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上一棵草对《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的笔记(3)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 书名: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 作者: [英] 魏泓/Susan Whitfield
  • 页数: 376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年: 2021-3
  • 第一章 草原耳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人都认为铜镜独立起源于中原的商(殷)文化。经过仔细的研究,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铜镜是从中亚传至中原的。“在这一经过修正的观点中,张莉提出草原和中原之间存在两条早期的路线。第一条路线,以河西走廊上的齐家文化(约前2200一前1700)为媒介。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中国西北部,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铜镜从中亚北部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 Bactrian- 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简称BMAC)向北传至阿尔泰,然后向南沿着古弱水(今黑河)到达其在祁连山的源头。祁连山形成了河西走廊的南界,样式和工艺就从这里传入二里头文化(约前1900前1500),即今天的洛阳附近,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 在二里头文化中晚期,一条新的传播路线出现了,张莉认为它取代了弱水路线。这条路线被称作“北方地带”,范围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及其以东、以南的周边地区。贺兰山将这条路线与弱水路线分割开来,张莉进而认为中原与河西走廊这一周文化(前1046一前256)的发源地在此时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她注意到,其他文化通过北方地带横穿草原地区,然后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见于该路线上的墓葬出土物,也可以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器物(即商代青铜器)中看到,同时商墓中也有来自草原的器物。然而,铜镜在此时的中原地区消失了,直到商文化之后的周文化时期重新出现,并且很可能又一次由草原传入,但这次的风格与之前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的模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只有一条路线,传播及其影响的范围是在不断变化的。
    引自 第一章 草原耳环
    2021-05-17 06:38:33 3人喜欢 回应
  • 第五章 巴克特里亚壶
    嚈哒人是谁?他们怎么看待自己,又怎样选择将自己置身于中亚的希腊化世界?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怎么看待他们?他们会通过改造器物(如这件壶和钱币)来坚持自己的观念吗?魏义天( La Vaissiere)认为他们没有很强的民族认同:“与那时所有的部落群体一样,他们是政治和氏族关系错综复杂的混合体,而不仅仅是一个族群和语言实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不会以一个族群来看待他们,也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以此来定义自己,尤其在将自己与其他民族区分时。希安・琼斯( Sian Jones)在她的族属研究中指出:“族属认同基于自我以及与他者之间变化不定的因势而异的和主观的认定。它植根于持续的日常实践与历史经验之中,但也易被改造和截断。 魏义天认为,4世纪时在巴克特里亚建立寄多罗政权的民族和所谓的噘哒人,可能都在4世纪下半叶的同一批次中从草原迁徙到了中亚,而不是像其他人认为的分数次迁徙。
    引自 第五章 巴克特里亚壶
    2021-05-17 06:48:41 4人喜欢 回应
  • 第六章 于阗木板画
    或许是因为在马术方面缺乏自信,中国人发明了马镫。在马镫发明后,很多邻近地区的游牧民族还是继续骑乘无马镫的马。一些资料显示,熟练的骑马者不需要马镫。在与于闻木板画同时代、制作于波斯和拜占庭的丝绸和银器上所描绘的皇家狩猎者,也都几乎没有马镫(见第八章)。
    引自 第六章 于阗木板画
    2021-05-17 06:52:35 4人喜欢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