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1)

  • 有趣的小知识点
    经、史、子有很多伪书,尤其是子部,集部则很少有假的。 难懂的《尚书》用的其实是当年当地的白话。 研究小学有三法:通音韵(《音韵学》),明训诂(《尔雅》),辨形体(《说文》)。 朱熹在小学上没有工夫,纠...

对立之美 (1)

  • 总结摘抄
    造型艺术大师绝大部分在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基本在德奥。意大利艺术强调个体性,德意志艺术强调整体性。 西方艺术史的演变多与基督教的演变紧密相关,同构关系。一次次艺术风格转变的浪潮与天主教和新教的针锋相...

失控 (1)

  • 第34页 第二章 蜂群思维 2.6 群集的利与弊
    活系统的特质: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了非线性因果关系。 群系统的好处:可适应,可进化,弹性,无限性,新颖性。 群系统的明显...

音乐欣赏十五讲 (1)

  • 第1页
    古典音乐可分为三支,亨德尔、贝多芬、瓦格纳是激情型,巴赫、莫扎特、门德尔松、肖邦、德沃夏克是感情型,勃拉姆斯是内省型。 帕勒斯特里那:最大的贡献是教堂里的清唱式的合唱音乐,使复调音乐替代了格里高利圣...

西方文化概论 (53) 更多

  • 第379页 第三章 第四节 五、西方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与精神苦恼
    在19世纪的西方思想界,达尔文的进化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共同开创了崭新的历史发展观。进化论为西方人摆脱基督教创世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也为“西方中心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学技术在现代不仅成为巨大...
  • 第374页 第三章 第四节 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一个成分复杂的文化混合体,包含着对理性的愤慨和对现实的仇恨,既有积极的、革命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反动的成分。其基本特点是用自由和美感代替义务和功利,用情感的权威代替理性的权威,用个人的立...
  • 第366页 第三章 第四节 三、国际格局的变迁
    20世纪是人类科学知识和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战争灾难和最不人道的杀戮的世纪,其基调是阴沉、苦难的。 在当今世界,已获得政治独立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趋...
  • 第358页 第三章 第四节 二、西方政治的变革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进一步阐发了17世纪社会契约论思想,重申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性原则,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要求,为18~19世纪西欧社会革命和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武器...
  • 第344页 第三章 第三节 五、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协调
    当法国启蒙运动把宗教仅仅看作是一种肤浅的骗局时,它自己同样也陷入了肤浅之中。启蒙运动成为基督教信仰从自然神论向道德神学转化的中介。卢梭认为宗教生活的根基在于道德良心和内在情感,而非知识理性。康德从...
  • 第338页 第三章 第三节 四、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从17世纪自然神论和古典主义中继承了理性精神,从17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继承了对一切权威的怀疑态度,并把哲学批判发展为宗教批判和社会批判。 法国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成为全欧洲的旗手,输出了...
  • 第334页 第三章 第三节 三、人性的觉醒
    真正人性觉醒的时代是17世纪。只有清醒认识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觉醒。17、18世纪的知识分子通过科学研究、哲学批判进行理性的启蒙,一般社会民众通过文学艺术等感性形式的教化来实现观念...
  • 第328页 第三章 第三节 二、自然神论与古典主义
    自然神论(理性主义神学)强调基督教的理性本质,提倡宗教宽容,突出基督教信仰的道德含义,认为每个人只需依靠自己的自然理性就可认识基督教的真理。上帝作为“第一推动者”一次性地创造了世界之后,就任凭世界...
  • 第322页 第三章 第三节 一、理性精神的生长
    17世纪,理性主义的生长表现为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17世纪的怀疑精神的目的在于通过怀疑的手段来摧毁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构建起来的虚假世界,从而在确信的经验事实和自主判断的基础上重建一个真实...
  • 第309页 第三章 第二节 四、“势力均衡”与大国兴衰
    当一个大国表现出称霸欧洲的迹象时,另一些国家就会联合起来遏制其发展,以求继续保持“势力均衡”和多元并立的国际政治格局。16世纪,西、法、英形成均衡之势;17世纪中叶,荷、英、法形成新的三足鼎立之势;18...
  • 第303页 第三章 第二节 三、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主要国家形态是王朝国家,其根据是王室家族的婚姻。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国家的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改变,国家有国王的私产变成大多数民众尤其是知识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
