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对《刀与星辰》的笔记(12)

講故事的人
講故事的人 (小狗懒擦鞋。)

读过 刀与星辰

刀与星辰
  • 书名: 刀与星辰
  • 副标题: 徐皓峰影评集
  • 页数: 298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12-6
  • 第3页 无道之器——武侠电影与传统文化
    黄飞鸿的起点是泼皮素质,终点是一个给人留面子的狠人,目的是维护一个家庭或一个招牌。起点太低,终点不高,难以称侠。我们的武侠片,几乎没有侠,叶问是为个人生存,和讨薪民工性质相同,”洋人不给钱“是两部《叶问》擂台大战的导火索。
    引自 无道之器——武侠电影与传统文化
    2014-01-13 17:59:18 回应
  • 第83页 艺术的商业伪证:预想《刺秦》
    台湾文人以“太后”来划分,可分为褒贬两派,一派从宋美龄上溯至慈禧无不痛骂不已,直接以“这他妈老娘们”相呼,代表人物为柏杨、李敖;另一派以本清汉重臣的传统,自曾国藩到辜鸿铭还有今日的高阳,无不认为太后是美丽高雅的女性。
    引自 艺术的商业伪证:预想《刺秦》
    2014-01-14 14:01:43 回应
  • 第73页 革命情操与时尚神话:评《无极》
    芭蕉林在东南亚有色情以为,盛传“芭蕉精”,说通过作法,可以用红线从芭蕉中拉出一个绝色美女,这是性压抑男人的胡思乱想。也许是受此民间传说的影响,影片开头中清高飘逸的满神,到了芭蕉林中就变得性感。她说着预言,同时抛着媚眼。
    引自 革命情操与时尚神话:评《无极》

    陈凯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已经是文化偶像,在《黄土地》、《孩子王》中作过高明的文化批判。鉴于陈凯歌的过去,他要拍个神话,定时要对上下五千年作个总的清算,起码也是对这一百年有个清算,找出军阀混战、上山下乡、下海下岗的内在奥秘。
    引自 革命情操与时尚神话:评《无极》
    2014-01-14 14:04:48 回应
  • 第85页 戏剧内核的高贵性——评《三枪拍案传奇》
    作故事的时候,需关注四大空间,工作的空间、性爱的空间、娱乐的空间、亲情的空间,当此四空间异样,便会社会变革。看上海工人家庭的一份报告,由于三代人居于一室,一对夫妇二十年内做过四次爱,生了三个孩子——性爱空间的变异,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运筹帷幄下一座都市的命运。
    引自 戏剧内核的高贵性——评《三枪拍案传奇》

    全世界的大众文学很少讲大众自己的故事,大众喜欢帝王将相,即便写底层人物,也要套上一层“破落贵族”的外衣,在阶级仇恨的同事艳羡权贵……在心理分析角度讲,是人人在内心都希望自己高贵。
    引自 戏剧内核的高贵性——评《三枪拍案传奇》

    “睡不服女人(《夜宴》)”、“算不过领导(《黄金甲》)”“说不过坏人(《英雄》)”“打不服傻子(《赤壁》)”——这些都是大众的生存尝试,但他们并不愿意在电影院里看到,而我们的大片恰恰违反了此点。大众希望看到略高于常识的智慧。
    引自 戏剧内核的高贵性——评《三枪拍案传奇》

