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ene对《斯大林》的笔记(1)
-
内容的简单总结
细节实在太多,一边看还一边查了不少人的生平。简要记下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第一部分讲19世纪末的沙俄
全书视野非常宏大,是世界史的写法,所以一上来就从地缘政治和历史的角度理解19世纪末沙俄的处境:广袤的国土横跨欧亚,虽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双头鹰,但是也造成多民族并立、基层控制非常有限、需要应对欧洲和亚洲复杂的形势变化的特点。由于历史原因,刚刚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对沙俄影响很深,这一点也体现在近代化时沙俄的选择上(比如总理都希望学俾斯麦)。
近代时,沙俄看起来人口和领土众多,但实际上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政治上也没有革新;而东西两侧都在面临近代化的冲击,包括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尼古拉二世的君主立宪虚情假意,造就了功能混乱的政府、政治强人(维特、斯托雷平)和秘密警察,以上特点之后或多或少被苏俄继承。
第二部分主要讲一战的影响
一战本质是英德之间的较量,但是跟当时脆弱的地缘政治也有关系。战前俄国和英法已经订立相互支持的协约,威廉二世希望诱使尼古拉二世放弃,未成功。也正是盘根错节的关系,大战之前各大势力其实都很谨慎,担心打起来就是大战,打了帝国就没了——结果确实也是如此。1905-1906年就已经奄奄一息的君主制,面对一战的残酷消耗正式破产(二月革命)。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还坚持作战,同时政治上左右不定优柔寡断,不得人心。于是就有了十月革命(其实冲突的规模很小)。
布尔什维克政权在1918年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不知道《列宁在1918》是怎么说的)。几位领导人(列宁;托洛茨基——才华横溢但也因此自视甚高看不起人、日后经常指挥军事并支持重用沙皇军官、外交专员但是在布列斯特闹了笑话;斯维尔德洛夫——擅长党务、调和托和斯的关系;斯大林——民族问题专家、政治老道办事得力但军事和其他专业事务都外行)都没有行政经验(毕竟大量时间都在流亡),又要处理不得人心的大战和崩溃的国内经济(强制征粮导致农民的普遍反对)。面对危机,苏俄的秘密警察契卡扮演了重要角色。列宁希望求和,就有了苛刻的布列斯特条约。幸而协约国反攻,一战结束,可以专注俄国内战(因为内战才有了红军)。然而,凡尔赛条约仿照了布列斯特条约的苛刻,又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苏俄被排除了凡尔赛体系,内战后为了打破凡尔赛体系,也开启了巩固领土的各种战争。斯大林作为民族问题专家,在处理民族问题(特别是格鲁吉亚)时恩威并施,造就了日后的联邦制模式。
这两部分也讲了斯大林的经历。
斯大林是鞋匠的儿子,童年漂泊,父亲不太负责,但母亲关爱(当然也严厉),坚持认为他应该受教育,所以作者认为没有过分悲惨到会造就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地步。青年时斯大林非常聪明、学业表现很好(直到参加革命),不过脾气已经比较暴躁,而且小心眼。格鲁吉亚民族主义是斯大林的政治启蒙,之后转向布尔什维克,从此十分忠诚(布尔什维克在格鲁吉亚是少数,远不如孟什维克),积极搞事情,历经数次流亡,同时被列宁在党内逐步提拔,从而进入核心圈。十月革命时斯大林看起来戏不多,其实也用编辑身份在积极写作,同时(大多数时候非常)支持列宁。1918年在察里津时,斯大林在政治上已经十分老练;当时他和托洛茨基的关系已经很差,开始明争暗斗。斯维尔德洛夫努力调和,可惜1919年他就因病去世了。
关于斗争,怎么说都太轻描淡写了,死的人实在太多,判决和处决也太容易了;而用作者的话说,这些“临时”措施,就这么一直持续了下去。
第三部分讲列宁去世和斯大林的上位
看俄共高层内斗太累了,所以只是匆匆看了一点。
列宁的身体有各种病,一直不算好。1918年遇刺后子弹遗留体内,不过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1921年中期之后每况愈下,病情直接影响了认知和语言,列宁因此几次要求自杀。期间列宁设立了中央书记处的总书记职位给斯大林(由于苏俄党大于政府的体制,斯大林在这职位上迅速扩张权力)。1922年夏天列宁曾短暂好转,但到年底又迅速恶化,1923年基本没法参与政治生活。作者认为列宁非常信任斯大林,希望让斯大林来做总书记,但确实不希望斯大林独享最高权力。
列宁没有指定接班人。他著名的口授文件(“遗嘱”,号称形成于1922年底)评价了六个处在核心领导层的人,其中十分推崇托洛茨基的才华,并建议把斯大林调开总书记的位置——作者认为这份文件内容十分奇怪,比如斯大林的总书记职位其实是列宁自己设立的,列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托洛茨基的评价也过分友善。所以作者认为尽管这份文件是列宁妻子拿出来的,但很有可能是假的,列宁妻子参与这件事的意图可能是平衡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关系。无论真假,这份遗嘱都严重影响了斯大林,哪怕在执掌最高权力之后,他也并不安稳。
没看的内容应该就是讲列宁病重和死后,斯大林怎么逐步确立最高权威,把托洛茨基排除出核心圈,甚至划成托派了。而这种事之后还会再来无数次。
作者曾经提到这段时期的口述史和材料非常之多。但是我看下来,感觉梳理清楚脉络也不容易——毕竟太容易是一面之词了,比如作者多次指出,曾经的俄共高层彼此评价的话可能有水分。是啊,托洛茨基说斯大林的话,估计都是咬牙切齿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