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Durian对《写给无神论者》的笔记(5)
-
第13页 二、群体
P15 交流对象具有使用价值 人们寻求相互间的交流接触基本上只是为了特定的个人目的,如处于经济上谋利、社会上今生或者感情上爱恋的需要。 P17 之所以成为欣然交谈对象的前提 一般而言,我们与他人欣然交谈,其隐含的前提是,我们也可以选择彻底回避这一交谈对象 P21 特定的爱人、复仇择业 浪漫的爱驱使我们疯狂的追求单独的某个人,期望与之达成一种毕生的交融关系,而且,这个特定的人将让我们不再有需要去面对普天下的其他人。 我们中的很多人在选择投身职业生涯时,诚可谓带着某种复仇之心。 P22 建筑物的局限性 普天下的建筑物无不为其主人提供了调节到访者期望、定下相应行为规矩的种种机会。 P25 我们之所以拼搏、奋斗的原因 教会似乎清楚,我们之所以费尽心机要再上层楼,主要是因为担心,假如没有高位会落到何等的地步,自己会不会被剥去尊严、仰仗他人的施舍、失去朋友而门口罗雀、不得不在令人心灰意懒的低劣环境中了此残生。 P27 炫耀、友谊的成长 当我们心心念念之事无非是夸耀自己如何顺风顺水呼风唤雨时,在他人眼里我们便变得无趣味,你不过把周围人当作了炫耀自身的对象。只有敢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忧虑与懊悔时,友谊才有成长的机会。 P29 宗教对于群体的两大启示 这些启示中,首要的一点是,应当把人们带到教堂之类的独特场合,这种别致的地点本身应该足够吸引人,足以唤起人们合群的感情。 第二点,应当重视提出一些用以指导人们相互交往的规矩。 P31 个体与他人 只有当我们的口腹之欲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往往最愿意让自己的头脑去关注他人的需要。 P33 吃及吃饭的局限性 一旦吃东西本身变成了主要的吸引力,那么可以肯定必然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 酒足饭饱的客人们在离开餐馆时,往往与进来时差不多,用餐的经历无非强化了原有的圈子壁垒。 P39 特定场合 参加弥撒的善男信女并不把这类有条理、有安排的指令与其宗教对立起来,香案,他们欢迎这些指令,因为他们营造了一种在其他随便的场合不可能唤起的浓烈感情。 P45 日常纠纷 这件事我们谁也不能完全忘怀,但又是谁也不会轻易提起,久而久之,彼此间曾经有过的信任和爱意因此会日益流失。 P46 多愁善感、肚量;内疚而不道歉的原因 心灵上的多愁善感会损害我们的自我意识,使自己陷于痛苦之中,而且知道自己如此容易受伤又会加深自己的不适。我们的度量也可能容量有限,以致那些加害一方实际上会获得对我们的支配权。 当我们自己造成了他人的痛苦并一直没有道过歉,那可能是因为曾经的糟糕行为让本人感到懊恼不迭、无可饶恕,我们可能太过内疚,反而无法企口来表达歉意。 P49 不要非此即彼,要和而不同。 我们的某些冲动加入自己坦诚的话,定会无可挽回的破坏我们的社会。可是,如果简单地以同等的力量对其加以压制,则它们也会伤及个体的精神健全。 P51 婚姻的可悲之处 结婚典礼----表示着一种爱上,即为了生儿育女和社会稳定的缘故,需要从此埋葬性自由,收起个人的散漫之心。 P53 人类本性;群体归属感;相互依存 宗教知道,当人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克制欲望、贪欲、妒忌、自大等情绪时,该是多么的迷茫和蒙羞。 理论家们虽然以深情的笔触探讨群体归属感消失的问题,但他们拒绝承认社会生活中那些与生俱来的阴暗面。 宗教完全清楚仁爱、忠信、甜美之所以存在,恰恰有赖于其对立面。 P55 愚人盛宴;两大世俗压力 在喝的酩酊大醉之后,他们会倒拿圣经册子,对着蔬菜做祈祷,还会往钟楼里面撒尿。他们也会跟驴子“结婚”过家家,把硕大的阳具绑在自己的外衣上,不分性别缠着跟任何不反对的人进行性交。 世俗成人生活中两个最大的压力,即不得不理性克制,不得不忠贞尽责。 P56 良好群体的特质 一个良好的群体也会接受我们心中不愿意归属群体的那些方面,它也会通达的认识到,人们可能无法接受一个永远都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群体。
-
第57页 三、和善