  • 第285页 第三章 第一节 七、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历史分水岭,也是南北欧洲综合力量对比发生根本逆转的根本原因。 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及其导致的信仰虚假、道...
  • 第280页 第三章 第一节 六、从宗教战争到宗教宽容
    “罗马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的宗旨有两点:捍卫在新教力量打击下节节败退的天主教世界;清洗天主教会内部普遍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特兰托公会议为天主教思想体制和组织体制重新奠定了基础,澄清了教义,整顿了教...
  • 第274页 第三章 第一节 五、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加尔文教是在天主教势力和新教势力的双重压抑之下、在民众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最初是由乌利希•茨温利在苏黎世发起的。约翰•加尔文是归正宗的缔造者,他认为信仰是灵魂获救的内在确证,...
  • 第268页 第三章 第一节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格兰宗教改革是由国王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推动的,更多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其导火线是关系到王位继承问题的国王亨利八世的离婚案。 “至尊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格兰...
  • 第261页 第三章 第一节 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6世纪初,尽管物质条件和知识状况极为落后,德国人和北欧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比意大利人更虔诚,道德风尚更淳朴。罗马教会对信仰的亵渎,堕落的道德状况,对北方民族的长期欺压愚弄,以及与日耳曼诸侯结下的历史夙...
  • 第254页 第三章 第一节 二、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人性的解放,它热情讴歌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其目的在于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和感性的享乐由教士阶层的偷偷摸摸的勾当转变为所有人的理直气壮的行为。 人文主义者精通古典文化,欣赏古典文化...
  • 第248页 第三章 第一节 一、文艺复兴
    意大利和南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德国和北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共同构成了西方中世纪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历史分水岭。文艺复兴的时代特点: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感性之美。 14~16世纪的意大利自由散漫,政治上...
  • 第238页 第二章 第四节 三、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基督教的精神本质与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了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它成为滋生中世纪社会的一切罪恶和虚伪的根本原因。美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劣欲念融为一体,导致了普遍的伪善。
  • 第227页 第二章 第四节 一、信仰的松懈与教会的堕落
    从发自良心的的自我折磨和公开忏悔,到形式化的朝拜圣墓和购买圣徒遗物,再到买卖赎罪券的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赎罪方式的变化意味着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沦丧与虚伪化。 教皇成为全教会所有圣职的合法卖主,其他神职...
  • 第220页 第二章 第三节 四、骑士文学与哥特式建筑
    新兴的世俗骑士理想专注于罗曼蒂克的爱情和高雅优美的言行,它构成了中世纪盛期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格调。骑士文学的题材多来自日耳曼人、凯尔特人、诺曼人的民间英雄传说,还掺杂着一些源于古代异教世界的...
  • 第212页 第二章 第三节 三、中世纪的哲学
    中世纪哲学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所讨论的问题都关系到基督教基本信仰和教义。 教父哲学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形成气候,奠定了基督教教义的理论基础。教父哲学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上帝论、基督论、人性论三方面,具...
  • 第207页 第二章 第三节 二、教会与大学
    500~800 AD,教会对蛮族的文明教化主要限于灌输基督教信仰。从“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起,修道院、主教教堂、教区教会设立的学校才开始承担起一般知识的教育职责。11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产生了西欧第一个...
