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child对《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笔记(5)

批判哲学的批判
  • 书名: 批判哲学的批判
  • 作者: 李泽厚
  • 副标题: 康德述评
  • 页数: 464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 2007-10
  •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一 时代背景和政治倾向 康德的沉默。 p2

    晚年,他因几篇宗教论著遭到官方警告。康德虽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保证不再公开发表关于宗教问题的讲演和文章。他说,“为了别嫌,我保证从宗教(无论是自然宗教或天启宗教)的课题中撤回,不作公开讲演,也不再写文章,这是我的誓约”④。但威廉二世一死,康德就继续发表关于宗教的论著,认为自己上述“誓约”已自动失效。康德曾说:“对自己内在信念的否认或摈弃是丑恶的,……但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沉默却是臣民的义务。一个人所说必须真实,但他没有义务必须把全部真实都公开说出来。”①他还说:“我没勇气说出我确信的许多事情,我也决不说我不相信的任何事情”②,“我知道的不宜说,适宜说的我不知道”⑧,等等。这些话,画出了康德对黑暗现实深怀不满,但无法公开反抗的处境和状况。
    引自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法国大革命,历史和道德的进步。反对革命,主张进化。 p9

    正因为阶级特征和政治路线不同,以拉美特里、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唯物主义,便大不同于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①前者是明朗、确定和勇往直前的,后者是抽象、含混和异常晦涩的。从哲学两条路线上说,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与法国唯物主义相对抗的。
    引自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二 思想资料 休谟从莱布尼茨-沃尔夫独断论中唤醒。莱布尼茨,精神单子,"推理的真理",上帝、理性和形式逻辑。洛克,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伯克莱两种性质连接在一起,“存在即被感知”。休谟,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三 牛顿和卢梭的决定性影响 p19

    所以,与其说,康德是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的结合者,还不如说,他是机械论和目的论,同时又更是牛顿与卢梭的批判的结合者。但这个结合又是由上述唯理论.经验论思想极其错综复杂的参预,和推翻莱布尼兹一沃尔夫的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而实现的。
    引自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四 前批判期 自然学科的上升背景,莱布尼茨和牛顿学说的矛盾。《论火》《论去年底欧洲地震原因》《关于运动与静止的新学说》《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星云假说,非机械唯物论。《论负数概念引入哲学》,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提出,逻辑不等于现实,《优美与崇高感情的观察》。卢梭的“自然良心”和道德感情,卢梭是另一个牛顿,感性和知性世界的改造。 五 “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进入批判时期,《关于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与原则》,区分本体和现象,《纯粹批判》先验与超验的严格区别。 p37

    《纯粹理性批判》与其说是针对休谟的经验论怀疑主义,不如说主要是针对莱布尼兹的唯理论的独断主义,这个主义在当时欧洲大陆是正统哲学。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大量反应,热烈的赞同与猛烈的抨击同时涌来。闺房绣阁里摆着看不懂的《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小姐们的时髦装饰;而从梵蒂冈起的大小教会和僧侣则暴跳如雷,十分恼火,乃至把看门狗取名康德以泄愤。赞同者视康德为自由的保卫人,精神的解放者;反对者则视为异端邪说,洪水猛兽。浪漫主义者阵营认为康德太理性,忽视了感情。
    引自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歌德德国民族任务在于世界精神的统治,法国现实世界的统治。 六 “回到康德”的现代思潮 p43

    这种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近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的主流中。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把康德哲学发展为绝对唯心主义,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顶峰。新康德主义者不满意这种发展,要求“回到康德”,不承认超经验的精神实体或绝对精神。但他们并不是从左边批判黑格尔,而是要回到和发展康德那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并竭力抹杀物自体的唯物主义方面。他们与要求避开康德的英国经验论嫡系所属各派①一样,共同体现了现代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总思潮。再后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便是英美的逻辑实证论一分析哲学和西欧大陆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逻辑实证论以现代科学的精确性的姿态,拒绝了形而上学种种问题,实际是回到休谟,而把这些问题留给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对人的自由等等问题的主观思辨,对客观经验科学的极端漠视,在某个方面和意义上,倒又是康德所反对的理性心理学的再观。存在主义与逻辑实证论,确有如同一个钱的不同花纹的两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在某种意义上恰象康德以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那样。①也可以说,以所谓“科学的哲学”和逻辑实证论为代表与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双方,恰好是康德的现象界与本体论的两面。
    引自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逻辑实证论,蒯因和乔姆斯基把康德认作伯克莱和休谟。现代科学技术;结构主义,皮亚杰;社会斗争与马克思主义。

    2013-04-07 18:27:14 1人喜欢 回应
  •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提要

    9.《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形式结构,它的术语、用词的多义性与思想内在矛盾有关。“凑合说”和“一贯论”都是片面的。 10.所谓“批判哲学”的含义: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把研究、的认识形式作为哲学的中心,提出人的认识有界限范围以区分科学与宗教。 11,作为“批判哲学”主题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其实际含义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论的回答。 12,所谓普遍必然与一定社会、时代的实践水平有关。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社会性的表现。从社会实践、工艺科技水平而不仅从感知经验或语言来研究认识的本质和发展。 13,“分析”与“综合。的划分。“综合”在康德认识论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关于两种方法的提法。 14,“综合”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于它的根源与实践活动有关。“综合”是“吃掉对象、消化对象”。 15,罗素等人把数学归结为分析是不对的。为康德所凸出的数学.的本质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数学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动的内化。哥德尔。皮阿惹。 16,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认识能动性和智力形式结构。
    引自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一 所谓“批判哲学” 烦琐讨论中的重要思想,比如"物自体"。有实践理性观点,但主要还是认识论。感性经验根本材料,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认识的必要因素。 p55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的第一步是论证了一切科学知识(在康德看来,主要是数学和物理学。因当时其他科学还处在现象描述的幼稚阶段)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即讨论这些门类的科学成立的条件(“感性论”、“分析论”)。第二步是论证了象灵魂、自由、上帝之类的宗教,道德的“实体”,因为是完全离开经验的理性思辨,作为认识对象如何的不可能,即不可能成为科学知识,从而,它们不应与科学认识混在一起或混为一谈(“辩证论”)。这两步论证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这件事情便是人的认识的本质、特征或可能性到底何在?用康德的说法,这就是人的认识有没有个范围,界限?康德认为,以前的唯理论独断哲学不明白这个所谓人的认识本性而擅作推演,将上帝、灵魂、自由也划入认识范围,作为认识对象,与经验科学混同了起来。这就越过了人可能认识的界限,得出许多不可证实的和不能成立的结论。另一方面,经验派怀疑哲学也不懂人的认识本性,对人可能认识范围之内的科学真理也加以怀疑和否定,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科学知识的可能。唯理论与经验论两方各持一端,都使哲学陷入困境。原因就在这个认识论问题没有解决。康德把整个哲学集中到这个问题,成为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枢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中心由本体论转到认识论,到康德的“批判哲学”得到了明确的表达和完成。
    引自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二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绪论》经验经"先验"改造。先验分析,普遍有效却无新知。综合归纳,有新知却无法保证普遍有效。 p61

