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见初对《聊斋志异(全四册)》的笔记(12)

聊斋志异(全四册)
  • 书名: 聊斋志异(全四册)
  • 作者: [清]蒲松龄
  • 页数: 334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年: 2022-7-27
  • 第9页 尸变

    【尸变】

    一商人夜宿客栈,遇到新死的女僵尸,仓皇逃命,折腾了一整夜,终于在一寺庙门外消停下来。“时晨钟已尽,晓色迷濛”。真美呀!世事如常,心自波澜,大难不死,如获新生。

    2017-10-20 17:14:19 回应
  • 第18页 瞳人语

    【瞳人语】

    一好色书生路上尾随一年轻貌美新娘,不料对方是仙人,被施诅咒,得了白内障。眼睛看不见,眼睛里面住的瞳人(瞳仁)不乐意了。一个抱怨黑布隆冬,烦死了,另一个提议出去散心解闷。因为眼睛被堵了嘛,于是绕道从鼻孔钻出去,而且是飞着走的。瞳人很小,有多小呢?“大不及豆”。因为小,飞的声音如苍蝇一样“嘤嘤嘤”,也因为小,飞着飞着就看不清飞哪去了。出去玩了一会儿又飞回来,各自从鼻孔钻回眼眶,继续隔着“墙”聊天,八卦外面的见闻——这逆反任性,简直无视主人的存在啊!写两个瞳人小伙伴回来的样子甚是可爱,却只三个字:“连臂归”,是手牵着手回来的哦。

    2017-10-20 17:15:08 1人喜欢 回应
  • 第26页 画壁

    【画壁】

    两人出游,偶遇一寺院。佛殿壁画上有一群散花天女,栩栩如生,其中又有一拈花少女,长发垂肩,眼神生动,如欲开口。一人看得入神,飘然入画中世界。有个老僧人正坐在那里给很多人讲佛经,这人便也站在其中听讲。

    那些人穿僧衣,自然是和尚。有没有不是和尚的呢?没说。等新鲜劲一过,这贸然闯入者自己也会不自在,如异类般孤独吧。况且这里本就不是人间世界,后文也写到有专门的“金甲使者”四处严防凡人穿越者,呆不久的。

    “少间,似有人暗牵其裾。回顾,则垂髫儿,冁然竟去。”不一会儿,穿越者感觉好像有人在偷偷扯他的衣服,扭头一看,正是那个长发少女,朝他莞尔一笑便转身离去。少女的出现,真如故人来迎。

    古今中外浪漫故事的公式都一样啊!一开始,两人好歹要先见过,待分开又重逢之后,故事才正式开始。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男女主人公在火车上相遇,但目的地不同,而故事集中在不到一天之内发展,似乎没有“分开又重逢”的余地。其实不然。火车停在维也纳,Jesse带着行李独自下车(分开),忽然冒出一个疯狂的想法,折回去,成功劝说Celine和他一起下车同游维也纳(重逢)。相遇只是偶然,离别也无足挂齿,重逢才意味深远。

    穿越者跟着少女走过一段曲折的长廊,来到一间小屋。少女先入,穿越者扭捏不敢上前。少女察觉到穿越者没有跟上来,回头远远地朝他摇着手里的花。进屋后,穿越者见寂静无人,转而主动,上前拥抱少女,少女也不怎么抗拒,于是两人办事。完事后,少女留穿越者独自住在那里,夜里又来。

    就这么过了两天。穿越者连少女的神仙闺蜜都见到了。闺蜜们打趣少女,你肚子里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还披散头发学没出嫁的姑娘呀?古时少男少女十五岁前不束头发,而女子结婚要梳专门的发髻。众闺蜜齐上手,给少女梳髻插簪戴耳环。这么一打扮,少女更美艳了,只是“含羞不语”。这是闹洞房的节奏么?其中一闺蜜倒善解人意,妹妹姐姐们,咱们不要赖在这里了,怕是某人会不高兴的。于是一群神仙闺蜜嬉笑而去。

    后来还遭遇“金甲使者”正值两人行洞房之礼时在屋外搜捕下界凡人。少女吓坏了,让穿越者赶紧藏到床下。这桥段!

    最后穿越者陡然被寺里的一个老和尚召回现实世界,故事戛然而止。再看壁画中拈花少女,竟然发髻高盘,不再是长发垂肩了。

    

    2017-10-20 17:15:56 回应
  • 第85页 蛇人

    【蛇人】

    若是换种温血动物就好了,把蛇写得如此生动,倒令人瘆得慌,其实写得蛮可爱的。

    耍蛇人养了两条驯服而有灵性的青蛇,取名大青、二青。大青死了,二青就自己去野林间帮耍蛇人招募了一条小蛇回来。耍蛇人喜出望外:我还以为你也要离我而去呢。这位小伙伴是你引荐给我的吗?

