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对《亲密关系(第6版)》的笔记(1)

亲密关系(第6版)
  • 书名: 亲密关系(第6版)
  •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 页数: 540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6
  • 亲密关系 Intimate Relationship

    l 简介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亲密关系》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l 笔记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1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

    1.1.1亲密关系的性质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存在六个方面的差异:了解(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亲密关系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伴侣了解、理解并欣赏自己,其亲密程度就会增加。当人际关系发展到相互依赖的程度时,一方的行为在影响自己的同时也影响到对方。从“我”到“我们”这种称谓上的变化,标志着人际关系发展到了微妙而又意义重大的阶段。自我接纳他人的程度,是测量相互一致性最生动、最直接的方法,它能有效的区分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使得亲密关系易于保持的另一个特点是信任,期望对方会善待和尊重自己。我们需要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

    1.1.2归属需要

    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的交往。只要他们能给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我们的幸福感取决于归属需要的满足程度。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人类的特质也缓慢的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如果我们的生命缺乏亲密感情,我们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患上疾病和心理障碍。

    1.2文化的影响

    未婚同居增加了夫妻离婚的风险。同居的情谊比已婚夫妇中程度要低。因为同居的情侣还有选择的机会,经常面临更多的冲突和出轨。同居会损害人们对婚姻的积极态度和维持婚姻的决心。长期来看,把同居当成“试婚”的流行观念的确会提高而不是降低离婚率。

    1.2.1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东方文化倡导自我的集体主义,人们与家庭和社会团体的联系更紧密。新科技也会影响亲密关系,如现代生殖技术。因此没有多少婚姻是”为了子女”而维持下去的。科技还可能消弱人们之间的联系: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投到私人化的,往往是一个人独享的娱乐方式,而不是与朋友和近邻交往。影响人际关系规范更重要(但却很微妙)的因素是特定文化下青年男女的相对数量,即性别比率(sex ratio)。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数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则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社会规范的演变总是要满足那些掌握经济,政治和法律权力的强势人群的利益。从上面提到的文化中,强势人群是男性。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文化标准。

    1.3 个人经历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幸福的婚姻是生命应该追求的目标。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1)安全型(secure):在感情上很容易接纳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为人接纳。2)痴迷型(preoccupied):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3)恐惧型(fearful):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极力避免和他们发生亲密关系。4)疏离型(dismissing):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和让人依赖。不在乎他们是否喜欢自己。依恋的双维度:回避亲密(avoidance of intimacy)、忧虑被弃(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不要绝对化的理解)

    婴儿获得的养护水平部分地取决于儿童自身的个性和行为。然而,我们的经验在塑造之后的依恋关系上甚至起着更大的作用。父母对我们接纳或拒绝的程度在很早就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对亲密关系性质和价值的总看法,看来是由我们体到的亲密关系的经验所决定的。

    1.4 个体差异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有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

    1.4.1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两性之间的相似性远远高于差异性。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

    1.4.2性认同差异

    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性别角色(gender roles):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如自信、独立、有抱负、领导力、果敢。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如热情、温柔、有同情心、亲切、敏感。双性化(androgypous):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的之中,就期望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

    1.4.3人格

    大五人格特质:开放性(openess to experience):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外领性(extraversion):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心大意。宜人性(agreeableness):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神经质(neuroticism):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

    1.4.4自尊

    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self-esteem)。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sociometer),可以测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人际之间的拒绝会损害人们的自尊。长期处在低自尊中的人就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他们很难相信伴侣真的深深的爱着自己。低自尊者总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前。低自尊者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他们错误地以为爱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相形之下,高自尊者对同样的小磕绊完全不以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和正面评价。

    1.5人类本性的影响

    演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假设:1)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能以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在帮助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和繁殖问题。2)男女不同的繁殖困境男女双方在生育孩子上的养育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的生物学差别,引起了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进行进化出不同的策略。当今的妇女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另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系不确定(paternity uncertainty)的困扰。除非他完全自信伴侣会忠于他。男女双方在短期的艳遇和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所追求的异性特征存在差别。男人比女人更渴望短期的性关系。当伴侣双方想要确定长期的亲密关系时,男人看重长相,女人珍视收入。3)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的多。

    1.6人际互动的影响

    人际关系由每一个参与者的经历和才能组合而成,这些总和也许比构成它们的个体简单相加要大得多。

    1.7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人际关系的持续恶化和招致的烦恼,都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们就会枯萎死亡。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关系科学研究简史

    今天的人际关系学:1)经常从社会各阶层抽取不同的人群样本作为研究对象;2)考察家庭、朋友和爱情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关系;3)经常对这些人际关系做长期研究;4)既研究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的一面,也研究消极的一面;5)经常在自然状态下追踪人际关系。

    2.2问题的提出

    一些问题来自于个人经验。问题也可能来自于先前的研究:为回答某个问题所做的研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来自那些想要对关系事件提供解释的理论。问题本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科学家可能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第二类,研究者要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2.3参与者的选取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容易接触到的任何人,只要他们同意参加实验,这种方法叫方便取样(convenience sample),因为它相对地方便研究者获取参与者。相反,采用代表性取样(representative sample)的研究项目要努力确保参与者大体要与研究的整个总体相似。不管研究者采用的是方便取样还是代表性取样,都会面临志愿者偏差(volunteer bias)问题:在邀请来参加实验人中,接受邀请和不接受邀请的人或许存在差别。

    2.4研究的设计

    2.4.1相关设计

    相关(correlation)能回答这样的问题,“XY这两个事件在一起变化吗?也就是说变量XY有某种关联吗?”。相关值越大(绝对值),两个事件联系就越紧密。

    2.4.2实验设计

    实验(experiment)提供了原因和结果的最直截了当的信息,因为实验者创造并控制了他们要研究的条件。也就是说实验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变XY会发生什么变化?”。

    2.4.3发展性研究设计

    发展性研究设计研究行为或事件随时间而改变的方式。发展性研究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1)横断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即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者不同年龄人的发展过程。2)纵向设计(logitudinal design)即对一群人在一段时间里反复进行测量。纵向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参与者流失(participant attrition),即随着时间推移参与者变得越来越少。3)回溯设计在事件发生之后,研究者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进而发现现象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获得一定研究结论的方法。

    2.5场景的选择

    实验室的优点:能有效地控制外在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研究者能精确控制参与者要经历的体验,还能安排符合研究目的环境。自然场景的优点:参与者在日常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使研究者能了解更多的典型行为。当某些行为很难进行研究时,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是让参与者进行角色扮演(role-play),以便研究者了解某些行为。

    2.6数据的性质

    效度(validity):我们测量到的事件真正是我们试图测量的。信度(reliablity):如果这些事件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应该一样。

    2.6.1自我报告

    亲密关系研究最普遍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人们的体验,人们的回答就是自我报告(self-reports)。自我报告的获取形式有很多种:书面问卷、口头访谈、非结构性的日记(参与者随时记录心中所想)等。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它会使人们高估自己在人际关系积极事件中的作用,而低估在消极事件中的过失。社会赞许性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指的是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歪曲事实。参与者常常不愿意承认让他们看起来不好的事情或者任何不符合期望的描述。

    2.6.2观察法

    体验式取样(experience-sampling):采用间断式的、短时间的观察,从而获取较长时间内实际发生的行为。观察研究还面临反应性(reactivity)问题的影响:如果人们知道有人观察自己就会改变行为。

    2.6.3生理测量

    生理测量的项目包括心率、肌肉张力、性唤起和荷尔蒙水平等,通过生理测量可以确定生理状态是怎样和社会行为关联的。

    2.6.4档案材料

    历史档案(archives)也能避免反应性的问题。个人记录如照片和日记,公共媒体如报纸和杂志,政府记录如结婚证和人口统计信息等,都是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2.7研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2.8结果的解释与整合

    人际关系研究所得到的数据也会表现出独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下是三个例子:1)配对的相互影响的数据。2)不同的分析水平。3)影响人际关系的三个根源。元分析(meta-analyses):即把先前许多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

    2.9最后要点

    如果进行人际关系科学研究,最典型的研究是从来自大学生的方便样本获取自我报告的横断研究。

    第三章 吸引力

    3.1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rewards)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吸引力还受到很多不易觉察的因素影响,比如人们更可能爱上名字和自己名字类似的人。

    3.2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现实空间上的临近(proximity)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与身边的人交往。

    3.2.1方便:远亲不如近邻

    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身边的伙伴比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

    3.2.2熟识:重复接触

    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3.2.3临近的作用

    临近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我们往往更喜欢身边的人,然而如果他们令我们厌烦,那么临近只会雪上加霜。

    3.3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3.3.1对美丽的偏见:“美的就是好的”

    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外貌有吸引力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有下列特征:亲切、有趣、坚强、镇定、外向、好相处、有教养、令人兴奋的恋爱对象、敏感、性格好、性生活上更热情、配合;外貌有吸引力的人的未来会有:更高的名望、更美满的婚姻、更成功的社交和事业、更充实的人生。对美丽的偏见还可能使人混淆容貌和才能。在职场中,貌美之人比一般长相的人工资更高、晋升更快。

    3.3.2吸引力的秘密

    人们对陌生人外貌是否美丽判断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且这种共识具有跨种族和跨年龄的一致性。漂亮的面孔似乎结合了所有单个面孔最好的局部特征,构成了左右平衡、比例适宜的整体。1)女性的吸引力女人如果有“娃娃脸”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和丰满的双唇,就更有吸引力。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曲线比率是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男性还喜欢丰满的乳房,但乳房的大小并不如女性的身体比例重要。曲线比率为0.75的腰胸比例最吸引男性。2)男性的吸引力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常被人认为是帅哥。当男性的腰部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为0.9时,男性的身体最有吸引力。宽广的肩膀也有吸引力。肩臀比例大(约为1.2)、肌肉强壮的男性最吸引女性。3)两性的吸引力男女两性都倾向于男方身高高于女方。未来伴侣身体散发出的气味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但男性的胸毛再长也没有此种效果。女性还喜欢聪明的男性。男女两性都认为穿红色衣服的约会对象更有吸引力。

    3.3.3长相吸引力的演化观

    现代男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娃娃脸面孔、腰臀比例低的女性,现代(受孕期内的)女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男子气、精力充沛的男性。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

    3.3.4文化也起作用

    人类本性和环境条件一起塑造了我们对美丑的共同判断标准。不过,世界各地的人对于美丑的判断标准还是有相当的一致性。

    3.3.5长相的重要性

    虽然男女两性认为他们在俊美的长相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长相吸引力影响我们对所遇之人的喜爱程度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外貌吸引力或许是影响男女之间最初喜欢彼此的最重要因素。

    3.3.6美丽:交织着代价与收益

    在获得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方面,男人长相的吸引力比女人的长相更重要。俊美之人常常能与他人愉快交往,但不如长相平庸之人那样信任别人。如果你非常有吸引力,你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别人赞美你是因为欣赏你的能力还是喜欢你的长相。一般说来,人们在考虑约会对象时,安全依恋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更有吸引力。

    3.3.7长相吸引力的匹配

    已确定爱情关系的伴侣,他们的长相吸引力往往是类似的;即他们的容貌是相匹配的。这种现象称为匹配(matching)。

    3.4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时,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 伴侣的外表吸引力 × 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我们期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适配价值(matevalue)即作为生殖伙伴的综合吸引力有关。害羞之人或低自尊的人,往往紧张不安地估计他人会拒绝自己,因而会追求不太出众的对象。当我们不太确定他人是否会接纳我们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冒被拒绝的风险。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才是最吸引力的未来伴侣。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一倾向是与吸引力的奖赏模型一致的,这一倾向还符合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

    3.5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律: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

    3.5.1有吸引力的相像种类

    ①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②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③性格的相像;

    3.5.2相异并不相吸

    人们往往和有着类似适配价值的人结合,虽然他们彼此能给予对方的特定奖赏或许存在很大的差异。女性不必关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只要活着就有生殖能力。女性应该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及哺乳期为她们遮风避雨、保护安全的伴侣。所以,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非常普遍。大多数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脾性相投的基础之上。重大的差异只有在婚后才凸现出来。刺激-价值观-角色(stimulas-value-role)理论: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人“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比萨、电影和度假方式;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

    时间和经验的影响还表现在致命的吸引(fatal attractions)上。如果伴侣最初吸引人的品质逐渐变成最惹人厌烦、恼怒的特点,致命的吸引就产生了。我们很少真正地如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伴侣。知觉到的相像程度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高于真实的相像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把伴侣刻画成类似于自己的精神配偶)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时,或许会很失望。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家务和性别角色通常是属于有影响力的那类相像。共同分担家务劳动的夫妻比家务分配不公平的夫妻对婚姻更加满足;性别角色更相像的夫妻,比那些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相差很大的夫妻婚姻更幸福。如果伴侣双方有不同的技能,一方往往乐于让另一方在其优势项目上发挥特长,这样的行为就是取长朴短,即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它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具有吸引力。不过,互补性更确切的形式涉及伴侣双方的不同行为:支配与顺从。

    3.6障碍:得不到的就喜欢

    心理抗拒(reactance)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et):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

    3.7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在世界各地,人们评价未来的伴侣有三条基本标准:·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男性:①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特征;②长相;③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女性:①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②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特征;③长相。追求伴侣时最注重的四个特征:智慧,幽默,友善和可靠。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认知决定了人们的感受和行动。

    4.1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先入之见影响人们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解释。当我们首次与人会面时,很难客观公正的认识他们,相反各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影响着我们对观察到的行为的解释。对他人的判断受到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的影响,从而使最先获得的信息印象深刻,即时印象和刻板印象一起,塑造出他人的整体印象。验证性偏差(confimation biases):人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大多数人对他人的看法都会表现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t)的倾向,犯了许多错误而不自知。第一印象重要在于最先了解到的信息能够:1)把人们的注意力导向某类新信息;2)影响对后来获得的新事实的解释。最终结果是导致人们不能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地处理来自他人的信息。当人们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并希望永远持续,就很难保证冷静的头脑。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

    4.2知觉的力量

    4.2.1伴侣的理想化

    一种方法是建立对伴侣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人们经常以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来评价自己的爱人,尽可能地用积极眼光来描述伴侣。保护自己免遭幻想破灭的聪明方法是:随着对伴侣了解程度的增加,不断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因而,选择乐观地看待事物——认为伴侣已经做到最好——不断调整对伴侣的希望和标准以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就更加可能与当前的伴侣愉快相处。的确,伴侣一般都清楚我们在美化他们,但往往希望我们这样做——而作为回报,我们也从伴侣那里得到同样积极、善意的认知评价,这就是双赢!

    4.2.2归因过程

    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归因能确定事件的起因,强调某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但他们在解释他人一样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欣然地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糟时则喜欢寻找外部理由。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幸福的爱人对伴侣行为的归因都是能改善关系的。幸福的配偶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它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不幸的伴侣做出了维持苦恼的归因,认为伴侣的负面行动都是故意的、习惯性的,而正面行动都是无心的、偶然的。高神经质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做出维持苦恼的归因。

    4.2.3记忆

    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随着信息的获得,人们会不断地修订和改写记忆。错误记忆好的一面,伴侣能对未来保持乐观。记忆的这种策略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但常使人觉得自己的亲密关系一直比实际状况更稳定、更可靠——这会让人滋生有害的过度自信。

    4.2.4关系信念

    浪漫主义(romanticism)者认为爱情应该是选择伴侣的最重要的依据。他们认为:1)与伴侣的爱情是完美无瑕的;2)每个人只能有个完美的“真”爱;3)真爱能克服一切障碍;4)一见钟情是可能存在的。人们对亲密关系本质属性的错误认识具有负面作用(dysfunctional),我们应警惕以下六个观点:1)争吵具有破坏性;2)“读心术”很重要;3)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4)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5)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6)美好姻缘天注定。宿命信念(destiny belief):宿命信念从僵化呆板的角度来看待亲密关系——如果伴侣双方注定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在相遇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了,他们不会碰到任何疑虑或困难,一旦两个梦中情人相遇,就必然有美满的未来。成长信念(growth belief):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其基本假设是:只要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4.2.5期望

    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以下列方式进行的:1)知觉者形成对目标的期望:基于刻板印象、偶然的了解、第三方或以前的交往。2)知觉者行动:微妙地向目标传达期望。3)目标解释知觉者的行为。4)目标做出反应:通常以一种相互往复的方式,对热情常报以兴趣、敌意则还以反击、轻浮则回应诱惑。5)知觉者解释目标的反应:忽视自己在引起目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先入之见使解释出现偏差,从而可能感知到支持期对他人的期望能引导我们对他人做出的行为反应,所以期望具有促动作用。同悲观主义者相比,期望他人值得信赖、慷慨大方、充满关爱的人会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确很好。

    4.2.6自我知觉

    怀疑自己的人往往也会怀疑自己的亲密伴侣,其亲密关系一般不如高自尊的人安全。这两种动机,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对正面、褒扬反馈的渴望)和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对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的渴望)的动机能一起和谐地出现在喜欢自己和有正面自我概念的人们身上。当这样的人和表扬及恭维他们的人交往,获得的反馈同时具有自我提升和自我证实作用。但具有糟糕自我概念的人喜欢人们总体的赞扬,以表明伴侣与自己相处很幸福,但对于其特殊的缺点却偏爱自我证实的反馈。如果人们认真地选择伙伴,他们会选择那些支持他们现存自我概念的亲密伴侣,不论自我概念是好是坏。婚姻转变:在恋爱的伴侣关系中自我提升非常明显;那些赞赏我们的恋人比那些认为我们有缺陷的恋人更让我们感到亲密。但一旦人们结婚,自我证实的动机就居于主导。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的确认为不赞赏他们的配偶比赞赏的配偶更亲密。自恋者的自我知觉是虚浮夸大的,他们容易受到强烈的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而且,当他们建立亲密关系时,从长远来看并不如正常人那样忠于自己的爱情伴侣。

