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の大叔🌈对《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的笔记(12)
熊猫の大叔🌈
读过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
士族时代
贵族、士族、庶族,是地主阶级的三个阶层。 问题是,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代表中华帝国的三个历史阶段。 不同于罗马帝国从城邦起家,中华帝国系由邦国演变而来。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却是既无领地也不世袭的官僚。所以,邦国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这是第一点。 第二,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最适合帝国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为庶族地主既无高贵血统,又无显赫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权,反倒更能保证帝国的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 最接近邦国时代的则是贵族地主,因为从贵族领主到贵族地主,原本只有一步之遥。所以,邦国变成帝国,贵族领主就会变成贵族地主;而统治阶级最终由贵族地主转变为庶族地主,则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转变需要过程,承前启后的则是士族。士族看重门第像贵族,读书做官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所以,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和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时代,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是士族地主的时代。 袁绍代表的,就是这个趋势。 引自 揭幕人 -
官渡之战的新秩序
这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实际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同凡响的军阀,他们对战后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绍当然要走士族路线,恢复代表士族利益的旧秩序,这是他们那个阶级赋予他的使命。 曹操却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至少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须有所更新。他在战后颁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张抑制兼并,以法治国,唯才是举,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就是证明。 曹发之别,即在于此。 换句话说,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所以,曹操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破坏秩序和扰乱天下的董卓,却又会在董卓之后分道扬镳,甚至决一死战。 因此,官渡之战不仅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更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在社会地位上,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是儒家与法家之争。这里面没有调和的余地。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 引自 官渡之战 -
关羽的问题
刘备却欲哭无泪。他痛失荆州,还痛失关羽。关羽不但是他的兄弟,更是他的爱将和臂膀。刘备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如果需要兵分两路,每次都是关羽独当一面。他派关羽总督荆州,似乎不能说是用人不当。 但,关羽的性格有问题。 刘备进攻成都那年,马超前来投奔。关羽便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可以跟谁相提并论。诸葛亮答:马孟起(马超)堪称“一世之杰”,可以跟张益德(张飞)并驾齐驱。不过,美髯公(关羽)才是“绝伦逸群”呀! 关羽见信,竟不无得意地递给客人一一传看。这就太像孩子,还是被惯坏的,既任性又天真。由于任性,所以发动了襄樊战争;由于天真,所以被吕蒙和陆逊欺骗;由于既任性又天真,所以在处理敌、我、友关系时犯了一系列错误,最后把自己送上绝路。 是的,关羽不懂政治,不知道在多边政治关系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他也不懂公共关系。孙权提出结为亲家,不同意也就罢了,又何必辱骂来使?他还不会善待部下。江陵和公安的守将投降,原因之一就是怨恨和畏惧关羽,干脆一降了之。 因此,让关羽镇守荆州,在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同时对付曹操和孙权两个枭雄,其实是不合适的。 可惜一俊遮百丑。关羽的英勇善战和屡建战功,尤其是他在樊城大破曹军,威震天下,差一点就逼得曹操迁都,更使他成为战神般的人物。“战神”是不容怀疑的,也是不能批评的,只能由着他走向深渊。 不过,关羽败得如此之快,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连曹操和孙权也不曾料到。这也是刘备他们为什么听任关羽孤军奋战,却迟迟不去救援的原因。当然,刘备也想不到孙权和曹操已经暗中勾结,吕蒙和陆逊竟然会两路出兵偷袭南郡,而且迅雷不及掩耳。 引自 走麦城 -