    原文写的是“小侣”,也就是“小伙伴”。如今人们喜欢在很多名词前加个“小”字,似有相通之妙。

    耍蛇人给它们喂食。“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

    这几句写得真是妙啊!真如我们小时候去同学家做客,也请同学来家里做客的体验。去同学家,总有点拘谨怕生,而同学来家里,则要学着大人的样子招呼客人了。又所谓共情能力,不是嘴上要别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安抚。

    小蛇取名小青。二青长大,不再适合耍蛇工作,耍蛇人将其放生。放生过程,二青折回两次。第一次是舍不得耍蛇人。第二次回来,二青用头触碰着装蛇的竹箱,小青在里面,“亦震震而动”,原来是舍不得小青。耍蛇人把小青放出来,两条蛇“交首吐舌,似相告语”,接着,小青还送了二青一程。

    二青不适应放生后的新生活,常在路边惊吓追逐过往行人樵夫。流言都传到耍蛇人那里了。后来小青也长得太大。适逢耍蛇人和二青在山林偶遇,便把小青也放生。二青引来的,又二青引走。临去,耍蛇人叮嘱他们不要再惊扰行人,“从此隐身大谷”,好好做蛇,争取有朝一日修炼成神龙。“二蛇垂头”,似乎是听取了他的劝告。写两蛇离去的画面感,让我想起宫崎骏动画:“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

    二青、小青就这么走了,后养的蛇都没这般灵性。耍蛇人伫立良久,望着它们远去,直到看不见了才离开。不过两蛇虽有灵性,却并不会开口说话,通篇只有耍蛇人常常对着它们说这说那,如同自言自语。一开始没觉得什么,但蛇人离别将近,读着读着,孤独凄然之感油然而生。

    2017-10-20 17:17:03 1人推荐 1人喜欢 回应
  • 第99页 雹神

    【雹神】

    雹神就是管下冰雹的神。其中写到雹神腾空远去,真像火箭分级点火——

    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裁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
    引自 雹神

    2017-10-20 17:17:47 回应
  • 第112页 娇娜

    【娇娜】

    落魄书生孔雪笠远游,偶遇狐狸公子,被聘为家庭教师,与之结下深厚友谊,以至于狐狸公子日夜替他操心终生大事,要帮他介绍一好姑娘。过了半年,孔生胸口长一大包,疼痛难忍。狐狸公子的妹妹懂医术,被请来诊疗。漂亮动人自不必说,孔生一见到她,顿时忘了疼痛呻吟,“精神为之一爽”。妹妹名叫娇娜,十三四岁,一听说是给哥哥的好朋友治病,立即收敛害羞的样子,捋起长袖,走近床前给孔生把脉。孔生闻到她身上的香气胜过兰花,心跳更收不住了。娇娜就笑,你该得这个病,谁叫你心跳得这么快,不过病虽严重,倒也能治,只是脓疮结成了肿块,“非伐皮削肉不可”。

    以前读《笑林广记》,发现古人的笑点与今人大异其趣,就觉得古人大概都像清末照片上那样,表情木讷,呆板无趣。可这狐狸妹妹真是可亲可爱,又聪明又有幽默感。在这节骨眼开玩笑,一来敲打敲打孔生的色心,二来是医术高明,成竹在胸。

    写娇娜治病,让人眼前又是一亮。只见她脱下手臂上的金镯子,罩住患处压下去,让肿块聚在一起从镯子中间鼓出来,然后又掀起衣服下摆,解下佩刀,刀刃薄如纸,一手按住镯子,一手握刀,“轻轻”将肿块齐根割除。狐狸妹妹不仅聪明可爱,还随身佩刀哦。这孔生呢,也不知道脑子里飚出多少内啡肽,不但不觉得痛苦,还唯恐她割得太快,不能继续依偎在美人身旁。

    旧疾刚愈,又生相思病。可娇娜实在年幼,真无奈也。狐狸公子给他介绍了另外一个亲戚松娘,也是美人,孔生倒也满意。后来孔生携松娘回老家,生下一男孩,自己也中了举人。外出做官又和狐狸公子重逢,问起狐狸妹妹,已嫁人了。

    孔生带着老婆孩子去狐狸家。娇娜也来了。一个为人夫,一个为人妇,可不就只能借孩子做道具来叙叙旧吗?娇娜抱着孔生的儿子举起又放下,逗弄着说,姐姐乱了我们的种了。——竟还是这般聪明幽默,性情不改,实属难得。孔生谢她从前救命之恩,娇娜笑着说,姐夫如今富贵了,好了疮疤,还没有忘记痛吗?我不太明白这句话,但除了说这些,还能说什么呢?相离而不相忘,令人快慰。有点评谓之“回头一笑,百媚俱生”,倒的确如此。

