各部落... (2回应)
  • 第184页
    然而,为了供应生活所需,以及避免自然灾害带来无法恢复的畜产损失,游牧人群都希望保持最大数量的畜产;如此,一个农人知道他谷仓里有多少存谷可称为“盈余”,但对于一个游牧者来说,有多少畜产可称为“盈余”...
  • 第177页
    在以上字里行间,可见史家司马迁对匈奴之鄙夷;匈奴人不以“掠夺”为耻(苟利所在,不知礼义),人人为私利(自为趋利)作战,战不利则临阵脱逃(不羞遁走);这些,在司马迁眼中都是违反道德规范与常情的行为。...
  • 第165页
    冬季是许多游牧人群生活比较艰难的季节。为了避风寒,牧民大多居于山谷或靠近山边坡的冬场,非有必要不长程迁移。东汉时,南单于受汉帝国保护;汉朝廷派兵护卫南匈奴的策略是“冬屯夏罢”。这个记载显示,南匈奴...
  • 第150页
    总而言之,理想的匈奴牧区应包括三种生态环境:(一)广大的草原,它的广度足以在不同季节皆可提供牧畜所需的水、草资源;(二)有森林的山区,不但能供应他们猎场与制作车具、穹庐、弓矢的木材,且能在夏、冬季...
  • 第136页
    虽然如此,商周王朝(以及其所属邦国)与北方山岳、草原地带诸部族间的经济往来仍很密切。要到西周中期以后,北边混合经济人群往南争夺农牧资源之势愈来愈强,华夏认同与华夏边缘才出现并逐渐强化。西周亡于戎祸...
  • 第127页
    以上这些考古遗存被视为一种“考古文化”,卡约文化,这一点便值得注意。首先,根据考古学者之研究,此考古文化延续了1600年之久(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之初)。在此长时间中本地“文化”显然没有太大改变,且各区...
  • 第124页
    以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以及西辽河流域、燕山地区与大小凌河流域,公元前1500年以来之人类生态变化趋势可归纳为:(一)受气候变迁及欧亚草原文化传播之影响,人们在生计上逐渐朝畜牧化、移动化与武装化变迁;(...
  • 第113页
    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前后的气候干冷化,对这些边缘农业聚落人群造成很大冲击。公元前2000年左右,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大多数农业聚落都已凋敝,只有少数地区聚落(如朱开沟)延续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西北的...
  • 第94页
    “游牧”是人类为适应特定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精致经济社会体系。在人类文明史上,它不是介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与农业之间的一种生计手段;它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时间远晚于原始农业。
  • 第71页
    在传统上只有一个儿子留在父母身边(所谓“灶王子”),其余的弟兄分部分家产而在经济上完全独立。由于所谓家产主要是很容易分成几份的畜产,因此儿子们出外独立成家是普遍的事。造成“延伸家庭”难以维系更现实...
  • 第61页
    游牧人群的确从事许多其他生业,但这并非因“游牧经济”本身有所不足。而是,从历史与人类生态观点,“游牧”为人类利用边缘性资源环境的一种适应手段;在这样的边缘环境中,人们尽可能以各种手段得到资源,甚至...
  • 第26页
    “游牧”,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之边缘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利用草食动物之食性与它们卓越的移动力,将广大地区人类无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资源,转换为人们的肉类、乳类等食物以及...
  • 第16页
    哈扎诺夫这本结合俄罗斯与欧美游牧社会研究的巨著,除了讨论一般性的游牧社会特质外,主要探索不同地区、类型之游牧社会与其外在世界(主要为定居人群国家)之互动关系。他最主要的观点是:游牧是一种不能自给自...
  • 第3页
    草原大帝国,几乎都是以“滚雪球”的方式,席卷大群牧民,以其骑射专长,崛起为强大的战斗体。他们不需有后勤补给,也不必顾虑兵员的补充,昨天征服的部落,就是明天进一步攻击的新兵。这种组织方式与骑马作战的...