    4.3印象管理

    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的所有事情,其调控策略几乎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非常重要。

    4.3.1印象管理策略

    四种印象管理策略:1)逢迎讨好(ingratiation):寻求他人的接纳和喜欢。帮别人的忙,夸赞别人,谈及共识,装作可爱而大方,总之尽量让自己显得充满魅力、讨人喜欢)。逢迎讨好是恋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2)自我推销(self-promotion):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向他人描述自己的成就,或颇具策略地公开展示自己的技能。自我推销是职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3)恐吓(intimidation):把自己描绘成无情、危险和凶恶的形象,以使他人顺从自己。这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会使人避而远之。4)恳求(supplication):人们看上去显得无能或体弱,以逃避责任或求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3.2亲密关系中的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常常比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有着更多朋友,但和这些朋友的共同点并不多。人际关系刚开始时,高自我监控者所享有的社交优势,在关系稳固后却可能变为障碍。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营造的印象比为熟人或陌生人营造的更为重要,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前者所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我们不会总是惦记着如何给熟悉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会一直努力在他们面前显得招人喜欢、德才兼备。

    4.4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平时常常持有理想化且过度自信的认知。我们对伴侣的误解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程度。以下因素决定了我们判断伴侣的准确程度:

    4.4.1了解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伴侣。

    4.4.2动机

    我们领会彼此心意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提高我们认知的洞察力和准确性。

    4.4.3伴侣的易理解性

    人们的某些特质格外显眼——即表现这些特质的行为易于观察、显而易见——特质越明显,人们认知的准确性就越高。

    4.4.4知觉者的能力

    情绪智力:指人们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如果人们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就能驾轻就熟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从而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避免过度反应。他们还能敏感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满意和亲密,一般来说,女性往往比男性的情绪智力更高。

    4.4.5危险的知觉

    准确的知觉如果令人忧虑,可能实际上促使他们故意歪曲知觉,以避免对亲密关系产生怀疑。

    4.4.6知觉者的影响

    亲密伴侣会持续不断地改变和塑造彼此的行为举止,当我们将伴侣引导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时,起初不准确的认知会变得越来越正确。

    4.4.7小结

    即使你非常了解自己的伴侣,有些场合故作糊涂反而更有益,能够使你避免不必要的怀疑和苦恼。我们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人们对伴侣的认知显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管是对是错,我们对爱人和好友做出的评判,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损害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满足。有些人总能看到亲密关系光明的一面,将伴侣往好处想,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期待得到善意和慷慨的回应——这就是他们所得到的。然而另一些人却怀疑自己的伴侣,预期着最糟糕的情况——因而使得亲密关系更可能失败。

    第五章沟通

    人际沟通的简单模型如下:

    在传递者想表达的信息和接受者认为自己获知的内容之间通常存在差别,即人际隔阂(interpersonal gap)。

    5.1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行为的三种重要功能:1)提供信息(providing information):个体的非言语行为能让他人了解行动者的意图、情感、特质和话语的本意。2)调控交往(regulating interaction):在流畅的谈话和其他交往中,人们根据非言语行为可以高效率地调节好你来我往的顺序。3)限定关系(define relationship):两人之间人际关系的类型在他们的非言语行为中显而易见。

    5.1.1非言语沟通的组成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所传递的情绪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人们有时会刻意控制以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做是因为要遵守表现规则(display rules),即在特定情境下为适合文化规范而展示面部表情。调节情绪表达、遵守表现规则的四种方法:·增强表情。刻意夸大它们,好像我们体验到比实际感受更强烈的情感;·减弱表情。试图使情感显得没有实际上的那般强烈;·中和表情。把所有感情掩盖起来;·伪装情感。代之以完全不同的外显情绪。不过,即使人们试图控制自己的表情,仍然会泄露真实的情绪。即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在短暂的失控后显露无遗。2)注视行为沟通双方更多的注视行为,不仅能表露单纯的兴趣,而且能传递关爱之情。注视还能传递社会地位的信息。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交谈中倾听的时候更多地看对方(平均有60%的时间注视讲话者),讲话时更少地看对方(约40%的时间看向倾听者)。研究者通过比较“注视-讲话”(讲话者注视对方的时间)“注视-倾听”(倾听者注视对方的时间),即视觉支配性比率(visul dominance ration,VDR)来总结这一模式。然而,有权力、地位高的人的表现却不一样——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讲话时看对方更多,而倾听时看对方更少。即他们的VDR为60/40。3)身体动作姿势的含义与面部表情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差别很大。身体语言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原因之一是它比面部表情更难以控制——它更具“泄露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企图加以掩饰,它仍可能暴露我们真实的感受。4)身体接触身体接触能传递亲密和关爱,同时具有保健功效。5)人际距离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对应着四种不同的人际距离:·亲密区(intimate zone):0~0.46米。·人际区(personal zone):0.46~1.2米。·事务区(social zone):1.2~3.7米。·公共区(public zone):3.7米以上。6)副语言副语言(paralanguage):指除了言语过程中的词语之外,个体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征。副语言与人们说话的内容无关,而与说话的方式有关。7)各部分的结合如果你面对面地和人交流,非言语的所有部分都在起作用,把所有这些信息结合起来你就能知道人们行为的真正意图。如果交谈的双方采取了类似的姿势和风格、表现出类似的表情、使用类似的副语言,就出现了无意识的行为模仿(mimicry),这可能涉及非言语的所有部分。

    5.1.2非言语的敏感性

    伴侣们运用非言语沟通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能预测他们亲密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言语沟通不良的夫妻往往对婚姻不太满意。而且如果出现这类问题,一般都是丈夫的过错。一方面,伴侣的非言语沟通技能可能决定他们关系的满意程度——技能差会导致关系差,而技能好则会提升愉快的伴侣关系。另一方面,伴侣的关系满意度可能决定他们在沟通中努力的程度——关系差会引起沟通不良,而关系好则会促进良性沟通。非言语沟通的小建议:请看别人的眼睛。女性比男性花更多时间看别人的眼睛,这似乎是她们能更准确地解读他人表情的一个原因。,如果男女两性都仔细看、耐心听、用心思索,他们在非言语沟通上都能做得更好。

    5.2言语沟通

    5.2.1自我表露

    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它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不共同拥有一些相对秘密的私人信息,他们的关系就称不上亲密。自我表露的发展过程:大多数人际关系是以肤浅的信息交流(即浅谈)为起点的,然后再逐渐地转到更有意义的披露。人际关系的这种运行方式就是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研究的主题。社会渗透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通过人际沟通的系统性变化而得以发展。沟通范围的拓展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沟通的广度:所讨论话题的多样性;·沟通的深度:所讨论话题对于双方的个人意义。与熟人早期交往的自我表露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reciprocity)。这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伙伴们通常分阶段地转到更深层次的话题,而不是一步到位。最好的策略通常是保持耐心,让可以感觉到的相互作用逐渐地增加你们交往的亲密感。人际亲密过程模型(interpersonal process model of intimacy)认为:两人之间亲密感的真正建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他们必须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开诚布公一般有益于人际关系。·其次,他们必须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在异性恋的关系中,如果男性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有价值。·最后,双方必须都认识到另一方具有应答性。判断出自己的伴侣理解和关爱自己(即所谓的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这是亲密关系发展过程的关键要素。亲密的自我表露和选择性地保留一些秘密,都能促成婚姻的美满。伴侣双方还有一些完全不想讨论的禁忌话题(taboo topics)。在伴侣看来,敏感的问题会危及亲密关系的质量。令人奇怪的是,最常见的禁忌话题是亲密关系本身的状态。人们经常对自己恋爱关系的未来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对恋人的承诺和投入程度进行秘密测试:·三角测试:仔细观察恋人对有吸引力的异性反应怎样;·耐力测试:煞费苦心地制造困难让恋人来克服,以验证恋人对感情的忠贞;·分离测试:找到暂时分开的理由来考察恋人欢迎自己回来时的热忱。与一般伙伴的谈话相比,亲密伴侣之间谈话的显著特点是:清楚地了解对方,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令人更加放松。自我表露不仅有益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对自己的亲密伴侣更为开放,这就是他们的婚姻随着时间推移往往变得更满意的原因之一。

    5.2.2言语沟通中的性别差异

    1)谈话主题在女性的谈话和即时通讯中,经常出现的是情感和人物话题。相形之下,男性倾向于谈论更客观、不带个人色彩的内容。2)谈话风格女性只有在与男性谈论男性话题时她们才更具试探性。而且,当男性与女性谈论女性话题时他们比女性更具试探性。男性不如女性那样经常畅所欲言、抒发观点,但一旦男性开谈,就滔滔不绝,容不得别人打断。女性虽然说话较多,但很少做长篇独白式讲演。文本、状态更新及其他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与真实的面对面谈话有着极大的差异。CMC对于某些人来说,似乎比实际谈话更安全、更易控制,并且便于我们接近他人。因而害羞的人在线上比面对面交谈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3)自我表露在已确立的人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她们也能引导对方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女性可能与男女两性伙伴都有着亲密的、开放的和支持性的联系,而男性则可能只与女性共享最有意义的亲密情感。4)工具性对表达性女性之所以能与信赖的伴侣进行亲密的言语沟通,是因为她们往往有更高的表达性,可以轻松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情感。交谈反应性(blirtatiousness)的个体差异:有些人把思想和情感组织成文字的速度很快,不管心里想的是什么都能脱口而出,因而交谈得以活跃地、快速地进行;但另一些人用言语表达情感时则比较缓慢、深思熟虑、犹豫不决。在亲密关系中,表达性技能比工具性技能更为重要。伴侣双方要充分地表达出对自己的爱意、尊重和呵护,这一能力是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

    5.3沟通障碍及其应对

    5.3.1沟通不良

    1)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糟糕数怨并诉(kitchen-sinking):即同时谈及几个问题,以至于谈到许多问题反而忘记了刚刚抱怨过的事情。偏离主题(off-beam):从一个同题转到另一问题,以致谈话从来不能在一个问题上维持足够长的时间。2)不幸福的伴侣在彼此倾听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很少有耐心仔细思索伴侣所说的话,反而仓促地得出结论(常常假设最糟糕的情形),并根据自己揣测的伴侣意图突然改变做法。其表现之一就是读心术(mindreading),即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无需询问就能理解伴侣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不幸福的伴侣更多地以消极方式打断(interrupt)对方的谈话。他们总是能在对方所说的任何事情上都找出纰漏或不可行性,总是使用“是的——不过”(yes-butting)句式,它不断地传达出对伴侣观点的批评:“是的,我们可以试一试,不过这并不可行,因为……”。不幸福的伴侣还会进行反向抱怨(cross-complaining):避开对方关注的问题,只用自己的抱怨来应对伴侣的抱怨,而不是对伴侣所说的话表示关注。3)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常常对伴侣的抱怨报以讽刺挖苦,贬低和鄙视伴侣的人格。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类有破坏性的交往通常以批评(criticism)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和品德,而不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不良沟通还包括经常以侮辱、嘲笑或者充满敌意的幽默等形式表现的蔑视(contempt)。伴侣对这类攻击通常的反应是防卫(defensiveness):伴侣通常会寻找借口或者拒绝反向抱怨,激烈地发起反攻,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合理攻击的伤害,而不会认为这种话糙理不糙的抱怨合情合理。接下来伴侣可能会出现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拒绝合作的石墙(stonewalling),面对乱糟糟的情境退守到石头般冷漠的沉默中。石墙一般传达出的是“反对、冷冰冰的距离、沾沾自喜”,而不是对伴侣抱怨的适度认可和关注。最终可能会出现毁灭性的交战状态(belligerence),伴侣一方会咄咄逼人地完全拒绝另一方。

    5.3.2精确表述

    行为描述(behavior description):尽可能清楚明白、详细具体地指出惹怒我们的特定行为,伴侣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为明智、准确。第一人称陈述(I-statements):第一人称陈述的句子以“我”打头,然后描述清楚明白的情感反应。把行为描述和第一人称陈述结合起来的简单方法是把它们整合成XYZ陈述(XYZ statement)。XYZ陈述格式如下: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标准的行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称陈述)。

    5.3.3积极倾听

    当我们在沟通中接受到他人的信息时,第一是要准确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复述(paraphrasing)接受到的信息而完成,即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意思,让信息的传递者有机会肯定那就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另一个有价值的倾听技巧是知觉检验(perception checking):人们要求伴侣阐述自己说过的话,澄清某些说辞,从而能评价自己对伴侣的感受所做的推断是否准确。

    5.3.4守礼而镇定

    在被伴侣激怒的时候能保持清醒,在开始生气的时候能冷静下来,都是非常可贵的技能。如果认为他人强词夺理、有失公允而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悲痛和不幸,这种认知就会引起愤怒反应;如果把愤怒诠释为只是思考问题的另一种方式,你的沟通会更好。当然,人在被激怒的时候很难保持平静,镇定地思考。所以只要有可能就应该事先允诺与伴侣彼此以礼相待,这也是试着减少使人愤怒的事件的好方法。

    5.3.5尊重和确认的力量

    良好沟通最关键的要素是,明确地表现我们对伴侣观点的关心和尊重。对伴侣的确认(validation),即承认他们观点的合理性,表达对他们立场的尊重,一直是亲密交往中值得拥有的目标。(认可的表达方式:“是的,我明白你的感受。你说的话有道理。但我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感受。”)

    第六章 相互依赖

    6.1社会交换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我们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根据这种观点,与他人相互交换理想的奖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交换(social change)。

    6.1.1奖赏和代价

    奖赏: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代价:指的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验。在亲密交往中最重要的代价是心理负担:对亲密关系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伴侣的缺点感到的沮丧和因为身处亲密关系而不得不放弃某些事物而感到的遗憾。某一特定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奖赏和代价之和就是结果(outcome),即交往中一方综合得到的净收益或净损失。

    6.1.2人际关系的期望收益

    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CL),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L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它是测量我们对关系满意程度的标准。幸福的程度取决于你获得的结果超过期望的程度。即使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仍有所收益,如果这一收益没有大到足够满足你的期望,你仍不会感到幸福。满意度来自交往结果和比较水平之差,即:满意度=结果-CL

    6.1.3人际关系的替代收益

    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是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CLalt就是我们可以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一方面,如果其他的亲密关系有希望得到比目前的关系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还满意,也有可能离开现在的伴侣去追求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对自己目前的亲密关系不是很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关系。所以,CLalt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个体对现有亲密关系的投入(investment),即亲密关系结束时个体会失去的事物,也是决定个体是否持续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CLalt是他主观认识的产物,从而存在一系列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它的认知,如自尊、习得性无助、信息的获取等等。依赖度来自交往结果和替代比较水平之差,即:依赖度=结果-CLalt 总而言之,社会交换的三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关系的结果、比较水平(CL)和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人们在交往中得到的净盈亏就是他们关系的结果。如果他们的结果超过期望(即结果高于CL),他们就感到满意;然而如果现有的亲密关系结果不如他们的期望(即结果低于CL),他们就不满意。此外,如果人们当前的结果好于从别处能得到的结果(即他们的结果超过他们的CLalt),他们就依赖于现在的件侣,不太可能离开。然而,如果他们从现在的伴侣处得到的结果比他们从别处能获得的结果更差(他们的结果降到CLalt以下),他们就会倾向独立,很可能离开当前的伴侣。

    6.1.4人际关系的四种类型

    如果同时考虑CLCLalt和实际上的关系结果这三个因素的变化时,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关系类型:

    较小利益原则(principle of lesser interest):较少依赖于亲密关系的伴侣在关系中拥有更大的权力。也就是说,当理想的亲密关系结束时,失去较少的一方会居于主导地位。

    6.1.5与时俱变的比较水平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多可得到的替代伴侣,同时离婚的代价在不断下降。我们甚至进人了一个“永远可得到”的时代,即使人们已经结婚了仍逗留在婚姻市场上,不断地估量自己所遇之人成为未来伴侣的可能性。

    6.2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已婚伴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对待彼此的方式可能比对待其他任何人更刻薄。失去通常比同等程度的得到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我们喜欢得到,但我们更憎恨失去。类似地,亲密关系中的讨厌事件比理论上同等程度的合意事件更引人注目、影响深远。实际上,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代价比率。奖赏和代价对亲密关系的满足和稳定都有重要影响,要想亲密关系兴旺繁荣,需要更多的奖赏而不是减少代价。伴侣彼此为对方所做的一些意图良好的事情,而在对方的眼里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体贴或充满深情之处。疏离型或恐惧型依恋的丈夫和妻子尤其可能觉察不到伴侣为他们做的积极、关爱的事情。

    6.2.1奖赏的作用不同于代价

    接近动机(approach motivation):寻求奖赏时,我们企图满足自己喜好体验的欲望,从而感受到积极情绪。回避动机(avoidance motivation):逃避代价时,我们寻求避开惩罚或逃离痛苦,从而我们会努力逃避不合意的体验。亲密关系中的接近和回避过程:

    当对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愉悦进行评定时,妻子们特别欣赏丈夫表示关爱的行为,而丈夫们则喜欢妻子任务指向的帮助行为。 在亲密关系中,关注能获得的奖赏,而不是伤人感情的代价,更能给我们带来长期的好处。接近和回避动机彼此独立的运转过程,意味着亲密关系的快乐和痛苦可能涉及不同的策略。我们当然希望能避免令人痛苦的冲突和其他代价,但同时我们还要克服沉闷的亲密关系:必须尽力满足他们的接近目标,为伴侣提供快乐的、有趣的、兴奋的经验。自我延伸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该理论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思想观点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从而消除关系的沉闷。