攘外安内的北伐
问题是,蜀汉虽然弱小,却非危在旦夕。曹魏方面既不曾主动进攻,东吴方面的盟好也已修复,南中各郡更在两年前基本平定,至少相安无事。那么,北伐之前的蜀汉政权,怎么会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如非外患,必因内忧。 内优是毋庸置疑的。荆州、东州和益州三大势力的三重矛盾,是根本利益的长期冲突,绝无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消除,哪怕诸葛亮人品再好,能力再强。 事实上,蜀汉之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益州集团兴风作浪,开门揖盗。问题在于,这个内忧目前还只是隐忧,不能明说也不敢明说,《出师表》只能话里有话。 大政方针则确定无疑,那就是不断地北伐曹魏,让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外战防内战。因为无论是转移注意力,还是加强凝聚力,战争都是最好的手段。如果还要整治或镇压反对派,更是便当得多。 这是另一种以攻为守,也是一箭双雕。 没错,小国更要图强,安内必先囊外。 不过,以攻为守也好,以外防内也罢,既是妙棋也是险棋,关键在于分寸。仗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敌人倾巢而出,内鬼开门而应,岂非自取灭亡? 这对诸葛亮的智慧是一个考验。 诸葛亮却稳如泰山,他甚至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位刘备最赏识的将领提出,由他率领五千精兵顺子午谷直捣长安,诸葛亮则亲率大军走斜谷挺进陈仓。长安拿下,两军会合,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 这当然堪称奇谋,只可惜变数太大。远道袭人,事机难测。故干里用兵,必须慎之又慎。更重要的是,北伐曹魏只是手段,保住蜀汉才是目的。 也就是说,“兴复汉室”的旗帜必须高举,“汉贼不两立”的原则必须坚持,北代也必须不断推进,却又绝不能再来一次关羽失荆州、刘备败猇亭。 引自 诸葛亮执政 -
灭亡前夕的蜀汉
刘禅投降前几年,出使归来的薛翅(读如许)就对吴帝孙休断言蜀国必亡。后来曹魏出兵时,一个名叫张梯的吴人也作出了相同的预测。他们给出的理由也一样:当局穷兵黩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堂没有正义的声音,田野不见健康的脸色。这样的国家,岂有不亡之理? 一这是有数据支持的。刘禅投降时,蜀国共有家庭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人,然而军队却有十万,官吏则有四万。也就是说,九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七户就要供奉一个官吏,蜀国人民实在负担不起! 当然,由于诸葛亮克己奉公以身作则,蜀汉官员总体上比较廉洁,可惜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吃饱肚子。与孔明先生一起勒紧裤带,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益州的士族和豪强就更是咬牙切齿。因为诸葛亮要筹集军费,又不肯加重小民负担,还要做到公平公正,结果自然是这些人出钱出力最多,岂能不怨恨? 何况他们还只有奉献没有回报。刘备信任重用的基本上没有益州人,诸葛亮执政后虽力图处以公心,却不可能根本改变既定的组织路线。“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的原则,也是诸葛亮坚持的。 益州集团只可能被边缘化。 义务与权利是对等的。如果贡献最大而利益最小,益州人又凭什么要与蜀汉政权同生死共患难? 以法治蜀也有问题。因为益州的士族和豪强并没有立法权,许多法律反倒是专门用来对付和整治他们的。何况蜀汉的执法也未必都公平。诸葛亮尚且冤杀了益州豪族常房诸子,又如何保证其他人不滥用职权? 总之,益州士族在政治上受排挤,经济上受盘剥,法律上受制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盼望曹魏的大军早一点南下来“解放”他们。 利益,决定了益州士族的整体取向。 引自 蜀汉之亡 -
骨肉相残的权力交接
孙权的治国水平也比不上诸葛亮。在他生前,儿子们就为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国家差一点分裂。结果是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赐死,还连累一大批重臣被贬被抓被杀被痛打,丞相陆逊则活活气死在病床上。” 至于孙权死后,更是一塌糊涂。第二任皇帝孙亮是孙权的第七个儿子,继位时只有十岁,十六岁就被权臣赶下了台,后来又被第三任皇帝逼死或者毒杀。 第三任皇帝孙休,是第二任皇帝孙亮的哥哥。此人倒是正常死亡,却只有三十岁。而且,他谋杀弟弟孙亮一事也遭了报应,自己的皇后和儿子被第四任皇帝所杀。 这个第四任皇帝,就是亡国之君孙皓。 孙皓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和则是孙休的哥哥。也就是说,孙皓杀的,是自己的婶娘和堂弟。此外,他还杀了孙权的第五个儿子、自己的叔叔孙奋。至于孙皓的父亲孙和,则被孙坚的弟弟孙静的曾孙孙峻所杀。 这就是东吴政权:父亲杀儿子(孙权杀孙霸),哥哥杀弟弟(孙休杀孙亮),侄儿杀叔叔(孙皓杀孙奋),宗室杀皇族(孙峻杀孙和),不折不扣的骨肉相残。 引自 东吴之路 -
