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疏般对《癌症密码》的笔记(22)
-
推荐序
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那么高的地区,感染疾病以及传染病仍然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在高度发达地区,这一因素都已经排到十位开外了,排在前面的是老年病、慢性病等。实际上,从患病年龄来看,癌症也是老年病。尽管现在患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但整体而言,患癌概率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高。很多人都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其实癌症已经是我们现代人的第二大致死病因,排在第一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
第一章
1985年,美国没有一个州的肥胖率超过10%。而2016年,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报告,美国没有一个州的肥胖率低于20%,仅有三个州的肥胖率低于25%
-
第二章
随着外科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局部肿瘤切除几乎成为所有病案的首选。至于这种程序是否真正恰当有效,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癌症不可避免地会复发,通常复发在手术切口处。同样,癌症就像一只螃蟹,把看不见的细微钳爪插入邻近的组织。这些细微的残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癌症复发。
-
第三章
癌症的八个特征: 1. 维持增殖信号; 2. 逃避生长抑制因子; 3. 抵抗细胞死亡; 4. 实现复制永生; 5. 诱导血管生成; 6. 激活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 7. 解除对细胞能量的管控; 8. 避免免疫摧毁。
-
第四章
1666年的伦敦大火迫使新的消防法规出台,要求烟囱更窄小、更曲折。这降低了再次发生大火灾的可能性,但也使得用以前长而直的刷子清洁这些新烟囱变得更加困难。此外,这种曲折的烟道设计积累了更多的烟灰和杂酚油,需要更频繁地清理。这样一来,烟囱更小、更脏、更难清理了。那如何解决呢?答案是派小孩子去打扫! 清扫烟囱的学徒最小为3岁半,但大多数都超过6岁,主要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身体太弱,无法长时间工作,太容易死亡。与此同时,在1773年,一位有影响力的英国人乔纳斯·汉威(Jonas Hanway)得知,只有7%的孤儿在1年后能存活下来,他为此感到不安。孩子们经常被送到条件恶劣的济贫院。汉威说服立法者限制使用童工,这迫使数千名饥饿的儿童没有了工作,无家可归。对许多孩子来说,除了饿死,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一个冒着热气的烟囱去扫烟灰。扫烟囱的师傅通常会雇用几十个儿童学徒,只要师傅负担得起这些孩子的饭费。
-
第五章
1981年,研究发现,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会使患肝癌的风险激增200倍。在2008年,肝癌是全世界男性第五大常见癌症,在女性癌症患者中排名第七。中国的肝癌患者约占这些病例和死亡人数的50%。
据估计,50%至55%的肝癌由乙肝病毒引起,25%至30%由丙肝病毒引起。
-
第七章
仅仅为了预防就这样做,之前的报道还以为她是已经患上了
“2013年,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得知自己的BRCA1基因突变检测呈阳性,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于是她选择手术切除双乳。朱莉的母亲在56岁时死于卵巢癌,她的外祖母和姨妈也是癌症的受害者。38岁的朱莉是6个孩子的母亲,为了避免同样的命运,她做了预防性双乳切除手术;2年后,她又接受了卵巢切除手术,迫使自己的身体提前进入了更年期。”
-
第八章
在监测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叫作分母问题。假设我们分析了100个出色的棒球运动员,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肝脏。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肝脏使他成为伟大的棒球运动员呢?这是一个逻辑上的谬误,因为其他许多有肝脏的人都不是出色的棒球运动员。这就是分母问题。在所有有肝脏的人中,有多少人是出色的棒球运动员,而多少人不是呢? 如果我们采集100个癌组织样本,发现100个样本都有基因突变,我们可能会得出结论:基因突变是癌症发展的关键。但这一结论在逻辑上并不能成立,因为我们仍然缺少一个重要的信息:分母。如果另外100个非癌组织样本中也含有基因突变,这显然会降低基因突变在癌症形成中的重要性。
-
第九章
伊马替尼是个性化、精准治疗癌症的首创药,是真正的游戏规则的改变者。随着它的问世,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将会拥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寿命和健康。
-
第十章
许多环境因素,如饮食和运动,都会影响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学颠覆了旧的教条,即认为遗传密码是决定细胞基因表达和功能的关键因素。基因包装可能和基因本身一样重要,甚至比基因本身更为重要,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显然挑战了那种仅关注基因突变的传统体细胞突变理论。
公疏般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06条 )
- 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
- 14
- 幽巷谋杀案
- 1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 2
-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
- 7
- 独抒己见
- 1
- 饮食的迷思
- 3
-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 8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 32
- 读书指南(精装版)
- 8
- 圣山来客
- 4
- 美国高等教育史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