    6.2.2与时俱变的奖赏和代价

    关系紊乱(relational turbulence)模型:在亲密关系发展到中等程度的亲密度时,随着伴侣学会协调自己的需要和适应彼此,可能会出现调整和重新评价的动荡期(如图左)。随着伴侣彼此吸引得更亲近,他们需要调整以适应对自主权的限制、不确定性、还可能有朋友们矛盾情感的增长。这一阶段——亲密关系从随意的约会过渡到更严肃的投入——是混乱无序的(如图右)。

    满意的夫妻往往具有低神经质和高自尊的特征;即使讨论棘手的难题也带着关爱和幽默,不会滋生愤怒;他们遭遇的应激源(如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也相对较少。幸福的配偶会控制其期望,故而他们的CL不会太高。对亲密关系之未来保守而慎重的期望远比浪漫的理想主义更明智和理性。人们通常不能维持步人婚姻时的那种亲密关系,理由如下:1)缺少努力(lack of effort)2)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interdependency is a magnifying glass)3)对敏感信息武器的了解(access to weaponry)4)不受欢迎的意外(unwelcome surprises)5)不现实的期望(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6.3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6.3.1相互依赖的实质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使自己的伴侣保持快乐与他们自己的利益攸关,这样做伴侣才能继续提供这些令人期待的奖赏。这样做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是,为伴侣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使他们渴望维系关系。如果伴侣双方都想亲密关系持续,双方都应该深思熟虑地保护和维持对方的幸福。如果人们需要彼此,宽容大度地对待对方是非常有益的,能增加伴侣的利益,从而使他留在自己身边。

    6.3.2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

    在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中,人们为他人付出期望得到同等的回报。在共有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中,伴侣特别关注对方的幸福,彼此不期望任何回报地支持和关照对方。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的差别如下表所示:交往情境交换关系的表现共有关系的表现帮别人的忙时期待他人立刻回报不会希望他人立刻报答别人帮自己的忙时期待他人立刻要求自己回报不会希望他人立刻要求自己报答与别人共同完成任务时竭力分清各自的功劳不会明确地区分各自的功劳别人需要帮助时施恩图报施恩不图报帮助别人时心情和自我评价只会轻微地变化心情变好、自我评价提高不帮助别人时心情不会起变化心里会感到内疚感到脆弱或焦虑时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婚时我们更不满意我们更为满意随着人们共有强度情感的增加,他们更乐于为自己的伴侣做出点牺牲,夫妻对他们的婚姻也感到更加满意。

    6.3.3公平关系

    公平(equity)理论提出,人们只有在成比例的公正(proportional justice)前提下才对亲密关系最满意。这就意味着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伴侣的获益与他的贡献是成比例的,即:你的关系结果/你的关系贡献=伴侣的关系结果/伴侣的关系贡献在关系不公平的情形下,一方过度获益(overbenefited),得到的满意结果超出其应该得到的;另一方获益不足(underbenefited),得到的比应该得到的少。这有影响吗?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只要伴侣双方发展顺利,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公平|理论却认为影响很大。根据公平理论的观点,最令人满意的情形是公平分享关系结果。过度获益的人某种程度上不如公平关系中的人满足,而获益不足的人将更加不满意。亲密关系如果存在不公平,就会刺激人们重新调整以恢复公平合理:1)首先,你可以改变你(或者伴侣)的贡献或结果来恢复实际的公平;2)其次,你可以尝试恢复心理上的公平;3)最后,你可以放弃关系去别处寻找公平。在家务劳动的分配和照料小孩这两个敏感问题上,保证公平是明智之举。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男人更少做家务。当人们不满意时,公平问题才凸显出来;而当人们满足时,则会显得微不足道。总而言之,人们得到的关系结果的总体质量和获益不足这两方面,在预测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和持续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度获益似乎不会太烦扰人们,而公平在已经具有很高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中其积极作用甚微。相形之下,伴随剥夺和剥削出现的不公平——获益不足——通常会带来苦恼。不过归根结底,关系结果可能是比不公平更重要的因素:如果关系结果很差、令人不满,即使公平也不会带来太多慰藉,而如果关系结果完美,不公平也不是大问题。亲密关系中的贪婪,并不令人讨厌,也不具有剥削性。依恋和相互依赖:1)回避程度高的人更关注他们的替代选择,他们会留心任何其他可能的爱情选择,并且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引。2)忧虑被弃的人则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已,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回避动机,整天提心吊胆地防止出现冲突和其他代价过高的关系。3)安全型的人在共有情形下舒适自在,只要伴侣需要,他们就会提供关心和支持,他们乐于接纳伴侣对自己的依赖。

    6.4承诺的本质

    对亲密伴侣的幸福依赖可以孕育承诺(commitment),即持续亲密关系的意图。投入模型(investment model):承诺来自于与人们的CLCLalt有关的社会交换的所有要素。决定承诺的三个因素就是满意度、替代选择的质量、个体在现存亲密关系中的投入程度。

    三种类型的承诺:1)个人承诺(personal commitment),即人们受到伴侣的吸引、亲密关系令人满意,而希望关系继续时表现出的承诺。2)强迫承诺(constraint commitnent),因为离开关系的代价过高,人们觉得不得不继续现有关系时表现出的承诺。3)道德承诺(moral commitment),来自对伴侣或者亲密关系的道德责任感。

    6.4.1承诺引起的后果

    承诺的特征之一是指向长期发展,这能减少亲密关系遭遇坎坷时产生的痛苦。承诺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可能是,它会使人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维持亲密关系,即使这样做的代价很高。1)承诺会促进顺应性行为(accommodative behavior),人们会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应对伴侣的愤怒;2)承诺的人还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牺牲意愿(willingness to sacrifice),为了关系的融洽而牺牲自我利益;3)承诺会改变人们对伴侣关系的认知。承诺的人表现出感知到的优越感(perceived superiority)——他们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别人的更好。

    第七章 友谊

    7.1友谊的本质

    7.1.1友谊的属性

    友谊(friendship):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企求对方的陪伴(即情感的、共有的、社交的)。友谊的属性包含:接纳、支持、愉悦、关爱、了解、信任、平等、真实。朋友往往会影响我们爱情关系的走向,甚至还对我们快乐与否(或胖瘦与否)都有着惊人的影响力!深厚的友谊虽然不如爱情充满激情,但仍然具有奖赏价值,包含着亲密关系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1)尊重值得尊重的特质包括令人赞扬的道德品质、对他人的体贴人微、接纳他人、诚实、倾听他人的意愿等。2)信任如果有人留意我们的愿望,无私、可靠地对待我们,信任就能建立起来。3)资本化在资本化(capitalization)的交往模式中,我们常常能和朋友分享好消息,得到有益于亲密关系的热烈而有价值的反应——与那些对我们的好运漠然或冷淡的人相比,那些能提升我们快乐的人让我们感到更亲近。4)社会支持我们获得的援助或社会支持有4种:①表现为关爱、接纳和安慰等形式的感情支持;②表现为拥抱或搂抱的身体安慰:③表现为资讯和指导形式的建议支持;④表现为金钱或物品的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感情支持具有实际的生理效应。与伙伴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他们的血压、胆固醇水平和应激的荷尔蒙水平都更低。有效的社会支持使人们感到与帮助者更亲近。朋友敏感的、应答性的支持能增加我们的幸福感、自尊和对未来的乐观,这些都有益于亲密关系。有些人更擅长于提供社会支持。安全型依恋伙伴(而非不安全型)提供的支持更令人们满意。如果伴侣细心,又有同理心,因而明白伴侣的需求,往往就能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最好的支持应该切合我们的需要和偏好。有时候,帮助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默默地提供无形的支持(invisible support),悄然施行而不为受援者所察觉,从而不会增添他的心理负担。当受援者觉察到有形的支持时,如果这种支持能切合受援者当前的需要和目标,就会更加有效。当然,并没有适合所有情境的、单一固定的支持模式;朋友所欣赏的帮助和支援的类型取决于他目前的需要、你的能力和友谊当前的状态。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事实上,知觉到的支持比实际得到的援助与我们对伴侣的满意程度更有关联。个人特征也会影响我们对社会支持的认知。5)应答性应答性(responsiveness):即在认知层面上对朋友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关注与支持。认为某人对你的需要和欲望表现出关注、尊重、热心和支持,这种判断就是所谓的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它非常具有奖赏价值,并且能提升亲密感,促进自我表露、信任和相互依赖,毫无疑问有益于人际关系。卡耐基认为,要想获得事业和人际的成功,关键在于你和别人相处的方式能让他们感受到受人重视和为人欣赏。保持应答性是结交和维系朋友的好方法。对此,他提出了六个简单明了的方法:1)真正地对他人感兴趣;2)保持微笑;3)记住别人的名字。这是他能听到的任何话语中最甜美、最重要的声音;4)耐心倾听。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5)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6)让别人感到自己重要——诚心实意地这么做。

    7.1.2友谊的规则

    人际关系的规则(rules for relationships):即朋友应(或不应)履行某些行为的共同文化信念。这些普遍规则包括公平、信任、自我表露、支持、关爱及亲密关系其他令人满意的方面:1)不要唠叨不休;2)保持信心;3)给予感情上的社会支持;4)在危难时自发地提供帮助;5)信赖并能彼此倾诉;6)与对方分享成功的喜悦;7)不嫉妒彼此的关系;8)朋友不在场时能维护朋友;9)欠债必还、知恩图报;10)在一起时努力取悦对方;

    7.2友谊的毕生变化

    7.2.1童年期

    童年期友谊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对人际需要的变化表现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接纳需要,青春期前期(9-12岁或小学高年级)的亲密需要,青春期(13-19岁)的性需要。儿童期成功的人际关系为成年阶段亲密关系的美好结果奠定了基础。

    7.2.2青少年期

    在13-19岁的青春期,青少年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与伙伴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青少年日益转向朋友来满足自己的依恋需要。青年时期的四种依恋方式:1)寻求亲近。指对依恋对象的趋近、保持临近和发生接触;2)抗议隔离。青少年抵制把自己与伙伴分开,并因这种隔离而苦恼;3)避风港湾。在危急困难时刻求助于依恋对象以获得安慰和支持;4)安全基地。依托伙伴来探索新环境和进行其他大胆的尝试。

    7.2.3成年早期

    根据艾里克森(Erikson,1950)的观点,此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正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学会了怎样建立持久、忠诚的亲密关系。大学毕业之后,人们往往只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但与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层次更深、相互依赖程度更强。最好的友谊只不过比普通的友谊更加亲密,包含亲密关系的所有构成成分:了解程度、信任程度、相互依赖性、忠诚度。

    7.2.4中年期

    当人们有了恋人时,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减少。这时会发生二元退缩(dyadic withdrawal)现象:人们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而探望朋友的次数来越少。人们友谊的消退在结婚之后仍不会停止。与异性朋友的友谊尤其会受到影响。当人们投身于配偶和孩子时,他们社交活动的重心从私人朋友转移到家庭和夫妻共同的朋友上。事实上,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朋友,这样的婚姻通常很艰难。

    7.2.5老年期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认为,友谊随年龄的这种变化是因为老年人有着与年轻人不同的人际目标。老年人交际的目标指向友谊的质量而非数量;他们更注重精选出的深厚友情,不愿发生冲突,而让更普通的朋友关系自然消失。当我们年老体衰、能力下降时,友谊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尤为重要。

    7.3友谊的差异

    7.3.1同性友谊中的性别差异

    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emotional sharing)和自我表露为其特征的,而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shared activities)、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简单来说,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face-to-face),而男性的友谊则是“肩并肩”(side-by-side)。归纳一下,女性之间的友谊往往比男性更亲切、紧密。最终结果是,女性在爱情关系之外仍会向朋友寻求敏感、体贴的理解和支持,而男性常常做不到这点。为什么男性之间的友谊不如女性那样亲密?文化规范和性别角色是主要的原因,传统的教养鼓励男性应该具有工具性而非表达性的特质。

    7.3.2友谊的个体差异

    影响友谊个体差异的因素:1)自我监控。高自我监控者在友谊中的投入往往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少;低自我监控者的朋友数量较少,但彼此有着更多的共同点,他们的友谊一般看来更加亲密。2)性取向。异性恋者的朋友圈一般不如双性恋者(GLB)那么多样化。3)相互依赖的自我构念(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指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互依赖(而非各自独立)的人。对于相互依赖的自我构念较强的人而言,人际关系是他们自我概念的核心特征,他们“思考和行动往往都是为了建立、提升和维持与重要人物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7.4友谊发展的障 碍

    7.4.1羞怯

    羞怯(shyness)是在社交情境下沉默寡言和抑制行为结合紧张不安的综合症状。与坦荡的人相比,惯常羞怯者具有三个特征:1)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2)他们倾向于怀疑自我。低自尊通常伴随着习惯性羞怯;3)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有时还能找到充分的理由。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或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畏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他们疏离冷漠、毫无价值的行为并不能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经常予人以沉闷单调、兴味索然的印象。与不羞怯的人相比,羞怯者结交新朋友的过程缓慢得多。他们的友谊一般也不怎么令人满意和具有支持性,所以他们也往往更加孤独。羞怯引起的人际循环效应:

    当人们真正地遭遇新情境,羞怯者会被社会指责所带来的威胁吓跑,而这种社会指责根本不曾发生过或者永远也不会出现,所以他们的羞怯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是起相反作用的心理负担。假如你现在受到羞怯的困扰,只要你能较少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当羞怯者能以相对匿名的方式以及轻松自在地以自己的节奏和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时,他们就能更加放得开。一味羞怯并不能帮他们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那么相信自己并期望交往能顺利进行,又能失去什么呢?如果你是个羞怯的人,下次你结交新朋友时不要光想着你自己,只要尽你所能地努力寻找对方的特点即可。

    7.4.2孤独

    孤独:当我们想拥有与他人更多、更亲密的接触而不得时,就会产生孤独感。人们会受到两种孤独的困扰:1)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指的是我们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2)情感隔离(emoional isolation):指的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人类有归属需要,孤独正是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恶果。如果孤独持续存在,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非常糟糕的影响。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孤独通常是一种短暂的状态。但令人不安的是,与孤独有关的一些个人特征具有耐久性,只能逐渐地加以改变:1)遗传性。人与人之间孤独的变异约有一半(48%)来自基因的影响;2)人格特点。高水平的外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都和低孤独有关联,而高神经质会增加孤独的发生;3)不安会型依恋。人们忧虑和回避的程度越低,他们体验到的孤独一般更少;4)自尊。孤独者倾向于低自尊。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孤独,但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当前是否能与女性伙伴保持亲近。男性似乎依赖于女性以避免孤独,而女性则不会反过来依赖男性避免孤独。女性往往有较高的表达性,这可能是她们不会像男性那样孤独的主要原因。如果人们感到孤独,他们在对待他人的消极态度上表现出的苦恼和绝望是而易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孤独者所怀疑和讨厌的人往往是他们要向之寻求接纳和尊重的人。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他们的人际交往通常单调沉闷、迟钝乏味,他人一般会认为孤独者并不十分了解和喜欢自己。雪上加霜的是,孤独还会引起抑郁。抑郁是比孤独更宽泛、更不满和苦恼的状态——孤独产生于人际障碍,而抑郁则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失落和挫折——但他们能相互激化对方,抑郁使人更难有效率地行动以吸引他人。除了悲观和忧郁之外,抑郁者还会表现出可憎的行为模式,即过度寻求保证:他们持续不断地调查以确保他人喜欢并接纳他们,但当他们得到保证后又质疑这种保证的真实性。在不满和焦虑中,他们仍继续寻求更令人信服的安慰,也逐渐把他们伙伴的耐心消磨殆尽。克服孤独的对策:1)把自己的孤独判断为暂时的、能改变的困难,就能乐观地期待事情会好转,而充满希望比消极悲观更有可能医治好孤独;2)由于孤独产生于我们所期望的伙伴关系与我们当前已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落差,所以孤独者应该当心别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太高;3)要克服孤独,我们就应该寻求新的友谊,而不是爱情,尽力使自己显得友好。如果你现在正处于孤独,小心你自己的任何乖戾、自我挫败态度。总而言之,自我实现的预言——你所期望的也许正是你所得到的。如果你能采用更积极的方法——关注他人的优秀品质,期望他们愉悦友善,并且耐心地承认友谊的建立需要花费时间——你就可能会享有与他人更有价值的交往。

    第八章 爱情

    纵观人类历史,通常择偶标准和浪漫爱情并无多大的关联。人们的婚配有着政治的、经济的、实用的和家庭的原因,而独独不会仅仅因为彼此相爱而结合。

    8.1爱情简史

    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爱情模式,古代婚姻的目的偏向于生养小孩,结交盟友;近现代的婚姻更倾向于情感的依恋(自由婚恋)。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体验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变化:1)文化价值:爱情是值得拥有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情感体验?2)性欲:爱情应该有性行为还是与性无关?3)性取向:异性之间和同性之间都能相爱吗?4)婚姻状况:爱情只专属于婚姻,还是可以保留给第三者?

