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hdr对《翁偶虹文集·论文卷》的笔记(10)

翁偶虹文集·论文卷
  • 书名: 翁偶虹文集·论文卷
  • 作者: 翁偶虹
  • 页数: 567
  •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13-6
  • 第99页 杨小楼的武工

    讲到了1920年代的武戏风气,说:

    俞振庭,剽悍勇猛,同业有“玩命俞”的微词,他打完一套把子,直冲后台,必须有人在下场门口把他截住,否则,那股一往无前的蛮劲会撞到后台墙上。
    引自 杨小楼的武工
    2014-03-03 20:51:24 1人推荐 回应
  • 第100页
    打“大八枪”、“小八枪”,一般只打十五下,唯有杨小楼恪守典范,准打十六下,保存了“大八枪”、“小八枪”应为十六下的矩度。他的打法是在收尾之际,还有一下“肘后枪”--把枪杆调转过来,用枪纂再打一下--这本是传统的定例,却曙后孤星地保留在他的身上。而见者讶以为奇,哪知这不奇之奇,就是“用常得奇”之奇。
    引自第100页

    武戏的门道真多。

    2014-03-03 21:19:28 回应
  • 第189页

    叶盛章十余岁才学的武丑,之前从萧长华那儿学了所有的文丑戏。是他老爹叶春善发现他冷而不隽改学的武丑,拜在王长林门下(最后拜的是王长林的儿子王福山,教戏的是王长林)。 王长林教给叶盛章的首先是“三过门”,《问樵》、《小放牛》、《祥梅寺》。

    这三出戏是一般丑角打基础的重要剧目,非武丑所专有。但是这三出戏身段繁多,演员需要有坚实的腰腿功夫。同时,《小放牛》的村歌调、《祥梅寺》的吹腔、《问樵》的上口韵白,又都是锻炼嗓音、咀嚼韵律、磨砺口齿的必修课程。而武丑的进学程序,又必须以这三出戏为“过门”考验。
    引自第189页

    叶盛章本来就有基础,“三过门”一下就过了,王长林教他的第一个武丑戏是《时迁偷鸡》。王福山觉得不合规矩,偷鸡有个吃火的技艺太难了,一般不先教这个的。王长林自有他的道理。然后就教了,演出后第二天,王长林对儿子说你徒弟今天肯定不会来,说不定要三天后才敢来。果然都被老先生猜中了,原来叶盛章演吃火时烧着口腔了。 原来先教《偷鸡》这个戏都是王长林是有深意的。之前学完“三过门”的演出,王长林发现叶盛章整个基本功都很不错了,就是在台上要“好”心切,力图火爆,沉不住气。《偷鸡》里的这个“吃火”表演,如果沉不住气,急于要好,鼻子喷气不匀,嘴吸气过猛,火纸的火苗就会爆起,烫了口腔。 本来嘛,说一大通道理,说演员在台上沉不住气会如何如何不好,白板得很,通过这么一出戏那是深深地刻在当事人的脑子里。 王长林这里对叶盛章提到,

    武丑演戏,说白、做、表、武打,讲究火爆紧凑、干脆利索。可是,心里要像青石板似的那么深重,那么清凉。,必须做到这样:它干它的手脚,我定我的心神。
    引自第189页

    2014-03-05 21:56:24 回应
  • 第203页

    京剧小生用小嗓唱而用大小嗓结合着念白有一番衍变。 徐小香之前,有位龙德云用大嗓唱念,称之为“龙调”,但是呢调门提得很高,没有好嗓子的演员就搞不定。后来有些小生演员为了适应这种“龙调”,改用小嗓来唱。小嗓唱得那么高就很窄,成了“鬼音”。后来呢索性把调门也降下来了,但保存了“龙调”的高亢之音,这就是小生唱念中的“龙音”。同时又用渊厚宽亮的膛音衬托“龙音”,这就是“虎音”,音调清脆而又是男声。有“龙音”、“虎音”后细婉之处还是有所欠缺,就这样又创用了轻柔的“凤音”,充当“龙音”与“虎音”之间的纽带。 龙音--凤音--虎音,具体到生理条件上就是立音--喉腔音--膛音。一个小生演员真正能具备上述的音,唱起来就不会“唧嘹唧嘹”地刺耳而具清脆圆润之美。

