粹园对《社会心理学》的笔记(4)
-
第121页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结构)
一、态度决定行为吗 Questions:我们都是伪君子吗?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1.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时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过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活着行动倾向中。 2.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德水平,但是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态度与行为的相分离。 3.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当匿名投票时,社会因素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4.态度何时有效? ①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②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 ③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二、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point:角色扮演;语言何时变成信念;登门槛现象;邪恶的行为和态度;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社会运动。 1.角色扮演: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了。 2.语言何时变成信念:我们似乎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听众来调整我们的讲话内容,并且在说过以后也会相信这歪曲的信息。(在尝试说服他们的同时,我也说服了自己。) 3.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请他们帮个小忙。——相应的:低价法策略,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主要商品,再在其他服务选项上讨价还价。 4.邪恶的行为和态度:人们越是伤害他人并同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其伤害行为越容易出现。于是,道德就变异了。 5.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亚里士多德: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训练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 6.社会运动 我们不仅要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我们所坚持的。 三、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Points:自我展示理论:印象管理;认知不协调理论:自我辩解;自我知觉理论;三理论的比较。 1.自我展示理论:为了看起来一致,我们也许会假装表现出某种态度,虽然那意味着有些做作或虚伪,但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那是值得的。 2.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因此,当我们决定说或做一些事情时,我们会带有一定感情。——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理由不足时,决策后的不协调。 3.自我觉知理论: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行为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表情影响态度,动作影响态度。——过度合理化: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觉知(因兴趣而去做)——内部动因:若报酬和赞赏时针对人们的成就(就会让他们觉得,我很擅长如此),则它们会增加个体的内部动因;若社会为了控制人们,则相反。 4.三理论的比较自我展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从外表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不协调理论假定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以此来减少我们内部的不适;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态度做出合理的推断,就如同我们观察他人一样。 **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付诸行动。 要不想养成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 ——埃皮克提图
-
第151页 第五章
一、人类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样性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Points:基因、进化与行为;文化与行为;社会角色 小结:进化的观点仍然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文化的观点则强调人类的差异性——那些有助于界定一个群体,并代代相传的行为、思想、传统等。人类其实是社会文化规范和角色的产物。所有的文化都会赋予个体一定的角色,扮演一定的角色常常会使人们内化自己的行为。改变角色也能够改变我们的观点。 二、如何解释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Points:独立性与联系性;社会支配性;攻击性;性特征 小结:女性通常更关心他人,表达更多的共情和情绪反应,用更多关系性的词汇描述自己。男女两性似乎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支配性,攻击性和性特征。请牢记一个事实,个体差异远远超过性别差异。 三、进化与性别:什么样的行为是天生的 Points:性别与择偶偏好;性别与荷尔蒙;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 小结:进化学派心理学家提出进化如何决定两性在行为上的差异的理论,比如攻击性和性行为的主动性。批评者认为进化学派的解释是从事实倒退出的,而且无法解释文化差异。达成一致的观点是自然赋予了我们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 四、文化与性别:我们的行为是由文化影响的吗? Points: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性别角色;不同时代下的不同性别角色;同伴相传的文化影响 小结:文化影响并不是由父母直接带来的,而是通过同伴的影响。
-
第178页 第六章 从众