    8.2爱情类型

    8.2.1爱情三角理论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mberg)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合而成:1)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2)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3)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承诺在本质上主要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驱动力。恋爱关系的“火热”来自激情,温情来自亲密,而承诺反映的是完全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无爱(nonlove):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者都缺失,爱情就不存在。两个人可能仅仅是泛泛之交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意、肤浅和不受约束的。·喜欢(liking):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喜欢多表现在友谊之中,伙伴双方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情,却不会唤起激情或者与对方共度余生的期望。·迷恋(infatuation):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当人们被几乎不认识的人激起欲望就会有这种体验。·空虚(empty love):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常见于激情燃尽的爱情关系中,既没有温情也没有激情,仅仅只在一起过日子。·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浪漫的爱情有着强烈的亲密感和激情。可以把它视为喜欢和迷恋的组合。·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相件之爱的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这种爱情表现出亲近、沟通、分享以及对爱情关系的巨大投入。·愚昧之爱(fatuous love):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愚蠢的爱情体验即愚昧之爱。这种爱情会发生在旋风般的求爱中,在压倒一切的激情基础上双方会闪电般地快速结婚,但彼此并不十分了解或喜欢对方。·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当爱情的三个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都非常充足时,人们就能体验到“彻底的”或完美的爱情。

    爱情的三个组成成分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所以某对特定的爱情伴侣在不同时期可能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认为存在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成分:1)性欲或性驱力。由性荷尔蒙调控。性欲使得人们有了与人交媾的动机,从而促使人们成功地进行繁殖。2)吸引力。促使人们追求他们所偏爱的特定的恋人。吸引力通过激起浪漫的爱情促使人们形成稳定的配偶联系,它由特定脑区里控制奖赏情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和5—羟色胺(serotonin)来调控。当我们坠入爱河,多巴胺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引起兴奋和欣喜,而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能量去不知疲倦地追求心上人。、3)依恋。是指长期的伴侣关系所带来的舒适、安全的情感。依恋驱动的是相伴之爱,由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调节(依恋的时间越长催产素含量越高)。

    8.2.2浪漫狂热之爱

    浪漫的爱情包含激情。任何形式的强烈唤醒,无论好坏,都会影响我们对浪漫爱情的感受。1)唤醒激情洋溢的吸引力根源于两个因素:①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并伴随;②相信另一个人是引起你唤醒的原因。肾上腺素增强了人们的爱情体验。不同类型的高唤醒,包括简单的体力活动和恐惧、厌恶、快乐等情绪状态,似乎都可以提高我们对合意伴侣所感受到的浪漫吸引力。2)思维浪漫爱情的成分包括:·亲密。浪漫爱情的特征是开放、沟通和信任;·依赖。依赖描述的是热切地渴望与伴侣发生接触;·关爱。浪漫的爱人关心伴侣的福利和幸福。这些不同的情绪都有着相对的强度和紧迫性:你会为情侣做任何事,如果没有对方你会很痛苦。现实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爱侣的缺点。他们将爱侣的形象理想化,这与他们面对的具体事实有着重大差别。浪漫的爱情能让我们更轻易地把那些对当前伴侣具有挑战性、对我们有一定诱惑力的替代伴侣抛在脑后。当我们坠入爱河时,甚至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自我延伸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认为,随着伴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新的社会角色,爱情会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到扩展和变化,我们会渐渐了解我们以前所不认识的自己。

    8.2.3相伴之爱

    相伴之爱是对可爱伴侣的舒心的、温情的、信任的爱恋,它以深厚的友谊为基础,包含相伴相随、共同的爱好活动、互相关注和一起欢笑。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忠诚的友谊,而对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相互交织的人。催产素的释放或许是相伴之爱产生的生物基础。爱人的接吻会刺激催产素的释放,尤其在性高潮时会释放大量的催产素。催产素能产生令人安宁的宽慰作用,还能使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彼此更加依恋。单恋:浪漫地、充满激情地被某个人所吸引,但对方并不爱自己。当我们陷入了单相思,渐渐认识到情感所寄托的对象不会成为自己稳定的伴侣时,尽管会感到苦恼,但却会使我们单恋的对方更为难堪。

    8.2.4同情之爱

    对伴侣的幸福进行利他主义的关心和关注就是同情之爱(compassionate love),这种爱结合了亲密中的信任及理解与同情及关爱,关爱中包含同理心、无私和为爱人牺牲的意愿。

    8.2.5爱恋风格

    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提出六种爱情风格:1)情欲之爱(eros):与人的色欲有关。情欲之爱有着强烈的肉欲色彩,这种风格的情人可能会严重受到外表长相的影响,相信一见钟情。2)游戏之爱(ludus):视爱情为没有约束的游戏。这类爱人常常反复无常,试图同时拥有几个伴侣。3)友谊之爱(storg):引导人们不再重视强烈的情感,而去寻求真正的友谊,逐渐发展为真实的承诺。4)狂热之爱(mania):难以满足、占有欲强,充斥着生动的幻想和沉迷。5)利他之爱(agape):无偿付出、利他、无私,把爱情视为一种职责。6)现实之爱(pragma):客观而务实,使人冷静地寻找理论上和自己最般配的伴侣。

    8.3爱情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8.3.1文化

    中国的婚姻通常是家庭做决定,美国的年轻人则往往希望完全由自己做主选择配偶。父母比子女认为基本的共同点和承诺更为重要,这一点所有文化皆然。

    8.3.2依恋类型

    1)亲密。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一般很重视其他人,认为别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赖和心地善良,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很坦诚,心情愉快地进行大量的自我表露;2)激情。安全依恋类型的人能体验到最美妙、满足的性生活。安全型的人性生活的次数更多,有着更多的唤醒、更大的愉悦、更多次数的高潮以及更大的满足;3)承诺。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更加忠诚于他们的伴侣关系,他们比不安全型的人有更多更亲密、更积极、更满意的交往;4)关爱和看护。当伴侣紧张不安,需要支持时,安全型的人能提供更多的安慰,也能让伴侣更加放心。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体验到更强烈的浪漫之爱、相伴之爱和同情之爱。

    8.3.3年龄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多数人会变得更成熟。他们会拥有:①持续时间更长的人际关系;②总数更多的人际关系。使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的灼热、急迫和强烈的情感,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弱,取而代之的是对爱情更为温和、成熟的看法。

    8.3.4性别

    男性往往比女性有着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他们比女性更可能认为只要爱一个人就已足够,其他的都不重要。女性在爱情方面比男性更为谨慎;女性对爱恋的对象更为挑剔,更迟缓地感受到激情,她们将爱慕之情限制在适配价值更高的伴侣身上。男女两性都认同爱情应该温情脉脉、忠贞不渝,但男性比女性还认为爱情应该有着更多的激情。的确,在爱情的三个成分中,激情与男性关系的满意程度有着很高的关联,而承诺则是预测女性满意度的最好成分。

    8.4爱情能持久吗

    人们在结婚之后浪漫的爱情会减弱。婚姻之后的第4年是离婚最频繁的时间段。浪漫爱情随着时间减弱有以下几个原因:1)幻想促进了浪漫。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们往往会将他们的伴侣理想化,缩小或忽略那些使他们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问题在于,幻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变弱。2)新奇能为新确立的爱情关系注入兴奋和能量。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几乎在测试的每一种哺乳类物种都有所表现——如果引入可受孕的新的伙伴,雄性和雌性动物都会表现出持续、高亢的性行为。当我们刚坠人爱河时,我们的自我在扩展,事物都是新鲜的,亲密感在不断增加,激情就可能非常高亢。然而,一旦确立了婚姻关系,新奇感消失,激情逐渐消退;婚姻关系持续越久,激情就变得越少。因此可以认为,“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繁盛,却因了解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只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3)唤醒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消失。就浪漫的爱情而言,当伴侣变得熟悉时太脑可能根本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多巴胺,所以即使你的伴侣能一如既往地完美,你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唤醒。

    8.5爱情的未来怎样

    随着我们变老,激情会消退,但亲密和承诺都会增强。因此,相伴之爱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爱情策略:①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②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③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

    第九章 性爱

    9.1性态度

    9.1.1对随意性行为的态度

    以情感为标准的性认可态度:只要未婚的恋人是在承诺的爱情基础上发生性行为,就可以得到容许。男女两性在性观念上最大的差异是对待婚前随意性行为的态度: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为没有爱情的性也可接受;当谈到随意性行为时,女性往往后悔自己的行为,而男性则后悔自己没有行动。性的双重标准:男性如果有许多性伙伴,会被人称赞为“风流帅哥”,而女性如果有同样数量的性伙伴,则会被人贬斥为“淫荡骚货”。

    9.1.2对同性恋的态度

    当人们认为性取向来源于在出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生物因素时,非常多的人认为同性恋是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如果人们认为同性恋是个体通过后天养育而习得或选择的结果,则会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同性恋难以忍受。研究表明,同性性行为部分基于个体的基因,绝大多数同性恋者认为对于自己的性取向别无选择。

    9.1.3性态度上的文化差异

    基本上所有国家都反对婚外性行为,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同性恋包容度也不同。

    9.2性行为

    亲密关系中性行为最重要的特点是:性生活为伴侣双方所期待,并且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9.2.1第一次性行为

    绝大多数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伴侣,都与他们有着稳定的、感情上所重视的亲密关系,他们发生关系的过程都遵循行为越来越亲密的轨迹:接物导致爱抚,最终发生性行为。如果第一次性行为遵循了伴侣明确表达出的爱意和承诺,则伴侣们常常会把它体验成关系的积极发展,能增加彼此的亲密情感。然而,如果第一次性行为没有这样的表达,性行为的结果通常是使关系发生令人讨厌的变化,导致不确定性和悔恨。

    9.2.2忠诚关系中的性行为

    发生性行为的理由可以大体分为四个方面:1)性的情感成分:以性行为作为沟通、传递爱意和忠诚的手段。2)性的肉欲方面:从性行为中获得的感官享受和未来伴侣的长相吸引力。3)更为实用的理由:要实现某些长远目标或完成某些具体目的的愿望,从生孩子到使伴侣嫉妒,范围极广。4)不安全的理由:提高个体的自尊或防止伴侣移情别恋。与性行为频率有关的因素:·关系性质(和持续期间)。同居的情侣平均每周会有3次性行为,而已婚的夫妻每周的性行为约为2次。·个体年龄。荷尔蒙水平的减少会降低个体的性欲望,而身体健康的衰退会侵蚀个体的活力,所以性欲望会随着年岁的增加而减弱。随着夫妻双方变成熟悉而老套的性伙伴,探索和新奇的兴奋消失殆尽,长远来看伴侣们彼此从对方感受到的激情会最终平静下来。·性取向。当他们的亲密关系刚确立时,男同比女同和异性恋者会发生更多的性行为。

    9.2.3不贞

    伴侣外性行为(extradyadic sex):即与自己的伴侣或者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性行为。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会欺骗自己的伴侣。他们对随意性行为的态度更为宽容,为了性的花样翻新,男性常常会追求伴侣外性行为,而女性则更可能找寻感情上的联系。同性恋男子比同性恋女子和异性恋男子有着更多的伴侣外性行为。男性往往会粗略地估算他们性伙伴的数量,而且倾向于高估。相反,女性会精确地计算他们的性伴侣,其中的偏差来源于印象管理和重构性记忆。社会性性行为取向(sociosexual orientations):是一种类似于信念和行为等特质的集合,可以用来描述个体对性行为的看法。只有在承诺和充满深情的亲密关系背景下才愿意发生性行为的人,就具有“保守的”社会性性行为取向,而那些在追求性行为时并不寻求足够的亲密和承诺的人就具有“开放的”性行为取向。社会性性行为指数:描述的是个体在缺乏任何爱情或承诺的条件下,与他人发生性行为而感觉心安理得的程度。社会性性行为指数是区分人们是否可能欺骗伴侣的一项重要特征。通过人的面部特征,观察者一般都能分辨性行为取向开放者(他们看上去就在猎色)和性行为取向保守者(他们显得更为忠贞)。男人和女人更都喜欢性保守者的面孔,认为他们更适合做长期的伴侣。优质基因假说(good genes hypothesis):认为某些女性——尤其是那些配偶不太合意的女性——能从双重交配策略中获益,通过这种策略她们能追求到长期的伴侣,为她们提供保护和喂养后代的资源,同时暗中从其他男性那里为她们的后代寻求更好的基因。女性在受孕期比其他时候更容易受到伴侣外性伙伴的吸引,这种倾向在她们的爱人相对丑陋的情况下更为突出。精子竞争(sperm competition):当两个或更多男性的精子同时充溢着一位女性的阴道时就会产生竞争。如果女伴把男性置于精子竞争的风险之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特定的性交方式——在较长的时间阶段里出现更多次非常深的插入——这特别有可能替换掉先前其他人可能留下的精子。即使婚姻生活大体上还算满意,如果伴侣间的性行为乏味、单调、次数大少,男女双方都更可能会追求伴侣外性行为。

    9.2.4性欲望

    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性驱力(sex drive)。他们比女性体验到更频繁、更强烈的性欲望,通常他们的性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动机激励:·男性更经常手淫;·男性比女性更经常地渴望性生活;·在亲密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男性希望开始发生性行为的时间一般要早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经常地进行性幻想;·男性在性上花费更多的金钱,购买更多的性玩具和色情素材;·男性平均比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的性行为。女性作为决定性行为发生与否的看门人,会发现男性为了换取性行为愿意做出各种让步。男性对性行为的更多兴趣可能使较小利益原则发生作用:女性控制了男性想要事物的使用权利,这让她们拥有了影响男性的力量。

    9.2.5安全而明智的性行为

    很多人在和新伴侣或者暂时的伙伴发生性行为时并没有使用避孕套,有以下几个原因:1)低估了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过去性生活活跃的新伴侣感染性病累计的总体风险,这种虚假的安全感妨碍了避孕套的使用。如果伴侣俊美动人,我们尤其可能低估这种风险。特殊安全错觉(illustion of unique invulnerability):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不幸的事件通常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自己不会这么倒霉,所以我们不会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可以预见到的危险。2)错误决策。本打算使用避孕套的人有时头脑发热会改变主意,之后又会对他们的决定感到后悔。原因之一是性唤醒。原因之二是过量饮酒。这种现象被称为酒精近视(alcohol myopia),指的是人们在醉酒后思考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会降低。这种受限的能力意味着他们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直接和最明显的环境线索。3)人众无知。男女两性从自己的随意性行为中体验到的乐趣并不如他们认为的那般美妙,但大多数年轻人仍然认为其他人一般会赞同这类行为,因此他们会感到迫使他们发生随意性行为的社会压力。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团体中的人群通过错误解读彼此真实的偏好,最终每个人都认为大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几乎没有人私下支持这种规范。4)权力不等。权力是让伴侣按你的期望来行事的能力。如果伴侣双方拥有的权力不等,而强势一方反对使用避孕套时,他们就不太可能会使用避孕套。5)禁欲教育。6)亲密感和愉悦度的减少。人们不使用避孕套通常能更好地享受性生活。他们的性事更为亲密,情感上也更为满足。避孕套的使用的两条建议:①当把避孕套当做性生活前戏的一部分时,避孕套不太可能会“大煞风景”。不要认为避孕套是打断你们做爱的烦心之物;时机适当时,帮助你的伴侣戴上避孕套,能创造性地、从容不迫地提升而非降低你的兴致和预期。②当你的确使用避孕套时,比不使用避孕套能给伴侣双方传递出更多的尊重、关心和关注。说服你进行不安全性行为的新作侣,很可能不如乐于尊重你意愿的伴侣珍视你和你们的亲密关系。

    9.3性满足

    为了努力吸引民众,现代媒体不惜强化刻板印象,利用恐惧心理,展示给我们大量随意的、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一般而言,只要夫妻极为忠诚于他们的伴侣关系,珍视一夫一妻制(彼此保持忠贞),他们就可能对性生活满足。性生活的频率对于男性比女性更重要。更频繁的性行为的确能增加新婚男士在性生活中体验到的满足感。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如果我们日常参与的活动能让我们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即自主),感到有信心和能力来应对(即能力),并且能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即交往),我们就会感到很幸福和健康。性生活当然也符合这一理论观点:最美好、最满意的性互动可以让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并且能完成得很出色,在此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伴侣的爱恋和敬重。传统性别角色的规定看来同时剥夺了男女双方的某些性自由和性放任,致使他们的性互动达不到原本可能的满足程度。彼此允许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夫妻能享受到更为满足的性生活。促使我们进行性互动的动机也会影响我们的性满足。那些通过性行为以表达对伴侣的爱意、加深彼此的关系、给予和获得身体快感的人,比起那些因其他理由而发生性行为的人会更热切地追求(并享受)性互动。

    9.3.1性沟通

    在性行为上清晰的沟通与更多的性满足有关。那些能坦率谈论性行为的人与那些只会不时地嘟囔抱怨的人相比,前者与伴侣有着更为满足的性互动。男同和女同能比异性恋者更轻松、更坦率地谈论他们的性感受。他们会彼此询问双方所期望的动作,感觉良好时会给出反馈,并且一般会指导自己的爱人怎样取悦自己。相形之下,异性恋伴侣则会“持续忽视”公开的性沟通并显示出“对伴侣缺乏好奇心”的自我毁灭倾向。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男性对女性兴趣的错误判断非常普遍。清楚明确的沟通有时是让这类男性明白过来所必需的——最有效的拒绝是自信果断、前后一致和坚持不懈的。当需要表明你的感受时,不要扭捏作态或者玩笑戏谑;请清楚地表明你没有兴趣,必要时还得重复表态。安全型依恋的人能享受到最高的性自信、最佳的性沟通和最满足的性生活。美满幸福的爱人往往是安全型的爱人。