后燕史 (5)

  • 第214页
    考证棘城的位置,应该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棘城在曹魏时就已经存在,所以始建年代不会晚于汉,因此应该具有汉代及汉以前的遗存;(2)作为前燕的第一个都城,附近应该有大量的魏晋三燕遗存;(3)临河,而且很...
  • 第170页
    慕容超生于羌中,长在姑臧、长安,到广固半年就顺利接替叔父慕容德为南燕之主,虽然名正言顺,但是无恩于慕容德时期重用的旧臣,权力难免受到旧臣的威胁。因此,慕容超重用心腹公孙五楼一族,公孙五楼为了专擅朝...
  • 第164页
    慕容垂所以遗令慕容德出镇邺城,是因他死后,慕容宗室中慕容德的辈分最高,德望、能力也非慕容宝所能比,如留在都城,恐生变故。再者,邺城南临东晋,西拒后秦,北与都城中山遥相呼应,成掎角之势,是后燕的战略...
  • 第89页
    拓跋魏占领中原后,无暇用兵东北,退守龙城的后燕避开了拓跋魏的兵锋,东北各族中也没有可对后燕构成重大威胁者,后燕暂时得以喘息。但是,后燕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宗室内部继嗣之争等,并没有得到化解。自慕容宝...
  • 第56页
    慕容鲜卑发展到慕容廆之子慕容皝时始在辽西大棘城称燕王,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在蓟城称皇帝。从宗法上说,慕容鲜卑是以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儁、慕容暐一支为嫡系。慕容永的祖父为慕容廆之弟慕容运,相对嫡系的慕容...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13) 更多

  • 第360页
    其實,戊己校尉本爲屯田而設,其前身即屯田校尉;因此,“戊己”必與屯田有關:“戊己土也,屯田以耕土爲重”。之所以改“屯田”爲“戊己”,顯然意在厭勝:“戊己爲土,生金而剋水,西域在西爲金,匈奴在北爲水...
  • 第356页
    班勇以後,特别是桓靈時期,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一樣,由於不設都護,事實上均要稟命於敦煌太守。而隨著州刺史權力的增大,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也就成了凉州刺史的部屬。
  • 第346页
    長史地位若相當於郡丞,自當稟命於敦煌太守,所領西域各國因而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敦煌太守的轄地。 東漢敦煌太守過問西域事情,雖然可以上溯至光武帝時代,网但直接插手西域,大槪是在安帝罷都護之後。這顯然與西...
  • 第309页
    總之,宣帝神爵以降,儘管從樓蘭古城遺址一帶沿孔雀河西進的道路依然存在,並被繼續利用,西漢通北道諸國,以及天山北麓和東端諸國,更多地是先從樓蘭古城遺址一帶經山國抵達交河城。置戊己校尉屯田交河城說明了...
  • 第230页
    北魏經營西域,自然也是出於打擊柔然的需要,然而實際收效甚微。太平真君九年,韓拔鎮鄯善、萬度歸征焉耆、龜兹卻未能進而攻佔高昌、畢竞談不上真正配合北伐。這顯然不是魏對於斷柔然右臂的意義認識不足,衹是力...
  • 第214页
    如果說太平真君六年命萬度歸征鄯善的目的主要在於開闢交通道的話,那末真君九年拜韓拔爲鄯善王,詔萬度歸征焉耆、龜兹設焉耆鎮,無疑是北魏爲全面展開西域經營而採取的重大步骤。祇有控制鄯善、焉着和龜茲,纔能...
  • 第162页
    應該指出,在西晉滅亡之前,由於張軌、張寔忠於晉室,凉州政權和西域的關係亦可視作西晉與西域關係的一部分;西晉亡後,張氏政權和西域的關係則不妨劃入前凉與西域關係的範疇儘管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張氏仍忠於或...
  • 第111页
    班超爲都護,治龜茲國它乾城,是東漢認識到龜茲國的向背對西域經營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爲便於鎮撫該國而採取的措施。西漢時,都護得治烏壘城,居西域之中,與龜兹親漢不無關係。班超的前任陳睦被焉耆、龜茲所殺...
  • 第107页
    或以爲安帝初立,撤回都護,從此不復設此職,西域事務常由敦煌太守掌管,駐在西域的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均聽從敦煌太守的指揮。然而上引傳文明言張朗將河西郡兵“配勇”,似表明班勇作爲西域長史尚不受敦煌太守節...
  • 第80页
    要之,西域諸國人種、語言各異,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活生產方式也不盡相同,宗教、習俗差别又很大,再加上地形複雜交通不便,西漢要實行有效的控制,勢必依靠各國原來的統治者,即所謂“以夷制夷”。而授予各國王...
  • 第69页
    陰末赴立後,也發生了殺害漢使事件;雖然陰末赴隨即遣使謝罪,但元帝卻“以絕域不錄”,决定“絕而不通”。這說明以陰末赴殺害漢使爲契機,西漢對西域政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蓋所謂“絕域不錄”者,據同傳,不僅...
  • 第40页
    又,王莽因當時“匈奴諸邊並侵”而“欲得烏孫心”,似乎养新與烏孫的開係與武帝時代西漢與烏孫關係頗爲相似。然而王养採取的辦法竟是尊小昆彌而貶大昆彌,殊不知烏孫人心附小昆的原因之一,應是小昆彌爲“胡婦子...
  • 第16页
    事實上,正是由於經營西南夷通大夏未能成功,纔有元封年間的樓蘭、姑師之役和太初年間的大宛之役。