  • 第202页 第二章 第三节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标志着“黑暗时代”的结束。所谓的“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是对罗马文化的拙劣模仿,不过是把处于普遍文盲状态中的欧洲提高到小学生的水平而已。使欧洲文明免于湮灭的主要功劳还应归于基督教会...
  • 第195页 第二章 第二节 四、十字军东征
    对于贫穷愚昧的西欧基督徒来说,在神圣的名义下去东方进行劫掠活动是一件极富诱惑力的事情,更何况还可以得到教皇的赦罪承诺。对于世俗国王、贵族、骑士来说,去东方建立拉丁王国和骑士领地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
  • 第188页 第二章 第二节 三、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
    843 AD,《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帝国分为莱茵河以东日耳曼人居住的东法兰克王国、从意大利到莱茵河的中法兰克王国、以高卢为中心的西法兰克王国。962 AD,萨克森国王奥托一世建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天主教...
  • 第181页 第二章 第二节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饥饿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居住条件极其简陋、肮脏。王公贵族和教士阶层的生活条件也颇为简陋。 教士阶层的腐败堕落的生活质...
  • 第176页 第二章 第二节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由宗主或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层层分封的金字塔形结构组成。封建领主把封邑及其经济、政治、司法权力赏赐给封臣;封臣必须对领主宣誓效忠,为领主提供军事上的援助、经济上的捐资。小而全的庄园构...
  • 第168页 第二章 第一节 七、日耳曼蛮族对基督教的皈依
    尼西亚公会议后,遭贬抑的阿利乌派转而向日耳曼地区渗透,使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第人等皈依。 在分散、闭塞的欧洲封建社会中,帝国的权威逐渐被教会的权威取代。基督教会在粗俗不堪的日...
  • 第161页 第二章 第一节 六、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日耳曼人由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盎格鲁人、法兰克人、苏维汇人、查提人(黑森人)、伦巴第人等部落组成,使用的语言有哥特语、法兰克语、夫利斯-撒克逊语、高地日耳曼语等。 日耳曼人...
  • 第141页 第二章 第一节 三、基督教与希腊哲学
    奥尔弗斯教是西方最早的禁欲主义宗教,提出了灵肉对立的二元论思想和灵魂转世直至永生的观念,教徒用“与神合而为一”的精神沉醉来代替酒神祭的肉体放纵。 毕达哥拉斯把灵肉二元论思想理论化,并强调通过音乐和哲...
  • 第135页 第二章 第一节 二、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区别:①基督教不拘泥于外在的律法,更侧重内在的信仰;②基督教加入了新的、并往往与犹太教的道德观相反的因素;③基督教具有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 犹太教的核心是律法和祭祀,基督教的核心...
  • 第130页 第二章 第一节 一、萌芽于希伯来文化土壤的基督教
    基督教文化源自“两希”,希伯来的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 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侵...
  • 第1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四、罗马世风的腐化
    共和国晚期的罗马人追逐放荡奢华的生活方式主要出于一种标新立异的时髦风尚;帝国时期,生活方式蜕化为一种变态情欲的疯狂发泄。
  • 第114页 第一章 第五节 三、罗马法
    罗马法肇始于共和国时期,在帝国时期获得长足发展,日益丰富和精确化。《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个成文法,规定了罗马人在财产、人身安全、债务、婚姻、继承、赔偿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2~3世纪,罗马法的发展进...
  • 第109页 第一章 第五节 二、罗马的宗教与文化
    王政时期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宗教极为混乱,不同民族的古老信仰混杂熔铸,形成了罗马人共同信仰的一些神祇。早期罗马人最崇拜的神是天神朱庇特(Jupiter)、战神玛尔斯(Mars)、民族化身奎里努斯(Quirinus)。共...
  • 第10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一、罗马英雄主义的盛衰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是愚笨、粗野的,他们不懂科学、不谙哲理、不擅艺术,但他们创造了秩序、制定了法律、健全了国家。罗马人对美和神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崇尚武力和功利。共和国晚期,年青一代的罗马人在思...
  • 第95页 第一章 第四节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罗马内战时期,共和国已衰颓,整个社会都在腐化堕落。奥古斯都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腐败的改革措施。其后的四位皇帝(提庇留乌斯、卡里古拉、克劳狄、尼禄)都是不称职的暴君。罗马帝国在...
  • 第90页 第一章 第四节 二、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