    2014-03-07 20:51:23 回应
  • 334

    金少山还没有红之前,前辈“铜锤”人才只剩裘桂仙一人,而“架子花”郝寿臣、侯喜瑞崛起。当时“架子花”与“铜锤”的地位相差悬殊。

    从经济价值上看,高庆奎主演《失.空.斩》,郝寿臣演马谡,酬金八十元,裘桂仙演司马懿,酬金只有八元,相差十倍。从艺术影响上看,王又宸主演《洪羊洞》,裘桂仙演孟良,例当得彩的一声“得令”,竟然毫无反应;而侯喜瑞演焦赞的一声闷帘嗽场,人未出而彩声迎头。裘桂仙尚且如此,何论当时次于桂仙的董俊峰、时玉奎、王连浦。
    引自 334
    2014-03-09 12:59:51 1人喜欢 回应
  • 337

    “铜锤”之称的由来是因为学唱工花脸的第一出戏必须要学《二进宫》,然后是《探皇陵》、《大保国》。但唱工花脸又可细分为“老脸”、“黑头”、“大花脸”。 “老脸”:《大探二》的徐延昭,《草桥关》的铫期,《沙陀国》的李克用,《大回朝》的闻太师》。唱工讲气度,要

    唱得四平八稳,端庄肃穆,凝重严谨,款式大方,即使在刻画激情的唱腔上,也不能有疾矢劲弩的火气。
    引自 337

    “黑头”:《御果园》的尉迟敬德,《铡美案》、《断后龙袍》的包拯,《李陵碑》的杨七郞。唱工讲气魄。 “大花脸”:《锁五龙》的单雄信,《洪羊洞》的孟良、《龙虎斗》的呼延赞。唱工讲气势。

    2014-03-09 13:21:32 回应
  • 第496页

    十六种脸谱类型: 1、整脸:整个面部涂上一种颜色为主色,再勾画各器官及纹理筋络。如曹操、关羽 2、三块瓦脸:脑门和左右两个脸蛋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平整得像三块砖瓦一样,显明地突出眉、眼、鼻、口的部位。如姜维、马谡 3、花三块瓦脸:在“三块瓦”的基础上,在各个部位又用副色、实色、衬色、界色画出复杂的纹理和花样。如窦尔墩 4、六分脸:整个面部,主色占十分之六,保留了左右两个脸蛋的主色,把脑门的主色缩为一条色条,左右匀出大量幅度,为的是突出老年人秃短的眉毛,表现老年人的面貌形态,更突出高高的鼻梁、鼓鼓的头额,显示出峥嵘的骨骼。“六分脸”上下两色,所以又叫“两膛脸”、“截纲脸”。如黄盖、徐延昭(紫六分)、杨林(粉六分) 5、十字门脸:由“三块瓦”演变,减去两个脸蛋的主色,缩小脑门的主色,只由鼻端由上画出一条色条,用这个主色色条象征人物的性格,为的是匀出大量幅度突出人物面部的骨骼,加强人物的神态。如“黑十字门”的铫期、张飞、牛皋、焦赞,“红十字门”的司马师、屠岸贾 6、花脸:由“花三块瓦”演变,减去脸蛋的主色,只留脑门上的主色,而在各个部位增加其他的副色及纹理,显示出人物的巍峨面貌,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李逵、马武、程咬金 7、元宝脸:由“三块瓦”演变,脑门保留本来的肤色或揉红、勾红,两个脸蛋涂白,形成元宝形式,表现身份不高的下层人物。如《牧羊圈》的李仁、《铡美案》的马汉、《春秋配》的侯上官,原来勾的是“元宝脸”,后来已失传,改画“白三块瓦” 8、花元宝脸:基本是“元宝脸”有形式,只是肌肉纹理的表现要复杂多了,又叫“碎脸”。脑门起副色作用,主色则在两个脸蛋上。如钟馗、周仓 9、歪脸:由“三块瓦”和“花脸”演变,顾名思义脸是歪的。如《审七长亭》的李七、《斩黄袍》的郑子明、《恶虎村》的郝文 10、象形脸:就是脸上画象形图案。如孙悟空、金钱豹 11、神仙脸:格局取法塑像,用色必有金银以区别于一般常人。如《闹天宫》的李天王 12、僧道脸:《野猪林》的鲁智深的脸谱,形式像“三块瓦”,而勾法不同,眼瓦是长圆形式,眉子是孔雀形式,更显著的是脑门上那个红色的圆点 13、太监脸:基本也是“整脸”,只是各个器官部位表现出太监人特点。勾法有“揉色”与“填色”之分,同时脑门上也要画个红色或紫色的圆点,表示他们是太监,因为太监也以出家人自居 14、揉脸:基本是“整脸”,勾法用揉,夸张皮肤色泽,没有象征意义。如《刺巴杰》的余千、《挑滑车》的黑风利、《八蜡庙》的金大力 15、英雄脸:基本是“花三块瓦”、“花脸”或“歪脸”,但构图简单,以区别于剧中的主要人物,如武戏里的拳棒教师或参加武打的助手 16、小妖脸:和“英雄脸”的地位一样,神话武打剧中的助手多勾此脸。基本形式是“象形脸”,但结构必须简单。