    9.3.2性满足和关系满意度

    有着美好性生活的亲密关系往往更令人满意,对伴侣的爱意也使得性生活更加具有奖赏价值。性满足和关系满意度存在关联的原因之一是它们都受到类似影响因素的支配。相似性和压力就是这样两个影响因素。最美妙的性行为似乎还依赖于:·个体特殊的性欲望能得到伴侣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他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重视自己的伴侣并致力于维护好伴侣关系;·愉快地彼此相处,不论是在床上还是床下。

    9.4性胁迫

    逼迫他人发生性接触主要有以下施压方式:1)通过言辞威逼利诱。包括虚假许诺、制造内疚感或者威胁要结束伴侣关系;2)和人一起饮酒或者吸毒以削弱对方的反抗;3)暴力威胁——或实际上使用暴力——强迫别人屈从。性侵犯的四种类型:

    减少性胁迫发生的几个建议:1)请当心那些把性行为看成角逐某种利益的恋爱对象;2)请远离麻醉类物品;3)下决心坚定地反抗任何性侵犯的苗头;4)在你开始亲密交往前,直接、坦率地和伴侣说清楚性界限,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5)把爱人视为与你平等的伴侣,其喜好和快乐与你的一样重要。

    第十章 压力与紧张

    感情创伤、伴侣排斥、嫉妒、说谎和背叛——这些负面事件会严重地损害亲密关系。 负面事件的出现,表明我们得不到伴侣的爱慕和尊敬。

    10.1感知到的关系价值

    知觉到自己的关系价值(relational value):即他人认为与我们的亲密关系珍贵、重要或亲近的程度——低于我们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苦恼。不同程度的接纳和拒绝:·最大的接纳——他人希望我们出现并刻意地要与我们交往。·主动的接纳——他人欢迎我们但并不会寻求我们露面。·被动的接纳——他人允许我们加人他们的圈子。·矛盾的情感——他人并不关心我们是否参与。·被动的拒绝——他人忽视我们但不会刻意避开我们。·主动的拒绝——他人避开我们,只有在必要时才容许我们的出现。·最大的拒绝——他们驱逐、遣散或抛弃我们。如果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低于我们的期望,就会感觉受伤。有时他人因为我们太优秀而孤立我们,这类拒绝远不如缺点或过错面导致的拒绝痛苦。而当我们期望别人接纳我们,非常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时,这时的拒绝才更加令人痛苦。

    10.2感情创伤

    与人交往时我们体验到的接纳或排斥感,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有着复杂的关联:

    当人们从矛盾情感转变到欢迎我们时,自尊急剧增加,但任何程度的拒绝都会使我们的自尊降至最低点。他人忽视我们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命令我们离开或者驱逐我们几乎一样糟糕。关系贬值(relational devaluation):即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减少或者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明显下降——带给人的感受尤为可怕,会引起多种痛苦的情绪反应。感情创伤最主要的特征是受伤感——感到关系的准则被打破,自己饱受打击伤害,如同斧钺加身。依恋类型:高优虑被弃的人受到关系贬值的伤害要远甚于那些忧虑较低的人,而高回避亲密的人在他人回避时体验到的痛苦较小。自尊水平: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更容易受到感情的伤害。

    10.3伴侣排斥

    排斥(ostracism):受到身边人的忽视和“横眉冷对”。如果沉默对待是刻意为之的,排斥者就会故意克制对他人做出反应,有时装作对方根本不存在。排斥对人的伤害是深刻而又痛苦的,因为它威胁到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使人感到屈辱。面对人际拒绝,人们的情感会变得迟钝,并开始做出愚笨、自我挫败的选择。·如果归属需要受到威胁,受到排斥的人会努力重新获取伴侣的尊重,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尤其在他们认为亲密关系和关系价值能恢复的情况下。·如果排斥看起来不合理,也不公平,危及人们的控制感或者自我价值,就可能发生更为敌对的反应。排斥是非常令人讨厌的体验,其引起敌对和顺从的几率是一样的。高自尊的人相对不太可能容忍排斥。

    10.4嫉妒

    嫉妒(jealousy)包含多种情感体验,但界定妒忌最恰当的三种情感是:伤害、愤怒和恐惧。嫉妒最独特的表现是情敌的出现,可能把伴侣勾引走——“要产生嫉妒,个体必须面临即将失去的亲密关系,并且是因为败给了自己的情敌”。

    10.4.1嫉妒的两种类型

    反应性嫉妒(reactive jealousy):是指人们在觉察到自己所珍视的亲密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怀疑性嫉妒(suspicious jealousy):是指伴侣并没有不端行为,个体只是由猜疑所引起的嫉妒。

    10.4.2容易嫉妒的人

    影响嫉妒的因素:·依赖。要产生嫉妒之心显然需要先对亲密关系产生依赖;·自身能力。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则嫉妒会增强;其中,个体对自己是否适合担当亲密伴侣的认识尤为重要。这类疑虑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适配价值的差距。·依恋类型。痴迷型的人比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嫉妒;·人格特质。高神经质的人经常会忧心忡忡,特别容易发生嫉妒。另一方面,随和的人倾向于与人合作、信任别人,因而不太可能会嫉妒别人;·传统的性别角色。大丈夫式的男性和女子气十足的女性比起双性化的人更容易嫉妒别人。

    10.4.3让人嫉妒的人

    不管情敌是谁,具有较高适配价值和使我们相形见绌的情敌对我们的亲密关系最有威胁作用、最令我们担忧,与那些竞争力弱的人相比,他们更让我们嫉妒。情敌通常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般吸引我们的伴侣,所以这类忧惧往往被过分夸大——我们的确会犯这样的错误,夸大对手的优势,因而陷入没有根据的烦恼之中。

    10.4.4让人嫉妒的事物

    男性一想到伴侣在性事上的不贞就会激起最强烈的嫉妒,而女性对伴侣感情上的不贞反应更强烈,伴侣感情上的不贞是指女性认为伴侣可能爱上了其他女人。勾引伴侣(mate poaching):故意诱惑已经置身于爱情关系中的人。一般而言,第三者和被第三者勾引走的人往往性感、好色、外向,开放性较高,并且不太珍视性忠贞。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为第三者所动是因为他们也在寻找更好的事物,这类人即使在和第三者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之后一般仍会继续找寻。一旦有过不贞,人们往往会再次出轨。男性和女性对这两类威胁的敏感程度并不一样:当存在可能的不贞时,男性更迅速地想到正在发生的性事不贞,而女性更快速地判断正在发生的感情不贞。心怀猜忌之后,男性更沉溺于其伴侣性事不贞的威胁,而女性则更忧心其伴侣的感情不贞。如果他们质问伴侣,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探查不正当关系的性本质,而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探查询问其感情本质。男性和女性的各种不同反应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所有人想到爱人的性事不贞都倾向于变得愤怒,而伴侣感情上的风流韵事则会使我们受伤。女性感知到的伴侣对情敌的感情依恋可能比男性感知到的更危险。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不贞威胁对男性和女性都是突出的、引发嫉妒的事件。

    10.4.5对嫉妒的反应

    依恋类型能决定人们应对嫉妒的行为。安全型或痴迷型依恋的人——更可能表达自己的忧虑并努力修复亲密关系,而回避型依恋的人则不会这样做。相比之下,疏离型和恐惧型依恋的人更有可能假装一切均好或者装作一点也不在乎,以逃避问题或者否认自己的苦恼。女性表示他们会设法改善亲密关系以应对情敌的侵扰;相反,男性表示他们会努力维护自我形象,通过征服新的恋人来医治受伤的自尊。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设法引起伴侣的嫉妒——她们一般通过谈论或夸大自己对其他男人的吸引力,有时也与别的男人调情或约会——通常是为了考察她们的亲密关系(看看对方有多在乎)或者是力图引起伴侣更多的关注和承诺,但只能事与愿违,把伴侣从身边赶跑。

    10.4.6积极有效地应对嫉妒

    1)如果你容易嫉妒,请考虑在社交网站上少花点时间。2)如果嫉妒有道理,情敌也真实存在,人际专家建议我们要努力降低亲密关系排他性和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关联。实际上,当人们成功地克服了不受欢迎的嫉妒影响时,一般会采用两个策略帮助他们保持独立和自尊。·第一个策略是依靠自己(self-reliance),指伴侣拒绝沉溺于不公平的情境,而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产生愤怒或尴尬的情绪体验。·第二个策略是增强自己(self-bolstering),指伴侣为自己做一些美好的事情,思考自己的优秀品质,从而提升个体的自尊。显然,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独立行动和生存能力能保持自信,就足以将嫉炉控制在易处理的范围之内。如果人们只凭一已之力无法做到上述两点,那么可以借助于正规的治疗。治疗嫉妒的临床方法通常试图:1)减少悲惨,荒谬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夸大亲密关系所受到的威胁或者亲密关系丧失所蒙受的损害;2)提升嫉妒伴侣的自尊;3)改善沟通技能,以便伴侣们能阐明他们的期望,在行为的界限上达成共识,从而防止因误解而引起嫉妒;4)增加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和公平性。

    10.5欺骗和说谎

    欺骗(deception):是故意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而欺骗者知其不实的行为。

    10.5.1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中的说谎行为

    在大多数社会交往中,最普通的谎言是对说谎者有利的谎言,可以避免尴尬、内疚、不便或者寻求赞同或物质收益。然而,四分之一的谎言是为了对方的利益而做出的不实之词,可以保护他们的感情或者增加他们的利益,在女性之间的交往中,这类谎言和自我中心的谎言一样普遍。欺骗者猜疑(deceiver's distrust):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他们经常会认为谎言的接受者也因此不值得信任。与被骗者相比,说谎者还可能认为他们的谎言更加无害,更加没有冒犯意义。

    10.5.2谎言与说谎者

    常常说谎的人并不一定是成功的说谎者。高超的社交技能使人更有说服力,但说谎者的成败还取决于他说谎时的动机水平(和内疚及恐惧感)。当他们说出谎言时,动机高的说谎者通常的行为表现较糟糕、更令人起疑,而不用担心失去什么、更自发、更放松的说谎者表现更出色。说谎者的非言语行为容易被人察觉——人们说谎时常常吞吞吐吐、音调较高、犯很多语法错误、发生口误、较少眨眼。

    10.5.3对伴侣欺骗行为的觉察

    亲密的伴侣彼此有着私人的、独特的了解,这能让他们敏感地判断彼此的行为。但他们也会信任彼此,这就使得他们表现出事实偏见(truth bias),即人们会确信伴侣说的是真话,但实际上伴侣却在说谎。人们一般并不擅长于觉察谎言,尽管我们相当了解自己的密友和爱人,但我们通常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般高明,能正确地分辨出伴侣言语中的事实和谎言。每当言论要记录下来并且之后能很容易核查时,人们更不愿意说谎。因此,我们认识的人在线上比在电话里或者面对面对待我们更诚实。

    10.6背叛

    背叛(betrayal):即我们信任的人做出的讨厌的、伤害人的行为,并且在情理上我们根本预期不到这种背信弃义的不端行为。揭露伴侣的秘密、在伴侣背后说长道短、伤人感情地冷嘲热讽、违背重要的许诺、不支持自己的伴侣、在别处花费太多的时间,或者完全抛弃亲密关系,这些行为常常是对伴侣的背叛。所有这些行为都涉及感知到的关系价值痛苦贬值。大多数人都会和一人以上保持亲近,当人们试图同时忠诚于数个不同的亲密关系时,竞争性需求就不可避免。当义务出现交叉重叠,偶尔违背某一特定的亲密关系就不可避免。

    10.6.1背叛的个体差异

    背叛者不太相信他人,可能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别人与他们一样有着背叛动机。·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和有宗教信仰的人较少会发生背叛。·男性更可能背叛自己的爱侣和生意伙伴,而女性更可能背叛她们的朋友和家人。

    10.6.2背叛的两面性

    人们在考虑自己的行为时很容易发生自我服务偏差,背叛者经常认为他们的行为没有危害,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他们很容易发现一些减轻罪状的环境因素,为他们的背叛行为辩护。然而,被背叛的伴侣却很难认同这些观点,他们一般对越轨行为后果的评判更为严重。背叛者认为偶尔的背叛是相对善意的表现,固然让他们感觉好受一点,但勇敢地面对事实或许更明智:背叛几乎总是会给亲密关系带来负面、有时甚至是持久的影响。的确,背叛通常是寻求心理治疗或离婚的夫妻抱怨的焦点所在。

    10.6.3应对背叛

    减少焦虑和应对背叛的方法:1)勇敢地正视背叛而不否认它的存在;2)以积极的眼光重新解释背叛,并把它作为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3)依靠朋友,寻求支持。当人们主观上否定背叛的存在,似乎并未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陷于诸如痛苦和怨恨等消极情感之中,而不得不依靠酒精和毒品来掩盖痛苦。不利于亲密关系的行为:1)有时被背叛的伴侣会感到自己迫切需要实施某种残酷的报复。他们认为对于别人的苛待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2)有时被背叛的伴侣会采取令人受到伤害的行动。他们不与人交往,毁坏过去的信件和礼物,追求其他的亲密关系,毁如果伴侣对我们的背叛行为抓了个现行或者从第三方获悉我们的背叛,这比在伴侣询问时主动坦白,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要更为不利、更难得到宽恕。如果伴侣的确获悉了我们的背叛行为,破坏性最小的披露方式就是在没有被问及的情况下主动承认我们的错误行为。当伴侣询问你的越轨行为,你不应该完全否认它,因为如果事情败露,你厚颜无耻的谎言会加重你的罪行。相反,你应该含糊其辞,做出尽可能真实的反应,不要与事实真相抵触。要巧妙地运用策略,承认那些不太严重的过错。这比声称自己完全清白看起来更值得相信,同时又避免了承认更严重的过错可能引起的后果。

    10.7宽恕

    宽恕是这样一种过程——双方都确认了有害行为,并且受害的伴侣给予行为不端的对方以不应得到的宽容。·不安全型的人不如安全型的人宽容。·随和性较高的人也能相对轻松地宽恕别人。·神经质和自恋也会阻碍宽恕。宽恕的重要构成要素:1)谦卑、真诚的道歉。如果背叛者承认他们的错误,承担责任,为他们的不端行为表示羞愧、悔恨和自责,以真诚地赎罪,并发誓未来表现更好,受害者更有可能宽恕那些背叛他们的人。2)受害者一方的同理心。那些能够站在伴侣的角度并想象伴侣为什么会那样做的人——特别是那些能设想自己实施背叛行为的人——与缺乏同理心的人相比,更有可能宽恕伴侣。3)宽大、同情的归因。如果受害者对伴侣的越轨行为总是耿耿于怀、沉思默想,沉溺于他们不端行为带来的伤害,宽恕就不太可能发生。宽恕通常能改善亲密关系;宽恕还能促进建设性的、开诚布公的沟通。那些能宽恕系密伴侣的人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即更高的自尊、更少的敌意、更少的苦恼和紧张、更满意的生活——这是那些没有宽恕之心的人所无法企及的。宽恕具有局限性。如果伴侣偶尔有不良行为并且值得原谅,那么宽恕有益;但如果伴侣没有悔意,宽恕实际上有害,会削弱你的自尊。

    第十一章 冲突

    11.1冲突的性质

    11.1.1冲突的定义

    只要个体的动机、目标、信念、观点或行为妨碍别人或者与别人矛盾,就会发生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冲突产生于差异,既可能表现为一时的情绪,又可能表现为持久的信念和人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任何两个人在情绪和偏好上都会不时地存在差别。伴侣双方的目标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时断时续的对立。·第二,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交织着一定的张力。它们迟早会引起一些紧张。当人们投身于亲密关系时,他们经常会体验到称为辩证(dialectics)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动机,这些动机从来不会完全得到满足,因为它们彼此矛盾。辩证式的紧张表现为以下四个矛盾:1)个体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性之间的持续紧张;2)开放和封闭之间的紧张;3)稳定和变化之间的紧张;4)个体社交圈的聚合和分离上的紧张。

    11.1.2冲突的频率

    许多因素与我们遇到的冲突数量有关系:1)人格。高神经质的人与低神经质的人相比,容易冲动和发怒,容易与他人发生更多痛苦的争执。2)依恋类型。忧虑被弃的人一般会过度担优伴侣离开自己,并且可能因为他们紧张地预期最糟的结果——他们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有着更多的冲突,而安全型的伴侣则不会这样。3)生命阶段。与爱侣的冲突从18、19岁到25岁左右在稳步增加,但此后就平缓下来。亲密关系在老年期变得更为平静。4)相似性。有着类似品味和期望的夫妻比起那些共同点很少的夫妻遭遇到的冲突更少,婚姻生活也更幸福。5)酒精。醉酒使男性更加刻薄和暴躁。在令人沮丧的争执中借酒消愁无异于抱薪救火。

    11.2冲突的过程

    11.2.1激发事件

    丈夫和妻子争吵最多的话题依次为:①孩子:对小孩的照料和训诫。②杂务:家务的分配和完成。③沟通:关注、倾听及误解。彼得森(Peterson)把激发冲突的事件分成四个常见类别:1)批评(criticism):指伴侣认方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动表达出对自己行为、态度或特质的不满。行为人的评论或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重要,要紧的是目标把这种行动诠释为不公平的吹毛求疵。2)无理要求(illegitimate demands):指看来不公平的索取,因为它超过了伴侣们彼此的正常期望。3)拒绝(rebuffs):指一方请求另一方做出期待的反应,而另一方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行动。4)累积的烦恼(cumulative annoyances):指相对轻微的事件不断重复变得恼人。这类事件常以社会过敏(social allergies)的形式出现:烦人的小事一再发生,人们表现出厌恶和恼怒的过度敏感的反应,这种反应与任何特定的挑衅事件本身相比都显得有点小题大做。男性和女性早期通常遭逢的挫折都体现了这些观点:女性对那些超过其期望,想更早、更频繁、更持久地发生性关系的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种反应远超过男性。男性则对那些延迟其性交或阻碍他们性进展的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种反应远超过女性。只要亲密关系持续,伴侣们在性风格和性驱力上的差异就仍是拒绝和冲突的导火线。