    王政时期的罗马建立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其权力机构有三个:库里亚大会(Comitia Curiata,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胞族会议)、元老院(长老议事机关)、国王。库里亚大会:由国王召集,有一票表决权,有权决定战...
  • 第85页 第一章 第四节 一、罗马的起源和发展
    罗马起源的传说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兄弟的传说。三个部族的人构成了罗马人:以罗慕路斯命名的罗马纳人(Ramnenses)、以萨宾人首领塔提乌斯命名的塔提恩人(Tatienses)、曾在...
  • 第78页 第一章 第三节 三、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
    希腊化时代是一个低吟浅唱、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英雄主义的理想彻底陨落,希腊人龟缩到纷乱无聊的政治游戏和醉生梦死的温柔乡中,以消极颓丧的姿态对待生存问题,以玩世不恭的行为方式和冷嘲热讽的口吻来揶揄生...
  • 第72页 第一章 第三节 二、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71年,斯巴达被底比斯击败。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亚历山大将松散的希腊联盟(“科林斯同盟”)整合为统一的马其顿帝国,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毁灭了...
  • 第65页 第一章 第三节 一、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
    希波战争开始破坏希腊城邦的分离主义原则,伯罗奔尼撒战争揭开了希腊统一运动的序幕。 希罗多德把希波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地区的利害冲突。公元前500年,米利都爆发的反抗波斯...
  • 第60页 第一章 第二节 六、希腊的科学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从埃及了解到医学、几何学,从巴比伦了解到天文学、占星术。泰勒斯是希腊第一个天文学家、几何学家、物理学家,准确预言了一次日食,发现了小熊星,确定了365天为一个太阳年,擅长用几何学原理测...
  • 第56页 第一章 第二节 五、希腊哲学的发生与演化
    希腊哲学与希腊神话的根本差异在于采用了一些还原性和抽象性的哲学范畴来解释万物的产生与变化,取代神话中的感性直观的神祇和扑朔迷离的命运。希腊自然哲学关于万物“本原”问题的哲学思考源于希腊神谱反映的自...
  • 第51页 第一章 第二节 四、希腊悲剧与喜剧
    (1)悲剧 悲剧取材于神话传说,以古代英雄故事为主要内容,主题是人在客观世界面前面临的矛盾冲突和不幸命运。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是对剧变中的社会的伦理冲突的艺术写照,以惊...
  • 第44页 第一章 第二节 三、城邦时代的宗教生活与文化精神
    各城邦有各自崇拜和共同信奉的神灵和英雄。希腊宗教尤其是奥林波斯宗教,保持明显的独立性、地方性。泛希腊宗教中心: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求神谕)、伯罗奔尼撒的奥林匹亚(崇拜宙斯)、厄琉西斯的祭典仪式(崇...
  • 第38页 第一章 第二节 二、斯巴达与雅典
    (1)斯巴达 位于美西尼亚平原,由多利亚人建立。政治体制、社会生活极端保守,始终维持强有力的寡头统治,文化粗鄙愚钝。 社会阶层:斯巴达人(Spartans)居统治地位,公民、战士;柏里伊赛人(Perioikoi)(边...
  • 第30页 第一章 第二节 一、希腊城邦制度的早期发展
    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字母的传入使希腊走出“黑暗时代”,城邦社会开始崛起。第一阶段(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城邦海外殖民发展,内部政治变革;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全盛时期,政治、经...
  • 第23页 第一章 第一节 四、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
    《奥德赛》充满了神奇诡谲的异国情调和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是对古希腊人在爱琴海世界游历探险事迹的浪漫化写照。 系统叙事诗:与城邦的殖民化过程相伴随,盛行于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内容是神话与英雄传说,如...
  • 第18页 第一章 第一节 三、赫西俄德的《神谱》
    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从Chaos到Zeus,绝大多数神都象征某种自然现象;到了奥林波斯神族,神才脱离自然性而获得社会性。 蕴涵一...
  • 第12页 第一章 第一节 二、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
    克里特神话优雅精巧、扑朔迷离。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只带来一些非常零散的神祇传说。阿卡亚人很早就崇拜奥林波斯山上的诸神,迈锡尼时期出现了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多利亚人崇拜赫克勒斯。希腊...
  • 第8页 第一章 第一节 一、克里特与迈锡尼
    爱琴海世界在文化方面表现出普遍的相似性、同源性。 (1)克里特: 优良的海洋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使克里特居民更热衷于航海业、商业,从而吸收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成果。 米诺斯文明:自公元前三千纪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