    2014-03-10 21:24:35 2人喜欢 回应
  • 508

    关于学戏误入歧途的,下面记的这个最有意思。 有一位演员,叫毓东升,酷爱刘鸿升,天生好嗓子,学得也很象,为人嘛还有点憨,常自诩为刘的高徒,刘鸿升对此很不满意。 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刘,他诚惶诚恐的叫刘为师傅,问《探阴山》里“柳氏金蝉”那句如何唱能得彩,刘随便回了一句“使鼻音”。毓东升说“蝉”字无法用鼻音,刘鸿升跟他开玩笑说,他唱的不是“柳氏金蝉”,而是“六十多斤沉”,这个“沉”字顿出来“嗯嗯”就是鼻音了。 这个毓东升就以此勤加练习,终于“出师”了,登台唱了这个“六十多斤沉”,观众哄然哄以倒彩,他却以为是给他叫“正好儿”。

    2014-03-11 20:54:05 1人推荐 回应
  • 第510页

    起霸的由来 昆曲《千金记》里的有一折《起霸》,最开始京剧班用其在开场演出来考察初搭班的花脸演员。看他身材高不高能不能撑起那件“霸王靠”,头大不大能不能戴得上“霸王盔”,嗓子好不好能不能唱[正宫调]。同时通过“起霸”的舞蹈动作考察演员的“肩功”、“顶功”、“腰功”、“腿功”。 “走边”也是来自于一折叫《走边》的戏,讲的是伍子胥逃难的事。

    2014-03-12 20:07:23 回应
  • 第513页

    五色逼宫 《白逼宫》曹操勾“白脸抹”,《红逼宫》司马师勾“红十字门脸”,以上这二个比较熟悉。《蓝逼宫》就是《打金砖》,马武勾“蓝色花脸”。《黑逼宫》即《庆阳图》,李刚勾“黑十字门脸”,就是《二进宫》里唱的的李文、李广那件事,京剧这个戏是完全没见过。《黄逼宫》有两种说法,一是《回斗关》,郑庄公不勾脸但扎黄靠;一说是《大正宫》,秦王政勾“黄色八宝脸”。后来两个完全不知道是啥戏。

    2014-03-12 20:25:36 2人推荐 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