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便的便利店 (1)

  • always
    1.其实家人不也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上遇见的客人吗?不管是贵宾还是不速之客,只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们就不会互相造成伤害。 2.生活就是一种关系,而关系就在于沟通。幸福并不遥远,它就在和身边人分享心声的过程...

薄伽梵歌(注释本) (72) 更多

  • 第九章至上知识和大奥秘181(1)
    我以未显之相扩展或遍及整个宇宙中。一切众生都依赖我(就像金项链依赖金子、奶制品依赖牛奶一样),但我不依赖它们(或不受它们的影响),因为我是一切的来源。(9.04)
  • 178(8)
    灵性实践和自我知识的光明之道与物质主义和无知的黑暗之道,被认为是这个世界的两条永恒之道。前者通往解脱,后者导致轮回。(8.26)
  • 174(7)
    在创造周期到来时,同样的物群反复开始存在;而在毁灭周期到来时它们又不可避免地归于寂灭。(8.19)
  • 171(6)
    阿周那啊,时时刻刻记住我直到死亡,心意永不四处游荡,如此坚定的虔信者,就很容易臻达我。(8.14)
  • 169(4,5)
    当一个人离开肉身时,要控制住所有感官,把心意集中于神,把呼吸(生命力)集中在头顶,运用瑜伽修炼,冥想我,发出神圣的单音“唵”(AUM)(它是灵的宇宙音能),他就会臻达至上居所。(8.12一13)
  • 166(3)
    因此,你要一直记住我,履行你的职责吧。你的心意和智力若始终专注我,你肯定可以臻达我。(8.07)
  • 165(2)
    一个人在临死之时记住什么,离开身体后他就获得什么。无论他终身想着的对象是什么,唯有他在临死之时记住的对象才能在死后获得。(8.06)
  • 第八章永恒的存在164(1)
    主克里希那说,:至上存在之永恒和不变的零灵被称为永恒存在或灵。永恒存在的基本特质、力量和扩展被称为永恒存在的本性,导致生命体显现的永恒存在的创造性力量或动力被称为业(行动)。(8.03)
  • 157(9,10)
    那些无知者无法理解我是亘古不变、不可比拟和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我是超越的形式和存在,他们只相信,作为至上存在的我是无形式的,并会采取各种形式或化身。我并不会对无知者显现自身,因为无知者的自我知识被...
  • 155(7、8)
    只要怀有信仰,无论任何人欲采用任何名字、形式和方法去崇拜任何神之祇,我都会使他们坚定地信仰那位神祇。一旦拥有坚定的信仰,他们会崇拜那位神祇,并由此获得他们所欲之物。事实上,他们的获得之物是我赐予的...
  • 153(6)
    经过多次再生之后,觉悟者意识到所有一切确为我的显现,从而顺从于我的意志。这样的伟大灵魂是非常罕见的。(7.19)
  • 151(5)
    阿周那啊,有四种善人会崇拜我或寻求我,他们是:受苦人,求知者,求财者,以及(已经体验到至上存在的)觉悟者。(7.16)
  • 150(4)
    我的这一神力被称为摩耶,它由原质三态构成,很难征服它们。只有那些顺从我的意志的人,才能撩开摩耶的面纱,认识绝对实在。(7.14)
  • 148(3)
    阿周那啊,除了我,即至上存在,再没有其他(或更高的存在)。宇宙中的一切都与我相连,正如不同的珠子串联在一根线上一样。(7.07)
  • 148(2)
    要知道,一切生物都进化自这两种能量,并且我是整个宇宙的来源或起源,也是整个宇宙的毁灭者。(7.06)
  • 第七章自我知识与觉悟146(1)
    阿周那啊,物质属性或原质是我的低级属性。我的另一个高级属性是灵或意识,借由它,整个宇宙得以维系。(7.05)
  • 141(12)
    在所有的瑜伽士中,怀着至上的信仰崇拜我,心意全然专注于我的意识,我认为,这样的虔信瑜伽士,是最佳的瑜伽士。(6.47)
  • 140(11)
    由于前世修习瑜伽留下的业的印迹,失败的瑜伽士会本能地趋向神。即便他只是瑜伽的探寻者,也胜过那些(为了物质利益)举行吠陀祭祀的人。(6.44)
  • 137(10)
    主克里希纳说:阿周那啊,毫无疑问,心意躁动不安,难以控制。但若你坚持不懈地以不执之心持续有力地进行灵性修习(如冥想),阿周那啊,你就可以征服心意。(6.35)
  • 136(9)
    阿周那啊,那些把众生都看作他自己,把他人的苦乐感受为他自己的苦乐的人,堪称完美的瑜伽士。(6.32)
  • 135(8)
    在一切地方(和一些事物中)都看见我,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我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人不会与我分离,我也不会与他分离。(6.30)
  • 134(7)