    要注意这里是研究“如何可能”,而不是“是否可能”。因为在康德看来,“是否可能”不成问题,数学和物理学已在事实上证明它可能,问题在于它如何可能。所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绪论》中提出的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分析论回答)。康德企图用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这些科学知识予以解释,把这些科学的客观真理性质归结到一整套先验的认识形式里去。
    引自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p63

    此外,康德还提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意向如何可能?”(“先验辩证论”回答)与“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全书回答)两个问题。康德认为,这些问题与上述两个问题(数学和自然科学如何可能)有性质上的不同,因为所谓“形而上学如何司飞巨”,也就是说象上帝存在,灵魂不朽,自由意志这些问题能否象科学真理那样成立,康德认为它们作为人的自然意向(人在理性思维中必然要提出这些问题)①是可能的,而作为科学知识,则是不可能的。康德的前两问(数学,自然科学如何可能)是给行之有效的科学真理作哲学的论证,后两问则主要是揭发旧形而上学的谬误,指出形而上学的命题和观念,如“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乃是理性越出经验使用所产生的“先验幻相”,同时认为这种幻相又是认识本身的自然要求和趋向。一方面,它不可证明,不是科学真理;另一方面,它在思维和行动中又是有作用、有意义的。这种作用和意义就在于它能作为引导和规范人们思辩和行动的主观理念和理想(详本书第六章,第七章)。康德强调,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抛弃冒充科学的旧形而上学,才是建立所谓具有科学性质的形而上学的前提。而他的整个“批判哲学”,就是耍弄清这几个问题,为这种未来的形而上学扫清基地,是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一种“导论”②。
    引自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三 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嘲笑柏拉图是不要经验的唯心主义。 p66

    在《导论》中也说:“理性并不是根据自然创立自己的(先验)法则,相反,而是向自然颁布这种法则”;“知性是自然的普遍秩序的根源,因为它把一切现象都置于自己的规律下来掌握”②。一方面认识需要经验,真理并不在纯粹思辨中;另一方面,不是意识反映存在,而是主观决定客观。由“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所展开的这种思想,构成了康德哲学的二元论的基调。一方面是“物自体”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详本书第七章),另一方面是“先验自我”支持的认识形式(详本书第五章),这个对立始终贯串在康德全部认识论之中。重要的是去深入剖析这种矛盾,发现其合理的内核,而不是去弥合,抹杀或掩盖它们。
    引自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黑格尔和康德的客观。 p68

    黑格尔正是从这里进一步发展康德,强调的也是这个理性形式的普遍必然。黑格尔说,“如果说规律的真理性不存在于概念里,那么规律就是一种偶然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必然性,因而事实上就不是规律了”①。这就是说,普遍必然性(规律的真理性),只能存在于概念,思维、理性里。在康德,这个概念、思维是主观的先验认识形式;在黑格尔,这个概念,思维是主宰世界的客观的绝对精神。黑格尔说,“……客观性有三种意义,第一,它指外在事物,以区别于主观的梦幻,设想等等。第二,是由康德所提出的,指普遍必然性,以区别于感知的特殊的主观的和偶然的因素。第三,如刚才所解释的,它指思想所把握的事物存在的本质,以根本区别于单纯只是我们的思想从而与事物自身相隔绝的……”②。康德提出普遍必然性是为了追求和确认真理和认识的客观性,以与感知经验的主观性相区别(详本书第五章),但这种普遍必然的客观性却只是主观思维所能具有的,所以康德似乎把一般对主观,客观的了解(即第一种意义)恰好颠倒了过来。在黑格尔看来,这种颠倒却有其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所感知的倒正是附属的和第二性的,而思想才是真正独立和原始的”①,但黑格尔不满足康德的客观性只是认识的普遍必然性,而要把这种思维的普遍必然性同时当作事物本身的真实本质。
    引自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四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道德的和基本的观点” p71语言学和心理学应该建立在人类学基础上。 五 “综合”是改造对象 区分分析和综合的困难,康德后期区分“使一个概念明确”和“制造一个明确的概念”。康德侧重综合的重要性。 六 关于数学的本质 逻辑主义者,弗雷格,逻辑定义推演,逻辑非心理也非物理。数学抽象仍然是感性的。 p84-5

    数学本性具有这种综合性质,似应可肯定。数学中形式逻辑的成份,以及形式逻辑本身,其本质则是原始劳动操作本身所要求的相对稳定性,如这样做就不不这样做(A年五),等等。它们也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行秽由实践动作所要求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自觉注意”这一人所特有的重要心理功能(见本书第176页),转化为语言、思维所要求的概念、语词的相对稳定性,以至似乎咸了思维的“本性”、语言“自身”的规律。 可见,数学不是先天分析(休谟、逻辑实证论),不是一般的经验归纳(穆勒),也不是“先天综合”(康德),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综合为本性的分析与综合的统一。计算机的出现使某些分析部分如证明可交给机器,将更突出数学的综合——发现、发明的本性.当代数学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思潮是值得注意的。
    引自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实用主义者批评康德,刘易斯。实践操作代替先验形式,作用于对象构成只是。未能超越生物性?

    2013-04-07 20:28:22 回应
  •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提纲

    17. 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体具有的感性直观形式与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结合,形成感性经验。 18.康德反对莱布尼兹和牛顿的时空观,认为时、空不是客观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几个时、空“阐明”。 19,康德所谓时,空的“经验实在性”:时、空与声、色。香、味,暖不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具有经验中的客观性。 20.康德所谓时,空的“先·验观念性”:时、空与变化、运动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质形态,而是主体的先验感性形式。 21.罗素对康德时、空观的批驳,认为时,空与声、色并无不同,可代表把康德拉向巴克莱的路线。 22.工艺在社会实践中的决定意义。从洛克区分第一、第二性质到康德提出时,空的普遍必熬,实际都受工艺科技的时代水平的制约。 23. 实践,数学、时空与社会(巫术礼仪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欧几何并不推翻数学与感性时。空在根源上的联系。“内化”与“积淀”。
    引自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一 时、空是“感性直观形式” "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对象只能通过感性给予我们。先验直观形式和感性材料结合。牛顿时空观的实在性,莱布尼茨时空无实体存在。p95-7 四个“形而上学的阐明”证明时空是先验的,而非经验的、概念的,无内涵和广延。同理证明时间,区别在于“内感觉”。 二 “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时空不同于声、色、香、味、暖,主体变化非客观性质。运动、变化与时空割裂开来。先验的观念性、经验的实在性。 三 现代西方哲学批判康德的时、空观 叔本华,主观虚幻表象认为康德时空观的精彩。斯宾塞等,实证论反对。罗素,除反对康德数学是先天综合之外,攻击康德时空观。马赫等,经验论反对先验论。洛克"不止一个感官",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主客观性。 四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观念来源于实践活动,支配和利用。