    11.2.2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表明伴侣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任何其他人相比总会有细微的差异。而自我服务偏差使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评价。归因式冲突(attributional conflict):伴侣们在行为的具体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但同时对行为原因的解释可能存在分歧。冲突出现时,亲密伴侣对他们挫折所做出的解释,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苦恼和愤怒程度:①如果把伴侣的不端行为解释成无心之过,归因于外部和不稳定的原因,伴侣看起来就相对无可指责,强烈的情绪和报复惩罚就不合时宜。②反之,如果把伴侣的恶劣行为归因于内部和稳定的根源,恶劣行为看来就是故意的,伴侣看起来恶毒、自私、猥亵、愚——这种情境下,个体所遭受的麻烦看起来就不公平,愤怒就显得顺理成章。因此,善意的归因用有利的眼光来看待伴侣,使得冲突更可能得到解决,这就是这类归因能增进亲密关系持续满意度的一个原因。当你感到愤怒时就表达出愤怒,几乎总是让你感到更愤怒。减少愤怒的几种实施方法:1)换一种思维。归因才是问题的关键。当你感到愤怒马上就要发作时,请思考伴侣在不想故意伤害或者惹恼你的情况下为什么会那样做,重新思考引起愤怒的事件能够抑制你的愤慨。2)请冷静一下。不要在盛怒状态下与人交往。离开房间,走一走,舒缓而深深地呼吸,从1数到10(或者1万)。3)寻找幽默。

    11.2.3介入和升级

    丹·卡纳里(Dan Canary)在分析亲密斗争时提出两个观点: 1)伴侣在争斗时会提及彼此卑鄙、恶劣的事物;2)恶毒的言语有两类表达手段:①直接手段:指明确地挑战自己的伴侣,它们表现在当事人的脸上。直接手段包括:⑴ 批评伴侣的指责和负面性质的归因;⑵ 要求服从的带有敌意的命令,有时会涉及伤害身体或感情的威胁;⑶ 提出对抗性的问题;⑷ 粗暴或嘴讽的贬抑之词,传递出厌恶或不赞成(包括好争辩地打断伴侣和大声喝止伴侣的说话)。②间接手段:指以不太坦率的方式处理冲突,个体的不悦被掩盖起来,意图不太外显明确。间接手段包括:⑴ 故作高贵、屈尊俯就或者暗示敌意或傲慢等负面特征;⑵ 烦躁不安的情感,诸如忧郁、沮丧或哀号;⑶ 先发制人地企图改变话题;⑷ 不承认冲突的闪烁或推脱言词。暴躁而愤怒的交往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些交往会增加人们的心率和血压,分泌大量的应激荷尔蒙(如肾上腺素),抑制人的免疫功能,致使人们更容易感染疾病。负面情感的相互作用(negative affect reciprocity)模式:即伴侣们往返来复地传递不断升级的愤怒。一方的暴躁使得伴侣另一方更易动怒,所以他快速地反腾相讥。首先动怒的人变得更加生气,被激怒的伴侣一方对话则更加尖刻有害。彼此的言辞越来越强硬,伴侣双方都激起对方愤怒的火焰,随着交往的进行,双方变得越来越愤怒和怨恨。冲突出现时,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不太容易愤怒,更加冷静和镇定,更能合作和乐观地对待冲突。他们还能更快地从冲突中重新振作,搁置异议,回到积极的心态。

    11.2.4要求/退避模式

    要求/退避模式:一方(要求者)批评、不断唠切、向另一方提出要求,而伴侣(退避者)逃避正面接触、退避、采取守势。这种增加的压力往往使得退避者甚至更加抵触、沉默寡言,会使要求者感到忽视和误解。久而久之,它会损害夫妻对亲密关系的满足感。在全世界,多数情况下女性是要求者而男性是退避者。这一模式可能来自区分男性和女性的性认同差异——社会鼓励女性公开、有表达能力,而鼓励男性独立、自主,要求/退避模式可能产生于女性寻求亲近而男性却要保护他们的自主。另一种解释是社会结构假设——主张要求/退避模式产生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和婚姻等方面权力上的差异。

    11.2.5协商和顺应

    协商:伴侣们宣告他们的立场并一起努力明智地解决冲突。最好的情况是,彼此对另一方都具有应答性(反应灵敏),每一方都能根据对方的反应感觉到确认。在协商过程中,有些善待手段是直接的(公开地处理争端),包括:⑴ 通过接受责任或者做出让步或妥协表明解决问题的意愿;⑵ 通过复述表明支持对方的观点;⑶ 用第一人称陈述进行自我表露;⑷ 提供赞许和关爱。另一些善待手段是间接的(绕开争端但又能平息消极情感),包括:⑴ 友好的、没有讥讽意义的幽默与爱恋之人协商的建议:1)保持乐观。要坚信创造性合作,彼此慷慨地关照对方能解决大部分问题。2)尊重你自己及伴侣的意见。如果伴侣彼此能站在对方的角度,重视彼此的观点,另一方得偿所愿时由衷地感到高兴,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3)在激烈的讨论中偶尔暂停一下,尤其在有人感到厌烦或恼怒的时候。亲密关系中应对冲突和不满的四种不同方式:1)讨论(voice):是指以主动、建设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与伴侣讨论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获取朋友或治疗师的建议从而改善交往情境。2)忠诚(loyalty):是指以被动但建设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乐观地等待条件改善而表现。3)离开(exit):是指以主动、破坏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离开伴侣、威胁要结束亲密关系或者施虐行为如大喊大叫、大打出手而得以表现。4)忽视(neglect):是指以被动但破坏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避免讨论关键性的问题、减少与伴侣的相互依赖而表现。当个体变得忽视,就会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情势恶化。

    顺应(accommodation):当伴侣表现出破坏性的行动时,顺应就是抑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冲动,努力以镇静和忍耐反应。

    11.2.6应对冲突:四类夫妻

    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认为处理冲突有三种不同方法:1)多变型(volatile)夫妻:他们会发生频繁、激烈的争论。他们投身于火热的辩论,努力说服和影响彼此,常常表现出很强烈的负面情感,但他们能充分运用智慧和真爱来缓和愤怒。2)确认型(validator)夫妻:他们更有礼貌地争斗。他们往往比多变型的夫妻更镇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更像合作者而非对手。他们的讨论或许会变得很激烈,但他们常常通过表达同理心、理解对方的观点来彼此确认。3)逃避型(avoider)夫妻:他们很少争吵。他们回避正面对抗,如果他们真要讨论他们的冲突,也非常温和谨慎。4)敌对型(hostile)夫妻:他们的讨论充斥着批评、蔑视、防卫和退避,讨论的时间越长,他们就会变得越压抑。戈特曼认为,前三类夫妻都能持续,因为他们的交往中正面和接纳成分大大超过负面与争议成分(亲密关系最低的接纳比率是5:1的奖赏-代价比率)——伴侣们可以吵翻天或者根本不吵架,这都无损于他们的亲密关系。激烈的争吵未必会损害亲密关系,尤其在争吵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同理心和尊重的情况下。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让争吵变得刻薄、讽刺和粗暴。冲突只要变得恶毒和刻薄就具有腐蚀性。

    11.3冲突的结果

    11.3.1冲突的结束

    分离(separation):指伴侣一方或双方在冲突没有解决时就退出的冲突结束方式。支配(domination):指伴侣一方得逞,另一方停止反抗的冲突结束方式。妥协(compromise):指双方都降低期望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替代办法来结束冲突。整合式一致(integrative agreement):指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地满足双方最初的目标和期望。伴侣们需要对他们的愿望进行改进并按重要性排序,做出选择性的让步,发现不强加于伴侣的、实现目标新方法。结构性改善(structural improvement):指伴侣不仅得到他们想要的,而且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可喜的变化。

    11.3.2冲突的益处

    对于冲突造成的困境而言,冲突本身就是促进亲密感必不可少的手段。(婚姻专家约翰·戈特曼提出忠告,“我所能给予那些想要婚姻成功的男性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要试图回避冲突。”)冲突能暴露潜在的问题和矛盾,这样才有可能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多数人而言,成功的冲突管理包括自我控制。你在保持乐观、避免罪责归因、掌控愤怒上越努力,你就越有可能变得宽容、灵活、有创造力,越有可能达到整合式一致。戈特曼提出了三个“不要”:1)不要退避。当你的伴侣提出关心的问题或抱怨时,戒心重重地逃避冲突是令人讨厌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可以请求对方重新安排更方便的时间来讨论冲突,但你要记得自己有责任履行约定。2)不要消极。遏制你的讥讽、克制你的轻视、丢弃你的厌恶。粗鲁、暴躁和刻薄的行为对你的亲密关系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3)不要陷入负面情感相互作用的怪圈。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意识到你和伴侣正在你来我往地破口大骂,侮辱和谴责变得越来越强烈时,请停止。休息10分钟,做好准备,平静下来,再返回你的讨论并为上次的过激言辞道歉。说话者-听话者技术(speaker-listener technique):打断错误知觉的恶性循环,帮助夫妻们针对有争议性的议题进行平静、清楚的沟通,能促使人们使用主动倾听技能,即使存在分歧也能增加伴侣的理解和彼此确认。当讨论变得激烈想保持冷静时,请遵循以下规则:双方的规则1)说话者拥有发言权。利用真实的小物件,比如一本书或电视遥控器作为发言权的标志。任何人拥有了发言权,就是唯一能说话的人,直到他说完为止。2)分享发言权。如果你是说话者,不要没完没了说个不停。每次轮到你说话时请保持简洁,当发言权易手时请同时转换角色。3)不要解决问题。该技术的要点是描述分歧,而不是解决它。共同进行头脑风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说话者的规则1)独自说话。不要试图猜测别人的心思。请使用“第一人称”陈述来描述你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关心的问题。不要谈论你对伴侣动机或观点的看祛。2)停顿并让听话者复述。片刻之后,停止说话并让听话者复述你刚刚说过的话语。如果他不十分准确,请礼貌地重申任何混淆之处。目标是帮助听话者真正地理解你。听话者的规则1)复述你听到的话语。用你自己的语言重新说出你听到的内容,以此向说话者证明你在仔细倾听。关键是确保你理解了对方所想表达的意思。2)集中关注说话者的信息。不要反驳,除非你拥有了发言权,否则不要提出你对议题的想法和观点。作为听话者,你的任务只能是为了理解你的伴侣而说话。冲突并不是可怕的问题,而是具有挑战性的机遇——理解自己和伴侣的机会,个体亲密关系变得更满意更亲密的契机。

    第十二章 权力和暴力

    社交权力(power):指的是影响他人行为并抵制他人影响自己的一种能力。

    12.1权力和相互依赖

    12.1.1权力的来源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权力是建立在对有价值资源控制的基础上。拥有权力的人未必就拥有人们渴望得到的资源,他只要拥有控制人们获得这些资源的能力就已足够。当然,只有在他人想要得到某些资源的情况下,个体才能从控制的资源上得到权力。较小利益原则(principle of lesser interest):在任何伴侣关系中,对于继续和维持关系利益较小的一方在伴侣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权力。也就是说,投入较少的伴侣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替代选择的易得性也会影响亲密关系中权力的平衡。那些可选择的其他伴侣关系很少的人(因而具有低的CLalt)与有许多潜在伴侣的人(因而具有高的CLalt)相比,将更加依赖于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更加依赖就意味着权力更少。命运控制(fate control):一方能独断地决定伴侣关系的结果,因而控制着伴侣的命运。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鼓励伴侣也朝着理想的方向来改变其行动。伴侣双方的交往来自于他们被此的相互影响。伴侣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可能受到另一方对其反权力(counterpower)的较量,所以有时被此都能使对方按自己要求去做。

    12.1.2资源的类型

    六种权力基础:·奖赏权力(reward power)和强迫权力(coercive power):指个体给他人赐予各种奖赏和惩罚的能力。涉及的收益和代价可以是身体或物质好处。·合理权力(legitimate power):指我们的伴侣认为我们有合乎情理的权力命令他们怎么做,并且他们有遵从的义务。一些合理权力来自于有权威的地位,但强大的社会规范也能赋予任何人的请求以合理权力,如互惠(reciprocity)、平等(equity)、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参照权力(referent power):当伴侣崇拜我们,并且因为感到与我们有关联而心甘情愿地按我们的要求行事时,我们就拥有对伴侣的参照权力。·专家权力(expert power):当伴侣认识到我们出众的知识和经验,并因为我们懂得比他们多而受到我们的影响时,就存在专家权力。·信息权力(information power):当我们握有影响伴侣行为的特殊信息时,我们就拥有信息权力。

    12.1.3男女两性和资源的控制

    在大部分的异性恋亲密关系中,居于优势地位的是男性。那些试图平等分享权力的异性恋伴侣,却是在悖逆长期传统的主流文化而动,这主要有三个原因:1)男性和女性一般面临着相对资源的差异。男性得到的工资要多于女性,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有金钱与地位。而且,金钱作为权力源比其他任何资源的运用都要灵活。2)社会规范支持并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世界范围的性别刻板印象都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决断力,大多数文化仍然受到父权制规范的支配,赋予男性比女性更高水平的专家权力和合理权力。3)我们不确定男女平等应该是什么样子。劳动分工对夫妻时间的占有上并不公平——妻子的工作没完没了,而丈夫的工作只是断断续续的。

    12.1.4权力的过程

    权重之人常常能得偿所愿,所以他们会体验到很多正面的情绪和高度的自尊。·权重之人往往认为他们能掌控某些无法控制的事物,他们首先发起谈判而不会坐等其他人先发制人。·权重之人的自负还表现在他们对自己适配价值的自我觉知上,人们感觉有权时比无权时会追求更有吸引力的对象。权力表达的方式:1)谈话不管交往的结果怎样,女性在与男性谈话时都会显得轻声细语,一般不会表现得与其他女性谈话时那般轻松自如,不会表现出含蓄内隐的气势和权力。详而言之,她们能容许自己更多地被男性打断,而不是反过来打断男性。2)非言语行为权重之人较权轻之人的人际距离更大,表现更丰富的面部表情,姿势更不对称,占据更大的空间。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摆出社会地位更高的人的姿势,还保持更远的距离。3)非言语的敏感性女性对非言语沟通的解码要比男性更准确,她们通常善于识别到他人的情感。当两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时,掌握老板情感变化的线索一般是下属的分内之事,而不是相反。4)权力的风格①直接策略:伴侣们有时明确地请求他们所要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说出他们的愿望或提出明确无误的要求。②间接策略:他们暗示自己的愿望或者在愿望没得到满足时撅嘴以示不满,但他们绝不会直接公开表明,说出他们想要的事物。·重要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亲密关系越满意,就越有可能采用直接策略。③双边策略:人们会与伴侣论理争辩或者讨价还价以劝服他们提供期待的结果,寻求伴侣的互助合作。④单边策略:在不牵涉伴侣的情况下做他们想做的事。·重要的是,那些比伴侣更有权力的人都表示他们更多地使用双边策略,而那些权力较少的人更可能使用单边策略。平均来看,异性恋男性更广泛地采用直接的和双边策略,而异性恋女性则更多采用间接的和单边策略。在异性亲密关系中,男性一般比女性更为坦诚自信,而女性通常显得更为犹豫不决。然而,这一模式也是两性相对资源所重重包裹的性认同(gender)差异。具有高工具性的人,往往会采用直接、双边的权力风格。相比之下,低工具性的人则一般采用间接、单边的权力风格。权力的不平等是与亲密关系中的不满有联系的——那些必须通过暗示和撅嘴来得偿所愿的人,往往不如那些直接公开表明愿望并要求实现的人满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伴侣一方仍需说服另一方使用避孕套。一个有效的手段是仅仅拿出避孕套并开始戴上,无需片言只语就能表明当事人对使用避孕套的期望和重视。

    12.1.5权力的结果

    当现代夫妻平等地分享他们的决策权时,他们就会感到更加幸福,冲突和问题更少,更不可能离婚。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平等的爱情关系,伴侣双方的愿望和偏好都应受到同样的重视。

    12.1.6权力的两面性

    在相互依赖的亲密伴侣关系中,伴侣双方都期待对方能提供理想的结果,权力并不必然就具有侵蚀性、对人有害。相反,忠诚、幸福的爱人常常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使他们的伴侣获益,从而提升而非损害他们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

    12.2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12.2.1暴力的普遍性

    最普遍的暴力形式是打耳光或者击打身体,但极少的场合下会使用刀枪。

    12.2.2伴侣暴力的种类

    爱情伴侣中存在三种重要而迥异的暴力:1)情境性伴侣暴力(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SCV):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暴力,它一般是从失去控制的剧烈冲突中突然爆发。2)亲密恐吓(intimate terrorism,IT):即伴侣一方把暴力作为控制和压迫另一方的工具。亲密恐吓的多面性:

    3)暴力抵抗(violent resistance):指伴侣有力地对亲密恐吓进行反击。配偶守卫(mate-guarding):管理和控制伴侣接近潜在情敌的机会。暴力有时候也被人用来迫使配偶保持忠贞。伤害伴侣的能力是一种强迫权力,嫉妒心强的人有时会威胁采用身体惩罚来控制伴侣的行为。因此,如果伴侣的占有欲开始变得粗暴,我们就应警惕——暴力或许就在眼前。