    与至上存在合一的瑜伽士,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他看见无所不在的至上存在(或自我)寓于众生中,又看见众生寓于至上存在中。(6.29)
  • (补漏)第五章弃绝之道114(8)
    与梵合一的人,不执着外在的感官享乐,他们(通过冥想)在自我中发现喜乐,享受超然的极乐。(5.21)
  • 131(6)
    (在冥想期间)无论躁动不安的心意在哪里游荡,你都应该把它摄回,使之处于自我意识的控制之下。(6.26)
  • 121(5)
    公平对待同伴、朋友、敌人、中立者、仲裁者、憎恨者、亲戚、圣人和罪人,这样的人卓尔不凡。(6.09)
  • 119(3、4)
    自己的心意必须用来提升自己,而不是降低自己。心意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敌人。对于控制住心意的人来说,它是朋友;对于没有控制住心意的人来说,它就是敌人。(6.05-06)
  • 第六章冥想之道118(1、2)
    寻求达致冥想瑜伽或者心意平静的智者,业瑜伽据说是其方法。那些已经达致瑜伽的人,平静则是其自我觉悟的方法。没有对感官享乐的欲求,没有对行动结果的执着,弃绝了所有个人动机,这样的人达致瑜伽的圆满。(6.0...
  • 113(7)
    觉察到梵在万物之中的觉悟者,平等看待博学者、流浪汉、牛、大象和狗。(5.18)
  • 113(6)
    把心意和智力完全融入至上存在,把它作为至上目标和唯一庇护,用自我知识摧毁不洁,这样的人不会再生。(5.17)
  • 111(5)
    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业瑜伽士达到至上平静。而执着于行动结果的人,则受缚于其行动的个人动机。(5.12)
  • 110(4)
    把所有行动献祭给主,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这样的人不受业报或罪恶的污染,正如莲叶不会被水打湿一样。(5.10)
  • 109(3)
    但是,阿周那啊,若无业瑜伽,真正的弃绝(弃绝行动者身份和所有者身份)就难以达到。而践行业瑜伽的圣人会很快达到涅槃。(5.06)
  • 109(2)
    无论弃绝者(数论瑜伽士)要达到什么目标,业瑜伽士也会达到同样的目标。因此,那些认为弃绝之道与无私行动之道是同一道路的人,是深谙此道者。(5.05)
  • 第五章弃绝之道108(1)
    无知者而非智者认为,自我知识之道与无私服务(业瑜伽)之道这两者彼此不同。但真正掌握了其中之一者,就能获得这两条道路的全部益处。(5.04)
  • 104(11)
    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像关于至上存在的真知识这样的净化者了。在适当的时候(即当一个人通过真诚的灵性实践其心意得到净化时),他会在其内心中自然地发现这一知识。(4.38)
  • 103(10)
    阿周那啊,正如燃烧的大火把木材化为灰烬,自我知识之火把所有的业的枷锁烧成灰烬。(4.37)
  • 099(9)
    通过谦卑的崇敬、真诚的询问和无私的服务,从自我觉悟的大师那里获得这一超然知识。那些已经觉悟到这一真理的人,会把这一知识教给你。(4.34)
  • 098(8)
    自我知识的获得和传播,胜过任何物质利益或礼物。阿周那啊,自我知识(和虔信)是一切灵性实践的目标。(4.33)
  • 098(7)
    享用祭祀剩余的甘露,这些人将达至永恒的梵。阿周那啊,甚至这个世界也不是不祭祀者的安宁之地,其他世界又如何可能是他们的安宁之地?(4.31)
  • 095(6)
    梵(永恒存在)是祭品,梵是黄油,是梵把祭品投入梵火中。谁能把一切事物沉思为梵的显现和梵的行动,谁就觉悟到梵。(4.24)
  • 094(5)
    他弃绝对行动结果的执着而永远满足。除了克里希那,他不依赖任何人。这样的人,尽管他从事行动,但从根本上说他什么也没有做(因此不招致任何业报)。(4.20)
  • 093(4)
    于行动中看见不行动,在不行动中看见行动,这样的人就是智者,就是瑜伽士,他无所不为。(4.18)
  • 091(3)
    依据人的天资或能力,我把人的职业分为四类。尽管我是这一分工体系的创造者,但是人们应该知道,我什么也没有(直接)做,我是永恒者。(4.13)
  • 第四章伴随着自我知识的业瑜伽之道087(1,2)
    阿周那啊,每当正法衰微、非法盛行之时,我就显现自己。我不时显现自己,是为了保护善良,消灭邪恶,建立世界秩序(正法)。(4.08-09)
  • 081(15)
    因此,阿周那啊,(要知道你的真实本性是自我,)自我是至高无上者,要用(被自我知识所净化和加强的)智力去控制心意,就必须(用关于自我的真知识之利剑)杀死这强大的敌人——贪欲。(3.43)
  • 080(14)
    感官、心意和智力据说是贪欲的中心或来源。通过它们,贪欲遮蔽了自我知识,迷惑住人们。(3.40)
  • 079(12,13)