曹操的失败
曹还则想通了一个问题:士族与曹家作对,究竟是为了大汉江山还是为了做宫特权?曹丕认为是后者。于是他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并下令实施。没过多久,他就在中原士族的推波助澜和拥戴之下当了皇帝。 这是曹丕的胜利,也是曹操的失败;是曹丕的喜剧,也是曹操的悲剧。作为一个“非士族”的“法家寒族之政权”一旦改变性质,曹魏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所以,曹丕的魏朝已不是曹操的魏国。曹丕成功代汉之日,也就是曹魏行将灭亡之时。以司马家族为首的士族集团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不过是为士族阶级的政权再次加冕。这就是曹魏的道路,也是它灭亡的根本原因。 引自 殊途同归 -
非士族政权的结局
事实上诸葛亮和曹操都是法家,他们要建设的也都是高效廉洁的政府、公正清明的社会。但,公正就不能偏袒士族,高效就不能只看出身,廉洁就不能容忍贪腐,清明就不能允许霸道。所有这些,都跟士族地主阶级“垄断仕途,控制舆论,成为豪强”的三大特征格格不人,他们怎么会拥护?更重要的是,以曹魏之强大,尚且不得不放弃努力;以蜀汉之弱小,又怎么抗争得了? 不非。所以,蜀汉必定先亡。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荀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这就是“三国纪”。 引自 殊途同归 -
中国梦
没错,周瑜是主张防范刘备,但那是在赤壁之战后,怎么会在战前一再陷害诸葛亮?同样,诸葛亮也并非奸诈小人,又怎么会幸灾乐祸地说“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品位和格调,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难怪胡适先生要斥之为“陋儒”。 世间有此陋儒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国人不以为非反倒推崇备至;书中有此破绽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国人并无质疑反而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 为了圆梦。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直有梦的。第一个叫“大同梦”,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第二个叫“小康梦”,也就是回到邦国时代。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就开始做“治世梦”。这是帝国时代的“中国梦”。 治世梦也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希望有一个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这就是“圣君梦”。其次是希望各级官员清正廉洁,这就是“清官梦”。如果圣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则希望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侠客梦”。 圣君,清官,侠客,是中国人的千年梦。 这三个梦,罗贯中都帮我们圆了。圣君就是刘备,清官就是诸葛亮,侠客或侠士就是关羽和张飞。三个梦三个代表,都在刘备集团,尊刘贬曹岂能不大得人心? 至于历史的真相,则无人关注。 事实上,《三国演义》创造的文学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原本来自民间,之后又在民闻广泛流传,变本加厉。两股力量的齐心协力,使这段历史与它的本来面目渐行渐远。 这并不奇怪。毕竟,治世是万众之向往,忠义乃核心之价值。作为农业民族,或者说,作为非商业民族,我们没有契约精神,没有法治观念,没有公民意识。结果,就只有君臣父子、纲常伦理和江湖义气。 忠义作为核心价值,也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着美好的愿景和良善的动机:忠用来规范自己,义用来规范别人。我忠诚,你仗义,秩序便得以维持,关系便得以维系,天下便得以太平。 这是一个“桃园梦”。 然而忠义作为核心价值,却又十分可疑。实际上,它的内部充满矛盾和悖谬。比方说,清官要尽忠,侠客要仗义,圣君呢?忠也好,义也罢,用在他身上都不合适。 如此说来,皇帝岂非就该不忠不义? 引自 千年一梦 -
孔明梦:虚君实相的责任政府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大权独揽,不肯还政于君? 也许,他是要政改。 或者说,他要兴复的其实是理想中的西汉。 西汉初年国家制度中隐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区分宫廷与朝廷、皇权与相权、宫中与府中。皇帝是国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国家统一的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脑,带领官员具体管理国家,并负政治上一切实际之责任。 这种制度,就叫“虚君实相”。 虚君实相,好吗? 不算最好,但也不坏。因为按照这种制度,皇帝授权而不负责,宰相负责而无主权。