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特别要求人们能欣然接受和迅速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头脑中沸腾着创造智慧和革新思想的人。现代化机构和制度鼓励它的工作人员努力进取,讲求办事效率,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纪律。一个现代国家,要求它的全体公民关心和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
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所有的人达到丰裕富足的生活水平。然面,几乎没有一个人主张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收入为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和进步也标志着政治上的高度成熟。例如,表现出以国民精神为基础的社会稳定,秩序井然的国家行政管理,此外还包括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艺术的繁荣,交通工具的发展,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增多等。当然,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
我们已把这种改变解释为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转变,缺少了这种渗透于国民精神活动之中的转变,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时繁荣到何种程度,也不能说明这个国家能获得持久的进步,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经济学家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政治学家则以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来衡量现代性。以往的国家现代化研究中,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就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结果却事与愿违。经济刚刚起飞,便又沉重地跌落下来。我们并不怀疑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否认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决否定的,只是那种忽略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去关心和探讨他们的心理是否能与现代的经济发展节奏相吻合的研究观点。我们之所以在研究国家现代化时,把人的现代化考虑进去,正是因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引自第5页
2024-02-16 15:23:40
1人推荐
1人喜欢
回应
-
一个国家要强大起来,需要的是全体公民的别良和俯首听命呢,还是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如果国家的领导人为的是自已一家一姓或一个阶层永享权力,当然无疑是希望国民鸦雀无声地顺从领导者的意志。而当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向世界宣布,它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的,是使它的全体国民得到幸福康乐的生活。它已主调动各种手段,来鼓励它的每个国民投身到改变国家落后命运的现代化运动中去。个人现代性对此正提供了最根本的途径。
无论从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来判断,还是以主观的心理态度来评判,个人在获得现代性后,必定会变成活跃的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公民。日益增长的现代性是与积极参加选举,加入各种社会民众组织,参加群众活动,对政治消息产生兴趣,关注国内国际各种重要事态的发展,积极影响国家和地区事务及政策制定等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正象许多研究表明的,越现代的个人越渴望改变现状,越能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验,因而也就越少宿命色彩,越少畏惧权威和接受传统。我们对阿根廷和智利两国的政治倾向调查的结果说明,越现代的人越“激进”,他们赞同他们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来一场迅疾深刻的转变。因为政治和经济的改变一般说来是缓慢的,而且政治体制所做的反应常常是迟钝的,看来具有渴求改变倾向的现代人似乎比传统人对国家和政府来说更不利于治理,他们似乎也对国家和政府具有更大的挑成性和危险性。大概这个原则确实可应用于传统社会,那里的政府和王权朝思暮想怎样使现有的秩序永久化和把权力保存在自己手中。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渴望推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政府,正在制定和贯彻加快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它的全体国民同心协力实现这种社会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政府构成障碍和危险的不是具有改革倾向的现代人,而恰恰是那些固守传统、对社会改革采取敌视和抗拒态度的人。引自第61页
-
在六个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研究的结果,使我们确信,无论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多么不同,来自这些不同文化的人,一旦置身于现代化的工业和其它现代环境中,会基本上顺应这种环境,经历人格上的改变,产生出具有某些“共同性”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活动方式,成为现代的个人。进一步说,文化背景相异的人来到相同的工作环境中生活,人格的内容也逐渐地变得相似起来。我们发现,个人综合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即使在不同的国家里基本上仍是相同的,这就使我们的研究可以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现代性”内容和产生它的条件,环境,而不须在“现代化”的名词后(前)面再附上某某国家的标签。引自第93页
-