    2013-04-08 00:03:54 1人喜欢 回应
  •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提纲

    24. 康德的“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先验分析论”。知性与感性结合才形成认识,但知性与感性是平行独立的两种能力。 25. 由判断得来的“知性纯粹概念”即十二范畴,三三排列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四组。这是由形式逻辑过渡到认识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开黑格尔逻辑学的先声。 26. 康德与黑格尔着重点的不同:黑格尔重视逻辑范畴如何与历史相一致,使历史从属于逻辑;康德注意知性范畴如何能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结合。康德提出“先验构架”作为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桥梁。 27. “知性先验原理”是范畴的具体展开,这个部分实际是康德认识论的主要部分。 28.“量”的范畴:“直观的公理”,认为任何认识对象均应有可计算的数量。对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数学有普遍适用性, 29.“质”的范畴:“知觉的预定”,实际肯定外界物质是知觉的前提,提出质量相结合的“度”。 30. “关系”范畴之一:“实体”。在唯心主义的先验形式里,肯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永恒性。 31.“关系”范畴之二:“因果”。最重要的范畴;“凡事总有原因”是一切认识和科学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验”前提。 32.“关系”范畴之三:“交互”。空间关系对认识的意义。 33.“经验思维三准则”,强调现实的可能、实在与必然不同于逻辑的可能、实在与必然。前者必需有感性经验作依据,后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面强调。作为认识,知性不能离开感性,另一面又强调先验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义地高扬了理性认识。 35.现代自然科学使理性认识问题异常突出。因果是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哲学问题。爱因斯坦,理论假说比观察的优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问题,一再指出“单凭经验性的观察决不能证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实验中、劳动中”。 37.人类实践活动以原始工艺(制造工具)为始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人类劳动打破了动物生活活动的狭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对现实世界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多样的因果联系,这才是因果观念和范畴的原始基础构架,理想模型对认识有重大作用。
    引自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一 范畴作为“知性纯粹概念” 感性,印象的承受性。知性,概念的主动性。“先验逻辑”知性,“分析论”;理性,“辨证论”。改进亚里士多德范畴表。 p119

    感性: 杂乱无章;来自对象;被动接受 特殊内容;主观的; 经验的;…… 知性: 综合统一;来自主体;主动创造; 普遍形式;客观的;先验的;……
    引自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p123-4

    一、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二、质:肯定的 否定的;无限的。 三、关系:定言的 假言的;选言的。 四、模态:或然的;必然的。实然的
    引自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结合。 二 “先验构架” 意象是特殊的、具体的感性形象,构架则是更为抽象的感性结构。范畴和先验构架的中介为时间。 p131

    康德转而迅速地把四项范畴塞进时间构架中:“量”的构架是“数”,即时间系列。“质”的构架是“度”,即时间内容。“关系”的构架是时间次序。“模态”的构架是时间总括。关于这些是什么意思,下面讲知性原理时就比较清楚了。康德对这四大项共十二个范畴的构架,并没有每一个都细说。例如,“量”的三个范畴,主要讲了“总体”范畴的构架;“质”的三范畴也只第三范畴架,如此等等。有人用黑格尔的观点说,康德着重的是正、反、合中第三范畴。 但事实并非如此,关系三范畴着重的恰恰是前二者。这说明康德对此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原则。
    引自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三 “知性的先验原理”:甲、“量”与“质” p134

    康德认为,一切经验或科学都必须在前述的四项范畴下通过时间构架才有可能成立。例如,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康德将范畴应用于自然科学,便把整个物理学实亦即整个自然界作为运动的研究,分属在四项之下: 运动学:处理运动的量 动力学:处理运动的质(斥力与吸力,它们(运动的速度与方向) 机械学:处理运动之间的构成不同密集的物质的度即形成运动 现象学:处理运关系(如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等等)动的状态(直线、曲线等等)。在知性先验原理中指出,范畴必须依据这些“原理”才能应用于一切经验。例如,量的范畴应用于经验,使杂多的感知构成认识对象,就必须在“一切知觉都是延扩的量”这条直观公理的先验知性原理之下进行。康德认为,通过知性原理的阐述,结束“先验分析论”,才完成他对“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认识论主题的解答。“知性原理”不仅是康德的范畴表、构架说的具体化,也是康德认识论中最富有内容的部分。
    引自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四 “知性的先验原理”:乙、“实体”与“因果” 实体永恒原理,“除物质之外别无永恒者”。因果与时间次序。 五 “知性的先验原理”:丙、“交互”与“经验思维三准则” “所有实体,在其能被直觉为在空间中共同存在者,都在一贯的交互作用中。”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为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的最高范畴。模态准则,非客体对象,认识状态自身。 六 自然科学因果性理论中的康德主义 范畴属于物理学,时空感性直观属于数学。海森堡、波尔。爱因斯坦反对自由意志说,反对可观察量。理论不是发现是发明。 七 “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

    2013-04-10 18:50:51 回应
  •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提纲

    38.“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认识论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问题,其实质是以唯心主义方式集中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 39.“主观演绎”充满了心理学的内容,认为主体意识中必须有一种主动的统一性,才能综合感性,由想象而概念。“自觉注意”(对自身操作活动的注意)应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征。 40.“客观演绎”的哲学内容。康德区分“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认识的客观性不来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识的能动性,这是与经验论的重大区别。 41.“先验自我意识”(“先验统觉”)指的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形式。它不能独立存在,只存在于经验意识之中,但它建立起“对象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灵”实体,强调“我思”(“自我意识”)只是认识形式和功能,而非实体或存在。 4S.经由费希特,黑格尔将“自我意识”实体化,客观性与对象化由认识中的同一(康德)交而为现实中的同一(黑格尔),思维、范畴不再只是主体认识的规定,而成了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能动性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创造世界:参阅57。 44.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改造世界的伟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识、思维,首先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 45.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观实性的优点,认识的能动性根源于实践的能动性。工艺史、认识论与主客体的区分。 46.旧唯物主义从个体感知的现实性出发,康德、黑格尔从人类意识的普遍性出发,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实践出发。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一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p171

    许多涉及想象的部分就属于主观演绎。它以意识首先表现为“时间意识”这个事实为出发点,描述所谓主体能动性的三种综合:即“直观中把握的综合”、“想象中再造的综合”和“认知中概念的综合”,心理学成分相当突出。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二 “主观演绎” 表象还必须保存在记忆中。 p175