    这故事后面还有发展,作者在篇末评论说,我不羡慕孔生得到一美艳妻子,而羡慕他得到一“腻友”。腻友,就是今天所谓红颜知己,但文中并没有展开讲述相关部分。全篇精彩,尽在狐狸妹妹出没段落。

    娇娜之令人喜爱,除了显而易见的原因,似乎还源于这位佩刀少女始终有某种独立精神在。孔生未能和娇娜走到一起,除了遇不逢时,主要还因为寄人篱下,穷困无依,实在没有表达自己心意,主宰自己命运的余地。

    2017-10-21 22:09:55 回应
  • 第142页 三生

    【三生】

    想到《生死疲劳》。莫言也是山东人,颇受《聊斋志异》影响,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演讲中他提到:“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

    刘举人前生是士大夫,死后冥王请他喝茶。这人贼精,见冥王的茶水清澈,自己的则浑浊如醪酒,猜到是阴间的迷魂汤,偷偷倒掉了。于是轮回几世而一直记得前生事。由于生前作恶多端,冥王罚他来世做禽兽,做满一定年限才能再投胎做人。可他受不了痛苦屈辱,每次转世后都只想早点死。第一世做马,绝食三天而亡。第二世做狗,故意从主人大腿上咬下一块肉,被乱棍打死。第三世做蛇。自然还是不乐意,可是为逃避而自杀要加罚,为求死而害人也要加罚,于是“积年余,每思自尽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

    《聊斋志异》中颇多这类有趣的反讽。贱命也是命,这位倒一心求死;求死就求死吧,还求死而不得,真是纠结抑郁。终于有一天,他遇到一辆马车经过,赶紧爬到路中间,被碾成两截。文中没写,可你仿佛看得到他急不可耐快乐赴死的样子。接下来一句让我乐出了声——

    “冥王讶其速至”。

    2017-10-23 14:42:12 回应
  • 第159页 叶生

    【叶生】

    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只可惜科举考试屡屡落第,终于心灰意冷,一病不起。县令丁公怜惜他的才华,常鼓励安慰他,接济他家里的生活。丁公离任回老家,想带叶生一起走,写信说,我离开的日期本来早就定好了,之所以迟迟不动身,就是在等你啊,你早上到,我晚上就可以出发了。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这句话似乎很普通,但却让我很感动,也说不清为什么。

    叶生还在病中,让丁公先走,丁公还是不忍心。过了几天,叶生忽然自己来了。到了丁公家乡,叶生辅导丁公儿子读书,先后中了举人、进士。叶生也考中举人,衣锦还乡。

    妻子见到他,却大惊失色,不敢近前。原来,叶生早就死了,当年追随丁公走的,是叶生的鬼魂。家里太穷,无钱下葬,灵柩还停在屋里。听了妻子的话,叶生怅然若失,慢慢走进屋子,赫然看见一具棺材摆在那里。叶生什么也没说,只是倒在地上一下子消失不见了,身上的衣物像蝉蛇褪下的皮一样散在地上。这反转出人意料,格外令人悲伤。

    篇末作者写了很长一段“异史氏曰”。考虑到蒲松龄自己也是一生屡试不中,这篇故事很值得细读。

    自古以来,失败都是一桩罪过。叶生鬼魂归来,“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失败让身边的亲人受拖累,这是第一层罪。叶生落第,除了自己沮丧失望,还“愧负知己”,这是第二层罪。

    有人说,叶生的悲剧在于他太把科举当回事,是在追求错误的东西。这种论调浅薄而近乎刻毒。且不说一个人跳脱自己时代的局限谈何容易,关键在于,一个人的追求是某种天长日久会沁入他人格的东西,否定这种追求,无异于从根本上否定这个人的人格。

    失败的第三层罪,也就是对人格的否定。丁公儿子中举人,是在考试中用了叶生为其事先准备的文章。丁公替叶生可惜,叶生却说,“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这大概是我命该如此吧,不过现在借您的福气恩泽为我的文章扬眉吐气,使天下人知道我半生沦落,并不是因为我能力低下,也就心满意足了。)”

    “为文章吐气”,这才是叶生追求的核心,大概也是蒲松龄的心声吧。追求科举,也是为了让才华有更大的施展空间,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更好的平台。可惜失败挡在眼前,不但不受世俗之人待见,连鬼都来取笑,自己也深陷自我怀疑之中,“须发之条条可丑”,“文章之处处皆疵”。失败面前,胡子头发都显得根根丑陋,文章也似乎处处都是毛病。