P62 法律与道德 在世俗社会中,应当在法律监管的行为与个人道德约束的行为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 P66 把握自由的智慧;诅咒无法抵制的诱惑 一方面我们可以不受干扰、随心所欲地行为,另一方面却有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利用好这种自由,这使大家陷入病态。 我们面临着撩人的诱惑,在那些能预知保持足够距离的间歇时刻,我们诅咒这些诱惑,但其他多数时候,我们却缺乏勇气去抵制这些诱惑,终于令我们对自身也极度厌恶并大失所望。 P67 看见我们的人存在的必要性 感觉有人一直在观察者并且期望着我们做的最好,这样生活着还是平添了安慰和鼓励。 P69 理性想象 我们曾经想象超自然神灵要求我们过得那种日子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想要过的日子。 P71 超越诱惑的可能性 我们在诱惑之下,是会欺骗、偷盗、侮辱他人、自私自利的漠视他人、不忠不信,这些都可以毫不惊讶的加以接受。问题不在于是否我们会经历这些骇人听闻的诱惑,而是我们是否可以偶尔的超越这些诱惑。 P72 接受人类本性;见微知著 翻来覆去地重申我们天生纯洁却会造成我们心灵崩溃,因为我们会对自己无法达到高不可攀的完善水平而生发出无穷的自责与悔恨。 我们都同样受困于内心的焦虑、罪孽的诱惑、对爱的渴求,以及偶尔对纯洁的追求。 我们最好集中关注那些相对轻微的、不惹人注目的不良言行。
-
第87页 四、教育
P97 智慧的双重性 智慧是指某种知识不仅是真实可靠的,而且也是内在有益的,这种可以在我们面对生存的无穷挑战时给我们带来宽慰,不管挑战是来自专横跋扈的老板还是本人肝脏严重的机能障碍。 P107 想当然 以为凡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东西本质上必定十分幼稚。 P111 自制缺失 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交织状态,即虽然知道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却又持续的不愿意行动,不管是因为意志薄弱还是因为心不在焉。 P112 惰性 不愿意身体力行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已经充分认同的想法。 P120 健忘 我们虽然敬重文化的力量,但很少承认,对于文化中的具体丰碑,我们的健忘程度着实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P122 如同现在这般 假如我们试图从世俗作家的作品中编出诵读语录,一定会有人指责我们稀奇古怪。我们最多不过是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面不成系统的划一些线,下次或许在等待出租车的偷闲时刻碰巧再扫视一遍而已。 P123 新闻具有声望的假定前提 新闻的声望立足于一个未曾明言的假定,即由于现代史上两大推动力(政治和技术)的作用,我们的生活永远处于重大转变的边缘。 P124 惰性的延伸 在费心跟踪关于人类雄心勃勃的迈向技术完美和政治完善的报道过程中,自己实已丧失了重温某些真理的机会。这些真理低调朴素,我们在理论上虽已了解清楚,但却忘记了在生活中加以身体力行。 P125 阅读的质与量,中枪了。 要想最有效的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情感,并不是靠阅读的更多,而是靠聚焦某些书籍,加深理解并时而复习。我们为自己还有那么多书尚未阅读而惶恐不已,但看不到自己已比奥古斯丁或但丁多读了很多很多,也因此看不到,我们的问题纯粹就是自己的吸收方式问题,而不是自己的消费范围问题。 P129 知行践 它是一种让理念获得灵动生命的机制,对这些理念,参与者本来就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只是继续需要鼓励以便践行理念。 P131 宗教的两重见解 我们应当像训练身体一样训练我们的头脑,而头脑的训练一定程度上能更应当借助身体来进行 P134 自我意识的本质;多愁善感与焦虑的联系;无穷无尽的忧愁欲念循环 自我意识的中心本质上是自私、自恋、贪婪的,它不甘心于自己终将灭失的命运,念念不忘的幻想通过事业、地位、财富的回天之力来逃避死亡的降临。 因为自我天生多愁善感,所以其主导情绪便是焦虑。 每一份忧愁都很快会被另一份忧愁所取代,一个欲念的了断又会引发另一个欲念,从而引发出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佛家谓之“取”。 P136 分心走神的不可避免 我们开始悟到,自我平时的茫茫杂念和纷繁俗务在何等残酷的缠磨着本人。我们注意到自己总会分心走神,而当全力只去关注呼吸时,我们察觉到,大脑意识仍在照其通常狂乱的路线东奔西突。 P145 文化与悲伤的彼此独立性 由于站不住脚的避免,世人无意利用文化来舒缓人间的悲伤,故而很少对这一宝库进行有效的清理并令其信手拈来的为我所用。
-
第149页 五、温情;六、悲悯;七、视角