    香港烂片之王——王晶的惯用手法其实十分后现代,就是“戏仿”。戏仿是在文本之上的创作,看一半电影有生活经验就可以了,后现代电影的观众则要建立在看顾一批电影的经验上。戏仿是为了颠覆,往往以卑微颠覆崇高,是一个固有的形式黎不和谐地装上别的内容。 做剧本的误区,是无限度地搜集素材,捡到筐里的就是菜,而故事不是有多少点子,而是这些点子是否获得了一个贯通的意义,毕竟故事不是为了说许多话,而是为了说最后一句话。 “拼盘”式的创作思维,许多时候是由创作方式带来的,张艺谋的创作方式,传闻是集体讨论式,有着重会议……
    引自 戏剧内核的高贵性——评《三枪拍案传奇》
    2014-01-14 14:13:58 回应
  • 第94页 大众娱乐的淫巧奇技——评《十面埋伏》
    金庸的强项是写打斗过程,招式繁琐,层出不穷。古龙反其道而行,只写打斗前的气氛和匪夷所思的结局,把过程省掉,造就了诡秘风格。暗器最适合这种写法,因此古龙有多达八十万字的“飞刀系列”,创造了经典的“小李飞刀”。 正因为虚写飞到,古龙才可能将飞刀升华春成精神象征。飞刀等于人性。飞刀必须虚写——古龙小说出来后,这几乎成了定论。而电影需要让人看见。 片中发飞刀手法,很考究。外国片中的扔飞刀,往往是倒捻刀尖,利用刀把的重量把飞刀扔出去,利用刀把和刀身分量的不均等,加速飞刀的旋转,产生扎戳的力度。所以外国人飞刀中敌,用的而是飞刀自身的力量,发飞刀的动作是腕部一弹,最多小臂一抖。 而古龙书中的“小李飞刀”,是将刀把贴在大拇指下的掌肌上,浑身一抖,全身的力量打在这块掌肌上,掌肌再把飞刀打出去。这个写法,肯定是古龙找武术专门人士问出来的。外国人是刀把冲外,局部发力;中国人是刀尖冲外,全身发力——这一点在《十面埋伏》中很清晰,刘德华和章子怡都是身动刀动。程小东不愧是香港的顶尖武指。 中国的武术往往会将一种符合力学的运动方式,说成是符合天理。刀背叫天,刀刃叫地,道锷叫君,刀鞘叫师,刀尖才叫到。刀尖向外,天地君亲师都是顺的,刀尖向里,天翻地倒,欺师灭祖,所以西方人的飞刀方式,都表明了他们反动天地、违抗自然,必将天怒人怒,自取灭亡。
    引自 大众娱乐的淫巧奇技——评《十面埋伏》

    胡金铨拿竹林造气氛,不破坏竹林的真实;李安将竹林的性质转化了;张艺谋则挖掘出竹子的种种使用价值。 胡金铨的竹林打斗借鉴了日本剑侠片,气氛严峻,对峙时完全是日本风格,打斗时的简介技巧又超越了日本片的实战型,将动作奇迹化。而李安的竹林是在谈恋爱。甄子丹、袁和平都抱怨李安的竹林动作欠佳,因为作为武术设计师,他俩脑海中只有动作。而李安则是以拍吻戏、床戏的方法来拍武打的。
    引自 大众娱乐的淫巧奇技——评《十面埋伏》
    2014-01-14 14:37:15 回应
  • 第107页 第五代审美的商业变革:评《英雄》
    香港电影中沿袭着万人敌观念,张彻的武打片、李小龙的功夫片、周润发的枪战片都是以一敌众。以为内英雄是古代哲人们的遐想,本具浪漫色彩,潜移默化,后世的武打片格外注重对抗分为的营造。虽然外国有许多孤单硬汉,但只是打得热闹,万人敌在中国是一份美学。
    引自 第五代审美的商业变革:评《英雄》

    武打片的情境一旦被破壞,观众就很难再次投入。武打片中最大的场面往往是此片最大的败笔,“万人敌”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多少武打片都这么失败的。
    引自 第五代审美的商业变革:评《英雄》

    《日本人的性角色》一书中写道:“日本武士刀是最具有男性气质的造型。”其实武士刀刀型细长,曲线优雅,忘掉日本剑侠片而单纯观看,应该是一种阴柔之美。所有的刀类都是偏锋,而剑类有一条中轴,直线总比弧线更具有男性象。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剑,用于战场而已用于祭祀,既是凶器也是神器,因而其造型锋芒毕露又中正沉厚。
    引自 第五代审美的商业变革:评《英雄》