一旦国家有事,并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权人的名义责问实际负责的宰相,后者也就有可能成为“责任内阁”或“可以问责之政府”。 诸葛亮主政时的蜀汉就是这样。《出师表》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就是既有授权又有问责,其实比皇帝亲政更好。 但,这里面问题很多。首先,如何保证拥有实权的宰相不会趁机政变,变成既篡位又亲政的新皇帝?诸葛亮的办法是用自己的人格做担保,可借道德的担保从来就是靠不住的。诸葛亮本人不是王莽,不等于别的什么人不是曹不。 其次,在既无宪法又无国会的情况下,我们也不知道那拥有实权又永不政变的宰相如何产生。刘备当然运气很好,刘禅就不敢赌这一把。蒋豌去世后,他干脆“自摄国事”,结果成为亡国之君,只能到洛阳去装疯卖傻。 诸葛亮的政改终于失败,如果他确有此意的话。如果。 政改失败的诸葛亮只能去做道德楷模,甚至吕洞宾的师兄。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唏嘘不已,对他的“三顾乃见”羡慕有加,甚至让他穿上八卦衣,摇着鹅毛扇,从袖子里掏出锦囊妙计,并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 虚君实相,以法治国,无人提及。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想都别想。 也许这就是历史。历史并非总是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也总是不如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影响深远,而庸众们的偶像则是不容批评和讨论的。 引自 再说诸葛亮
熊猫の大叔🌈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929条 )
- 民主是可能的吗?
- 9
-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 1
- 怎样解题
- 1
- 法国大革命
- 3
- 英格兰文学
- 3
- 李光耀观天下
- 9
- 资本主义
- 2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28
- 基督教神学
- 2
- 哲学的思与惑
- 4
- 德国文学
- 3
- 选择理论
- 1
- 文学理论入门
- 8
-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 18
- 传统十论(增订版)
- 34
- 浪漫主义
- 2
- 美国政党与选举
- 1
-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
- 4
- 悲喜同源
- 4
- 历史的局外人
- 10
- 我执
- 8
- 卢梭
- 3
- 卡夫卡是谁
- 2
- 托克维尔
- 12
- 共同的底线
- 68
-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 3
- 电影音乐
- 2
-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
- 2
- 尼采
- 3
- 时装
- 1
-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 15
- 失败者的春秋
- 6
- 德里达
- 9
- 科幻作品
- 1
- 匏瓜
- 4
- 纪录片
- 2
- 罗马共和国
- 11
- 战国歧途
- 12
- 法哲学
- 4
- 法律
- 8
- 命运和选择
- 13
- 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
- 7
-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 5
- 美国最高法院
- 4
- 领导力
- 8
- 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 2
-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 6
-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 5
- 马基雅维里
- 7
- 图画通识丛书:乔姆斯基
- 2
- 科学哲学
- 3
- 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
- 3
- 旧物录
- 2
- 俄罗斯文学
- 2
- 休谟
- 6
- 独裁者手册
- 42
- 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 5
- 洛克
- 4
- 时间的色彩
- 11
-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 9
- 全球经济史
- 4
- 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
- 6
- 民主
- 17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2
- 帝国的失败
- 11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6
-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 9
- 分子
- 2
- 树犹如此
- 15
-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 8
- 克尔凯郭尔
- 4
- 专家之死
- 7
- 人性悖论