现代化在工内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工厂给予工人有意义地控制他们工作的程度如何。当工人们能同管理人员谈判,在安排工作上有较多自主权且较为合意,能控制某些对有效率的管理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时,他们的个人效能感就会增强,他们同工作的关系就会加深。这些情况就会让人们更愿意接受工厂要教给他们的东西。
我们认为这些研究都是值得注意的。我们自己也发展出一种测量工厂综合现代性的方法,除了测试工厂的规模、福利、生产技术水平、动力、人际关系和管理合理性等,还附加测验了管理人员的态度,如他们设计的生产流程在进行改变之前,是否认为通知工人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工人的自发精神有多大价值,对工人的感觉和反应该给予多少注意等等。同时,还评价估定“工作人员的素质”。根据政府或公司的统计,我们制定了一种综合测量表,这些统计给我们提供了每家工厂中工人们的年龄、教育、平均技术水平及其它特征的资料,我们在评定工人控制生产工作程度时使用的量表,是把每家工厂的组织管理特征都考虑进去。
引自第137页
2024-02-27 14:20:00
1人推荐
回应
-
经过对大量的资料和测验结果反复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来自某些国家的人确实比来自另一些国家的人的个人现代性要高。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阿根廷公民,居然同共个受过八年教育的孟加拉国公民具有同样高的现代性分数,即使这些人都显然处在同样的某些决定现代性的条件下,情况也还是这样。我们曾主张,综合现代性不是某种文化的特产,我们也曾证明了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在现代化环境中形成综合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我们确为发现这样的结果而感到高兴,因为在整个研究计划的开始,我们就立足于这样一种理论,就是个人在社会结构中而不是在特殊的文化中的地位和状态,才是他心理现代性的决定因素。我们说现代性不是某个国家和文化的特产,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个人现代性在西方国家更为普遍,象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它的“西方化”确是远远大于孟加拉国,但它的西方化的真正内容不是西方的文化特征和传统,而是目前正统治着西方大多数先进国家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经济制度。诚然,产业革命发生在西方,也最先普及于西方,而工业革命所代表的那种生产方式并不就是西方文化或西方生产方式,它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不过西方较早地进入了这个阶段,人们便总以为那是西方独享的东西了。但阿根廷的“西方化”给予人们的启示是,正是这些所有权似乎是属于西方的现代机构在阿根廷较多地存在着,给了阿根廷国民较大的现代化影响,产生出比孟加拉国那样的还大部分处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的人民更大的现代性。引自第171页
2024-02-27 14:29:36
1人推荐
回应
-
即使现代人的性质确实在欧洲和美国表现得比较普遍,但也不能说这些性质就是西方文化中一种明确的因素。我们已经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个人现代性会因受教育的增多,在现代的经济组织中工作和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而发展,鉴于促成个人现代性的现代化机构组织在欧洲和北美洲较为普遍,因而,在这两大洲,有资格被称为现代的人们便会较多,但必须明确,这些人的现代化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欧洲或北美的民族文化,而是因为他们接触了和置身于促成现代化的机构和制度。如这种促成现代化的机构和制度在东方的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话,也一样可以造成同样的现代性。在这方面,了解约瑟夫·卡尔(Joseph kahl)曾使用一种同我们的综合现代性量表很近似的个人现代性量表,是非常重要的。卡尔用它进行配比研究时,发现巴西、墨西哥和美国人在现代性分数上并没有重要的差异。
我们发现,地方现代性量表上的分数,也受同样制约着一般综合现代性量表上分数的社会力量的影响,象学校教育、工厂工作、与大众传播工具接触等。在印度标准的综合现代性量表上,这些社会力量也导致高分数。这一发现,连同我们在研究六个国家里相同因素结合显示现代性特征的事实,使我们相信,综合现代性量表不是一个带有明显欧洲文化格印的综合体。相反,我们相信它有一个更高的序列,指明一种更普遍的人类特性。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是泛文化的,从关系上看,它是超越国家的。没有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能够宣称现代性综合特征是属于它自己的财产。不管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何,在其中都可以见到现代人。引自第248页
-
在我们的研究中,现代人的性格有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1.他乐于接受新的经验,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与行动方式,并能够顺应和接受社会的改革。他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2.他见多识广,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和活动的公民。
3.他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相信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控制能力。
4.他不受传统思想和习俗的束缚,特别在决定个人事务时,高度独立和自主。
现代人的乐于接受新经验和新观念,表现在他对技术革新的兴趣和探索,对各种不同见解和学术观点的理解,对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变化的适应上,也表现在乐于与不同的人交往,允许妇女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和扩大她们的职业范围等方面。
现代人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和见多识广的公民,他积极参加国家的、国际的和地方的公共事务,参加各种组织和团体,使自己随时了解国内国际大事和形势,投票选举地区和国家领导成员,或自己在政治活动中担任某种角色。他不承认权威和地位显赫的人应当摆弄国家和入人民的命运与未来,他也否认公民在国家和地区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只是服从或是无足轻重的。