    总结上面,康德认为,我们所以能由知觉、想象、概念而认识一个对象,杂乱无章的感觉印象所以能够通由知觉、想象、概念的综合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对象,完全是由于主体意识中有一种所谓主动的统一性将它们联结综合起来的原故。对象的统一来源于构造它们的主体意识的综合统一性。这个意识的统一性就是“我在思维”,即“我思”。即是说,在整个综合活动和过程中,“我思”保持了它的连续性、同一性。必须有这个“我思”为基础,才可能有上述各种综合活动的一贯和不变。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思”来作为所有知觉、想象、概念进行综合的根基。这就是所谓“统觉”、所谓“本源的综合统一性”,亦即“自我意识。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自觉注意”和想象。 三 “客观演绎” “对象意识”,现象对象的“亲和性”。 p184

    感性本身不能保证认识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必须由理性(知性范畴)作用于感性材料才可能获得。这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来自以知性综合为特征的人类的认识能动性。正是由于人把象量、质、因果、实体等等先验范畴用来综合统一感性杂多,才使认识具有了普遍有效的客观性。这些范畴如何具体地应用于感性,建立起经验对象和经验规律,上章已说明(构架与原理)。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四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先验自我" p186

    很明显,康德说的“自我”,并非个体的感知经验,而是指人类的认识形式,康德因之把它说成是所谓“先验自我”。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五 康德反对“自我”心灵实体 自我不是实体而是形式。反对笛卡尔。认为必须有外在经验对象才有内在经验。 p190

    统觉所以不同于内感觉,是因为统觉 我思”)只是一种先验的功能(形式),它没有任何感性直观的性质,是超时、空的 内感 统觉)是经验的自我意识觉则属于经验的自我意识。先验“我思所以可能的条件,经验的自我意识是它的具体运用,才展开为内感觉及内感觉中的表象杂多。而内感觉(时间)中对自我的经验意识,则是以对外部世界(空间)的意识为前提的。所以,笛卡尔讲的“我思”也不是先验的自我意识。后者只是纯形式,前者却有经验内容。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六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从主观唯心到客观唯心。 p196-7

    黑格尔接着费希特,从客观唯心主义方向修正和发展康德③,把康德的认识论的自我意识推移为绝对精神,把先验自我从认识论提高到本体论,原来仅仅作为思维的功能被赋予了现实的力量。概念在认识中的客观性变而为本体的客观性,认识的客观有效性被等同于思维的普遍必然性 。在康德,能动性与客观性紧紧连在一起是在认识范围内;在黑格尔,这二者是在本体论内连在一起,于是思维具有真正现实的客观性了。客观性与对象化由在意识(认识)中的同一,即主体意识构造认识对象,变为在历史(现实)中的同一,即主体意识构造现实对象。这样,思维也就不再关闭在主观认识的范围内,范畴也不只是认识的规定,而且还是客观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法则。康德作为认识论(认识如何可能的要素之一)的先验逻辑,变成了世界历史的客观行程。康德讲的感性杂多(客)与自我同一(主)的矛盾,变成了理念(主)外化(客)又回复到自身的矛盾统一的历史辩证法。康德所强调的自我意识不能离开对象意识,知性不能离开感性,即必须有感性经验才可能有客观有效的经验知识等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成份被否定了。它把康德所反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重新建立起来,认识功能实体化,自我意识成了上帝式的绝对理念:它牢笼百态,宰制万物,陶铸世界,与神齐一。这固然将唯心主义贯彻到底,但同时也就走到它的反面 处在为唯物主义彻底批判的前夜。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七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社会实践和主客之分。 p204

    而动物是不可能有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动性的。以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活动为特征的原始人类的实践,突破了这个限制。它不再是原来动物性的既定的族类生活活动,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的制约下,通过对客观自然界种种事物日益广泛和深入的掌握,从而具有无限发展可能地去支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性的现实活动。这就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性的生存活动有了根本的区别。在这里,主客体之分才有真正意义。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八 “哥白尼式的革命” 不同的道路发展康德。 p211

    可见,从康德向右走,用思维的能动性来囊括一切,这是由费希特到黑格尔的道路。从康德向左走,用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实践来作为人和自然统一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康德的道路。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47.“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先验辩证论”。“分析论”说明认识如何可能,“辩证论”说明谬误如何产生,指出上帝、灵魂不是认识对象。 48.“理念”作为理性概念,并不能适用于感性经验,它不具有客观效用,只与人主观上追求无条件的“总体”有关。 49.人的认识追求五条件、超经验的总体,产生“先验幻相。,此即辩证法。这是思维进程所必然要发生的越出经验的结果。 50.充分暴露这种辩证法的四个“二律背反”:时、空有限又无限,物体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正反双方表现了康德哲学中的两种倾向和基本矛盾。 5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出它们不是主观幻相,而是客观存在,要在总体行程中予以展开和扬弃。 52.总体.系统结构,否定之否定在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总体把握的辩证方法优于片断经验的实证方法。辩证法是历史的:在过程.中展开。反对预成论,重视偶然性。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一 “先验幻相”与辩证法 批判的是纯粹理性的界限。“证明灵魂、自由意志和上帝学说”。感性、理性和知性。 p218

    《先验感性论》主要谈感性,《先验分析论》主要谈知性,《先验辩证论》主要谈理性。感性、知性、理性,这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对人的认识功能的区分。感性是感觉、知觉等接受的功能和时、空直观形式。知性就是理知、理解等功能。理性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则具有一个特殊位置。它不同于感性,也区别于知性。它指的是一种更根本更高级的东西。它有时带着十分神秘的意味,有时又完全与知性同义。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先验幻想是心理需求。 p222

    它们是幻相,但必然要产生。经验幻相是感官影响我们的知性,发生判断的错误。“先验幻相”则是知性本身超经验使用的结果。而所以如此,则是因为追求形而上学是人的一种自然要求,是思维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形而上学倾向,都要求对这种超经验的总体有所认识和把握。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二 四个“二律背反” 感性直观无法提供知性。 p225

    康德用反证法(证明对方无理)论证了这四个正题和反题都能成立,从而认识就陷于严重矛盾之中。其所以如此,康德认为,就是因为把宇宙世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或绝对总体)去追求认识,从而超出感性经验的范围的原故。感性直观并不能把宇宙世界作为整体呈现给知性,亦即感官不可能感知作为整体(或总体)的宇宙世界。由感性直观提供的经验世界,总是有限制的,不完备的,部分的,联系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即有条件的,受自然因果关系所支配的。对于一个超出这些的“现象综合的绝对不受条件制限的总体”,是经验所不能提供的。所以,上述正反双方就都不是经验所能证实,经验所提供的对象与正反双方都是不相适应、不能符合的(所以都只能用反证法来证明)。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p227