五、温情 P151 小羞辱的叠加 弄到这个地步也不是出了什么大事,不过是一连串小小的羞辱叠加在一起,酿成了一笔强烈无比的平庸、多余、自暴自弃的感觉。 P152 力不从心 他搜寻着自己能够抓住的想法,但没有一样东西是坚实可靠的。他无法合乎逻辑的思考,甚至设法这样去做都已变得力不从心。 P156 宣泄压抑、差强人意 动情哭泣倒不是缘于处境艰难,而是感到终于遇上大慈大悲,找到了一个让长时间默默压制的悲伤得以宣泄的机会。观世音与玛利亚一样,知道成年后哪怕只想过上差强人意的生活也谈何容易。 P158 真正的成熟;骄傲者虚荣者VS诚恳者 如果不能处分的处置幼稚的一面,便谈不上真正的成熟。 只有骄傲者和虚荣者才会矢口否认自己的虚弱,诚恳的人总能毫无愧色的公开承认。 P160 父母 有时候没有体贴入微的母亲,也没有关怀备至的父亲,致使我们的一切无法安顿的井然有条,然而,不能以此为由而否认,我们多么强烈的希望能有这样的父母。 P161 心理渴求 在拒斥迷信时,我们理当谨慎从事,不应贪图一时之快,忽视了那些往往不太为人看重的心理渴求。要知道,宗教倒是非常成功的体察了这些渴求,并且不失尊严的化解着这些渴求。 六、悲悯 P165 幸福、虚假 幸福是一种幻觉,任何人若看不清这个世界的虚假,那他自己就十分虚假。 P166 直面悲惨的现实;书无力量;希望致使沮丧 我们能做的最好事情不过是直面自身处境的绝望事实:“人之伟大在于知道自己的悲惨。” 虽然他的书刻意要将人的最后一丝希望碾得粉碎,但不无矛盾的是,对于那些徘徊在绝望边缘的人而言,实在找不出一本更好的书可以一读。 我们跌入郁闷沮丧的境地往往不是源于消极负面,反倒是源于积极的希望。 正是希望,才是令我们恼怒、令我们苦痛的罪魁祸首。一方面是志存高远、盼望热切,另一方面是处境卑微、现实困顿,如此的云泥之别和格格不入定会生发强烈的失望情绪,折磨着我们的日日夜夜,也会在我们的脸上刻满怨愤的皱纹。 P168 自作多情、巧言许诺 世俗社会会过分的自作多情,毫不淡定地轻信俗见并转而巧言许诺。 P173 悲观主义世界观 悲观主义的世界观并不必然意味着生活将被博取欢乐。悲天悯人者能够比起对立面拥有大得多的赞赏能力,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期望事情有什么太好的结果,故此每当偶尔有微小的成就划破其暗淡无光的视野时,他们可能会惊羡无比。 P174 人类的先天缺陷 我们是先天就有缺陷的动物,无法持久的拥有幸福,受困于蠢蠢欲动的性欲,汲汲于名利地位,容易遭受惊天事故的打击,无时无刻不在逐步迈向死亡。 P176 哭墙;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哭墙为我们只能在心中默默承受的苦痛提供了一个得以暴露的集中场所,暴露之下可见,个人的苦痛不过是茫茫苦海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在这些场合,不会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不会就此而终结苦难,只有一个基本的却又无比抚慰人心的举措,那公开承认,就遭遇烦恼和悲痛而言,我们大家谁也不是例外。 P177 抛弃幻觉 最严重的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但如果我们能抛弃幻觉,不再以为自己被单独挑出来加以惩罚,那也总会有所帮助。 七、视角 P183 正视生命中的荒谬 稍微更加情愿的向每一个体生命中所包含的不可理喻、含义莫辨的悲剧低下我们的头颅。 P185 超越小我 在宗教诸多精明的做法中,有一点就是有规律的提醒大家超越“小我”。
-
第191页 八、艺术;九、建筑;十、体制
八、艺术 P200 艺术存在的意义;艺术的定义 艺术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指导我们,如果希望成为清醒、善良、心智健全的人,应当崇拜什么,应当鞭笞什么。艺术是强制唤起记忆的一种机制,旨在提醒我们应当敬爱什么,感恩什么,回避什么,畏惧什么。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艺术定义为“理性的感性闪现”,他表示,就观念的传达而言,艺术恰如普通的语言,唯一区别在于,艺术既诉诸感性,也诉诸理性,它特别擅长这种兼容并蓄的模式。 P202 好的艺术 好的艺术是某些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些理念对于我么么心灵的正常运作至为重要,他们决定着我等是否有能力感恩知足并践行美德,可惜这些理念极其容易被人们忘却。 P204 倾诉、感同身受 一般而言,我们并不善于将个人的烦恼和忧伤传达给他人,也不善于感受他人藏在淡然外表背后的苦痛和忧伤。 P211 同情;负面心灵感应 同情虽为一种纤细柔弱的心理特质,却有助于瓦解我等自我封闭的藩篱,有助于设身处地的从陌生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从而使我们感同身受的体察他人的痛苦。 我们之所以对他人做出缺乏同情心的评价,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因为我们习惯以错误的方式看待他人,在心不在焉、精疲力竭或者无端恐惧的状态下看扁了他人,致使无视一个基本事实,即不管人与人之间有多少千差万别,他人终究只是我等稍有改变的翻版,大家同样的脆弱、易变、优缺点,同样的渴望爱并且亟需宽恕。 