一、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其中的两种表现方式为顺从和接纳。 顺从: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 接纳:真诚,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 二、什么是经典的从众研究?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暗示的力量(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感觉愉快,自杀效应等)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面对前面五位被试者的一致但不同于第六位者的答案,第六位被试者内心经历不安与冲突,从而出现从众行为。 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实验目的:考察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么行为。影响深远的实验,引起众人对邪恶的世界的讨论。 4、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 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某次事故死亡人数50 VS. 小悦悦事件 ②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某非合理药物,若地位较高的医生指使护士比一般医生少引起反驳。 ③权威的机构性——中华口腔医学中心指定产品,广告利用树立权威的感觉。 ④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若有人起来反驳某不合理行为,会引起大家一起反抗,这是从众的释放效应。 5、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①行为与态度——登门槛现象 ②情景的力量——文化是生命最有力的塑造者,环境力量也是同样强有力的;对邪恶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自己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作恶。拖延同样是对自我伤害的无意识的放任。 ③基本归因错误——我们认为内心的残忍会导致残忍的行为,实际上,普通人,即使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心中并没有任何仇恨,也可以成为可怕的破坏性行动的执行者。 三、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1、群体规模:3、5个人比1、2个人更能引起从众行为,2群人比一群人更能引起从众行为。 2、一致性:若有人刚巧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那人们几乎总会做出同样的动作,这样就破坏了从众行为。 3、凝聚力: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越大。 4、地位:地位高的人有强的影响力。 5、公开的反应:公开行为比私底下行为更容易从众。 6、无事前承诺:事前承诺会抑制从众行为。 四、个体为什么会从众,谁会从众 1、为什么从众? 想被群体接纳或免遭拒绝——规范影响 获得重要信息——信息影响 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会引起规范影响,希望自己行事正确会引起信息影响。 2、谁会从众? ①个性——与情景相比,个性对个人行为的预测效果很差。但,当社会影响微弱时,个性会较好的预测行为。 ②文化——集体主义国家比个人主义国家更容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 五、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1、逆反——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 这可以解释青少年酗酒想象。 2、坚持独立性——我们要求的不只是与众不同,而是好于众人。
-
第207页 第七章 说服
一、说服的途径有哪些? 1、中心途径: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指导下,并且能够全面系统的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时,他们更多的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很有可能被说服。 2、外围途径:如果我们忙于其他事情而没有关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用了说服的外围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 二、说服的要素有哪些 1、谁是发言者?传达者 ①可信度——可知觉的专家性(如何成为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从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开始,这样会是你看上去很聪明;以某一专题内的学识渊博者身份被介绍给大家;自信的表达方式。 ②吸引力和偏好——外表吸引力;相似性(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我们会受这样的人影响) 2、说了些什么?信息内容 ①理智对情感——统计数据VS.故事,哪个更有影响力? 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一起的时候,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唤起恐惧效应:香烟盒的图片,但是若恐惧心理与一个令人欲开的行为有关时,其结果通常不会引起行为的改变而是否认这个事实。 ②差异——差异大小的影响作用取决于信息传达者是否具有可信度。若信息是来自一个可信、不容忽视的来源——专家,那么一个与信息接收者差异很大的立场会引起最大程度的观点改变。若信息来源是nobody那一个温和的建议会更好一些,即与被说服者观念差异不大容易参与进来的事情。 ③单方面说服和双方面说服——对那些持赞成态度的人老说,单方面的论证具有说服力;而双方面的论证则对那些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比较有效。 ④首因对近因——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第一印象很重要;若出现一下情况时,会造成近因效应:当时间长到足以分离两种信息,同时,听总在接受第二种信息后立即表态时。 3、怎么说?沟通渠道 ①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被动参与不总是无效的,对某种信息的简单重复有助于增强器流利程度,可以增加可信度。但,随着观点熟悉性和重要性的郑家,被动说服的影响力愈来愈小。 ②个人与传媒的影响——面对面接触的影响通常比媒体的影响大。说服力从大到小排列应该是:现场、录像、录音和文字。若信息复杂时,文字通过中心途径来说服,其效果更大。 4、对谁说?听众 ①他们有多大年龄——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经历有利于其人格定型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能够给个体留下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及不同年龄,人们倾向于持有不同的社会和政治态度。 ②他们想做些什么 说服过程本身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它所激发个体的思维反应方式。若信息唤起我们偏好的想法,那它就会说服我们;如果它促使我们想起相反的观点,我们可能会固执己见。 预先警示可能有一场说服战——加入你很在乎辩驳的话 分心会减少辩驳 不积极参与的听众会使用外周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