    康德这四个“二律背反”的正反双方,标明着康德哲学中的两种来源和两种倾向。正题是传统的唯理论,它符合于神学和宗教,是唯心主义路线。反题是经验论的,它不符合神学教义和当时统治阶级的所谓道德风尚,它肯定时、空无限,否定上帝和非因果的自由,是接近唯物主义的。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三 “不能避免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契机 p233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个深刻倒不在于指出任何概念和事物都包含矛盾,因为这一点康德并非不知道。从其五十年代的处女作到六十年代的论负数,以及到八十年代论历史,等等,康德是非常重视事物和概念的矛盾双重性的。矛盾和否定在康德那里也并不都是消极的。相反,康德经常指出它的积极的意义,强调自然界的斥力、反作用力、社会中的丑恶(见本书第九章)等等的重要作用,这是康德哲学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问题在于康德把矛盾和否定作为发展过程的总体,不是肯定它,而是否定它。他不能把作为总体进程的客观世界本身看作矛盾,从而不了解人的认识进程也必须通过这种矛盾运动来接近和反映客观世界。列宁《哲学笔记》摘录了黑格尔讲认识应当以自己的运动来解决矛盾这句话,批注说:“认识的进程使认识达到客观真理”。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四 四个“二律背反”的特殊性 p241

    总体、系统大于局部、事实之和,总体注重从历史(纵)和全面(横)来了解和认识,例如从过去、未来来把握现在,这就超出了可观察到的事实经验。这就是辩证法的方法区别于种种仅仅抓着或着眼于局部事实微末细节的所谓精密科学方法或实 主义经验论方法的地方。辩证法是总体把握的理性方法,实证主义是片面把握的知性方法,它只抽取了某种属性、方面、因素。同时也正因为辩证法着眼于总体,所以它就不会是预成论。在这里,因果不是线性的机械决定论,系统的复杂结构形成了多元和网状的因果,可能性的选择数字极大。而任一选择对整体系统和结构均将产生影响。所以不能把总体过程当成是机械决定论的必然,必须极大地注意偶然性、多样的可能性和选择性。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提纲

    53.“物自体”有三层含义,作为感性来源的含义是其唯物主义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于巴克莱。 54.“本体”一词的“消极含义”,“物自体。在认识论上的第二层含义。洛克、霍尔巴赫均有实体不可知的思想,这是旧唯物主义的重大缺陷。 55。所谓“先验对象”:必需肯定一个不能具体确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为认识在对象方面的前提条件。 56,“先验对象”与“先验自我”,两个遥相对应的X。 57.康德之后,唯心主义总是用“自我”吞并对象,意识吞并存在,或用“想象”来解决“物自体”问题。 58.恩格斯一再指出实践,工业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本书强调,认识如何可能应从人类如何可能来解答。 59.“物自体”作为理性理念:“本体”一词的“积极含义”,具有引导认识、统一经验的“范导”功能,这实际涉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问题。 60.由认识论到伦理学,康德的积极的“本体”不是认识,而是道德。“不能知之,只可思之”的对象不能由经验来认识,只可由信仰来保证。维特根斯坦。作为“本体”的人类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一 “物自体”作为感性的来源 p250

    康德的“物自体”虽然作为感性来源而存在,但其最著名的特征,却在它不可认识。正由于这个特征,才使康德得到“不可知论”者的称号。康德的“物自体”并不就是可认识的物质,而是物质后面(用个形象的说法)的不可知的“本体”。康德认为,物质指的是现象,是占有空间(广延)的外感官的对象,它虽不能归结为主观概念,但也不能等同于“物自体”。康德说 空间是“我们用来感知位于我们的内部自然界之外的物体形式,这些物体为我们所不知,但其现象我们称为物质” 。康德用的“物质”一词,不是指“物自体”而是指质料,即作为逻辑判断的材料和构成经验的要素。可见,不是物质,而是“不可知”,才是“物自体”的最本质的含义。正是从这个基本含义中,生发出许多唯心主义的规定。如列宁所指出:“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二 “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 再次防止直观越界 p252

    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是说,“物自体”虽存在,但属于超经验 的彼岸,为我们的认识所不能达到。因此,它的存在意味着认识的 一种界限,是认识不可逾越的标记,而这也就是所谓“本体”。“本 体”这个词,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着重指出,正是为 了给认识规定这个界限而使用的。这应是“本体”一词在认识论中 的首要含义。“本体”与“现象”相对立,人只限于认识现象,整个“批判哲学”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康德说:“要防止感性直观扩大 到物自体和限定感性知识的客观有效性,本性概念实所必需。这 种留存的事物而为感性知识所不能适应者,叫做 本体。” 康德 认为“本体”这个概念的作用,在于它指出感性经验所不能达到、不 能获得任何材料的“消极”界限。但是,知性使用这个概念不但限制 了感性,同时也限制了知性自身,即任何知性范畴、原理,如实体、而无所肯定的一层含义。这也是“物自体”基本的含义。因之,所谓“物自体”与现象界的区分,倒不是讲有两种东西,一可知一不可知,而毋宁是指同一对象,一就其可认识而言(现象界),另一就其不可认识的“自身”(物自体)而言。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p257

    康德自己最后便看到:为他所截然分开的感性与知性,也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根基,虽然他认为人类完全不可能探索和找到这个基础和根源。康德认为,双峰对峙的“先验对象”与“先验自我”,这两个不可知的X ,也可能还是同一个东西;尽管这同一个东西非人类所能掌握,是属于神——知性直观的范围(参看第十章)。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绪论》结尾时说:“人类知识有两个源泉,即感性与知性。它们大概来自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共同的根基。”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三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认识的共同根基在于实践。 四 “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 “物自体”虽不能认识,但也是可思考的对象,p268。范导与构造。 p270

    所谓“范导”是相对于“构造”而言,“构造”是知性作用于感性以构成知识;“范导”是理性指引知性,作为规范引导。康德这种区分“范畴”与“理念”、“构造原理”与“范导原理”,是“批判哲学”认识 范畴与构造原理是作用于感性论极其重要的基本思想。前者 理念与范导原理是指引规经验以构成知识的科学原理;后者范认识,本身并不能作用于感性经验以构成知识,它并不是科学的原理,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论的哲学原理。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p273 黑格尔对康德认识领域三层含义的批判,吞并物自体,认为其空洞抽象。 五 由认识论到伦理学 道德实体进入实践理性。 p275