    12.2.3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女性更可能丢东西、脚踢,嘴咬或拳打她们的件侣,而男性则更可能掐脖子和毒打他们的伴侣。发生伴侣暴力时,大部分伤害的受害者是女性。

    12.2.4暴力的相关因素

    1)情境性伴侣暴力情境性伴侣暴力的实用模型——I立方模型(I3model):把SCV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1)激发因素(instigating triggers):引起伴侣一方或双方挫败或紧张不安的因素;2)促动因素(impelling influences):使伴侣更有可能体验到暴力冲动的因素;3)抑制因素(inhibiting influences):鼓励伴侣戒除冲动行为的因素;各类影响因素的具体种类:1)背景性因素:包括关系所处的环境因素,比如文化规范、经济状况和家庭经验;2)倾向性因素:包括倾向特质、持久的信念;3)关系性因素:指伴侣关系当前的状态;4)情境性因素:包括当前即时的环境。

    I立方模型主张,激发因素与促动因素一起引起攻击的强烈欲望,但如果抑制因素强大,人们并不会表现出暴力行为。然而,如果抑制因素微弱,就会发生暴力,如果抑制因素非常微弱,相对较小的刺激就足以引发亲密暴力。更重要的是,情境性伴侣暴力发生的环境既受到短暂而多变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稳定而持久的倾向性和背景性因素的影响。2)亲密恐吓男性是否可能成为施虐者通常在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信号。他们往往目睹了父母之间的暴力冲突,或者自己遭到过性虐待,成长于教导传统性别角色的家庭,对女性相当敌视和仇恨;他们比其他男性更可能视女性为对手,把女性当作满足和娱乐自己的工具;他们一般具有攻击性,会虐待他们的伴侣和宠物;并且,他们常常感到智力上不如伴侣,具有低自尊,这通常是因为他们贫困所致。亲密恐吓最可怕的一面是这种攻击性能传给后代,在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有暴力倾向。

    12.2.5暴力的基本原理

    虐待伴侣的男性为了建立雄性概念(即树立权威),他们往往低自尊心,需要靠强迫权力使女性服从,同时他们不觉得自己伤害了人。而女性常常为此自责,试图理解施害者,她们常常对自己的苦难保持沉默。

    12.2.6受害者不离开的原因

    亲密恐吓的受害者不离开是因为尽管存在虐待,她们并不认为离开对她们更有好处,离开的代价也很高,替代伴侣似乎也很黯淡,并且,她们害怕发生更为严重的暴力,这也可能使亲密恐吓的受害者不敢离去。

    第十三章 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13.1离婚率的变化

    13.1.1离婚的普遍性

    当前的离婚率比起祖辈结婚时要高得多。当今美国,每年离婚的数量是结婚的一半。

    13.1.2离婚率增加的原因

    与我们祖辈的年代相比,离婚率上升可能的原因有:·我们渴望从婚姻中得到更多,对婚姻持有更高的期望标准;·上班的女性在经济上更为自由,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有吸引力的替代伴侣,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面临的冲突日益严峻;·兴起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流动性使我们与阻遏离婚的社区规范联系更少,也更少受到它的影响;·新制定的法律使得离婚更为大众接受,离婚的程序也更简单;·随意的同居削弱了婚姻的承诺;·离婚家庭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更可能离婚。结婚的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仍然比未婚的人更不太可能分手。婚姻或同性婚姻能增加亲密关系的筹码;当同性伴侣的爱情关系得到类似制度上的支持时,它们和异性恋的伴侣关系一样稳定牢固。同居与离婚率是正相关的。如果恋人在订婚之后才开始住在一起,并且同居的时间较短暂,他们并不比那些婚前没有同居的夫妻更多地离婚。另一方面,在订婚前同居的人(或者曾与多个伴侣同居过的人)结婚后更可能离婚。随意的同居看来会导致:①对婚姻制度的不尊重;②对婚姻结果的不利期望;③更强烈的离婚意愿。所有这些都使人们更可能离婚。

    13.2离婚的征兆

    13.2.1障碍模型

    乔治·莱文杰(George Levinger)在离婚的障碍模型中提出影响关系破裂的三种因素:1)吸引力。亲密关系提供的奖赏(比如令人愉快的相伴、性满足、安全感和社会地位)能提升吸引力,而亲密关系付出的代价(如惹人生气的矛盾与投入亲密关系的时间和精力)则会减弱吸引力;2)个体拥有的替代选择。最明显的就是可获得的其他伴侣,但任何能替代现有关系的事物,比如独处或事业上的成功,都可能吸引个体离开现有的伴侣关系;3)其他许多障碍。这些障碍使得个体很难逃脱亲密关系(包括维持婚姻的法律和社会压力、宗教和道德约束、打赢离婚案子和抚养两家子女的经济负担)。莱文杰模型的重大贡献在于强调了这一事实:本想分手的不幸伴侣却因为离开的代价太大而往往仍然在一起。他还提出,离婚的许多障碍都是心理上的而非物质上的。

    13.2.2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本杰明·卡尼(Benjamin Karney)和托马斯·布拉德伯里(Thomas Bradbury)提出了不稳定婚姻的“脆弱-应激-适应模型”,强调了另外三个导致离婚的因素:1)脆弱。这类脆弱(易受伤害性)可能包括个体成长家庭里的不幸经历、受教育程度低、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拙劣的社交技能或者对婚姻起反作用的态度。2)应激。有些应激源(比如会一段时期的失业或重病在身)只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婚姻上,但另一些应激源(比如怀孕、分娩和养育)则普遍存在。3)适应。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打击结合起来,也会出人意料地令人紧张。当出现压力事件时,伴侣必须应对和适应。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事件会使得压力更严重,引起婚姻质量的下降。最终,长年累月的不满就可能会引起婚姻不稳定和离婚。压力溢出(stress spillover):把郁闷情绪带回家,怒气冲冲地与无辜的伴侣互动。在脆弱-应激-适应模型中存在着反馈回路和交叉因素,而压力只要没有打垮我们,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归根结底,我们婚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是谁(脆弱)、我们遭遇的环境(应激)和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适应)三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重要的因素还会彼此影响。

    13.2.3亲密关系适应过程(PAIR)项目结果

    持续的动力(enduring dynamics)模型:认为伴侣把求爱期间就浮现出的问题、矛盾及持续的脆弱带入到他们的婚姻之中。根据这个模型,走向离婚的婚姻在一开始就比其他婚姻更脆弱。突现的危难(emergent distress)模型:它提出最终毁灭伴侣的问题行为始于结婚之后。幻灭(disillsionment)模型:认为伴侣们在婚姻开始时,常常对他们的亲密关系有着美好、浪漫的看法,这是不切实际的乐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认识到他们的伴侣关系并不像起初看来的那般美好,任何婚姻中存在的浪漫都会消退,从而会感到失落。持续的动力模型能预测婚姻将来的幸福程度,幻灭模型(即浪漫爱情变化的大小和速度)能最好地预测夫妻是否会离婚。夫妻们带入婚姻的问题决定了离婚的快慢。夫妻体验到的满意水平和满意的时间变化是影响关系结果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注定要离婚的夫妻并不总是变得暴躁和仇恨,但他们通常的确会失去他们曾经体验到的快乐。

    13.2.4婚姻早期岁月(EYM)项目结果

    不管伴侣们是多么尊重和珍视婚姻,贫穷可能把任何夫妻都置于离婚的风险之中。

    13.2.5婚姻问题的个体知觉

    影响婚姻结果的三大类因素:1)文化规范和其他变量。它们确定了婚姻发生的基础,是最广泛的影响因素。无过错离婚法和影响经济机会的歧视都是文化背景支持或损害婚姻的示例。2)个人背景。即家人和朋友的社交圈以及我们居住的邻里环境。3)关系背景。指伴侣们通过对彼此的知觉和互动缔造的亲密环境。这些个别特征使得我们总是以好心情或者悲观的戒备心理对伴侣做出反应,它们是弥漫于伴侣关系的特定气氛的基础。

    13.2.6特定的离婚信号

    影响婚姻稳定性的重要预测信号:1)社会经济地位。那些职业地位低、较少受教育、收人较低的人较之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更可能离婚。2)种族。美国黑人比白人更可能离婚,因为他们更多地受到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比如低收人、婚前生育、父母离婚和同居。3)性别比率。在全世界,当女性数量超过男性,性别比率低时,离婚率就更高。4)社会流动性。经常迁居的人比那些定居扎根的人更容易离婚。5)无过错立法。使得离婚更容易实现的法律看来改善了人们对离婚的态度,因而使离婚更可能发生。6)工作女性。当更多的女性成为劳动力时,离婚率增加。7)结婚年龄。少年婚姻比起那些25岁之后的婚姻更可能离婚。8)婚姻次数。二婚比初婚更可能以离婚告终。9)父母离婚。父母离婚增加了子女离婚的可能性。然而随着离婚变得更为普遍,这一影响在减少。10)宗教。经常参加宗教仪式与低离婚率有相关,尤其在配偶双方都经常参与宗教活动时。11)少年性行为。还不到16岁就发生首次性行为或者首次性行为令人讨厌,都与离婚风险的增加有关。12)婚前同居。婚前同居与更高的离婚率有关,但如果伴侣在订婚之后同居,则此效应变小。13)婚前生育。婚前生有小孩对于夫妻双方来说都与高风险的离婚有关联。14)孩子。没有生养孩子的夫妻更可能离婚,但孩子降低离婚的风险在孩子非常小时最明显。15)继养子女。带着子女进入二婚的女性更可能离婚,但男性却不会这样;显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孩子的继养亲人。16)共同点。共同点很多的夫妻不太可能离婚。17)人格属性。神经质越高的人越有可能离婚。18)依恋类型。回避亲密高的人更可能离婚。19)遗传。同卵双生子若一方离异,则另一方离婚的可能性是前者没有离婚时的5倍,即使双生子一出生就分开并且从未见过面亦是如此。20)应激荷尔蒙。在婚姻的第一年,肯定会离婚的夫妻们血液中应激荷尔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长期过高,而10年之后还没有离婚的人则不会如此。21)生活应激事件。生活应激事件(除了为人父母方面)的发生增加了离婚的可能性。22)共处时间。共处时间更多的夫妻更不可能离婚。23)酒精和毒品。毒品等的滥用和依赖增加了离婚的可能性。24)不贞。伴侣外性行为增加了离婚的可能性。25)婚姻态度。对婚姻持悲观看法的人更可能离婚。26)婚姻互动。积极的互动预示着稳定,而消极的互动预示着离婚。不能保持5:1正负行为比率的夫妻更可能离婚。27)性满足。性生活的较高满意度与较低的离婚率有关。28)婚姻满意度。与大部分其他变量相比,婚姻满意度对婚姻的稳定有着更大的影响——对婚姻越满意的人越不可能离婚。即便如此,婚姻满意度远非预测离婚的完美信号。

    13.3分手

    只有当人们的CLalt预示着离婚比他们现在经历的婚姻有着更好的结果时,才会提起离婚。

    13.3.1与婚前伴侣的分手

    亲密关系解体的不同轨迹之间有几个重大区别:1)直接的或间接的。有些情况下分手的努力是直接的,或者明确地说出来;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间接的策略,企图不说出分手就结束关系。2)指向他人或指向自己。·指向他人:设法保护伴侣的情感。有时人们在宣布结束关系的意图时,会给予伴侣反应的机会以保存颜面,指向他人的直接分手策略虽然会宣泄个体的不满,但彼此之间会进行详尽的讨论和协商,而不是强求结束关系。·指向自己:更自私地损害伴侣的情感。他们有时只是宣布关系已结束,躲避与前伴侣的任何进一步的接触。3)个体的不满逐渐或突然发作。4)结束亲密关系的个人或共同愿望。5)个体退出亲密关系时的迅速或拖延特征。6)是否有修复关系的企图。不懈的间接性(persevering indirectness):逐渐积累的不满,使得伴侣一方一而再地努力解散关系,并且根本不会言明分手的意图,也不会进行任何改善或修复伴侣关系的尝试。

    13.3.2离婚的步骤

    大部分的关系解体期间会出现五个基本阶段:1)个人阶段。伴侣一方变得不满意,经常感到沮丧和不悦。2)双人阶段。不幸福的伴侣表露出他/她的不满。接着或许会出现旷日弥久的协商、对峙或者尝试适应,这阶段常见的情感包括震惊、愤怒、伤害,有时还会出现解脱感。3)社交阶段。伴侣们公开宣扬他们的苦恼,向家人和朋友解释他们自己的遭遇,并寻求支持和理解。4)善后阶段。哀痛减少,伴侣开始通过认知加工克服他们的失败,并丢弃过去的伴侣关系。重新修正、整理记忆,创造出可接受的关系历程故事(即“叙述”)。此阶段有可能发生合理化和对关系的重新评价。5)复兴阶段。已离婚的“伴侣”作为单身重新进入社交生活,常常告诉别人他们的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现在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叙述:充满描述、期望、情感、对人们行动的诠释以及对事件发生过程的解释,它们往往能给复杂而凌乱的事件带来秩序和情节顺序,对亲密关系结束的叙述能使人明了关系起步的历史,辨别伴侣的过错,理解关系中的问题,对分手做出反应,并明确今后的应对之策。

    13.4分手的后果

    13.4.1解体后的关系

    不同的轨迹表明曾经的爱人一般会继续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至少一段时间里是如此。然而,不管伴侣们的希望是什么,他们分手后遭遇的重要事件大多数都会阻碍他们之间的关系,损害他们对分手之后朋友关系的投入。

    13.4.2克服消极情绪

    年轻人与恋人分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愤怒,但这些负面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不强烈。分手一个月之后,他们更加疏离了过去的亲密关系并且重新振作。虽然分手常常看来很可怕,但分手对我们的伤害通常没有我们想象得那般严重。沉溺只会延续苦恼,而反省(找寻经历中的意义并得到学习)是与正面适应和恢复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担心被伴侣抛弃)尤其可能难以释怀,而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则能更好地应对分手。他们更少忧虑,所以不太可能保持愤怒的心境。他们也更可能接受关系结束的定局,所以他们的感情创伤开始愈合,能更快地从悲痛中恢复过来。

    13.4.3离婚不同于恋人分手

    1)适应注定要离婚的人在离婚数年前就已经不太快乐,甚至迈入婚姻时就不太满足。离婚通常打断了婚姻满意度日益下降的模式,一旦他们离开苦恼的婚姻,生活开始变很更好。数年之后,他们仍然不如他们当初恩爱时那般幸福,即在他们的婚姻开始走向衰退和崩溃之前的阶段。人们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来适应婚姻的结束,但大多数人都能逐渐重新振作。然而,有些人因离婚而深受打击,此后的岁月很容易感到人生充满苦恼和困难,以及他们关系阴影的折磨。2)社交圈子当人们的婚姻结束时,通常会失去大约一半的社交圈子(比如某些朋友和大部分的姻亲),在许多情形下,前配偶从来没有结交足够的新朋友来替换他们失去的朋友。此外,个体社交圈子里剩下的人员并非全部都是支持式的。3)经济资源当女性离婚后,财务状况通常会恶化。离婚后女性通常可能要抚养子女,而男性的经济状况通常也会下降,但他们在婚后比女性更可能独自生活。4)前配偶之间的关系当夫妻有小孩时,离婚并不意味着他们彼此的联系就会结束。孩子的父母通常会继续保持接触,虽然敌意、矛盾情感、恋旧或者悔恨可能都会严重影响他们离婚后的交往。从这些冲突的情感中可以得出四种类型的婚后关系:1)愤怒的同伴:伴侣彼此之间充满敌意,彼此存在公开的不尊重。但他们在共同养育离异的子女方面还是有合作的空间。2)暴躁的仇敌:伴侣彼此之间充满敌意。与愤怒的同伴相比,暴躁的仇敌缺乏这种合作精神。3)合作的同事:他们彼此能礼貌而愉快地对待对方,在养育子女的任务上也能成功合作。4)完美的朋友:维持着建立在彼此尊重基础之上的深情厚谊,并不会因为他们决定过各自的生活而受到侵蚀。

    13.4.4父母离异的孩子

    与那些父母仍维持婚姻的人相比,父母离异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早期幸福的水平都较低。父母离异的整体影响始终是负面的,但程度相对适中:·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低下;体验到更多的消沉和焦虑,对生活满意度较低。·他们的问题行为很多;吸食毒品、违犯法律、少年怀孕、学业不良等等。·他们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也更为脆弱;离婚家庭的子女比其他人更可能离异。双亲丧失(parental loss):假定拥有父爱和母爱能让儿童获益,不论何种理由(包括离婚),儿童在失去父亲或母亲后景况就可能不太好。双亲应激(parental stress):该模型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儿童接受到的养育质量而非数量,任何能干扰或削弱养育儿童的应激源(包括离婚)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根据这种观点,儿童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有监护权的父母一方适应离婚的程度。与这个观点一致的是,父母离异的儿童常常在父母的婚姻挫折开始时,在学校就表现得更为糟糕,这要早于父母实际上分手的时间。当然,重大的应激源是经济困境(economic hardship)——如果有监护权的父母有充分的资源很好地支持儿童,他们面临的任何困难都会减少。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是双亲冲突(parental conflict)。父母之间尖酸刻薄的交往看来让他们的孩子难以承受,无论是否离婚,家庭冲突都是与儿童更高的焦虑、更差的健康以及更多的问题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痛苦的夫妻是否应该“为了孩子而在一起”这个问题看来取决于他们能否彼此以礼相待。当和平的婚姻破裂时,儿童就会受到伤害,但如果家庭充满冲突,则离婚会让儿童的境况变得更好。·如果儿童能够在离婚后维持与父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不太会受到离婚的影响。只要儿童能继续与父母及祖父母保持有意义、充满爱心的接触,儿童的成长就能与他们及其他亲人保持更好的关系。·离婚家庭的儿童体验到的许多糟糕后果随着时间会逐渐减少。·如果子女能享受到免于贫困的自由,得到关爱、可靠和持续的养育,免受父母冲突的戕害,他们就能幸福地成长。

