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的女孩对《这也会过去》的笔记(1)

这也会过去
  • 书名: 这也会过去
  • 作者: 【西班牙】米莲娜·布斯克茨
  • 页数: 216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16-8
  • 笔记

    很久很久以前 [1],东方有一位君主,请求所罗门王赐予他一个座右铭。

    他希望这句话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时都能用上。

    所罗门给他的座右铭是 ——

    「这也将会过去。」

    没错,这也将会过去(This too shall pass)。成功会过去,但失败也会过去。激情会过去,但懊恼也会过去。顺境会过去,逆境也会过去。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别忘了,这也将会过去。

    我们接着讲沙罗特和桑斯坦的《再看一眼》这本书。科学研究结果支持这个道理:这也将会过去 —— 就算那个局面还没过去,你的心态也会过去 —— 因为你会习惯化。

    所以你不应该害怕任何局面。这个道理你早就明白,但人们总是低估它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那个局面尚未发生的时候。

    可能你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想换一个工作,或者干脆换一个城市生活,又或者你想结束一段关系。但是你又很担心,真到了新的环境,自己会不会不适应呢?

    研究表明,一开始的确不适应。美国的数据是各个行业的员工入职新公司,都有三分之一乃至40%的比例会在六个月之内离职。你到了一个新工作地点,面对新同事,接触新的企业文化,使用新的工作方法,这确实很难适应。你会渴望回到过去。

    但是,这也将会过去。只要你能多坚持一段时间,再过几个月,你会发现当初的那些难处其实也不算什么,你习惯了。六个月之后的离职人数总是远低于前六个月。

    用中国话说就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历史经验表明,人对困难环境的适应度是非常高的。

    沙罗特和桑斯坦在书中提到,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国家要求人们上班上学都在家进行,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从2020年三月美国实行非必要不外出开始,研究者立即调查发现人们的幸福感明显大幅下降,各种心理问题随之浮现。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虽然生活状况没有改变,还是非必要不外出,人们的幸福感……却普遍反弹了!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你被要求基本上只能待在家中,外面是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可是你并不怎么难受,因为你习惯了。

    我还可以再提供一条历史经验 [2]。二战期间,德国几乎每晚都对伦敦进行轰炸。伦敦每天都有人死亡,必须实行灯火管制之类的战时措施,你可能会想象伦敦人过得非常悲惨。那的确不是正常的日子,人们出门都爱拿个防毒面具,而且人人都带个小小的身份牌,这样万一被炸碎了别人好知道自己是谁。有些人认为,那时候大部分伦敦人都生活在地下掩体里。

    但实际情况是,伦敦人在断壁残垣之中过着相当正常的生活。人们就在自己家床上睡,你炸就炸吧,无所谓了。人们甚至在天黑以后,还照常去餐馆吃饭,而且还会去俱乐部听爵士乐。伦敦人的幸福指数,似乎并没有因为死亡的威胁而下降。

    就算坏局面还没过去,你的痛苦感也会过去。

    想象一个未来的事件,和到时候身处现场是不一样的。经济学家斯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也就是著名的《魔鬼经济学》一书的作者之一,搞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证明人们低估了自己习惯化的能力。

    当一个人想要改变当前生活,比如想要搬家、换工作、离婚什么的,又犹豫不决的时候,平均而言,他到底是改变好还是维持现状好呢?列维特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在自己的网站搞了个投硬币游戏。如果你在犹豫是否要改变,你到这个网站注册一下,网站会给你投一个虚拟的硬币。事先约定,如果硬币是正面朝上,你就改变;否则你就维持现状。

    也就是说列维特邀请你做个随机实验。有两万人参与了实验。事后调查表明,那些因为硬币的指引做出了改变的人,比那些维持现状的人要幸福得多。

    你已经在犹豫要不要改变,就说明你对现状已经很不满意,那么统计意义上的建议是你改变大约会更好。别担心改变之后的不确定性,因为你会习惯化。

    可惜生活中大多数人没有得到硬币的鼓励,所以他们错误地固守着现状。

    而有些改变会不请自来。项目会失败,恋人会分手,亲人会离世,但同样地,那些也会过去。

    我们专栏早在第一季,就讲过Facebook COO 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B选项》一书,我们知道人们普遍高估了负面情绪影响的持续时间 [3]。比如说如果现在失恋,很多人估计自己两个月之后还会非常难过,而实际调查发现他们到时候情绪早就平复了。

    不过沙罗特和桑斯坦说,不同的人习惯化的速度不一样。

    这里有两个学生,一个叫马丁,一个叫罗纳德。他们原本预期这次考试都能考到95分,可是都只考了85分。两人都很沮丧,而且他们的沮丧程度是一样的。然而只过了三个小时,马丁的情绪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而罗纳德则需要八个小时才能恢复。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新冠疫情期间,英国有两个各方面条件很相似的单身母亲,一个叫雪莉,一个叫维罗妮卡,都被迫在家工作,还得照顾在家上学的孩子,感觉非常难受。而正如咱们前面所说,雪莉居家两周后情绪就明显好转,她习惯了;可是维罗妮卡却过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又是为啥呢?

