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翳礼赞 (5)

  • 第29页
    这种情形不限于一个金刚严先生,在能乐的世界,露在衣裳外面的肉体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仅仅是面孔、脖颈、手腕到指尖,演杨贵妃这一角色,“能面”连脸孔也遮住了。可就是这极少部分的肌肤,其颜色和光泽给人留下...
  • 第23页
    不仅如此,我们眺望着壁龛横木后头、插花周围、百宝架下面等角落充溢的黑暗,明知道这些地方都是一般的背阴处,但还是觉得那里的空气沉静如水,永恒不灭的闲寂占领着那些黑暗,因而感慨不已。
  • 第15页
    事实上,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如今出现了白漆这种东西,但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
  • 第11页
    同样洁白,而西洋纸的白不同于奉书纸和白唐纸的白。西洋纸的肌理有反光的情趣,奉书纸和白唐纸的肌理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手感柔软,折叠无声。这就如同触摸树叶,娴静而温润。我们一旦见到...
  • 第4页
    这种地方必定远离堂屋,建筑在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沿着廊子走去,蹲伏于薄暗的光线里,承受着微茫的障子门窗的反射,沉静在冥想之中。

午后曳航 (5)

  • 第49页 五
    头领用一只手揪住猫的脑袋, 把剪刀的刃尖对准它的胸部, 轻柔地剪至喉咙部位, 再用双手将皮向两侧撕开。 犹如剥了皮的竹笋般光润洁白的内部随即显露出来。 就像是一个光秃秃的优雅头颅带着猫的假面具一般横卧在...
  • 第48页 五
    头领一直主张, 为了填充世界的空洞, 这种行为必不可少。 用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填满的空洞, 只有通过杀戮, 才能填充完美, 正如镜子被满面的龟裂所充填一样, 他们对存在握有实权。
  • 第43页 五
    他们根本不明白危险的定义。 他们以为, 所谓危险, 就是指现实世界稍微受到伤害、流了一点血以及报纸上大肆渲染的那些内容。 那算什么?真正的危险是生存本身, 舍此而无其他。 因为生存本身实际就是一种令人头... (1回应)
  • 第15页 二
    他只是相信: 在世界黑暗的深处有一点光亮, 那是专门为他准备的, 也是特意为了照亮他才渐次靠近过来的。
  • 第11页 一
    在汽笛声传来之前, 它还是一副并不确切的朦胧绘画, 面向这个人世难觅的瞬间, 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 精选的原材料亦已备齐。 万事俱备, 所欠缺的就是把这个驳杂的现实原材料堆场俄顷间变换成一座宫殿的力量。 ...

巨匠与杰作 (4)

  • 第152页 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
    如同其他浪漫主义者一样, 福楼拜到离奇和虚幻中、 到东方和古风中去寻求庇护; 然而尽管他憎恨现实, 厌恶资产阶级的自私、 陈腐、 愚蠢, 却为其感到着迷, 因为他天性中有一种东西, 能让他对自己最为反感的东...
  • 第97页 司汤达和《红与黑》
    于连必须死。 巴尔扎克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 可能已找到一种为《红与黑》结尾的方式, 让读者能够接受, 不仅看似可信, 而且无法避免。 但我认为司汤达却不会以任何别的方式结尾。 我相信, 他所获取的材料令他...
  • 第88页 司汤达和《红与黑》
    在萨尔茨堡的岩盐坑, 把一根没有叶子的树枝丢进废弃矿井的深处, 两三个月之后, 再将其取出, 上面覆盖着光亮的结晶体: 其中最小的细枝连山雀的脚大都没有, 却满是数不清的光彩夺目的钻石。 没有谁还能认出原...
  • 第81页 司汤达和《红与黑》
    他乔装打扮一番, 乘马车从巴黎出发, 在黑暗中全速赶往她的别墅, 午夜后才能到。 德.古利亚尔夫人跟司汤达小说里的任何女主人公一样大胆。 又一次, 来了不速之客(可能就是她的丈夫)破坏了他俩的幽会, 她赶...

七缀集 (5)

  • 第28页 中国诗与中国画
    古希腊人说:“狐狸多才多艺,刺猬只会一件看家本领”;当代一位思想史家把天才分为两个类型,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属于狐狸型,而但丁、易卜生、陀思妥也夫斯基等属于刺猬型,托尔斯泰天生是狐狸,而心向...
  • 第19页 中国诗与中国画
    禅宗有一类形容“不可思议”的“话头”,“‘雨下阶头湿,晴干水不流;鸟巢沧海底,鱼跃石山头。’前头两句是平实语,后头两句是格外谈”(《五灯会元》卷一八组琦章次);“格外谈”颇类似西方古修辞学所谓“不...
  • 第14页 中国诗与中国画
    所谓‘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者也。”卷二六《杂著》一:“画贵减不贵繁,乃论笔墨,非论境界也。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倪元镇疏林瘦石,无一笔不繁。”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一二《程清溪<江山卧...
  • 第12页 中国诗与中国画
    当代卓越的美术史家论“印象派”(Impressionism)含蓄不露(suggestion)的手法,说,观画者不是无所用心,而是“更有事可做”(the artist give the beholder inceasingly “more to do”),参与了作者画的创造(mak...
  • 第1页 中国诗与中国画
    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