南凉与西秦 (13) 更多

  • 第266页
    这种掠徙人口的现象,几乎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十六国之中,甚至汉族及汉化的氐、羌等族所建的前凉、前秦、后凉、西凉等政权也不例外。这种掠迁人口的性质,不是对奴隶的掠夺,而是在五胡十六国这一特定的割据分争的...
  • 第245页
    西秦政权残存着早期军事民主时期军事部落联盟的特点,具有军事封建政权的性质。西秦从建立后,就四处征伐,掠夺邻国土地和人口,与四邻争战不休,因此政权中军事之官最为完整和庞大,而且主要掌握在乞伏氏军事贵...
  • 第212页
    可是,西秦的局势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姑且不论北魏取统万,逼使赫连氏向西发展,对西秦有致命的威胁;就是西秦的邻国北凉、吐谷浑和东南的仇池等国的进攻,以及国内各族人民的反抗,均使西秦统治者疲于奔命。这...
  • 第186页
    乞伏氏经过九年之后,又重新复国,其之所以能够复国,主要是后秦灭其国时,仍保留了他们在陇西的势力,欲借之巩固自己对陇西地区的统治。同时,后秦的逐渐衰弱,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也为乞伏氏的复国创造了有利...
  • 第180页
    我们之所以说西秦此时已亡于后秦,是因为西秦与南凉、北凉和西凉之降于后秦不同,他确为后秦用军事力量所击灭,原国土为后秦所据,分设郡县,任命官吏;西秦国主乾归也真正投降,为后秦一方之州牧(河州刺史)。...
  • 第154页
    总之,在前秦建元初,陇右各族势力或东迁,或衰弱,这就给漠北等地的鲜卑深入陇右、势力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其次,自东汉末年,历魏、晋,陇右地区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乱,及历代统治者强迫的迁徙,人口减少。这也...
  • 第148页
    建立西秦的乞伏鲜卑,在陇西鲜卑中的地位,也和秃发鲜卑在河西鲜卑中的地位一样,不同的是乞伏鲜卑迁人陇西较秃发鲜卑迁入河西的时间要晚一些。在迁徙过程中,乞伏部鲜卑就不断兼并、征服早已迁入陇西的其他鲜卑...
  • 第129页
    南凉建都简表 1.395(7)-398 (12)廉川堡 2.399(1-8)乐都 3.399(8)-402(3)西平 4.402(3)-406(11)乐都 5.406(11)-410(3)姑臧 6.410(3)-414(6)乐都
  • 第123页
    以秃发氏为首的军事封建贵族及与之结合的汉族豪门地主,与广大的晋人及被奴役的其他民族部落人民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南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可以说南凉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农奴制社会。
  • 第116页
    南凉社会形成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作为统治民族的秃发鲜卑,即所谓“国人”(也包括一部分河西鲜卑人),其上层就是南凉统治阶级中掌握权力的部分,从凉王到中枢、军事、地方各级官吏,均以秃发氏贵族为主,最后...
  • 第71页
    后秦对南凉的战争,傉檀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损失较大;而后秦的失败,对其本国的损失和影响,则远不及齐难为勃勃败后所造成的后果严重。后秦在河陇地区势力的衰弱,为陇西原西秦乞伏氏的复起,创造了有利的条...
  • 第65页
    从表面上看,傉檀自弘昌三年去年号,臣属于后秦,似乎南凉政权已不复存在,但事实上,南凉不仅借归降后秦保存了实力,而且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取姑臧“兵不血刃”,扩五郡之地,一时成为河西的霸主。然而,傉檀之...
  • 第51页
    总之,自吕光死后,诸子争立,加之吕纂两次战争的失败,使后凉更加衰弱;而南凉在这两次战争中均获得胜利,逐渐成为河西最强大的势力。