    直接的答案是马丁和雪莉都是原本就精神健康的人,而罗纳德有抑郁症,维罗妮卡也在之前就被诊断有心理健康问题。

    深层的答案则是他们习惯化的方式不同。

    正确的方式是在承认既成事实的基础上积极展开生活。马丁反思了自己为啥没考好,但既然事已至此,他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比如与女友的晚餐计划、下周截止的化学课项目和游泳队的训练。雪莉一看既然必须在家,那就把家里的环境改造一番,重新布置了房间,方便全家人工作和学习。

    而罗纳德和维罗妮卡,却是让自己的思想一直陷在那个局面中难以自拔。

    心理学对这种现象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反刍(Rumination)」,也就是对一个事儿的反复想,越想越苦恼。用中国话说,就是「耿耿于怀」。

    你想想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遇到不幸、甚至不公正的对待,当时不反抗,默默接受。可是事后念念不忘,天天抱怨。这就是反刍,就如同动物把已经吞下去的食物再翻上来咀嚼,这个劲儿怎么都过不去。遭遇像失业、离婚之类的事情,一般人两年就能习惯化,而这些人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反刍,应该提醒一下自己:这也将会过去!别想了,往前看!用中国话说就是「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

    反刍是一直想一个事儿,比反刍更严重的症状则是根本不敢面对一个事儿 —— 那就不是抑郁的问题了,而可能是精神分裂症。

    比如有的人恐惧公开演讲,有的人恐惧一切陌生人,有的人有强烈的洁癖,恐惧任何可能不干净的东西。还有像沙罗特和桑斯坦有个女同事,特别怕鸟,不管是鸽子还是小小的蜂鸟,她一见到就感到特别恐惧。

    这种情况,你更需要主动习惯化。最常用的方法叫「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基本原理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多接触让你恐惧的东西。

    怕鸟的那位女同事可以从观看鸟类的视频开始,这总是绝对安全的。等你不再害怕视频中的鸟了,就可以尝试与笼中的鸟共处一室。等你不怕笼中的鸟了,就可以尝试接触有人控制的鸟……

    然而那些患有恐惧症的人恰恰不是这么做的。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躲避那个恐惧源,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习惯化。

    我们说了习惯化的种种好处,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习惯化的能力不一样。其实习惯化慢也不见得不好,后面我们会讲不习惯的好处。这里咱们先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你说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谁更善于习惯化?

    这两个人都是商界奇才,都非常聪明,而且都特别爱读书。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会发现他们读书的风格很不一样。

    盖茨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范围很广,心理学经济学历史科技哲学什么都读;巴菲特可能读书更勤奋,号称每天要阅读500页,但兴趣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投资上。

    你看这跟他们做事的风格是不是很像:盖茨喜欢新东西,涉猎多个领域;而巴菲特对高科技的兴趣相对不那么大,喜欢看枯燥的公司财报,平生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竟然是可口可乐。

    那么沙罗特和桑斯坦推测,盖茨比巴菲特更容易习惯化。盖茨更可能对平淡的事物感到厌烦。是因为他快速习惯化了,所以必须出去探索新东西。巴菲特没有那么容易习惯化,没有探索那么多新东西,但是巴菲特想问题想的很深。

    这可能跟遗传或者人生经历有关系,只要不严重到多动症、反刍或者恐惧症,其实都属于正常。

    我理解习惯化是思想对事实的适应。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但我们的心态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 正如凯文·凯利所说 [4]:「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受苦是可选的。」

    而我们的心态很容易被不是事实的事物所左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社交网络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包括《再看一眼》这本书,现在很多学者都举证说明,经常使用像Facebook、朋友圈那些社交网络,会让人变得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你会觉得别人的生活比自己的好太多了。

    而殊不知朋友圈里那些光鲜亮丽并不是别人真正的生活。人们分享的都是高光时刻,有的还不一定是真的。

    我们原本都是跟自己身边的人比较,你看到别人的酸甜苦辣,认为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过得还是很习惯的。可是社交网络改变了你的预期,导致现在很多人非常不习惯自己的生活。

    这当然很不幸。但我觉得不习惯有时候也对。身居陋室心在远方,从来不相信什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拒绝被生活安置,敢想敢闯,说我看你们就是个草台班子我要整顿职场,那才是英雄。其实那也是这本书提倡的精神!咱们后面再说。

    2024-06-09 11:45:18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