- 4
-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 12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10
- 醉文明
- 3
- 手机废人
- 5
-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 6
- 女性主义
- 7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 2
- 历史的巨镜
- 11
- 灿烂千阳
- 1
- 克拉拉与太阳
- 1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1
- 叔本华
- 5
- 孕育无印良品的“思考”与“话语”
- 3
-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 7
-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 8
- 哈贝马斯
- 2
-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 4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 30
- 设计,无处不在
- 2
-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 6
- 社会学的意识
- 6
- 佛学概论
- 1
- 金赛性学报告
- 7
- 听听那冷雨
- 4
- 抵达
- 39
- 絲綢之路
- 1
- 唯有书籍
- 4
- 戏剧
- 2
- 古典文学
- 3
- 革命年代
- 20
- 笛卡尔
- 3
- 革命时期的爱情
- 2
- 夜行记
- 1
- 罗素
- 3
- 涅朵奇卡
- 3
- 猫鱼
- 6
-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
- 9
- 医学伦理
- 3
- 无神论
- 6
- 天生就会跑
- 5
-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
- 6
- 谁是德古拉
- 2
- 组织社会学十讲
- 27
- 世界七大奇迹
- 1
- 万有感官
- 1
- 正义的可能
- 31
- 毛奇家族
- 1
- 世界新奇迹
- 4
- 犬儒主义
- 9
- 恶之花
- 1
- 良知对抗暴力
- 19
- 亲历纳粹
- 3
- 时间
- 8
- 中国文化通识
- 12
- 丘吉尔的原子弹
- 2
- 红拂夜奔
- 4
-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
- 14
- 万寿寺
- 1
- 黑铁时代
- 6
- 深解地球
- 3
- 寻找无双
- 2
- 家的起源
- 2
- 寻觅意义
- 10
- 智能简史
- 10
- 白银时代
- 4
- 自愈之路
- 1
- 性学入门
- 20
- 书的大历史
- 2
- 坐一望三
- 4
- 梦里花落知多少
- 3
- 天堂蒜薹之歌
- 3
- 陈炯明
- 21
- 极度深寒
- 2
- 偶人
- 1
- 好奇年代
- 2
- 不生不熟
- 4
- 离开荒野
- 6
- 微生物改变命运
- 4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 31
- 侏儒警语
- 3
- 书店时光
- 3
- 包刚升政治学讲义
- 22
- 细菌
- 1
- 杀人执照
- 3
- 李银河谈亲密关系
- 2
- 天人五衰
- 1
- 奔马
- 1
- 金钱的智慧
- 3
- 饭局的起源
- 1
- 过敏大流行
- 2
-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 24
- 蜂房
- 2
- 告别伊甸园
- 4
- 乌合之众
- 9
- 黄与蓝的交响
- 19
- 筷子
- 1
- 来自中国的礼物
- 2
- 伦敦的崛起
- 3
- 改变世界的七种花
- 2
- 棉花帝国
- 6
- 音乐如何可能?
- 3
- 释放自己 便生欢喜;王维传
- 2
- 牛顿与伪币制造者
- 3
- 瓷之色
- 3
- 绿色宝藏
- 1
- 人的现代化
- 9
- 心外传奇
- 4
- 四十一炮
- 2
- 阿勒泰的角落
- 3
- 红高粱家族
- 2
- 白居易传
- 3
- 度量世界
- 3
- 易中天中华史第六卷:百家争鸣
- 18
- 神话与日本人的心灵
- 2
- 当世界又老又穷
- 5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 6
-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 5
- 重要的“性”
- 2
-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 3
- 象牙维京人
- 1
- 民间传说与日本人的心灵
- 1
- 丰乳肥臀
- 4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 7
- 南极洲
- 7
- 在中国发现历史
- 8
- 哲学100问:后现代的刺
- 29
- 福柯的界线
- 36
- 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
- 8
- 讀書與做人
- 1
- 蛙
- 4
- 人生有何意义
- 7
- 送你一颗子弹
- 4
- 台北人
- 2
- 禁色
- 2
- 务虚笔记
- 13
- 吃的大冒险
- 1
- 纸影寻踪
- 16
- 何为良好生活
- 26
- 自由与权力
- 23
- 晓寺
- 1
- 新纲常(增订版)
- 26
- 贵族
- 5
- 论人权
- 12
- 哲学100问:人,诗意地栖居
- 55
- 巴黎浪漫吗?