    2017-10-23 14:43:03 回应
  • 第224页 青凤

    【 青凤 】

    这篇名为《青凤》,主角却是狐女青凤的追求者耿去病。此人最大特点是“狂放不羁”。荒宅传有妖异,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倒特意嘱咐夜里看门的老大爷,若听到动静,赶紧通报他。

    写夜闯荒宅,相当简略:“门户素所习识,竟拨蒿蓬,曲折而入。登楼,殊无少异。”因为这宅子是他叔叔家的,熟。

    另有一篇《狐嫁女》,写“有但略”的殷天官和人喝酒打赌,也是夜闯闹鬼狐的荒宅,则相当详尽:“遂入,见长莎蔽径,蒿艾如麻。时值上弦,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婆数进,始抵后楼。登月台,光洁可爱,遂止焉。西望月明,惟衔山一线耳。坐良久,更无少异,窃笑传言之讹。席地枕石,卧看牛女。”

    同是大胆之人,但一个熟门熟路,描写也就一带而过;一个不识门路,描写也因此细致有层次。都合乎情境,而且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一个不仅有但略,也颇有情趣;另一个则只是莽撞了。

    耿去病见到狐狸一家,和狐狸老翁喝酒,相谈甚欢。虽然不喜欢耿去病这类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们似乎有一种天赋——和谁都谈得来。老翁一高兴,把侄女兼养女青凤叫了出来。

    青凤长得多漂亮呢?“弱态生娇,秋波流慧”,和描写娇娜的“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差不多,无非眼睛有神,身姿动人,都是套话。

    描写美人之美,是文学创作中的千古难题。《伊利亚特》就不曾正面描写令特洛伊城为之倾覆的海伦之美,而是借几个老朽男性的议论侧面烘托,说海伦像永生的女神,特洛伊人为了她遭受长年的战争之苦,却是“无可抱怨”。蒲松龄使用了同样的技巧。孔生见到娇娜,顿时忘记痛苦呻吟,“精神为之一爽”。

    有意思的是,蒲松龄两处程式化的外貌描写对象,都只有眼睛和身姿,莫非因为古人的衣服罩得严实?如此说来,现代作家描写美女的难度应该会小一些吧。

    至于耿去病见到青凤,则是两眼发直——这糙货!青凤察觉,含羞低头。耿去病又悄悄在桌子底下踩她的脚,青凤急忙缩回脚,脸上却不见有恼怒的表情。这两位,倒是都直白得够般配的。结果耿去病“神志飞扬,不能自主”,当着家长的面桌子一拍:能娶到这样的女人,送我皇帝宝座也不换哪!这不光是莽撞,简直是二了。

    第二天,耿去病索性搬进荒宅住了下来。晚上,狐狸没有出现,倒来了一鬼,披长发,“面黑如漆”,瞪大眼睛盯着耿去病。这鬼是狐狸老翁变的,本是想吓吓耿去病,好教他别再来骚扰,哪料到耿去病笑了笑,用手指蘸砚台里的墨汁把自己的脸也涂黑,和鬼对视,目光闪闪——有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意味。

    没办法,惹不起,躲得起,狐狸老翁决定搬家。第三天晚上青凤出现了,来告别的意思。两个人正在房间里推推就就,老翁忽然闯进来。青凤又羞又怕,“无以自容”,倚在床边低头绞弄衣带,一声不响。可怜可爱的模样宛在眼前。老翁大怒,却只能指桑骂槐,拿自家孩子撒气:我们家的脸都让你这个贱丫头丢光了哟!还不赶紧走,我拿鞭子抽你!老翁对青凤百般辱骂,青凤只是一个劲儿小声哭泣。耿去病心疼如刀割:这是我一个人的错,和青凤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冲我一个人来!

    耿去病和青凤,算是你情我愿,虽小有波折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总的来说,这一篇算不得太精彩。作者好像更擅长把女性写得生动传神,是因为作者是男性吗?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过,女人身上有某种东西,是“只有男人才看得懂,女人自己是不自觉的”。

    2017-10-24 21:30:41 回应
  • 第239页 画皮

    【画皮】

    这篇的鬼是过渡品种。一方面,它真的就是鬼,不似人死后的魂魄和成精的生物那样带有人性,另一方面却又不安分,要介入人事。最终被道士所灭,实不足惜。《画皮》多被改编。我猜测,如果紧贴原作,多半是纯粹的恐怖故事,而要想改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浪漫故事,必定要为这鬼添加人性色彩(至少得取个名吧)。

    这鬼装人的手段是披人皮,五官还得自己手绘,技术也忒落后了。文中对此写得极精彩,细读之下,竟为之莫名心酸:

    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引自 画皮
    2017-10-25 21:48:02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