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T对《影响力》的笔记(4)

影响力
  • 书名: 影响力
  • 作者: [美] 罗伯特·B.西奥迪尼
  • 页数: 286
  •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10-9-20
  • 第一章 影响力的武器

    固定行为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每一次,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的。

    比如在一个完整的求偶或交配过程中,它们就好像是记录在了动物身体里内置的磁带上,每当出现适合求偶的环境,求偶磁带就播放;每当出现抚养生育的环境,母爱磁带就播放。只要按个键,相应的磁带就激活了,哗啦啦,标准的行为顺序依次展开。
    引自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然而,这套系统里有个很怪的地方,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通常,触发特征只是来犯者整体上微不足道的一小方面。

    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类行为原则认为,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因为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事有个理由。

    涨价后的绿宝石反而卖得更好的深层原因是,顾客是基于一套标准原则(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来买东西的。因此,“价格贵=东西好”固定行为模式被利用在了商业上面。

    事实上,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很多时候,它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另一些时候,它则是必要的。你我生活在一个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说不定是地球有史以来变化最为迅速的了,为了对付它,我们需要捷径。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天当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也不可能把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辨识出来,分析出来。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相反,我们必须频繁地利用我们的范式、我们的首选经验,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一碰到这样那样的触发特征,就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
    引自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是我们长期在在复杂自然社会环境中自动总结出来的一套应对思维工具包,即在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闹钟自动弹出的应对准则是这个,而在面临另一个问题的时候应对准则又是另一个。

    而当我们摸清了这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动形成的这些准则——也就是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心理之后,就可以反向利用这样的心里准则,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对方顺从自己的意愿。从这一点上来看的话,首先要探究和了解这些千奇百怪的模式化自动行为的原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好在有人帮助总结了一些;其次,能够在生活中利用和运用这样的心理原则需要强大的心智,而若真的有人能够将诸多事件都置于他的思考布局之下,利用这样的心理原则操控他人行为的话,那会是非常可怕的,

    影响力武器具备的相同要素:

    一是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而第三点则是,使用者能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这种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引自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这个过程既复杂又巧妙,倘若运用得当,使用者连绷紧肌肉都用不着。他要做的是,激发出环境中业已存在的强大影响力,并将它指向特定的目标。多掌握一些这类规律,在人际交往中就越能如鱼得水。

    倘若有人掌握了我们周边世界天然存在的自动影响力武器,事情也是一样。
    引自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武侠世界里的绝顶高手不也正是了解世界和自然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达到战无不胜的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运用。

    利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对比原理设计销售策略的3个例子:

    1.卖西服的例子:先卖顾客西服,再推荐毛衣或配饰,这样毛衣或配饰对比昂贵的西服就变得不怎么贵了。

    2.卖房子的例子:先带顾客去看几处垫底的房子,再给他们看真正想卖的地方,让顾客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

    3.卖车的例子:跟客户谈妥一辆车的价格,再一一报上备选配件,诀窍在于单独提出各个选项,这样每项的小价目跟整车的大数目对比就不值一提。

    2021-04-04 00:03:58 回应
  • 第二章 互惠——给予,索取,再索取

    互惠原理: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依照互惠原理,我们有义务在将来回报别人的好意、礼物、邀请等。
    引自 第2章 互惠

    我们的人情社会、人情往来,其实根本上也就是以互惠原理为基础来展开的,最后发展成了人情关系网。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处于社会当中,人情往来是必不可少,也是不可或缺的。看来,以后要纠正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狭隘的偏见(觉得人情往来麻烦的想法),要更正向的看待这个问题。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

    源自互惠原理的成熟的礼尚往来系统,甚至有可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独有特征呢。

    对泰格和福克斯描述的那种社会进步来说,将来的还债义务感是关键。这种普遍认同的强烈感觉,给人类社会的进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给了另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却不用担心它会变成损失。人可以把各种资源给予他人,却又不是当真给了出去,这在进化史上还是头一遭。由此而来的结果是降低了一对一资源交换的天然门槛。救助、送礼、防卫和贸易等复杂而协调的体系有了实现的基础,并为具备这些体系的社会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既然互惠原理对文化有着这么明显的适应性结果,那么靠着人人都经历过的社会化过程,它根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深处就不足为奇了。
    引自 第2章 互惠

    一个人给了另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却不用担心它会变成损失。人可以把各种资源给予他人,却又不是当真给了出去。因为基于人类普遍认同的将来的还债义务感,你给予他人的各种资源,将来又会以其他的某些形式回馈到你这里。

    所以,感情也好,社会交际也好,不要害怕付出,因为付出的东西有一天会以另外的形式回馈到自己这里。

    互惠原理能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效力实在是太强了。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
    引自 第2章 互惠

    早些时候,我们指出,互惠原理的威力大到了这样的地步:其他人,不管有多奇怪、讨厌、不受欢迎,只要先给我们点小恩小惠,就能提高我们照着其要求做的概率。然而,除了威力大,该原理还有另一个方面,它居然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引自 第2章 互惠