    《英雄》骨子里是一部爱情片,爱情是大众娱乐中百吃不厌的名菜,将大理石与小男女融合在一起,这是剧作的市场设计。在剧作上讲,此片类似《罗生门》分段讲述的叙述模式,但罗生门的叙述并没有指出哪一个故事是真相,而《英雄》指出了最后一个故事是真的,更像侦探推理片的模式。 不依据事实证据,而是看相、相当然,真是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所以《英雄》的叙事既非《罗生门》式又非推理片式,之可解释为闲聊天式,也自有一番妙趣。敢于在商业片中这么聊天的,导演定是对自己每一段故事的通俗性有十足的把握。
    引自 第五代审美的商业变革:评《英雄》
    2014-01-14 17:11:30 回应
  • 第182页 非《圣经》的叙事——评《建国大业》
    一个自私、狡猾的人,竭尽全力企图活得像个贵族,但他声明可怜得朝不保夕——这样的生存方式构成了魅力。 人听故事的心理动机,是要了解不同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像做学则提一样,判定个对错。 《教父》的观念是“人像圣徒一样作恶”,这个观念超越了狭隘的是非,指出了生存的荒谬。其实人们是为了摆脱常规道德,才去听故事的。苏格拉底赞美人的伟大,但他认为该杀尽说唱艺人,因为他们讲故事,一个故事等于一次农民起义。 要做商业片,首先在固有习俗、道德、流行趋势中,找到一个东西为敌。以好莱坞为例,《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是偷情,《第一滴血》是爱国主义的破灭,《异性》是对领导层信任的破灭,《罗马假日》是爱情战胜不了阶级差异……均在大众梦想和常规道德之外,因为头脑需要刺激。
    引自 非《圣经》的叙事——评《建国大业》

