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糖对《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句我爱你》的笔记(14)
不加糖 (给我一把菜刀,我会拿来切菜)
-
第1页
当我子长大,父母老去,我们都会忘记曾经如此亲密。 但是照片,让那些幸福的瞬间保鲜,每一次 目光所及,郝会在心里激活当时的温暖和亲昵。 物质的东西都会变旧,而我们正在创造的历史历久弥新。 真实记录全家生活的动人瞬间,是穿越时光的最温的礼物。 这些带着全家人体温的照片,会随着岁月流逝,成为家里珍的宝藏。 引自第1页 -
第3页
我们这一代父母,和上一代父母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满足。 因为养孩子,大部分爸爸妈妈都变成了半个心理学家。我们知道孩子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对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也知道通过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是长大之后拥有稳固安全感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些,我们做了很多: 即使工作很忙,也会努力一边操作电脑指点江山,一边陪着孩子玩。 有的家里齐全配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陪玩陪吃陪读书陪游戏,填满孩子的每一分钟。 有的家长花重金买回高科技玩具,希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学到更多。 事实上,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和孩子在一起玩要”。它还有另外种同样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不去打扰孩子,各安其事,守望相助。 于是,孩子有机会得以学习到如何自己和自己相处。 我们不必试图填满孩子所有的空间,就像房子只有空着的时候才能卖出好价钱一样。 有时候,“无”才是“有。 总结来说,高质量的陪伴,有三个重要标志。 1.无条件积极关注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别人“看到”。 陪伴的同时就是在给到孩子关注。类似“一边玩手机,一边陪孩子”这种人在心不在的方式,并不能称为“陪伴”,有时候反而让孩子更加感到失落和孤单。 2.尊重,不打扰 陪伴的主体是孩子。大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或者兴趣为转移,走在孩子前面,一会儿招呼孩子玩这个,一会儿教孩子做那个,而应该放慢速度,跟着孩子的脚步,让孩子自己决定想做什么,做多久,除非受到邀请,不主动主导互动,更不能强行打断孩子的注意力。 3.和谐放松的氛围 陪伴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 陪伴的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把毛孔打开,把触角伸出来充分地享受自己的生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带来的喜悦。 全心全意地欣赏因为自己才来到世界上的这个小宝贝身上,所有动人的东西。 说到这里,终于说到了正题——其实,父母用拍照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就是非常高质量的陪伴。 首先,用镜头对准宝宝时,就是标准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无论孩子在做什么,什么表情,都很珍惜地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无言的温暖的接纳,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有价值的。这种“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允许你,我支持你”的接纳,是孩子能够有勇气面对外界挫折的最重要的力量来源。 同时,记录式拍摄和传统拍摄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打扰拍摄对象。在孩子自然的生活和玩耍中,随时抓拍。相机后面,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这种沉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孩子的自由和专注,孩子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玩的玩具,或者想做的事情。 我们传统的拍摄中的“宝宝看这里!”“宝宝歪下头!”“宝宝笑一个”……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打扰。孩子必须不断地停止手中正在进行的事情,抬起头来,配合家长的指令。这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而得到家长接纳和关注的孩子,会带着充分的安全感投入当下的生活和游戏中。虽然并没有语言交流,但是亲子之间的爱意是在流动的。这样的相处,肯定是和谐而放松的 这种情感的流动,本身就是有疗愈力量的。 有了一部相机的加入,“陪伴”的距离问题仿佛变得游刀有余了。 透过镜头的关注,是有距离、不打扰的关注。 拿着相机的父母,是身心都在此时此地、此时此刻的陪伴。 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弥漫着显而易见的爱的温度。父母不断地寻找着孩子身上最美好的角度进行记录。当一幅幅笑脸、一个个情景被定格在相机里,也同时深深印在拍下照片的人的心里。 对于小模特来说,总有一天,他会因为看到这些记录而深深地感动。 虽然此时,他正专注于观察一只小蚂蚁的旅行,而对此浑然不觉。 拍照,对孩子,是最好的陪伴。 对父母,又何尝不是见证一个生命成长的最好的方式。 引自第3页 </原文结束>
