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溟鱼对《山川悠远》的笔记(5)

山川悠远
  • 书名: 山川悠远
  • 作者: [英] 迈珂·苏立文
  • 副标题: 中国山水画艺术
  • 页数: 134
  •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 1989-8
  • 第121页

    原文开始>在4世纪宗炳写道山水画足以畅神时,在唐宋山水画大师们指出它是通往智慧和理解的道路时,在诗人苏东坡说到绘画是人们精神价值的见证时,在董其昌复兴和重释古代各种风格,以作为反对政治腐败和道德崩溃的形式时,每种说法都在表达关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观点。罗斯金在一次讲座中,对他的听众就非常直接地提出这个见解:我以非常恳切的愿望想告诉你们的,只是你们惟有更热爱艺术所反映的内容,你们才会热爱艺术,此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原文结束>

    2011-04-20 14:58:40 3人喜欢 回应
  • 第27页
    南朝有位皇帝在王朝灭亡之际,在宫廷大院里堆聚起内府所有的藏品,包括绘画,点火焚烧,宣称“儒雅之道,今夜穷矣。”
    引自第27页

    这应该是萧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馀轴,归于长安。 萧绎,在写作私人著作时候一定要坚持的使用笔名金楼子的独眼皇帝,有雅好文艺的父兄,美丽的妻子。萧梁世代的美丽传统——皇帝与作者,都只是两不相关的身份,不因某一个的高贵而牵连另一个,真是一种儒雅的气度。 于是,庾信“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时看见的烽烟大火中,不仅有一个城池的毁灭,书画实物的消亡,还有之后再也没有的儒雅气度在大火中焚尽。 再感叹一下,田晓菲的《烽火与流星》选题太好了。

    2011-04-20 15:10:50 2人喜欢 1回应
  • 第50页
    范宽作画,笔笔俱枪。他不取巧,而是有力的用带棱角的笔触去刻画每一片树叶,每一根线条和每一段树根。他会动的好像不是毛笔,而是刀子。画面要观者全身心的投入它所表现的山水中,不能推倒什么开阔的地方来作欣赏。范宽的意图很清楚,他要让观者感到自己不是在看画,而是真实地站在峭壁之下,凝神注视着大自然,知道尘世的喧闹在身边消逝,耳旁响起林间的风声,落瀑的轰鸣和山径上嗒嗒而来的驴蹄声为止。
    引自第50页

    2011-07-04 15:17:54 1人喜欢 1回应
  • 第65页

    吴镇的墨竹所呈现的超然而宁静的气氛并不容易达到。对文人们说来,现实很凄凉,未来也没有希望。唯有追忆往事才使人愉快。他们回溯到很久以前中国自由强盛的时代,并以重新发现和维护古代的道德为己任。复古被看作是对未来的唯一希望
    引自第65页

    木心有句话: 有一句英国谚语:轮到别人的,也会轮到你的头上来。…… 上面一句话很像是现实的评论是吧。什么新儒家,复兴国学。虽然在现在,它有更复杂的利益关系,但这个道理却是不错的。单看这句很难看出来是一本说山水画的书,所以说无论政治史,社会史,艺术史,到头来都是人的挣扎,无论是怎样的研究,尊重作为研究客体的人主观的情感并感同身受才是好的研究。

    2011-04-20 15:25:00 2人喜欢 回应
  • 第70页

    好了,最后一篇。这书上被我画的乱七八糟,几乎每隔两三页都有想引想记下的句子,先到此为止吧。

    倪瓒的山水画,荒寒得几乎是不食人间烟火。萧疏寂静的气氛使人感到,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把他带到画中,坐在山边无人问津的小屋子里。对黄公望无拘无束的表现,对专业画家的技巧,倪瓒好像都很陌生。据说他是惜墨如金的。17世纪一位大画家说,倪高士画浪沙溪石,随转随住,出乎自然,而一段空灵清润之气冷冷逼人。后世途摹其枯索寒俭处,此画之所以无远神也。
    引自第70页
    2011-04-20 15:29:35 1人喜欢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