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长颈鹿对《胡适杂忆》的笔记(5)

微笑的长颈鹿
微笑的长颈鹿 (My last summer has gone.)

在读 胡适杂忆

胡适杂忆
  • 书名: 胡适杂忆
  • 作者: 唐德刚
  • 页数: 231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05-08-01
  • 夏志清先生序
    读了德刚的胡适,你也可以和他握手寒暄 ,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也在 胡适里找得到唐德刚。
    引自 夏志清先生序

    这是我喜欢的人物志——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像帝王列传般一味神话的。人物传记的任务,本身就是要让我们通过第三方与传主进行灵魂上的交谈。越发期待正文!

    2015-12-08 22:11:06 回应
  • 夏志清先生序
    读这段札记,我们无法肯定张彭春有没有 跟胡、韦二人一起去中西楼吃晚饭。但在一个 “纵谈极欢”的下午,胡适如真有意追韦女士,怎么会打电话邀张彭春来会谈?可见胡适对 女士毫无所求,还要邀他的朋友来同赏她“见 地之高”
    引自 夏志清先生序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是反映真实历史的书信而非小说,但各人的见解与剖析都存在很大不同。值得玩味的是,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一般人读过就过了,原作者也仅仅一笔带过,而真正的学者却能够抓住它来体现作者之心境情感。细节的捕捉与解读,在研究中原来如此重要。

    2015-12-11 13:02:50 回应
  • 回忆胡适先生与口述历史
    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 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他在我国 近代的学术思想界里(这儿笔者着重的是“学术 ”二字),可以说是初无二人。正因为他既“开 来”又“继往”,在思想流于偏激的国人看来 ,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够刺激,有人甚至把他看 成连折中派也不如的“反动学者”。同时在思 想倾于过度保守的人士的眼光里,胡适却又变 成了背圣绝贤、为异端铺路的罪魁祸首。因而 胡氏多彩多姿的一生,便在他自己常说的“左右为难”中度过。这一结果也是他先天禀赋和后天学养,合二为一所铸造出来的。实际上, 这可能正是他有生之年的时代需要,也可能是 他名重一时的主因。因为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 一的中华民族里,思想偏激的既是少数,而主张养辫子走回头路的也是不多啊!
    引自 回忆胡适先生与口述历史

    胡适一直予人一种老学者之感。尽管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领导者之一,虽有著名的“胡李之争”,但在我印象中他全然没有过属于那个时代的偏激的特征,如夏志清在序言中所述,他仍然看重中国的三从四德,亦不主张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必然会导致在两方都产生其反对者,然而没有一个人能够否认其在专业领域的特点。后文说明了缘由。

    胡先生是安徽人,哥大出身,北大成名。 因而他对这三重背景都存有极深厚的温情主义,而且老而弥笃。
    引自 回忆胡适先生与口述历史
    2016-01-03 08:22:41 回应
  • 回忆胡适先生与口述历史
    那是50年代的初期,也是大纽约地区中国 知识分子最感窒息的时代。当年名震一时的党 、政、军、学各界要人,十字街头,随处可见 。但是他们的言谈举止,已非复当年。中国大 陆,那时正是土改肃反,杀气腾腾,实情如何 ,难以蠡测。台湾那时在一般人想像中,也只 是个瘴疠满山、蛇蝎遍地的亚热带小岛——一 个重洋之外、烟水乡里、无从捉摸的“香格里拉”!
    引自 回忆胡适先生与口述历史

    建国初期,美国华裔眼中的新中国。

    2016-01-03 08:24:04 回应
  • “不要儿子,儿子来了”的政治

    这种自我限制,实际上原是我国学术界整体的悲哀。形势比人强,个人是跳不出去的。 一个大学者的成就,是建立在无数小学者的牺 牲之上的。没有那样的土壤就结不出那样的瓜 。我们的菜园里既然找不出几个十斤二十斤的 冬瓜,要胡适一个人变成个六十五斤的大冬瓜 ,那就不可能的了。在过去五十年我国落后的 学术环境里,能出了个胡适,我们已很足自豪的了!
    引自 “不要儿子,儿子来了”的政治

    民国时期思想界的自我局限——1、照搬其他国家体制而少有考虑到此体制在外国形成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土壤;2、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多数国人仍不自知

    2016-01-14 20:49:47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