-
第5页
多年以后,孩子出生时的样子。也许爸爸妈妈都不记得了,但是照片会记得。 生命诞生的那一刻,绝对是一个奇迹。上帝造人时的欣喜也不过如此。可惜上帝没有相机,无法重温这份喜悦。
-
第28页
你的照片到底是给谁拍的 你的照片到底是给谁拍的? 这个问题年看起来有点无聊 相机对着的是自己家宝宝,照片上笑着的也是自己家宝宝,你说,这照片还能是为谁拍的? 可是,不尽然。 如果你习惯每年在影楼给娃摆拍,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重新考虑 判断一张照片的对象,取决于它满足了谁的需求。 如果我们自己去拍写真,拍摄的目的是让自己显得更美,或者记录下自己的青春痕迹。然后,拍完照片1~2个月,经过一番修饰,我们拿到这些成果,满意于照片呈现出的自己的样子,更美,更有味道,或者更有趣,于是我们得到了期待中的享受。所以,照片是给照片里面的人拍的。 那么孩子们的影楼照呢? 通常是在一个陌生的场所,孩子们穿着陌生的衣服,手里被塞了一个陌生的玩具,被穿上小蜜蜂、小乌龟或者小唐僧的衣服,还有陌生的灯光,让人想逃。无所适从间,一个陌生阿姨百般逗弄之下,露出一个仓皇勉强的笑容,这一瞬间,被记录下来了。 然后,突然又被当众剥光,换了一套小斑马的衣服,一切重新开始若干年后,孩子长大了,被家人拿着照片告知说:“这个是你。” 这个——真的是我吗? 的确是我,但是只有我是我。 不是我的家,没有我的家人,不是我的玩具,不是我的衣服,连样子,都是青蛙、蜜蜂、唐僧——反正就是不是我自己 是的,这是我的照片,但是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不是我的生活。 因为我并不能从这些照片中,看到自己真正的成长记录。看到真实的家庭的温暖,幸福的童年。 这些照片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拿到照片之后,用各种呆萌的造型,把爸妈逗得哈哈大笑,转给亲戚们,发几个朋友圈,大家品头论足欢声笑语一番,然后亲亲孩子的小脸蛋,感慨宝宝实在太可爱了。 所以,仿佛真正得到心理满足的,不是照片里面的拍摄对象,而是照片的付款人。 ——倒也是无可厚非。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当现在这个只会吃奶、尿床、赖皮大哭的小不点,成为一个翩翩少年、俊朗青年、稳重中年的时候,他要结婚了,他要做爸爸了,他们经历过了一些风雨之后,想要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他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他想看到婴儿时的自己是怎么依偎在妈妈怀里吃奶的,即使妈妈看起来有点邋遢,但是那是永远抹不去的最温暖的爱。 他想看到他不小心尿在爸爸怀里时,全家是怎么开怀大笑的,即使图片的构图不是那么精美,但那是当时当刻发自内心的快乐。 他想看到自己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吃辅食,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过生日,甚至是第一次生病,第一次打针……即使灯光和角度不是人为设计好的,但是那是一个懵懂的生命最感人的成长历程。 他想看到小时候,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家里的布局摆设,即使有点乱,又有点破旧,但是那是带着母乳味道的最真实的生活环境,是自己的源头,水远幸福的记亿。 他想看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怎么带着自己婷戏逗弄,怎么辛苦地弯下腰来牵着自己的小手学会走路。乃至楼下小区的爷爷阿姨,一起抢玩具的弟弟妹妹……所有这些,不仅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成长记录,也是一个家族的真正的历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为孩子,用照片,记录下这些真实的生活。 不摆拍,不成人化,不穿造型服装。在自己家里,穿着自己的衣服,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抓拍孩子自然的生活状态,没有人为干预地留下亲子间的温暖互动。 在摄影领城,唯一能够历经时间的沉淀而魅力愈增的,就是“真实”。只有真实记录下来的美好,才能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就像位居车轮中间,无论时尚之轮如何运转,稳坐圆心。 每个孩子小时候,看世界的角度都是仰视。爸爸妈妈,桌子板凳,都是那么高大。我们在不断长大,而爸爸妈妈在不断衰老,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们甚至以为自己强大到可以俯视这个家了,爸爸妈妈,家里的一切,仿佛都变得弱小无力。 然后,我们的成长和爸妈的变老,擦肩而过,继续不断地向各自的前方延伸。 有一天,当我们真正成熟之后,我们会像一个大人一样,平视父母,去理解只有到了他们的年纪,有了他们的经历之后才能理解的,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压力,他们的担忧和他们的期待。 我们不再比他们低,也不以为比他们高,我们就站在他们的肩膀旁边——触手可及。 这时候,长大了的孩子会用自己的眼晴,对父母有一个重新的、客观的认识,去还原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还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这些照片,就是帮助他还原的一个佐证。 若干年后,当全家人一起回看,这些带着全家人体温的照片,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家里珍贵的宝藏 名牌包包会用旧,珍珠项链会泛黄。 而回忆, 历久弥新。 这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切都值得用相机定格。 引自第28页 -
第39页