    正如烟雾笼罩火焰,正如尘埃蒙住镜子,正如羊膜包裹胚胎,同样,(这一程度不同、无法满足的)贪欲将遮蔽自我知识。它甚至也是智者的永恒敌人。(3.38-39)
  • 078(11)
    主克里希那说:是由激情生起的贪欲。当贪欲得不到满足,就会变成愤怒。而贪欲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是最大的魔鬼。要知道,敌人就在这里。(3.37)
  • 076(10)
    执着于感官对象,或厌恶感官对象,人的感官不应该被这两者所控制,它们的确是(圆满之路上的)两块(主要)绊脚石。(3.34)
  • 075(9)
    摆脱欲望,摆脱执着,摆脱悲伤,在心意的灵性框架下把一切行动奉献给我,你就履行你应尽的职责吧!(3.30)
  • 073(8)
    所有行动都是由原质的各种力量(或三德)执行的。但由于私我或无知的虚妄,人们却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行动者。(3.27)
  • 072(7)
    无知者执着于行动的结果,但智者不应去扰乱他们的心意,而应尽力履行其所有职责,以此来激励他人。(3.26)
  • 070(6)
    佳那卡国王(Janaka)和其他许多人仅仅通过行动就获得了自我觉悟的圆满。你也应该为了引导世人和社会福祉而履行职责。(3.20)
  • 069(5)
    因此,永远尽力履行你的职责,而不执着于结果。不执地履行职责,就可以达成生命的至上目的。(3.19)
  • 068(4)
    不履行祭祀职责,不帮助创造之轮旋转,而陷在感官享乐中的罪人,实在是枉自为人。(3.16)
  • 065(3)
    这个世界的人,若其行动(业)不是无私服务,他就要受此行动的束缚。因此,要摆脱对行动结果的执着,(为了人类的利益)尽你最大能力履行职责服务于我。
  • 064(2)
    那些凭借(经过训练和净化的)心意和智力控制住感官的人,会利用行动器官从事业瑜伽即无私服务而不执着,他们是人中翘楚。(3.07)
  • 第三章无私服务之道062(1)
    主克里希那说:我过去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条灵修道路:冥想者的自我知识之道路和其他人的无私行动之道路(业瑜伽)。(3.03)
  • 058(15)
    正如河水流进完满的大海不会产生任何动静一样,当所有欲望消散在心意中而不会产生任何精神困扰时,人就达致平静。渴望物质对象的人,永远不会平静。(2.70)
  • 057(14)
    当飘忽不定的感官控制了心意,就会盗走智力,使之无法抵达平静和快乐的灵性之岸,就像海上的一叶扁舟在风暴中无法抵达海岸。(2.67)
  • 055(12,13)
    控制住感官之后,就应该坚定地把心意集中在作为智上目标的我之上。当一个人的感官得到控制时,他的智力就得以稳定。(2.61) 思念感官对象,就会执着于感官对象。执着于感官对象,就会渴望感官对象。渴望得不到满...
  • 054(11)
    阿周那啊,骚动不安的感官甚至会使奋力达致圆满的智者,也被迫失去自制力(2.60)
  • 052(10)
    被称为觉悟者的圣人,智力稳固,心意平静,遇灾难不烦恼,遇欢乐不贪图,完全摆脱了执着、恐惧和愤怒。(2.56)
  • 048(9)
    业瑜伽士和无私的人今生就能从恶习和美德中解脱出来。因此要为无私行动而奋斗,尽其所能地行动,而不执着于行动的结果,这被称为业瑜伽。(2.50)
  • 047(8)
    阿周那啊,心系于主尽其所能履行你的职责,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冷静对待成功和失败。心意平静,就被称为业瑜伽(因为平静将导致与主合一)。(2.48)
  • 045(7)
    你只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的权利,但绝不能控制和要求任何结果。享受行动的结果不应成为你的动机,但你绝不应该不行动。(2.47)
  • 040(6)
    同等看待欢乐和痛苦、得到和失去、胜利和失败,投入战斗。以此方式履行职责,你就不会招致任何罪恶。(2.38)
  • 037(5)
    一切众生在生前和死后都不显现(或我们的肉眼都不可见),而只是在生死之间才显现。你又何必为此而悲伤?(2.28)
  • 035(4)
    就像人们扔掉旧衣服之后会换上新衣服一样,个体灵魂或生命体在抛弃旧身体以后会获得另外的新身体。(2.22)
  • 034(3)
    有人认为灵(阿特曼)是杀人者,有人认为灵是被杀者,他们都是无知者,因为灵既不杀人,也不会被杀。(2.19)
  • 030(2)
    正如在现世生命中灵魂所在的身体会历经童年、青年和老年,同样,人死后,灵魂会获得另一个身体。智者不该对此感到困惑。(2.13)
  • 第二章超然的知识029(1)
    主克里希纳说,你为不值得悲伤的人而悲伤,然而你又说出了富有智慧的话。智者既不为活着的人悲戚,也不为死去的人哀伤。(2.11)