- 5
- 共病时代
- 10
- 陈独秀全传
- 54
- 艺术侦探
- 1
- 阿波罗之杯
- 2
-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 6
- 长刀之夜
- 2
- 通向世界尽头
- 13
- 黑丝路
- 4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13
- 爱的饥渴
- 3
- 江村经济
- 4
- 笑的科学
- 2
- 脂肪
- 1
- 告别夹边沟
- 17
- 一念之差
- 2
-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
- 37
- 知识分子与社会
- 18
- 碳时代
- 3
- 仲夏之死
- 1
- 大气
- 5
- 价值的理由
- 18
- 萨德侯爵夫人
- 1
- 哲学100问: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 42
- 无人读过的书
- 2
- 假面的告白
- 4
- 女人的起源
- 2
- 论证的艺术(原书第3版)
- 19
- 欲望之石
- 11
- 潮骚
- 2
- 百年孤独
- 5
- 拉丁文帝国
- 4
- 金阁寺
- 7
- 致命药瘾
- 5
- 带一本书去巴黎
- 22
- 欧洲王室另类史
- 4
- 我的阿勒泰
- 11
-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 37
- 囚徒、情人与间谍
- 2
- 水果猎人
- 2
- 我书架上的神明续编
- 12
- 失明症漫记
- 7
- 逻辑学
- 4
- 树荫的温柔
- 1
- 城市的故事
- 9
- 黑色盛宴
- 5
- 杀死一只知更鸟
- 11
- 哈希的故事
- 3
- 卡路里与束身衣
- 4
- 奇妙的尘埃
- 6
- 正常的另一面
- 12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13
- 被牺牲的“局部”
- 30
- 莎士比亚
- 3
- 猿形毕露
- 36
- 臥房裡的哲學
- 5
- 疯狂实验史 II
- 7
- 论爱欲
- 25
- 违童之愿
- 6
-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 26
- 翦商
- 17
- 晓松奇谈·世界卷
- 12
- 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 11
- 地理学与生活
- 3
- 死亡晚餐派对
- 5
- 特权(新知文库)
- 6
- 生死疲劳
- 11
- 人论三题
- 35
- 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
- 14
- 万事大“急”
- 3
- 环境伦理学
- 11
- 康德
- 44
- 菜单中的秘密
- 8
- 康德
- 2
- 人体简史
- 25
- 烟火撩人
- 6
- 野火集
- 47
- 穆斯林发现欧洲
- 6
- 福柯
- 14
- 性的问题
- 26
- 错引耶稣
- 5
- 公正
- 38
- 伊索尔德的魔汤
- 3
- 谋杀手段
- 7
- 金钱不能买什么
- 9
- 厌女
- 17
- 悉达多
- 11
- 南京大屠杀
- 14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17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
- 20
- 蒂姆·库克传
- 3
- 政府论(下篇)
- 23
- 神祇、陵墓与学者
- 9
- 绿毛水怪
- 8
- 追风筝的人
- 8
- 政府论(上篇)
- 6
- 史蒂夫·乔布斯传(修订版)
- 15
-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 8
- 乔纳森传
- 7
- 这个世界会好吗?