    康德说:“……没有理性就没有知性的一贯运用,没有知性的 一贯运用,就没有经验真理的充足标准” 。感性的统一靠知性,知 性的统一靠理性,理性理念和先验理想(上帝)成了真理的最后标 准和认识的永恒趋向。这样,一切就统一于先验的理性。但是理 性理念作为“范导原理”,只有引导知性以寻求经验知识的最大限 度的统一性的“积极的”功能,还不能作用于感性经验界,从而,在 这个意义上,又可说仍保留了某些作为消极限定的含义。它虽然 已经十分逼近,但还不是康德心目中的积极的“本体”,还不是对“本体”的真正具有积极内容的规定。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p279。 p280-1

    也只有黑格尔用绝对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逻辑与历史的统 一,从而遭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彻底批判之后,康德提出的问 题才可能有真正的解答。认识与实践、科学与伦理,只有在具有客 观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没有不可知的“物自体”,也没有作为道德实体和理性理念而存在的“物自体只有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类主体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掌 握和人类主体的自由意志和自觉活动的统一(参看本书第九、十 章)。 可见,康德的“物自体”最终与社会伦理的根本问题连系在一起,而后者的本质、规律和前途是资产阶级哲学所不能解决的。西方现代哲学权威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 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仍然没有触及到。当然不再有其 他问题留下来,而这恰好就是解答。”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 务就在于给思想划定界限,指明什么是不可言说的。他认为,传统 哲学误用语言,把哲学也作为科学命题一样来谈论,成了无意义的“胡说”。但维特根斯坦并不反对形而上学,而是把它“放逐”到艺 术、宗教、诗歌等领域中去,认为它们所展示的是十分重要的“生 命”之谜,但这是不可言说的,不是科学认识的对象。维特根斯坦 这些观点从根本上讲,与休谟、康德无本质差别,差别的乃是维特 根斯坦的整个哲学直接由这里归宿为唯我论和神秘主义。他最终 强调的是“无为”:“让任何事物如它本来那样”。“对不能言说的东 西,就应当保持沉默。” 这个现代西方哲学大师倒是深刻地表达 了对社会规律和客观前途的典型态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提纲

    61.伦理学是康德哲学的另一面。康德反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幸福主义,认为把道德建筑在快乐,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 62.两种道德理论的对照表。康德认为恰恰是在与幸福,功利的对峙,冲突中显示出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条:“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条:“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条:“意志自律”。 66,自由(本体,理性、道德律令)与自然(现象界、经验,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尔批判康德伦理学的空洞(元社会历史内容)的形式主义。67.康德的伦理学是卢梭革命理论在德国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变成了道德律令。 68.康德强调善恶不同于福祸。 69.道德感情的特点,理性战胜自然性。康德伦理学抓住了道德伦理的超越个体存在的总体性质。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一 反对经验论幸福主义 英美康德学派。 p282

    关于康德哲学主要是认识论还是伦理学,是一直有争论的问题例如今天所谓大陆(指西欧大陆)本体论学派与在英美影响很大的以卡西尔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的分歧便如此。马丁说,“新康德主义将哲学的体系工作限制在认识论,并扩展此限制于康德哲学及其解释。本体论学派反对这种限制。它一般地反对哲学能在认识论中穷尽自己,特殊地反对康德哲学是如此。” 在英美,贝克等人也强调康德的伦理学。我认为,就康德个人主观说,伦理学显然高于认识论;但客观上,康德在认识论中提出的问题和包含的内容,比伦理学要更为广泛和丰富,与现代科学关系更密切。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p284-5 认识论和伦理学[图1、2] p287 道德原理中的实质的动机:[图3] 反对经验论的幸福观 p289

    法国唯物主义从感觉论出发,认为所谓善恶好坏,归根结底不过是以感觉为物质基础的快乐或痛苦。去苦求乐,乃人之“本性”,此亦即利益。人所以作恶,是由于恶、坏事对他有利。而所谓人,在这里指的就是具体现实的个人。所以伦理道德应该归结到个人利害上来。霍尔巴赫说,“人从本质上就是自己爱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设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所以,利益或对于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 ,而所谓道德并不是别的,只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利益而已。爱尔维修说,“利益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行为所下的判断,……把它们看成道德的或罪恶的……。”“如果爱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决没有美德。”在他们看来,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公共利益就是道德原则。法国唯物主义者要求人们抛开一切宗教、灵魂之类的虚构,以现实生活的利益为基点,建立起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严格因果关系的伦理科学。爱尔维修说:“应该象建立实验物理学一样建立伦理学。”他们企图以感官生理的感受性为基础,从苦乐、幸福、利益出发,建立起道德原则。这就是经验论幸福主义的道德理论。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p291 幸福主义与康德。[图4] 二 “普遍的立法形式” 是否符合普遍形式:自杀、谎话、享乐和袖手旁观,p297 [关于普遍形式,康德的几个例子很缺乏说服力]。与功利主义的对立观点。 p298

    功利主义者约翰 穆勒也说:“人的说话之可信不特是一切现在社会幸福之主要基础……,因此我们为眼前的利益而违犯这么一个绝世的利益并不是利益。” 即是说,为符合眼前利益而说谎之所以不道德,由于它不符合社会的最大的根本利益。这种功利主义亦即幸福论的道德观,当然与康德的观点是正相反对的。康德认为说谎不道德,是因为它如作为普遍自然律便自相矛盾,即允诺偿还而不偿还。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三 “人是目的” 与功利主义者关于野蛮人是否应该被征服的不同看法,p301。功利主义者认为其原因是进步的。 四 “意志自律” p306

    道德行为的经验事实只是证实着自由的实在性:即自由不只是与人无关的先验理性而已,而且它还实实在在体现、展示在日常大量的道德事实之中。正是在善的意志人们对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的行为中,展示了“自由”的无比尊严。所以,一方面,自由是绝对命令的根源和依据,是道德律令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道德律令又是自由体现出来的途径,自由离开了道德便永远不能被人感到。正因为此,自由才能对现象世界起着现实的原因作用,它是“一条完全不能归在感性世界的自然法则之列的法则而含有一种原因性” 。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五 “康德只谈善的意志” 六 善恶概念与道德感情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提纲

