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杜甫诗 (10) 更多

  • 杜甫的一组名诗
    杜甫诗很妙的一点就是他在写实的同时有象喻的意味:他在情感上给你一种解释,在文法上还给你一种解释。 后面两句:”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杜甫留给我们这么好的作品,真对得起我们千百年以下的读者...
  • 居蜀及离蜀后漂泊西南之作
    一个人,如果你真的有国家民族的感情,你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物、地理山川就会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现在有很多学生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地理都不了解,我认为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大家肯定读过法国的都德写...
  • 自左拾遗移官华州又离华州经秦州辗转至同谷时期的诗作
    因为很不得意,杜甫在华州不到一年就辞官了。李白也辞过官,当年李白在翰林院,大家这么欣赏他,连皇帝都这么欣赏他,可他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做事情,所以还是辞官了。
  • 长安收复后官拾遗时的作品
    我说过,读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好处是从中可以看到古代诗人的心灵、感情和品格,那种鲜活的力量可以打动千载之下的人,因此我比较注重诗歌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作用。可是,如果你不从诗歌本来的感发生命来做价值判...
  • 脱身至行在后的作品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写景要写得显豁鲜明,如同你看到了这种景物;写情要写得隐微含蓄,你不能都说出来,说出来就没有余味了。我说过,很多时候是这样,但也不是完全如此。写情要“隐”还是要“显”是看你自己感情...
  • 身陷长安时的作品
    诗歌是一种形象化的感性表现,而形象化有很多种表现的方法。有时是通过具体的叙述使其形象化,比如杜甫写射猎,说“翻身向天仰射云”,表现了才人射箭的潇洒姿态;再比如“明眸皓齿今何在”,他不说杨贵妃“今何...
  • 安史之乱将起时的一篇名作
    在中国诗歌的演进过程中,杜甫的诗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不避“丑拙”,甚至以“丑拙”为美。一般人以美为美,认为风花雪月、绿水青山才美,可是大家都去写风花雪月、绿水青山,有时连一点真诚的感动都没有,那...
  • 在长安求仕时期之生活及诗作
    杜甫在另一首诗中也说:“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赤谷》)他说,我常常担心有一天漂泊在路上就死去了,永远被世人所讥笑。你以为这仅仅是杜甫过分的夸大吗?不是,杜甫最后真的死在旅途中,而且他一生一...
  • 早期生活及诗作
    最后两句说:“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它这么勇敢,这么矫健,只要骑上它,天下有什么地方都可以纵横驰骋了。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跟李白、王维都不一样,李白是飞扬地跳出去写的,王维是超出来不投入的,而杜...
  • 导言
    李白作为天才是不受拘束的,那么杜甫的天才是什么特色呢?我实在要说,是他的博大、正常、健全、深厚,他完全站在“正”的这一面。用一个比喻:李白是飞上去的天上的一朵云;杜甫是稳稳当当站在地面上的一座山。...

色彩列传:蓝色 (6) 更多

  • 钟爱的颜色
    在不断变动的颜色喜爱之争中,蓝色的胜利历经了长时间的准备:12世纪宗教的推广和艺术的肯定,13世纪起洗染商的贡献,14世纪中期起纹章上的地位,以及两个世纪之后的宗教改革所给予的广大道德空间。但这场胜利直...
  • 道德的颜色
    但导致技术变化和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却似乎并不是洗染化学技术的新发现,也并不是因为有全新的染料传到欧洲,而是因为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当时的社会开始需要高品质的黑色织物与服饰,而洗染商可以用这种刚得...
  • 全新的颜色
    从12世纪开始,圣母玛利亚的服饰成为绘画中对蓝色色调进行推广的主要途径。圣母领报瞻礼等几个绘画主题,将这个传统延续到近代初期,并将圣母之蓝转化为上帝之蓝。 在符号体系中,蓝色比古代文化中的三个“基础色...
  • 隐秘的颜色---起源至12世纪02
    在西方中世纪前期的符号体系与感知里,蓝色依然是一个得不到重视、象征下等的颜色,与其在古罗马时期的处境一样。它毫不重要,或者说,至少相比于社会生活与宗教生活的一切规章组成所依据的三大颜色:白色、黑色...
  • 01
    在这个三极和两大轴心组成的体系中,没有蓝色的位置,也没有黄色抑或绿色的空间。这并不意味着这三个颜色不存在,显然不是。它们在物质生活与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在符号和社会学层面上说,它们与红、白、黑这...
  • 导言 颜色与历史学家
    此外,色彩史说到底也只能是一部社会史。对历史学家来说---如同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看待其他问题---颜色首先是一个社会现实。是社会“创造”了颜色,为颜色赋予了定义与含义,确立了它的法规与价值,为其提供用处...