我常问自己,希望小树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天,在楼下小区散步。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颤巍巍地路过小树时,逗他笑。还没长牙的小树,对着同样没牙的老奶奶毫无保留地露出灿烂笑容。老奶奶开心得眼睛发亮,连皱纹都放着光。 “我死不了了!”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这孩子对着我笑,我死不了了!” 出生两个月的小树,让在这个世界上走过80多年的老奶奶如此开心。 “因为他的到来,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温暖。”——这是我在整个孕期,很多次向宇宙许的愿。 这是我希望小树成为的人。 带来很多温暖喜悦,收获很多爱,就没有白在这世上走一遭。 引自第39页 -
第43页
拍摄百天照的时候,我们特意选了一个跟小树体重一样的大西瓜。大家对孩子的体重可能没概念,但是看到大西瓜 就更加具象了,也能够呼应孩子从肚子里的小花生,变成个大西瓜的变化。 拍摄婴儿的时候,通常都是把他单独放在床上。没有对比,会让我们在重温的时候忘记当时孩子是多么得小。所以,6个月以下小宝宝的照片,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作为“坐标”,和孩子放一起进行对比,以此映村孩子的娇小,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比如把孩子放在脸盆里、抽屉里,或者和大的毛玩具放在一起等。 可以选择在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或者成长的不同阶段拍摄孩子跟同一道具的对比照 片,假以时日,孩子的成长可以被视觉化定义。 引自第43页 -
第49页
专业摄影师在拍摄中经常会用到反光板,这是一个非常简洁却有效的改变光效的小窍门,但是家里却未必常备。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临时的反光板,白色的床单、白色的泡沫板、白色的纸、白色的衣服甚至是白色的墙壁,都能起到反光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你甚至会在孩子眼睛里看到眼神光(这张照片里树爸在床上放了一条白毛中之后,小树的脸就亮了)。 引自第49页 -
第58页
以孩子为中心,以家庭为半径 最近“80后”的怀旧风潮盛起。 网上很多类似“老北京的变迁”这样的城市记忆的图片引发唏嘘一片。 也有一些老照片上,我们小时候贴了满墙的明星不干胶纸,小时候拍的洋画,玩的沙包,听的磁带,穿的喇叭裤,甚至以前家里的家具布局,妈妈亲手缝的被套窗帘,爸爸亲自打的柜子沙发,都因为浸染了回忆,引起满满的感动。我们小时候熟视无睹的环境样貌随着岁月改变,现在留下的依稀旧迹 都弥足珍贵。 而现在我们拍下的照片,也会在几十年后,成为历史见证,让全家一起去辨认旧日风尚,回忆绵长岁月。 我们大多不会特意去拍一条巷子、一个沙发、一碗打卤面,或者一株植物。但是它们正如沉默的坐标,记载着岁月的变迁。 但是当我们在拍孩子的时候,在镜头里同样记录着所有家人的变化 甚至房屋布局、生活环境,乃至服装饮食的变化。几十年后回看,当你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切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蛛丝马迹时,它们看起来是如此的亲切,就像一群沉默而长情的老朋友。 就像《红楼梦》,除了男女主角的爱情之外,它还贡献了整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纳吉 纪实摄影崇尚“真实即是美”,摒弃“唯美”及人工的手段,是新的美学领域。纪实作品并不是用简单的光影能够评判的,它表达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生活的丰沛的热情。关注“人性”也正是美学意义最重要的部分。 在国际上,与家庭相关的记录,“纪实摄影”是最被推崇的方式。很多人记录婚礼当天的场景作为“婚纱照”,或者请摄影师来家里记录孩子的诞生、成长。一个家庭会持续用同一个摄影师记录,从父母结婚,孩子出生、成长,乃至孩子结婚,孩子的孩子出生……这种层面的摄影的意义,远远胜过影楼里摆拍的人物形象照。 所以,记得有的时候,把你的镜头稍稍拉远一些,记录下更多的人、更多的场景,记录下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那些过年的饺子、手织的毛衣,那当时最时髦的发型和拆迁前的老胡同…那些所有组成你的记忆的点滴。 所以,我们要记录的其实是整个家庭。 整个家庭的历史。 引自第58页 -
第82页
《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这同样是儿童摄影的要义:“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是好的儿童摄影师。” 引自第82页 -
第92页
我看着他可爱的样子,想到当他长大,他会想要离开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当他长大,我会不得不离开他,不再成为他幸福的理由。 无论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会分别。 我觉得人世间的感情太过残忍。所有的爱,都会以分离结束。 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事实上,当我老去,不得不跟这个世界分别。孩子,可能是我们之间唯一的联结。 是孩子,是生命和血脉的绵延,让我,让我们,能够即使不断地跟世界告别,也总能用精神、思想、血脉、基因的方式,不断跟世界联结,乃至继续改变着这个世界。 孩子让我们不会真的消失。 爱让我们不会离开。 这,其实是人世间的感情最仁慈的地方。 用我刚翻出来的、2012年情人节写的文字作为结束吧。那时候,我还没遇到树爸,是一个大龄单身文艺女青年,不知道前路何方,却一往无前。 “都知道节日本身没什么意义,但还是难免感慨。因为节日是个坐标,提醒你往前看看,往后看看。当然,最重要是往内看看。安静的坐在自家沙发上,笑着历数以往那些疯狂的浪漫的甜蜜的痛苦的情人节,那些得到玫魂就以为得到所有,失去疼爱就以为失去一切的日子都过去了。只有感谢留下。能爱真好,一切刚好。” 引自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