    70.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与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统一,只好把这种统一期之于天国的“至善”,上帝是“至善”的前提公设。 72.康德反对宗教仪式和迷信,坚持启蒙,认为道德不应以宗教为基础,应把宗教化为道德。 73.但他又把道德化为宗教,主张道德的神学、理性的宗教。 74.实际是:主观能动性的道德实践成了纯形式,具有一切现实客观内容的幸福被排斥在外,于是走向宗教作为归宿。 75.康德的法权、政治思想:认为法权是经验政治的先验原理,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独立是立国基础,反对“破坏法制”。 76.从洛克到卢梭+康德、黑格尔,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到总体主义、集权主义,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 77.康德的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历史理念”;非社会的社会性,人在斗争中发展,不依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合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认识什么?”(认识论)。“我应作什么?”(伦理学)。“我可期望什么?”(宗教观)之后,晚年添了一问:“人是什么?”它实际上是整个康德哲学的真正内涵。 79.康德的历史观与其形式主义道德论的矛盾。黑格尔与康德相反,将道德从属于历史。 80.再回到康德哲学中心的“物自体”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丰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词究竟是什么 81.伦理相对主义的肤浅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 82.资产阶级伦理学(从边沁、穆勒到元伦理学),第二国际的伦理社会主义与庸俗进化论携手同行。 83.“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主观主义意志主义思潮。恩格斯的巨大贡献。praxi与practice 84.社会是主体又是客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反对庸俗决定论和意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论不可分割。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一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与“至善” p324

    如上章指出,道德律令所以是绝对命令,在康德看来,不在于 人是理性存在,恰恰在于人是感性生物的存在,需要实践理性来约 束自然情欲。这是一方面。但追求幸福即满足自然情欲又是人的“本性”,照顾幸福也是人的一种义务,实践理性并不要求人 们抛弃 幸福。这是另一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和“解决”,构成了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辩证篇的主要内容。 在认识论,理论理性作为认识范畴不能超越经验,否则发生辩 证幻相,形成二律背反,但这种超越又是必不可免的趋向。在伦理 学,实践理性作为道德律令只能渗入经验,渗入经验也将造成二律 背反,因为经验与人的自然存在相联系;但道德律令进入经验又是 必不可免的,否则道德律令就对人没有意义,没有客观现实性。正 因为道德律令、实践理性必须在人身上落实,而人却是感性自然的 存在,于是就发生幸福与德行的二律背反。康德企图以“至善”来解决这个二律背反。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幸福不是伦理是宗教,p327。“至善”作为“共设”,上帝存在成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信仰。 二 宗教观点 康德是路德的完成者,反对不理性的教义,“三位一体”“基督复活”“末日审判”等p336。 p333

    鲍尔生曾说,“在某种意义上,康德是路德的完成者。” 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是用内心信仰代替外界教会。康德进一步,要求用纯粹的道德律令来替代基督教义。在康德那里,信仰上帝是建筑在道德意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道德律令建筑在信仰上帝的基础上。康德极力反对各种传统神学,提出只可能有“道德的神学”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反对无神论和泛神论,反对把上帝等同于自然因果规律支配的物质实体。 三 法权、政治观点 《道德形而上学》,法权理论与政治伦理学,普遍法,关于国家。 p342

    在这里,康德与霍布士、卢梭相同的是,认为原始人那种毫无限制而又彼此侵犯、扰乱不已的状态(霍布士)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各人放弃各自一定的自由,在法律下自愿联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卢梭) 。康德与霍布士、卢梭不同的是,他不是从个体之间的契约关系来看这种联合,不是从个体的利益来建立法律、政府与国家,而是认为人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从而把社会性变作一种先验的理念规定(详后)。康德认为,国家与法必须建立在这种先验的理性原理上,经验不能告诉人们什么是法权。法权的一般原理是“每个人意志的自由与其他人的自由共存” ,即如前所述,限制一定的自由以获得“完整”的自由。这虽然是人们自己自愿立法作出规定的,却并不是个人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而是一种先验的理性产物,是理性的实践理念。康德认为,公民立法政体赖以建立的原始契约,作为将私人意志连成一个公共意志,不必是 一个事实。它不能由历史证明。它只是一个无疑有实践现实性的理性理念 。所以卢梭模糊的“公共意志”,在康德这里便明确的不等于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指理性的意志。它的“普遍必然”也正来自这里,而不是来自经验,也不能还原于经验的幸福。幸福各有不同,自由、平等、独立却具有普遍性。康德指出,一个很少自由的国家,人们也可以幸福,可见自由不来自幸福,而有其自身的理性根源。康德这一观点后来为黑格尔所大力发挥,即认为国家并不建立在契约上,而是以理性为基础,是理念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黑格尔说,“生活在国家中,乃人之理性所规定”。“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体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这种把霍布士、洛克、卢梭的个体间的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学说改造成为超个体的先验理性论,也可以说,是由康德开其端的。它一方面比卢梭等人更具有历史主义精神,抛弃了把国家起源看作是个人契约产物的幼稚观点,注意到它乃是一种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另一方面,洛克等人的天赋人权的明朗的个体主义,又被代之以这种强调集权的晦涩的总体主义,从这里当然可以走向军国专制而为普鲁士王朝服务,黑格尔的法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样,这也正是把“自我意识”实体化(见本书第五章)的哲学体系的必然推论。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四 历史理念 《从世界公民角度看的普遍历史理念》。是道德成为可能。 p360-1

    与认识论相映对,康德哲学展现在伦理学方面,也还是没有失去其不可知论的基本特征。如康德自己所指出,道德律令不可认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但归结起来,这也就是说,认识与伦理两大方面的共同根源的“纯粹理性”的本质不可知,亦即纯粹理性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来的或如何可能的?为什么有纯粹理性?这是根本无法解答的。 前几章已陆续说明,康德哲学的实质是,先验的理性高高在 上,决定着人的认识和伦理。在认识论,先验的自我作为意识的形 式,在一切经验认识中,成为自然的立法者,使知识成为可能。在伦 理学,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 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先验自我本是一个不可知的 (物自 体),其实际根源仍在于那个纯粹理性。如前所述,它既不同于启蒙 主义的理性,也不同于旧的唯理派的理性,这种独特的纯粹理性是 康德在哲学中首先树立的旗帜;紧接着康德,黑格尔进一步用这种“理性”作为本体,吞并了一切,也推演出一切,它主宰、支配和认识 着一切,它本身就是一切。但是这个“理性”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却始终笼罩在唯心主义的浓烟密雾之中。它实际包含有规律、真理、本质、行为、思维、统一的力量、事物的基础……多方面的种种内容,它是主体,又是客体,夹杂着一大堆含混模糊的说明,时而突出这一种含义,时而突出另一种,显得十分神秘。远如叔本华曾指出康德的“理性”一词具有多种含义;近如布兰夏德在《理性与分析》一书中便列举理性一词的多种含义,说它“意味着许许多多东西”。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五 “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 六 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康德主义 [流派综述]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提纲