    第十四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与修复

    14.1亲密关系的维持和提升

    关系维持机制(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mechanisms):即人们为维系他们的伴侣关系而采取的有策略的行动。

    14.1.1保持忠诚

    忠诚于伴侣关系的人认识自己、伴侣以及亲密关系的方式都有助于维系伴侣关系,其行为方式能避免或消除冲突,充实亲密关系。1)认知维持机制①认知上的相互依赖(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当人们忠诚于他们的亲密关系时,他们认识到伴侣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大的重叠,他们更多使用复数称谓的代词,用“我们、我们的”取代“我、我的”。②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忠诚的伴侣彼此理想化,并尽可能以最好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认为伴侣的过失相对地无关紧要,关系的缺陷相对地无足轻重,伴侣的不端行为也视为无心之失或一时冲动而不放在心上。③感知到的优越感(perceived superiority):忠诚的伴侣往往会认为他们的亲密关系比大部分人都要更好,他们越幸福,就会认为关系越出众,它真的使亲密关系更可能持续下去。④对替代选择的无视(inattention to alternatives):满足的伴侣意识不到自己在替代关系中可能得到的好处,也相当不关心替代伴侣——这有利于保护和维持他们当前的伴侣关系。⑤贬低诱人的替代选择(derogation of tempting alternatives):忠诚致使伴侣们蔑视那些能把他们从现存亲密关系吸引走的人,让人们感到其他可能的伴侣并不如他们现在拥有的伴侣有吸引力。有趣的是,如果替代选择非常有诱惑力,因而对个体的亲密关系威胁最大,这种偏差就最强烈。幸福的伴侣为保护他们的亲密关系,倾向于低估其他潜在对象的有利条件。2)行为维持机制①牺牲的意愿(willingness to sacrifice):为了促进伴侣或亲密关系的幸福,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牺牲的意愿通常包括轻微的付出,但它也涉及巨大的代价,即人们为了保持或改善他们的伴侣关系而付出巨大的代价。②米开朗基罗现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当伴侣鼓励我们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时——支持我们去学习技能,赞同我们接纳有前途的新角色和责任,提升我们的自我成长——我们的亲密关系和个人幸福都会得到提升。这种追求爱情伴侣的理想形象而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米开朗基罗现象。③顺应(accommodation)现象:指的是伴侣一方控制冲动,避免以类似方式对另一方的挑衅反应,相反,做出一种建设性的反应,即人们平静而自信地宽容伴侣的不良情绪、无意义的批评、鲁莽轻率和其他烦人的行为。只要伴侣的冒犯只是偶尔或暂时的,顺应就提供了避免无谓冲突的有效方法,否则只会持续令人不悦的交往。④自我控制(self-control):即个体处理自己的冲动、控制自己的思绪、执着地追求既定目标并抑制不当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能让我们应对挑衅时避免大发脾气,所以高自控的人很少发生亲密伴侣暴力,也更可能宽恕。伴侣双方越能自控,他们一起明智决策和正确行事的能力就越大,其亲密关系通常更顺利、更满意。然而任何人在紧张、分心或疲劳时自控力都会减弱,当我们疲劳和重负时,状况往往最糟糕。而令人欣慰的是,感受到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能增强自控,心爱伴侣的接纳能增强我们的自控力,促使我们行动以保护自己的亲密关系。⑤玩乐(play):当伴侣能一起参与新异的、具有挑战性的、令人兴奋和快乐的活动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满足。那些热衷于徒步旅行、骑车、跳舞或者参加音乐会、演讲和演出的人,比那些只是待在家里看电视的人,认为他们的婚姻质量更高。⑥宽恕(forgive):宽恕能促进亲密关系和犯错伴侣的改过。不贞是婚姻终结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不要出轨,欺骗你的伴侣。伴侣出轨的建议:·第一,如果在一度有价值的亲密关系中,你发现伴侣不忠,不要匆促行事。冷静地协商有助于你了解实际情况,做出明智而有益的决策,更快地摆脱痛苦。·第二,避开诱惑,尽自己的本分保护你的伴侣关系。寻找支持你忠贞而非贬抑一夫一妻制的社交圈,谨慎地处理与有吸引力的替代伴侣(包括同事、网友,尤其是过去情人)的关系。

    14.1.2保持满足

    丹·卡纳里(Dan Canary)和劳拉·斯塔福德(Laura Stafford)的关系维持策略:1)积极性。努力显得快乐、举止优雅;尝试使亲密交往令人愉快。2)开放。鼓励对方向自己表露想法和情感;寻求讨论亲密关系的机会。3)保证。强调我对她的承诺;暗示亲密关系有着美好的未来。4)共有社交圈。关注伴侣双方共同的朋友和社会关系;表示自己愿意与她的朋友或家人一起做事。5)分担任务。公平地分担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必须完成的任务中分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6)共同活动。花时间与她待在一起;与她一起进行日常的活动。7)支持。寻求对方的建议;日子艰难时安慰她。8)冲突管理。当自己犯错时会向对方道歉;对伴侣有耐心并谅解对方。9)回避。避免讨论某些话题;尊重彼此的隐私和独处的需要。10)幽默。直呼她有趣的绰号;捉弄对方。这些策略都可能增强亲密关系的六个成分,即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保持幸福的行动涉及创造和保持与伴侣的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最好地预测幸福婚姻的是积极性、保证和分担任务。伴侣如果能做自己公平分担的家务,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定期向伴侣表达爱意和尊重,就非常有可能保持幸福的婚姻。当然,如果这些理想的活动停下来,满意度马上就会开始下降。而要维持幸福的亲密关系,我们不得不坚持到底。这里自我控制再次显得重要。长期来看,我们要持续保持快乐、爱恋和公平。亲密关系满足的秘诀:①欣赏你的伴侣;②表达你的感激;③重复上述两步。当我们向伴侣表达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就能为他们提供巨大的价值认可和关爱。我们明确的欣赏心态减少了他们帮助我们时感到的代价,因此,他们很容易承受他们付出的较小的牺牲——结果是他们在继续为我们的利益努力时,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14.2修复关系

    14.2.1自我实践

    我们对自己行为的知觉往往会受到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当下关系困境所起的推动作用。第三方的旁观者对我们关系的知觉往往比我们更冷静和公正。然而,大众媒体给出的通俗意见也常常存在问题。举例来说,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Gray,1992)、畅销书《婚姻的呵护和保鲜》(The Proper Care and Feeding of Marriage,2007)、《关系法则:俘获白马王子屡试不爽的秘密)(The Rules:Time-Tested Secrets for Capturing the Heart of Mr.Right)等等。

    14.2.2预防性维持

    预防和关系提升项目(The Prevention and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Program,PREP)通常包括分为5次总共约12小时的训练。会谈关注的话题包括:·能改变伴侣观点和行为的承诺所具有的力量。鼓励伴侣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一起努力创造的未来。·一起快乐生活的重要性。说服伴侣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一起重视玩乐。·关于性的坦诚沟通所带来的价值。建议伴侣清楚而坦诚地表达他们的性欲望,并不时地尝试新事物。·不恰当期望的后果。鼓励伴侣认识他们的期望,对自己的期望保持理性,并清楚地沟通他们的期望。

    14.2.3婚姻治疗

    1)行为的方法夫妻行为治疗(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BCT):鼓励他们成为更愉快和有价值的伴侣。BCT关注夫妻们当前的交往,并设法用更亲切和慷慨的行动取代任何负面和惩罚性的行为。夫妻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CBCT):试图改变伴侣们思考和评价他们伴侣关系的各个方面。这种治疗强调夫妻们的选择性注意,即他们注意某些事情而忽略另一些事情的倾向性,设法给每位伴侣逐步灌输更合理的期望,更宽容的归因和更具有适应意义的关系信念。夫妻行为整合治疗(integrative 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IBCT):这种方法既试图鼓励更理想的行为,又教导伴侣们宽容地接纳他们改变不了的不合。因此,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伴侣们对不可避免的烦心之事采取适应性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技术可以促进个体对自己或伴侣缺点的接纳:1)使用具有同理心的参与技术。2)学会用统一的超然态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3)在宽容性建构中,当问题行为发生时,夫妻们要学会不再敏感,反应不再激烈。BCT试图改变夫妻的行为,而CBCT试图改变他们认知,IBCT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情绪。2)情绪中心的治疗情绪中心的夫妻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EFCT):起源于依恋理论,EFCT试图重新建立夫妻交往的理想模式,通过增进伴侣的依恋安全努力改善亲密关系。但它关注的重点是伴侣们在试图满足依恋需要时体验到的情绪。EFCT包括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要识别出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冲突模式,鼓励夫妻们把自己视为团结在一起与共同敌人战斗的合作者;2)第二阶段:伴侣们开始建立有建设性的交往新模式,承认对方的需要并提供更多的保证和安慰;3)第三阶段:伴侣们排演和加强他们对彼此的应答性,依靠新建立的安全感无畏地寻找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法。3)顿悟导向的治疗顿悟导向的夫妻治疗(insight-oriented couple therapy,IOCT):强调个体的易受伤害性,努力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在过去的关系中建立的个人习惯和臆断,怎样制造出他们与当前伴侣的麻烦。IOCT的主要工具是情感重构,通过这一过程夫妻能重新想象或重新经历过去的亲密关系,从而努力辨别以往伴侣冲突中的主要情感和应对风格。4)婚姻治疗的共同特征这些不同的婚姻治疗方法都有着相同的核心成分,使得他们本质上更为相似。·你选择的治疗师可能和你选择的治疗方法一样重要。如果夫妻双方都尊重和信任他们的治疗师,治疗就更有可能成功;·吸引你的治疗方法更可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改变,这种乐观的态度非常有影响力。积极的期望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结语

    当研究者要求100对婚龄持续了45年的满意夫妻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他们珍视婚姻,并认为婚姻是长期的承诺和忠诚;·幽默感非常有益于婚姻;·他们非常相似,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达成一致意见;·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的配偶,喜欢与配偶共度美好时光。

    l 短评

    亲密关系是一门艺术,同时也造就了艺术,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电影,经典沉淀或流行作品,或深或浅的爱恋与转身,总能引起读者、听者、观者的共鸣。亲密关系,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核心,它像是人类关系之首,是人的诞生之源,是人的生存主线——作为人类的难逃之境地。随着社会心理学的进步,亲密关系更像是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可以掌握亲密关系模式。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完美舒适的亲密关系,来滋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人生历程,但是获得亲密关系是困难的,正如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处处都是困境,但本着终生学习的态度,面对亲密关系,爱是我们要用一辈子需要学习的东西。下面我简单来谈谈《亲密关系》中印象深刻的几点。一、我爱你,是有理由的人际吸引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同性相吸」,即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亲密关系的建立也是首先从吸引力开始的。几年前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做《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将男人和女人视为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来讨论。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男人和女人相同的地方远远多于不同的地方,但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观点恰恰否定了男女双性化的可能性。有人说,性格互补可能更适合,譬如一个顺从一个强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然而性格相似仍然是最优组合,互补人格的人交往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乐趣,但相似的人彼此更加了解,更节省沟通效率,因此生活也更幸福美满。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脑喜欢奖赏,相似性具有奖赏意义:喜欢与你相似的人,也是对自己的认可。那么吸引力有标准吗?当然有。第一,热情与忠诚。无论是谁,当了解到对方是值得信赖、亲切友善、善解人意的人,而且能够在许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这种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吸引力所在;第二,吸引力与活力。无论男女,都希望自己的恋爱对象俊朗或美丽,同时要保持良好性感的身材,性格充满活力,外向而有乐趣;第三,社会地位和资源。这是重要的吸引力标准,只有经济宽裕才能造就令人安心的生活,“贫贱夫妻百事哀”并非说贫穷就一定痛苦,而是在社会标准之下,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会用金钱去衡量彼此,就会容易造成矛盾冲突。总之,每个人的理想标准都是不同的,所以亲密关系只能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事,这些标准往往会潜移默化成一种本能,有时候你的心里会有一把标尺,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直觉。吸引力是曼妙的,一个人如磁石般吸引你触摸她的身体,贴近她的灵魂,吸引力促使你勾勒出你们前行的轨迹,促成欲望的抵达与生命的完整。二、你陷入了思维的怪圈吗如何与恋人快乐相处?首先,要对自己的伴侣构建善意和大度的认知,以积极错觉评价伴侣,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人类在行为的解释上往往会出现偏差,倾向于作出自利式的解释,比如情侣吵架倾向于认为争吵是对方的过错,即使双方犯了相同的错误,人往往为自己开脱,却可以对对方的过错大发责难。那么怎样的归因才能改善关系呢?正确答案是:面对体贴、慷慨的行为,要及时肯定;面对令人懊恼的消极行为,要准确描述,加以宽恕。(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都宽恕,只是在无伤大雅的错误上,别给伴侣和自己找麻烦)除了对当下行为的反应,对过去记忆的态度也极为重要,尤其是人类大脑机制会重构记忆,即随着新信息的不断注入,人会不断修订和改写记忆。生命如诗,有人狂言白语,有人一笔入魂。亲密关系不是两个人为对方做脚注,而是共同撰写生命故事。双方记忆中,如果狼狈不堪的细节总是被放大,被反复提起,当下关系也会容易因残破凌乱的碎片,被反复刺痛。要正确认识你的伴侣,实现有效沟通,先要认识你自己。拥有正面自我概念的人,会渴望正面、褒扬的反馈,同时也会渴望对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不断证实自我认知,以此抵达有效的认知对接。考虑到认知与行为,恋人双方需要互相赞赏,而赞赏的方式多种多样,途径并不重要,关键是结果。有人不喜欢互发红包截图发朋友圈式的赞赏,但如果它有利于促进当事人情感关系,能在印象管理中保持对内对外的统一恩爱,而非外密内虚的表象,就是一种值得的努力。三、爱就一个字,我想说一百次沟通是亲密关系中的河流,如何能保持不干涸、不决堤?许多人的亲密关系建立之障就在于,他们不想将自己的前半生重新交代一遍,尤其是对于「一见并未钟情」的人。聊天在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每个希求长期关系的人都应该提前考虑:你该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对另一半的故事你应该如何回应?一些人认为,当对方讲述了隐私与秘密,你也应该报之以相似的秘密;然而并非如此,人讲述秘密往往希望其真诚可以引发对方理解与接纳。此时你只需要握住恋人的手,直视对方的眼睛,一个轻柔的吻,足够。你还需要学会保守秘密。同时做到亲密的自我表露和选择性的保留,也许很难,但是还是那句话:别给自己也不给别人找麻烦,收起你的倾诉欲。那么,如何有效沟通呢?首先,要精确表述行为,不要将某一特定事件上升到对方的普遍行为,比如当你和爱人吃饭的时候,如果对方玩起了手机,你会不会突然想说,你为什么老在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玩手机,你是不是根本就不爱我。而这个行为,实际上只是他没有打声招呼,就中断了你们之间的约会,你要精确描述的是这次行为。其次,是积极倾听,主动理解对方并察觉当下的感受,不要总是争着表达自己内心,而是要多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Barbara Fredrickson 的研究认为,持续不断的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爱是一个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细节很重要。爱就是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说好多好多句话,这些餐食和语言就是河流中的卵石。在亲密关系的长河中,正需要一颗颗石头促成温柔与激情的流动。最后,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非常容易有的几大错误思想(尤其是女性):1)「心有灵犀」很重要。彼此真正关爱的人应该能够直觉地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而不需要被告知。如果我不得不告诉我的伴侣我想要或者需要什么,那说明他的对我的爱还不够。2)伴侣是不会变的。一旦事情变得糟糕,就只能那样了。如果爱人伤害了你一次,他还会再次伤害你。3)每一次性生活都应该完美。如果我们的爱情纯洁,每一次的性生活应总是美妙且令人满足的。我们应该总是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4)男女总是不同的。男性女性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了解对方。5)好的关系顺其自然。不需要做些什么来维持一个好的关系。人们在一起要么彼此和谐,注定幸福,要么不是。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阅读这本《亲密关系》,你会知道人类亲密关系的本质与正确心理图式的样子,但很有可能,你知道了大道理,但仍然谈不好一场恋爱,因为恋爱是复杂的,刻骨铭心的恋爱是痛苦和快乐交织在一起的,只有自律能够使关系良好发展。真正有效的沟通是以尊重为前提,不矫情,不夸大,不装聋作哑,理想状态永远是反人类的,你需要在沟通中清醒,察觉双方感受,不断反馈,人类的大脑机制可能厌倦,但终究会得到训练。你会清晰地看到河面上划过的黑色天鹅,淡红色夕阳涂染水波,你抬起手,突然有人抓住你冰冷的手,十指相扣,塞到衣服口袋里。你们望着雪色辽远的山影,望了许久,没有说话。然而心里,已经为对方摊开了一世一生。这就是亲密关系,我们竭尽此生,寻找那个拥有相似魅力,共同成长的自己,在激情中建立深刻友谊,在严肃中点燃亲密火焰。最后我们交谈,以岁月,以阳光,以白雪皑皑,以春光乍现,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1-08-14 05:32:45 1人喜欢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