犍陀罗 (11) 更多

  • 第316页
    湿婆有许多妻子,最突出的有三个:帕尔瓦蒂或雪山女神,代表着包括迦湿弥罗在内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区;杜尔伽或难近母,骑一头黄色老虎,和尼泊尔、西藏等地黄色人种的民族有关;迦梨或时母,为一黑色嗜血女神,...
  • 第285页
    窣堵波(Stupa)是一个梵文词。实际上,尸体焚化后所余之骨殖及灰烬被称作“骨灰堆”(FuneralMound),普拉克里特语称之为“土巴”(Thupa),缅甸称为“帕戈达”(Pagoda),锡兰称为“达伽巴”(Dagaba),尼...
  • 第221页
    迦腻色迦时期(128年一151年)是犍陀罗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产生了许多纯希腊神祇和希腊风格的作品,如密涅瓦、药叉阿特拉斯即人形柱础、天真的爱情之神厄洛斯或戴花环的爱神、希腊女守门人—这些希腊妇女负责守...
  • 第218页
    至60年止,没有一个佛陀或菩萨的偶像是完全的,即既有顶髻,又有光环。光环的概念是佛陀像产生之后才有的,其原因有二:一是表示精神;二是为了保护头部,没有光环的头部易于遭到危险。有的光环还显示出光线来,...
  • 第211页
    梵天(Brahma)和帝释天(Indra,也称因陀罗)劝请佛陀为世众说法,以使众生达到光明的彼岸。梵天是印度教中宇宙的创造神,是圣者的象征,代表婆罗门一族:帝释天则源自《吠陀》中的雷霆战神,代表王者和刹帝利一...
  • 第192页
    一些西方专家尽管成就卓著,但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倾向,即将近似于希腊或罗马艺术的石像同比较接近于巴克特里亚希腊时期的历史或时代联系起来。这种倾向并不立足于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是一种推测,某种程度上还是一...
  • 第130页
    塞种人的这种尖顶帽本来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双生子,运动员、战士和水手的守护神狄俄斯库里(Dioscuri)的象征,是征战的战士戴在金属头盔下的。
  • 第122页
    历史没有说佛陀曾经到过键陀罗。但宗教的夸张和热情却展示了这样一幅情景:键陀罗的大小山岭、洞窟、河谷、河流、山泉,以及奇异的岩石和异常高大的树木,统统和佛陀或他往世的事件有关,或者同佛教未来的事件有...
  • 第94页
    小乘佛教有一个以上的佛的观念,大乘佛教则有成千上万个佛和无数的菩萨,还有许多从印度教和其他印度宗教引入的神祇,组成了一个无限的神的系统。之所以要大力扩展这一神的系统,是为了鼓励印度教徒和印度斯坦其...
  • 第90页
    菩萨(Bodhisattva)的梵文原意为“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即表现为成佛前的悉达多王子也表现为未来佛弥勒菩萨,后来还有了观音菩萨。在键陀罗弥勒菩萨的信仰颇为兴盛,他或作为佛陀的胁侍单独或者与观音菩萨分别...
  • 第73页
    曾为《大唐西域记》作序的张说写道,键陀罗之山称为香山。 由此可见,键陀罗或犍陀利一词来源于Gandh即“芳香”一词,亦即“芳香国”。印度河以东地区四季常青,故被称为“波特瓦尔”(波突哈尔)。同样,该地因...
<前页 1 2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63 6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