现代人的效能感反映在他相信无论是个入或与他人合作,他或他们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影响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他积极致力于改善自己和家庭的境况,拒绝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采取被动,顺从和屈服的宿命论观点。引自第259页
-
心理的障得和精神的因素,在许多力图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确实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阻得。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别的地方引进和建立起来作为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一科学技术,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制度也能相当容易地模仿先进国家的,某些不发达域半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也甚至经常模仿高度发达国家的政党制度、赋税制度和投票选举法。移植先进国家行之卓有成效的工厂经营管理方法和类型,政府机构管理的形式,高等教育制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大学的课程设置等,而这些移植的制度和形式在新的环境中究竟有多少能扎下根来,并结出果实,虽不能确切地知道,但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做过广泛深入研究人,会从现实经验中举出许多实例来证明这种移植的失败。这些在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是随处可见的。
对于这种情况的解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基本的调子,说那些国家的“人还没做好接受这些先进制度和技术的准备”。一个人细细体会这个概括时,就会很快领悟到,失败和歪曲正是因为那些完美的管理制度,那些有效的组织形式,那些物质技术资源,那些维修手册和设计图表,那些伴随移植这些制度而来的指导纲领,都没有一种正在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的持久地支持,没有一种能作为这些制度基础的广泛的现代民族文化心理,去赋予这些空洞的形式以富于生命力的内容。
总之,那些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功和发挥效益,依赖于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品质,现代化机构需要的人能够有很高的效率,对共同工作的人表现出互相信任,能将小团体或地方性团体的利益置于较大组织的利益之下,愿意听取和采纳下属工作人员的意见,能自觉地并不需要严密监督地执行工作任务,对下级和同事表示同情和关怀,这些品质同有效地管理一个复杂的现代化机构所需要的其它许多个人品质,在任何社会中,总是具备得越多越好。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具备这些必须性质的人确实很少。这样使引进的先进制度归于失败的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某些情况下,一小部分具备这些有效管理现代机构所需性质的人,不是没有 被发现,就是在社会上没有资历,使他们无法肩负起他们本来会干得最有成效的职责。引自第277页
-
正象社会制度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必须加以研究一样,个人现代性对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应当成为研究的对象。我们曾指出个人朝现代的改变是生活在能促成现代化社会环境中的结果,但我们也反复强调,个人的现代化应当是走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前面,全体国民个人现代性的获得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普遍风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使整个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那种革命,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性格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政治革命的情况下,象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古巴的革命,依赖的显然并不是新的人格类型的传播。即使是在渐进的社会转变象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陆续工业化申,似乎很明显,制度的变化也并不需要等待个人的转变。我们没有否定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问题在于人的转变,并不是社会改革的附属产品或结果,他们本身参与到社会改革中,在这个过程申,同环境和制度相互作用着共同产生了社会改变,而且,在大的急促的社会改变后,还特别需要有入们的心理和态度的长久支持来现固社会的改变。
已获得个人心理上的现代性的人,尤其在不发达的国家,这种现代性还没有成为居支配地位的人格特征,他们显然扮演了国家改革所需要的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比传统的人能更快地采用技术革新建议并推行它们,他们也更东于用科学的方法和使用机器农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耕作方法,他们尽量让孩子多受教有,并鼓励他们选择更带有现代技术的职业,他们无论在工厂和机关,都表现出工作更有效率,更富于计刘性和创造性,他们不是听天由命地由自然灾害摆弄,采取宿命论的态度对待贫困和落后,而是相信科学、知识和人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去政变落后的现状。
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它的社会改革步伐就会越来越快,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去时,现代的态度、舆论、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推动力,这对于国家发展的任何计划的全面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引自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