    85.《判断力批判》作为认识论.号伦理学的桥梁,是康德哲学的终结点:以人为中心。不同于法国唯物主义,也不同于黑格尔。 86.“反思判断力”与“自然合目的性”。康德的“人是什么。的真正答案在美学。 87,“美的分析”一,质:“非功利而生愉快”。乐,善、美三分,实际提出了人(伦理)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这是上一问的心理方面。 89.“美的分析”三,关系:“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学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态,“共通感”。指出审美根源在社会。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伦理的尊严。对崇高的欣赏要求更高的文化教养。 92.美与崇高、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审美领域由自然到伦理过渡中的两步。 93.“美的理想”、“审美理念”、“艺术天才”,讲酌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层现出道德伦理的无限,其特征是无法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 94.康德美学的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两种因素对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95.生命有机体的特点: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互为因果,具有自组织功能。机械论不能解释生命,必须有目的论原理。 96.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现代生物学中的还元论与反还元论。 97.康德认为,整个自然的最终目的是文化——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歧异:后者只是思辨的艺术史,撇开了人与自然的基本问题。 99.康德哲学中的神秘东西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人化”的伟大思想。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 101.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溶合。马克思主义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也不能等同于一般决定论。 102.人的超生物,陆存在与自由直观(认识),自由意志(伦理)、自由感受(审美)。 103.探究精神文明:文化心理结构和教育学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一 《判断力批判》 康德为鸿沟找到过渡的中介与桥梁。判断力是双重的。 p383

    康德解决自然与社会、认识与伦理、感性与理性的对峙,统一它们的最终办法,是要找出它们之间有一种过渡和实现这种过渡的桥梁。过渡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进程:由自然的人到道德的人。但它的具体中介或桥梁、媒接,在康德,却成了人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这就是所谓“判断力”。康德说,“判断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既不能象知性那样提供概念,也不能象理性那样提供理念。它只是在普遍与特殊之间寻求关系的一种心理功能。康德又分判断力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理性批判》里讲的“判断力”,即辨识某一特殊事物是否属于某一普遍规律的能力。在这里,普遍规律是既定的、现成的,问题在于它的具体应用于特殊事例,这叫“决定的判断力”。康德说,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只能锻炼而没法教授”,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博学多识,对抽象的普遍规律(这可以教)很能理解,但就是不能具体应用,不能具体分辨一个事情是否属于这个普遍规律,即不能下判断,就是缺乏这种决定的判断力。这种判 。另一种判断力只有通过实际活动和实际例证来加以训练培养断力叫“反思的判断力”。与前者相反,在这里,特殊是既定的,问题在于去寻找普遍。这就是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它不是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来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实、感受出发去寻觅普遍。这是反思判断力不同于决定判断力之所在,也正是审美不同于认识之所在②。这种能力更属天赋,连教育也难奏效。康德说,“判断力是双重的,或者是决定的,或者是反思的。前者由一般到特殊,后者由特殊到一般。后者只有主观的有效性,因为它所趋向的一般,只是经验的一般 仅仅是一逻辑的类比” 。康德认为,正是这种“反思的判断力”,能够把知性(理论理性即认识)与理性(实践理性即伦理)联合起来。它既略带知性的性质,也略带理性的性质,又不同于此二者。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四类判断。 p386

    康德把目的判断分成四类: 形式而主观的,如审美判断;形式而客观的,某些数学命题,如圆之于三角形; 实质而主观的,如人的种种目的; 实质而客观的,即自然目的。目的又分为外在与内在两种。外在目的是本身之外的东西,是相对的目的;内在目的就在自身,是所谓“绝对目的”,它自身既是因又是果,即因果处在一种反馈的有机联系中,它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样就构成了生物能不断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自我组织的有机体系统,即生命。艺术作品的结构也具有这种非机械的特点。康德所谓目的,主要是指内在目的,指“统一的系统”。因之,这四类目的判断中,作为衔接感性自然与理性自由的,只有第一类与第四类,即审美所表现的主观合目的性和自然界有机体表现的客观目的性。所以,《判断力批判》一书分为“审美的判断力”与“目的论的判断力”。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二 “美的分析” 审美的心理学层面,趣味判断。p388-9。质、量、关系、模态范畴考察审美。审美属于判断,审美和愉悦,审美需要普遍性,审美无利害。判断(无普遍性)、审美判断(主观普遍性)、逻辑判断(客观普遍性)p394. p398

    这就是说,它既是个体所有的(人的自然性),同时又是一种先验的理念(人的社会性),它要求在个体感性自然里展示出社会的理性的人。康德这种普遍人性论已经很不同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人性论,也不同于黑格尔倾向于抹煞个体和感性的精神人性论。它要求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在感性个体上的统一。这一点很重要。当然,归根到底,这也还是一种抽象的空泛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因为这种先验的一般的“社会性”、“共通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康德从哲学高度把审美根源归结为这种社会性,是比前人跨进了一大步。
    引自 第五章 至 第十章

    (见提纲) 三 “崇高的分析” 四 “美的理想”、“审美理念”与艺术 五 有机体组织 六 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 七 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 八 “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

    2013-04-13 14:31:49 3人喜欢 回应

Manchild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66条 )

古希腊名著精要
1
英国王室
1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1
Crimes of Art and Terror
1
哈钦斯的大学
1
维特根斯坦笔记
1
亚历山大·科耶夫
1
國學概論
1
胡适杂忆
2
游牧思想
1
一个古老的梦
1
实用主义
1
性别麻烦
2
杜威五大讲演
1
Pragmatism as Post-Postmodernism
1
异端的权利
1
自由及其背叛
1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1
Inherent Vice
1
Vineland
1
On Liberty
1
The Vineland Papers
1
Slow Learner: Early Stories
1
六十年代
1
《联邦党人文集》导读
1
Pynchon and History
1
规训与惩罚
1
偶然、反讽与团结
2
拍卖第四十九批
1
德国古典哲理法学
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5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1
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
4
瞧,这个人
1
美的历程
1
The Fire Next Time
1
Achieving Our Country
1
Blues for Mister Charlie
1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1
阿克瑟尔的城堡
1
摹仿论
2
悲剧的诞生
1
Flatland
1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s
1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1
Existentialism
1
Richard Rorty
1
The Deleted World
1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1
地下室手记
1
文学死了吗
1
影响的焦虑
2
中国文学理论
1
美国精神的封闭
1
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
1
论解构
1
Literary Theory
3
哲学寓言集
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
结尾的意义
2
怎样做理论
3
在黑暗中醒来
1
电影之死
1
John Searle
1
热奈特论文集
2
看见的世界
1
Must We Mean What We Say?
2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2
Stanley Cavell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n Focus)
1
理论之后
4
古今中西之争
2
电影经纬
1
老妇还乡
1
北欧文学大花园
3
易卜生与中国
1
丹麦当代戏剧选
3
人的境况
3
后理论
5
叙事的转向
1
The Greenblatt Reader
1
Film and Phenomenology
1
从文学到影片
1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2
影像当代中国
1
未完成的现代性
5
颤栗与不安
4
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
5
后现代状况
1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1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2
风雨岁月
2
追忆
1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
3
流行的代价
7
诚实做学问
1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
2
关键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