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える对《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的笔记(2)
-
第五章 1738—1925年中国的工资、物价和生活水平——与欧洲、日本和印度的比较
表5-5部分 ,全赖管院朋友@Reinforce的解读,抄录如下
注:一般而言,拉氏价格指数和帕氏价格指数都反映了第T期的综合价格与第0期的综合价格的相对情况。但是在文献的例子中,将常用的跨时间维度(第T期和第0期)转化为了伦敦和北京,因此可以称为价格指数这个概念的延伸使用,下面先分别介绍传统的价格指数。
拉氏指数
拉氏指数的权重是基期的数量
(1)这里的拉氏指数是价格指数(而不是数量指数),所以我们现在计算的是价格
(2)我们计算的是一个价格指数,是所有商品的综合价格,而不是单独的价格,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商品(商品篮子),不同的商品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加权平均
(3)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权重就代表了商品的重要性
(4)分子和分母要拆开看,分母是基期的价格情况,代表的是“基准”,作为分母,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虽然我们要计算的是第T期的情况,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标尺”、或者“基准”,第0期的情况就是作为“基准”,放在分母
(5)分子代表的是第T期的情况,第T期的商品 i 有多重要?拉氏指数认为它的重要性只取决于该商品在第0期的数量多少,如果在第0期的数量qi0比较大,那么就说明这个商品比较重要,所以拉氏指数的权重就是第0期的数量qi0
拉氏指数的特点:由于拉氏指数的权重是基期的数量,因此拉氏指数背后的假设是:无论不同期的价格如何变化,菜篮子是固定的(但现实中,除了必需品以外,价格变动肯定会导致消费量的变动);但是这种特点也意味着不同期之间的可比性较强(因为已经假设数量不变,那么不同期之间的拉氏指数的变动就能比较好地反应价格地变动,各期的拉氏指数,他们的权重都是一样的)
帕氏指数
帕氏指数的权重是当期的数量
权重的理解和上面是一致的,这里稍微说一下帕氏指数的特点:拉氏指数中,各个商品的重要性由T=0期的商品消费量决定,而帕氏指数中各个商品的重要性取决于T期商品的消费量,而随着T的不同,权重也不同,这就降低了不同期之间的可比性,但是其优点是在分子的部分,现有的价格体现了新的商品重要性,而如果使用基期的商品消费量作为权重,则忽略了价格变量带来的消费量影响(正如拉氏价格所做的)
Fisher价格是拉氏和帕氏价格的几何平均数,拉氏和帕氏价格各有优劣,取平均则综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作为最后的指标
回到文中的例子,我们需要将前面的概念一一对应上:
第T期的价格和第0期的价格:伦敦价格与北京价格
第T期的商品数量(篮子)与第0期的商品数量(篮子):“体面的篮子”和 “基本的篮子”
要注意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体面的篮子”有两列,分别描述了欧洲真实的消费数量,以及北京人去了欧洲的消费数量,“基本的篮子”也有两列,分别描述了中国真实的消费数量,以及欧洲人来了北京的消费数量,其实这样做是考虑了双方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做了一点转换的工作
重点来了:如果使用“拉氏指数计算”,计算公式为:
分子对应表格第一列213,分母对应表格第二列182.6,拉氏指数对应1.17
这是因为“基本的篮子”,就代表了以“第0期”(即北京的同等消费数量)作为权重
使用“帕氏指数”,说明权重是“第T期”商品数量,也就是伦敦同等消费数量作为权重
计算公式为:
分子对应表格第三列558.6,分母对应表格第四列499.3,拉氏指数对应1.12
注:为什么同一个“菜篮子”,需要有两个不同的消费量呢?(传统的拉氏或者帕氏价格指数,无论是Current Quantity还是Base Quantity,每种商品在某个时期都只有一个消费量)
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作者按照两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对消费的 商品数量做了调整,因此如果使用北京价格,那么就要乘上“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对应的消费量,同理,如果使用伦敦价格,就要乘上“伦敦人的生活习惯”对应的消费量,注意看上面两个分子、两个分母的乘积,都是遵循这样的对应关系。
然后,我们现在有了拉氏和帕氏指数,但是这两个指数各有优缺点,解决办法就是把他们“综合”一下,即取几何平均数,获得Fisher价格指数1.14,其含义代表了伦敦相对于北京的价格水平(大于1表示伦敦价格水平更高)
注:原Fisher价格指数的含义为:第T期相较于第0期的价格水平(常用来判断是否有通货膨胀)
-
第六章∶18—20世纪中国生活水平与人力资本的演变∶来自实际工资与人体计量学的证据"
原书第六章的惠普尔指数计算使用了5岁年龄组。惠普尔公式中,分子是以0和5为年龄尾数的总和,分母则是相应年龄段全部人的五分之一。所以得出如下图的公式。分子×5,即分母位置的所有年龄数除以5(原本随机获取,分布均匀状态下尾数为0、5的个数和),因此算出来标准值为100。如果实际情况得出的惠普尔指数为100,则无年龄堆积现象,而500则表明所有人的年龄都堆积于0、5为尾数的年龄组。选取0、5是因为实际年龄堆积现象中以0、5为年龄尾数的人口堆积最常见。
植える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47条 )
- 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
- 1
- 李定国纪年
- 1
- 明清東亞舟師祕本
- 1
- 向海立生
- 1
-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 1
- In Asian Waters
- 1
- 台湾外记
- 1
- 国朝献征录(全8册)
- 2
- 皇明象胥录(上)
- 1
- 續文獻通考
- 1
- 涌幢小品(上下)
- 1
- 国史唯疑
- 1
- 四库禁毁书丛刊
- 1
- 陳仁錫文獻輯刊
- 1
- 万历野获编(上中下)
- 1
- 翁万达集(潮汕文库·潮汕历史文献丛编)
- 5
- 宋代中国都市の形態と構造
- 2
- 砂糖の帝国
- 7
- 新马华人社会史
- 1
- Supplying War
- 3
- 生计与制度
- 1
- 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
- 1
- 东亚糖业史研究
- 3
- 尺素頻通
- 1
- Commodities and Colonialism
- 1
-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
- 1
- 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