- 3
- 商君书
- 4
- 正义论导读
- 94
- 名家大手笔
- 4
- 以色列简史
- 1
- 画说诗经(汉英对照)
- 1
- 画说宋词(汉英对照)(平装)
- 4
- 画说唐诗
- 2
- 兴亡
- 37
- 我与父辈
- 15
- 西方文化概论
- 51
- 正义论
- 12
- 天生有罪
- 10
- 悠悠岁月
- 3
- 少年凯歌
- 12
-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政治哲学
- 37
- 致命元素
- 5
- 笔醒山河
- 11
- 一个人的村庄
- 5
- 自由·平等·博爱
- 4
- 论自由
- 31
- 小王子
- 7
- 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
- 3
- 在最美唐诗里邂逅最美的爱情
- 3
- 南明史
- 17
- 如彗星划过夜空
- 12
- 我也有一个梦想
- 18
- 总统是靠不住的
- 17
- 抚顺故事集
- 4
- 檀香刑
- 2
- 许三观卖血记
- 2
- 权力的餐桌
- 2
- 在细雨中呼喊
- 2
- 大国大城
- 18
- 白夜行
- 1
- 天朝的崩溃
- 10
- 嫌疑人X的献身
- 2
- 白痴
- 4
- 八次危机
- 23
- 政治是什么?
- 7
- 洞穴奇案
- 4
- 被抹去的一家
- 4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2
- 可能性的艺术
- 12
- 陌生的经验
- 3
- 每个人的经济学
- 5
- 霍乱时期的爱情
- 1
- 瓦尔登湖
- 6
- 规训与惩罚
- 11
- 历史三调
- 10
- 咖啡机中的间谍
- 2
-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
- 1
- 飘(上下)
- 1
- 多重宇宙
- 6
- 大明宫词
- 2
- 一百个人的十年
- 2
- 法治的细节
- 14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9
- 福柯与性
- 20
-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
- 19
- 多重宇宙(第二版)
- 1
- 心中有数
- 4
- 以利为利
- 25
-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 5
- 漫长的战败
- 7
- 置身事内
- 24
- 大背叛
- 4
- 失落的卫星
- 8
-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 14
- 战争的文化
- 7
- 圆圈正义
- 14
- 赛雷三分钟漫画中国史
- 1
- 福柯的生死爱欲
- 7
- 言论的边界
- 8
-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 4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
- 29
- 民主的细节
- 13
- 宇宙
- 9
- 逃避自由
- 14
- 通往奴役之路
- 12
-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 6
- 秋水堂论金瓶梅
- 6
- 阿司匹林传奇
- 1
- 饥饿的盛世
- 11
- 路西法效应
- 11
- 人生的智慧
- 14
- 人生的智慧
- 2
- 西方那一块土
- 4
- 秦制两千年
- 11
- 消失的13级台阶
- 1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
- 16
- 茶
- 2
-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 5
- 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
- 1
- 撒哈拉的故事
- 1
-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 1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辑)
- 3
- 疯狂实验史
- 1
-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
- 1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 3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 8
- 红楼梦 (程乙本校注版)
- 6
- 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
- 1
- 命运攸关的抉择
- 11
- 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 3
- 叫魂
- 3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 4
- 西藏的寺与僧
- 1
-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 1
- 历史深处的忧虑
- 5
- 罪与罚
- 1
- 美国总统制
- 1
- 心理学
- 1
-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 2
- 祖先
- 1
- 鼠疫
- 3
- 地下室手记
- 1
- 局外人
- 2
- 陌生人的需要
- 2
- 美丽新世界
- 4
- 杨洁自述
- 5
- 长乐路
- 3
- 海德格尔
- 3
- 身份政治
- 2
- 腐败
- 1
- 素食者
- 1
- 我們最幸福
- 3
- 隐疾
- 2
- 掩饰
- 5
-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 8
- 君主制的历史
- 1
- 理想国
- 1
- 广告
- 1
- 国家构建
- 1
- 巨婴国
- 3
- 政治秩序的起源
- 1
- 政治学通识
- 1
- 批判与启蒙
- 1
- 1840年以来的中国
- 5
- 颜色的故事
- 1
- 坠入爱情
- 1
- 笑谈大先生
- 4
- 活过,爱过,写过
- 3
- 记忆
- 1
- 活着有多久
- 1
- 为什么不杀光?
- 1
- 幸福
- 1
- 黑格尔
- 1
- 白夜
- 1
- 孽子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