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基础 (1)

  • 第3页 绪论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

符号学原理 (5)

  • 第93页 附言
    受过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正规训练的巴特尔,首先是一位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专家,其次也是法国近代古典文学的研究者,最后更是法国民族文学思想的特殊爱好者(正是这一点使他不至于成为德国形而上学的俘虏:萨特和...
  • 第90页 附论
    巴尔特和萨特的文学实践立场虽然表面上相反,但两人都是资本主义拜金主义和等级权势制度的强烈批判者。萨特所批判的是社会制度本身并提出某种政治改良方案,巴尔特的批判针对着西方文化、文学和学术性权势制度及...
  • 第83页 附论
    罗兰· 巴尔特和保罗· 萨特两人可以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两大“文学理论思潮”形态:文学哲学和文学符号学。这两种相反的“文学认识论”,均相关于近现代以至当代的两大西方文学和美学潮流:存在主义的道德...
  • 第3页 总序
    如果说列夫· 托尔斯泰是19世纪“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我们不妨说罗兰· 巴尔特是20世纪“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请参阅附论《罗兰· 巴尔特:当代西方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
  • 第1页 总序
    罗兰· 巴尔特(1915-1980)是已故法兰西学院客座教授,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结构主义运动主要代表者之一,并被学界公认为法国文学符号学和法国新批评的创始人。 …… 作者故世后留下了5卷本全集约60...

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 (2)

  • 第59页 学然后知不足 范存忠
    克特里奇老师一上堂,随便指定几个人读几段戏文,读后总说读得不好,并说明为什么不好。接着就一些关键性问题(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几个字或一个字)着重发挥。举一个例子。在莎剧《奥赛罗》里,年过半百的黑人... (1回应)
  • 第58页 学然后知不足 范存忠
    当时哈佛大学在文学方面名家很多,各有建树。其中有的老师如白碧德教授(Irving Babbitt)讲授梭罗和浪漫主义,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听是非,辨善恶,议论风生,滔滔不绝,我在东南大学的老师张歆海先生就从...

公共关系 (1)

  • 第14页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历史
    公共关系现在被纳入了一个涵义更广泛的整体——传播。包罗一切研究和信息技术——广告性的或非盈利性的——传播都求助于原本属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本来是直觉的东西,现在变得实际、甚至更科学了。在商标形象...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2)

  • 第5页 导读:德勒兹的第三条道路
    德勒兹对“modulation、“diagramme”这样的专门的用词的运用,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基本义是“调节”,从而衍生了“调频、调幅”的意义,而到了塞尚那里,又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塞尚本人将他那种在小小的立方...
  • 第7页 导读:德勒兹的第三条道路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被附体者不一定接受强行进入体内的概念。事实上,培根本人并不认可德勒兹对他的一些分析。 瓦雷里在撰写了著名的《达·芬奇的方法》之后,曾让他的好友,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德加阅读。比他年长...
<前页 1 2 3 4 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