    就算是不请自来的好处,只要接下了,就会让人产生亏欠感。
    引自 第2章 互惠

    互惠原理的本质恰好就在这里:哪怕一件礼物讨厌到让人一有机会就扔掉的地步,但仍然管用,仍然可以拿来利用。
    引自 第2章 互惠

    为什么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刺激人们回报以大得多的恩惠?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我班上有个学生在一篇论文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一点:“有了一些恼火的经历之后,我总算学乖了——我再也不会让任何一个在夜总会遇到的男人给我买饮料了,因为我可不想我们中有哪一方认为我该以肉体偿还这份人情债。”研究表明,她的看法有其现实基础。要是姑娘不自己埋单,而是让男人给她买饮料,那么,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会立刻判断此女很有可能跟这个男人上床。
    引自 第2章 互惠

    就算买一杯饮料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带来亏欠感。

    面对接受的善意,我们感到有义务要偿还;而这一规则带来的另一后果则是,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引自 第2章 互惠

    这就是此前经常听到的:想要让人答应你的请求,先提一个更过分的请求,对方拒绝之后再提你最开始想要达成的请求,这样多半能成功。

    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对任何社会群体来说,这都符合其利益。可在很多社会互动当中,参与者往往一开始就提出一些其他成员无法接受的要求或条件。因此,为了完成对社会有益的合作,整个社会必须设法解决这些互不相容的初始欲望。这就要借助有助于双方达成妥协的程序,互相让步是这类程序里十分重要的一种。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相互让步。头一条很明显: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条尽管不那么明显,但更为关键: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引自 第2章 互惠

    “拒绝-后撤”术: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提高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拒绝—后撤手法似乎不光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对方会对这种安排滋生出更大的责任感和满意感。靠着这种甜蜜的副作用,拒绝—后撤手法推动受害者履行协议,痛快地答应之后的约定。

    2021-04-07 21:28:47 回应
  • 第七章 稀缺

    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引自  青少年反叛的根源在哪里?

    每当碰到某种稀缺压力,我们同时也会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想从这样东西里获得什么?如果答案是,占有这件稀缺的东西能让我们享受来自社会、经济或心理上的好处,那就去占有它吧!稀缺压力能相当准确地衡量我们愿意为它承担的价格——它越是难以得到,对我们也就越是宝贵。可更多时候,我们想要一样东西,并不是单纯地想要占有它。我们想要它,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我们想看它、喝它、摸它、听它、开它,或者用各种的方式用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引自  为什么在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

    我们想要从这样东西里获得什么?是占有它还是想要它的使用价值,这两个要先区分清楚。

    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来自对它的占有。因此,想要占有它,占有这件稀缺的东西可以带来社会、经济、心理上的好处就去占有;

    想要它的使用价值,那么就要明白,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其稀缺,其使用价值就会变得更好。就像手表,如果是想要它的使用价值,那么奢侈品的手表并不比实用性的手表的使用性能更好,有的只是品牌的附加价值而已。

    2021-04-18 21:46:39 回应
  •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自动化时代的原始顺从

    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
    引自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作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作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在第1章的开头部分,我们曾将这一捷径与低等动物的自动反应相比较,单独的一点刺激特征——如“叽叽”的叫声、一撮红色的胸羽或特定序列的闪光——就能触发一整套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低等动物必须频频依赖环境中的孤立刺激,原因在于它们的智能有限。它们的小脑袋瓜无法对环境中的所有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和处理。因此这些物种对信息的某个方面进化出了极度的敏感性。 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况且为了追求效率,有时候我们也必须放弃耗时、复杂、整体把握的决策过程,转而使用更简单、原始、由单一特征触发的响应方式。例如,在判断是否答应请求者要求的时候,我们经常是只注意相关信息中的一条就作出决定。
    引自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

    靠着成熟而精密的大脑,我们建立了一个信息繁多的快节奏复杂世界,使得我们不得不越发依赖类似动物(我们早就超越了的动物!)的原始反应方式来应对它。

    在没有意愿、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或没有认知资源对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时候,我们最容易使用这些孤立的线索。倘若我们正赶时间、压力大、不确定、不在乎、心烦意乱或心力憔悴,我们往往会把焦点放在一些片面的信息上。在这类环境下作决定,我们通常使用的都是原始而必要的“单一可靠证据”法。
    引自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

    信息爆炸让当代生活的变化和挑战变得错综复杂,使得我们在下决定的时候,越来越难于对整个局面加以全盘考虑了。为解决这种“分析瘫痪”问题,我们只好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环境中通常靠得住的单一特点上。

    因为技术的进化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所以我们处理信息的天然能力将有可能越来越难于应对当代生活中繁多的变化、选择和挑战。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发现自己陷入了跟低等动物一样的处境之中:外界环境的错综复杂超出了我们心智器官的处理性能。
    引自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本能中那些可靠而合理的捷径、首选规则对我们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容忍的是有的人的赚钱方式威胁到了我们的捷径、首选规则的可靠性。

    2021-04-18 23:35:23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