    民国时代的许多名人,似乎潜意识里不是为了名垂史册,而是为了进入评书。那时评书鼎盛,人自然有评书意识,表演性很强,大家以有机会就立言立行了。 更主要的原因是在评书系统里,听众耳熟能详的部分,要尽量简化。因为评书是简历在大众共识的基础上,有共识, 就要少说。
    引自 非《圣经》的叙事——评《建国大业》
    2014-01-15 22:34:50 回应
  • 第194页 網絡時代的劍仙片
    二十世紀初的社會氛圍是個封建禮教與西方思潮錯綜複雜的時代,大家都明一套暗一套地生活,電影還不好意思淫亂。劍仙的愛情值是讓人徒生傷感,這也是劍仙片的特色,它不像007以調情來娛樂觀眾,頗有點為了理想的犧牲精神,不過劍仙片的女人往往形象極為性感。 通俗小說就像個大舞場,新鮮的款式最能刺激人們的口味(電影也一樣)。金庸的小說極其重視講故事的懸念和人物情感的真實,他的任務首先是人然後才是武功。“金庸小說如果抽去武打承認就是很好的愛情小說。” 金庸的小說中有許多神乎其神的武功,但他妹妹是從低武功的人一層層寫到高武功的人,這一層層的寫法使人道高武功時覺得十分的合情合理,更利用大量的文史知識將武功與這裡混淆,使人由於對武功中的古典哲理成份認同從而對他的武功認同,所以它寫的神奇武功具有偽現實感。 “無刀流”不用真刀,而是用竹刀對打,這一派發展成今日的劍道,只有在摒除了生死的殘酷后,武術才有餘力發展精神內涵。李小龍在《猛龍過江》中表現出對敵人的敬意,是一種很現代的思想,不但在劍道,也見於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愛你的對手,不要親昵你的朋友”,後來古龍先生在他的小說中也大量錶現。 而這種敬愛對手的觀念在中國是沒有的,翻閱大量的武術拳譜,中國人的武德似乎是建立在“老子天下第一”的基礎上的,只說了些“得饒人處且饒人”一類的話。中國的武術家似乎從來沒想過對手和自己是理想等的情況,更不會把自己放在弱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中國的武德是一些“強者王侯敗者寇”,勝了要憐憫敗者,敗了要聽天由命的劉邦項羽概念。
    引自 網絡時代的劍仙片
    2014-01-15 22:46:50 回应
  • 第210页 徐克的分寸感
    徐克最初的武侠作品是《蝶变》,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最初的作品,便暴露了他的矛盾性。1979年他刚从美国学完电影回到香港,当时武侠片已经内容老套,渐处窘境,但仍居于统治地位,作为新人,徐克的实践机会之能是武侠片。 徐克的第一部武侠片以炸弹代替内力、以绳索代替轻功、以防弹背心代替硬气功,用现代科技对古人的想象力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解释通了,也失去了美感。 在商业上站住脚后,徐克站到武侠文化的本分上,收起了他的“洋货”,拍了《新蜀山传奇》。此片是纯正的武侠片,前面提到的民国有武侠小说是大家,此片改编的还是还珠楼主的小说,此君为“奇幻剑仙派”,其实是神话,武功等于法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便是此种样式,但因为电影技术达不到,而一直停滞,到了徐克做《新蜀山传奇》,方将还珠楼主的想象在银幕上实现。
    引自 徐克的分寸感
    2014-01-16 14:43:45 回应
  • 第222页 香港贺岁片:民众心理与后现代文本的双重范本
    中国大陆有冯小刚的系列贺岁片,不重温传统,甚至不是史上电影。冯小刚无意制造明星,也无意加入时尚造型的时尚,而是以时代青年的烦恼为笑料,与《编辑部的故事》区别不大,给人们提供一个挖苦嘲弄的发泄口,隐含这现实中的失落情绪。如《甲方乙方》在鞭炮声中一伙人会所的都是自嘲自恋的话,《没完没了》中的植物人姐姐只是给葛优要钱的行动涂上一层正义的色彩,剧作重心并不是亲情、家庭,并不迎合中国人过年团聚的心理。 只是因为大陆电影是在缺乏喜剧,这些影片才被一般老百姓拿来开心,对其阴郁成分 忽略不计——冯氏贺岁片在创作上并没有贺岁意识,所盯的只是过年的档期。但是冯氏贺岁片又与好莱坞纯商业片不同,可以解释为注重社会现实, 也可解释为当今人群传统观念的淡薄,民俗已不足以令大多数人“达成共识”。
    引自 香港贺岁片:民众心理与后现代文本的双重范本

    香港贺岁片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约1983——1985年,代表作品有《最佳拍档》和《精装追女仔》;成熟于九十年代中期,约1995-1997年,有《家有喜事》和《双龙会》。而香港贺岁片的主要元素,在香港电影近一世纪的历史中业已孕育。 香港的第一步电影为《庄子试妻》(1913年(),第一步粤语片为《傻仔洞房》(1933年(,调侃男女关系,有很大的戏谑成分,与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上海电影形成反差。拍《火烧圆明园》系列的李翰祥是历史剧大家,同时也是色情片大家,他的色情片不是赞美欲望,而是嘲弄人的欲望,李翰祥式的戏谑影响很大。
    引自 香港贺岁片:民众心理与后现代文本的双重范本

    早期的香港电影是要“电影救国”的,以电影来号召民众抗日,后来又有“清洁电影运动”,不是出于政府压力,而是电影工作者自发地要在电影中建立到道德指标。虽然香港有大量低俗电影,但其主流电影的道德感一直很强。 香港的商业片是两极分化的,一方面低俗得穷凶极恶,如中国古代的色情话本一般;一方面又道义凛然,充满士大夫的礼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电影的最高道德之术终于降低到好莱坞的国际标准(蓝领民众的道德意识),做到了真正市民化,贺岁片是在这一基础上兴起的。
    引自 香港贺岁片:民众心理与后现代文本的双重范本
    2014-01-16 14:58:33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