卡拉马佐夫兄弟 (5)

  • 第二次磨难
    我这人是这样的:酒醒后聪明些——变得傻了,酒醉后愚笨些——变得聪明了。
  • 一棵葱
    我只是递给了你一棵葱,一棵极小的葱
  • 一棵葱
    不能对一个人的心灵要求太严,应该慈悲些——阿辽沙
  • 祈祷
    主,愿你宽恕一切今天来到你面前的人
  • 决斗
    “每个人都的确在众人面前对一切人担有罪责,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了,立刻就成为天堂了。” 生命就是天堂。

长日将尽 (5)

  • 第六天傍晚
    人不能总是朝后看,要不然肯定是要意气消沉的。 看看我。自打我退休的那天起,我就快活得像只云雀一样。 你得学会享受你的人生。傍晚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你已经做完了一天的工作。该是你搁起脚来好好享受一...
  • 第六天傍晚
    你在跟一位陌生人攀谈的时候,永远都不知道你到底是在跟谁讲话。(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 第六天傍晚
    不过,当然了,这也并不意味着偶尔就不会有这种的时候—在极其孤独的时刻—你会想要对自己说:‘我的人生中犯了个多么可怕的错误。’而且你会开始想象一种不同的生活,一种你原本可能拥有的更好的生活。比方说吧...
  • 第四天下午
    “不过我也猜到你大概是不会注意到的,史蒂文斯,因为你从来都不会感到好奇。你只是任由一切在你眼皮子底下发生,从来也没想过要去看看那正在发生的到底是什么。”
  • 第三天傍晚
    人一旦凭借着后见之明,开始在自己的过去当中找寻类似的“转折点”,我想就常常会开始觉得它们无处不在了。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