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对《能断》的笔记(1)

狐
(藏在众多孤星之中 还是找得到你)

在读 能断

能断
  • 书名: 能断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副标题: 金刚经给你强大
  • 页数: 264
  •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 2013-5-1
  • 第1页 前言

    《金刚经》主要宣说了如何断除执著,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经的内容,按印度大德莲花戒论师的观点,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中: 最初如何发菩提心? 中间如何修持六波罗蜜多(又名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六种可度脱生死、获得涅槃的大乘法门)? 最后如何调伏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为什么念诵《金刚经》的人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 一、《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 二、释迦牟尼佛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 三、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身无别。 四、持诵般若经的人,是佛所派来的使者,在做如来的事业。 因此,噶当派的一位尊者说:“一个人的家里若有般若经、佛塔、佛像,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 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当然,这些功德光是口头上讲,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各种教证来说明,才会知道《金刚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 《金刚经》里处处是宝,可随意取 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对执著身体的人,佛就问“须弥山般的身体大不大”,进而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对世界有实执的人,佛陀问“世界是不是很广大”,打破其实有执著。所以,这些并不是无的放矢。 受持、读诵并为他人广说《金刚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德 原因是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佛法的殊胜性不可思议。《随念三宝经仪轨》云:“如来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伽功德不可思,若信不可思对境,则生不可思果报。” 以前世亲菩萨念《般若经》时,屋顶常有一只鸽子在听。以此闻法功德,鸽子死后转生为人,后出家成为大法师,即安慧论师。 另据《五台山志》记载,唐朝有个僧人叫慧潜,他为了山上能流出泉水,念了整整一万天的《金刚经》。后来果真出现了一口泉,只要谁饮用泉水或在此沐浴,就能开启智慧。这口泉即现在五台山的“般若泉”。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种错觉 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经常讲:“过去心”跟昨天的梦没有差别。前一刹那的心,现在一丝一毫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的只是忆念,而不是过去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在,则成常有的过失。 “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这颗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观察它的颜色、住处、形状,是根本找不到的。 “未来心”是未生之法,根本没有本体。如果未生之法现在可以得到,那完全不存在的法也能得到了。 用密宗窍诀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总而言之,这里是以“不可得”的理由来抉择心性。不仅心性如此,一切万法莫不如是,因为万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万法本性也不可得。 以前我看到《金刚经》的这句话时,总觉得其涵义特别殊胜,跟大圆满没有两样。因此,大家也应该经常观心,这里面有很甚深的窍诀! 历史上有些人依靠这种观察,就能认识心的本性:汉传佛教中有一位宣鉴禅师,他从小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讲法,尤其是对《金刚经》颇有心得,因他俗家姓周,世人称之为“周金刚”。 后来他自认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听说南方禅宗极其兴盛,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己撰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 有一天,他在途中买点心,卖点心的阿婆问:“你的包袱看起来很重,里面是些什么?” “《金刚经》的疏钞。” “你懂吗?” “不仅懂,而且讲过多年。” “我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分文不取;若答不上来,请到别家去买吧。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您点的是哪个心?” 禅师一时为之语塞,只好背起行李继续赶路,但心里始终不忘这个疑团。 晚上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寺院,拜访了禅师之后,临走时他看到外面太黑,就返回来要灯火。龙潭禅师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他伸手接时,仍在思维白天那事。正在此时,禅师“扑”地把蜡烛吹灭,当下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2013-05-05 18:22:19 1人推荐 回应

狐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