我身在历史何处 (1)

  • 我身在历史何处
    对话来源于语言结构。我们不能将剧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举动同他们的话语等同起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才能体现出他究竟是怎样的人。 灵魂的深度---这个与人类存在紧密相连的本质问题----现如今还有谁对此感兴趣呢? ...

子弹笔记 (1)

  • 第一章 准备阶段
    这是子弹笔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培养更好的自我意识,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我们的专业领域内。比如停下来写下生命中的重要细节这一简单的举动,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打理生活的办法,还能让人们重新认识自...

我好,你好 (10) 更多

  • 第11章 何时需要治疗
    只有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才开始思考。---约翰.杜威(John Dewey) 本质上来说就是让个体学习如用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进行治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个体学习如用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进行治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个体...
  • 第10章 P-A-C模式和青少年
    治疗的核心在于解放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成人”,从而建立起“成人”对“成人”的约定。没有自由的“成人”,生活对于双方来说就会成为不可忍受的约束。青少年的问题在于,他的内部有很强的制造麻烦的“父母”,他...
  • 第9章 P-A-C模式和儿童
    她们内在的“父母”在与自己的“儿童”对话时,采取了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使她们感觉自己是失败的母亲。 感觉自己失败时,常常是自己的”父母“在高高在上的评价。 正是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人们才...
  • 第8章 P-A-C模式和婚姻
    这就是“儿童”的本性,把失望误以为是绝望,因为饼干缺了一个角或不如别人的大、不如别人的完整或好吃,就把整块饼干毁掉。他家里的人还会做出标准化的反应,甚至火上浇油:“怎么啦,你的饼干碎了?” 这就是婚...
  • 第7章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
    当一个孩子说“我的比你的好”时,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的不如你的好”,这是一种攻击性的防御,孩子通过自我保护以寻求内心的自我平衡。 太久不做孩子了。都有点忘记了。 仅仅知道你在玩什么游戏不可能使...
  • 第6章 我们之间有何不同
    所有的人在人格结构上都是类似的,他们都有“父母”“成人”和“儿童”。 他们也有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父母”“成人”和“儿童”的内容不同,因为每个人记录在其中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其二,“父母”“...
  • 第5章 人际沟通分析过程
    我不了解我的行为。---圣.保罗(Saint Paul) 它是对一个正面提出的问题做出的直接回答,这里没有“父母”的成分(我们怎么可能准时到达伯克利?),也没有“儿童”的成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总是坐上最慢的汽车)...
  • 第五章 人际沟通分析过程
    很多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在进行刺激和反应时,我们是处于“父母”“成人”还是“儿童”状态。这些线索不仅包括所使用的语言也包括说话的语调、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我们越能熟练地辨识这些线索,在人际沟通分析...
  • 第四章 我们能改变
    在治疗中,我发现患者在做决定的问题上通常会遇到两种困难: (1)”我总是做错误的决定“,这种患者的决定和行动往往导致糟糕的结果; (2)”我总是反复考虑一个问题以致难以做出决定“,这类患者通常受到悬而...
  • 第三章 四种心理地位
    但是,一旦一种心理地位得以建立,儿童的所有经验都有选择地被用于解释和支持该心理地位。如果一个人认为“你不好”,他会认为所有的人都如此,会拒绝别人的安抚,即使别人是真心实意。最初的结论已根深蒂固,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