P217 艺术形象创作者所担负的责任 艺术形象创作者所担负的责任:应把我们引导到那些理当得到但往往并未得到我们同情的人那里去,应当为那些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切做个见证。 P226 理想中博物馆的编排体系;博物馆中行走 更具创新的一个编排体系是打乱作品的风格和时代,纯粹按照我们心灵的关注点来排列组合。沿着参观路线走下去,展馆的每一个空间都应以感性的方式帮助我们重温某些重大理念,他们都跟大家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联。 在博物馆中行走如同有条理的复习一些最容易忘记、却最值得记住、最能够帮助生活的关键内容。 P227 艺术的内在或外在一致性 教堂更感兴趣于艺术在影响心灵方面的内在一致性,而不是艺术的不同创作者在出生地或表现风格的外在一致性。 九、建筑 P233 过分敏感的弊端 过分敏感的注视我们眼前的任何东西,是愚不可及、反应过度并且终究危险的,要不,我们一辈子多数时候都会闷闷不乐。 P243 放大自身 我们生命中花了大量时间在自夸本人的重要性,并在放大自己因此遭受的屈辱和厄运。 P244 无足轻重 诚然,让一个人“感觉无足轻重”,这在人类社会的平常生活中会是件痛苦的事。但是,由某种巨大、高尚、完美、明智的东西让人感觉无足轻重,这会给我们带来智慧以及某种欣喜。 P247 视角庙堂 其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在于激发人们的敬畏之心,不是为了单纯追求科学的表面价值,而在于从中过滤出治疗人心、拓展胸襟的功效。 P250 静思庙堂 为孤独的时光提供某种场所和理由。这里将是一个简朴素净的空间,给到访者提供的不过是一两条长凳、一片能望远的景色,还有一个建议,即应该努力释放那些平时一直被日常活动所压制的烦人问题。 P250 重要想法的二种型 人世间存在一种诡异的关系,一方面某一想法被认为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这一想法又会令我们紧张不安。所以,虽然我们清楚自己却又极其重要的问题需要静思应对,可是需要独处这个想法又显得无法接受。 P255 地方守护神庙堂 这些庙堂将为那些本来隐逸不彰的当地精神提供一个寄身的家园,它们合在一起将其发我们要把旅行当作一种补救自身生存状态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或消遣的行为。 十、体制 P271 细枝末节的需求与本质需求 现代世界有个特别令人遗憾的优点,即为了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些最细枝末节的要求,都会有一些最最用心管理的品牌。可是,我们的若干本质需求却只让孤身只影的人员在那里照料着,而且照料的方式是那样的支离破碎和全不靠谱。 P274 思想观念如何才可能影响人类 因为人类本是血肉之躯,既是理性的生命也是感性的动物,所以,思想观念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作用于我身时,我们才可能受到其持久的影响。 P278 维持情愫的体制 我们需要依靠体制来培养并保护那些心中油然而生的情愫。如果没有某种支撑平台,没有一套积极提醒的体系,我们便会过分的心烦意乱和自由散漫,乃至没有时间去品味这种情愫。 P278 商品化 从世俗世界浪漫主义的角度看,商品化意味着多样化、高质量、纯洁性的丧失。但就其最佳方面而言,商品化过程使得生命中捉摸不定、稍纵即逝而又意味深远的成分更容易的得到体察、更可靠地得到分享。 P284 对浪漫主义的崇拜;资本主义更欢迎的人群 对浪漫主义的崇拜,给传统的家庭带来了过大的压力,还宣扬了一种对“爱”的伪自我主义理解。 资本主义归根结底总是更欢迎一技在手、唯唯诺诺、不会内省的劳动者,而不是爱好钻研、情感平衡的人。 P287 世俗社会自己的体制 世俗社会需要自己的体制,相信这种体制可以替代宗教的位置,去处理那些现有政治、家庭、文化和工作常速以外的人类需求。他带给我们的挑战是,他认为好的思想如果只留存在书本中变不可能开花结果。 P290 集体推广思想 思想若要尽量得到人们的追捧,似乎一定要标明自己是普遍共识的产物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才行,而不能看起来像是某一个人只手打造的成果。 P292 剥离于超自然框架 现代心灵的许多问题可以由宗教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来加以成功应对,条件是让那些解决办法从孕育它们的那个超自然框架中剥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