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驴对《世界帝国史话:奥斯曼帝国》的笔记(2)

世界帝国史话:奥斯曼帝国
  • 书名: 世界帝国史话:奥斯曼帝国
  • 作者: 黄维民
  • 页数: 320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1-1
  • 奥斯曼帝国的衰败

    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所获得的一项非军事性重大的改革成果,要算是印刷术的采纳。人所共知,早在8世纪中叶,穆斯林就将中国的造纸术欣然接受,并通过丝绸之路将其传人西方,促进了伊斯兰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但对于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相关的印刷术却嗤之以鼻,一直拒之门外。他们认为印刷伊斯兰教书籍有损于其神圣性。因此,长期以来,尽管没有任何可信的宗教铭文作为依据,但禁止印刷术的使用仍然成为了穆斯林国家的一个传统。

    18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而奥斯曼帝国的一切文件和书籍还要全靠人工来抄写,其速度之慢,效率之低,是显面易见的,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极不相宜。

    欧洲西方的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它们变得相对强大了。而奥斯曼帝国却由于幅员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再加上海岸线又特别的长,因此,无论是在外御还是内政方面,都已经遇到了异乎寻常的难题。

    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早期奥斯曼王至的头10个素丹个个英武盖世,光彩夺目,具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深受人们的敬仰和钦佩。在他们还是王子的时,遵照奥斯曼帝国的传统,不管年龄多小,都得照例驾开帝国首都去各省机构任职,取得政治方面统治的经捡,有时还得随军出征打仗,积累有关军事方面的经险。

    为了使临朝执政的素丹免受因兄弟觊觎王位而闹内战的分裂,危及帝国的一统天下,弑兄戮弟就逐渐成了帝国素丹王位继承的惯例。

    根据奥斯曼帝国的“卡农”习惯法,下令派人一下于杀死了他的19个兄弟。

    奥斯曼帝国在王位继承原则方面,对同胞手足的处置,改用软替代了杀害。

    那些长年累月被软禁在宫廷中的王子们,因住在高墙大院里面,与外部世界隔绝,所以孤陋寡闻,很少也很难了解到外面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并且每日还要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害怕根据帝国的“卡农”习惯被自己执政的兄长杀害,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长期生活在一种恐怖的状态之下。

    摆脱了所谓囚笼式禁闭生活的新素丹,因过去完全被禁锢在深宫后院之中,过的是一种无聊闲极的日子所以体格和精神往往都很虚弱,尤其是心理发育极不正常。由于长年累月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软禁生活、所以新即位的素丹们谁也没有机会学习和实践治理国家,或者长年征战,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品质。因此他们即位后全无料理朝政、治理国家的经验,更缺乏应付帝国社会事态骤然变化的能力。他们不思奋发,不务正业,逸乐无度,醉生梦死。有些人甚至把整日酗酒作为一种慰藉自我,逃避现实的一剂良药。

    正是在素丹腐败无能、充满邪恶之道这样一种气氛中,宫廷内外阴谋诡计到处盛行,恶毒的流言蜚语成了帝国政府中置政敌于死地公认的伎俩。人们忠于素丹为奥斯曼帝国效劳的信仰,完全被惟利是图的动机所支配,从而导致厚颜无耻,贪赃枉法,随波逐流,见利忘义等现象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使得奥斯曼帝国政府号令不通,纲纪废弛,整个社会迅速呈现出一种穷途末路的景象。此外,素丹塞利姆二世在位时,他的宠妻王妃们劝他将后宫从旧皇宫搬迁到帝国政府中心所在地托普卡皮宫,这样一来就更便于后宫的嫔妃们为干涉帝国的内政而大显神通了。在帝国后宫的女眷中,素丹的母后及王储生母的权势最盛。

    2024-07-25 16:47:12 回应
  • 奥斯曼帝国的清真寺建筑艺术

    奥斯曼人在文化上的突出成果,就是遍布子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建筑艺术,而且至今不管是从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哪一个部位或角度来观察,都可以看到这些清真寺辉映在天际的轮廓。

    16世纪,是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素丹们为了炫耀其统治的威力、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和其他城镇大兴土木,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广为兴建清真寺和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王官陵幕。这些建筑物不仅规模宏伟壮观,雕刻装饰绚丽多彩,而且造型独具一格。例如圆锥形的大屋顶,耸人云端的笔状宣礼塔,以及宽敞的庭院,众多的拱门、拱顶、立柱壁龛,形成了奥斯曼人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到了17世纪末,帝国境内雄伟壮丽的清真寺星罗棋布仅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城内就耸立着大大小小5000座清真寺,除少数的清真寺是拜占廷帝国被征服后,由东正教的教堂改为清真寺外,如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等,绝大部分的清真寺都是由奥斯曼人自己修建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巴耶济德二世清真寺和苏莱曼大帝清真寺。

    从这些清真寺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师们详细地研究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并且从它的庄严宏伟、科学实用的风格中没取了灵感,总结出了怎样解决清真寺既要被修建成为一个适合于集体礼拜的、宽敞的方形或长方形结构,又能使用圆屋顶保留伊斯兰风格的问题。

    巴耶济德二世与苏莱曼大帝这两座著名清真寺的结构是这样的:在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结构上,盖一个圆屋的方面又与一些半圆屋顶相连,这些半圆屋顶是用穹隅或小的半圆屋顶支架在长方形结构之上,而在苏莱曼大帝清真寺中,这些半圆屋顶是用钟乳石状穹隅固定在长方形结构的角上。这些穹隅使人看着目眩,可以掩饰其构造中的不谐调之处。这些穹隅起着与拜占廷帝国建筑中的彩色镶嵌花饰相同的作用。侧墙的坚固扶壁,则被巧妙地用建筑外廓的办法遮掩了起来。此外,这些清真寺在有些细微的部位上,还可以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影响。

    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大师是锡南。由他设计和负责兴建的塞利姆二世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这座久负盛名的清真寺坐落在埃迪尔内城的一座小山上,主体建筑宽35米,长45米,圆顶直径为31米,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屋顶还要宽大。下面支撑它的,是若于拱门组成的八角形结构,钟乳石状的三角穹隆和锡南称之为“象足”的8根坚固的嵌板柱子。扶壁也像苏莱曼大帝清真寺的一样,全部用外廓遮掩着。圆顶内部的中心通常饰以漂亮的瓷砖、优美的藻井图案和花卉,而墙壁上则镶有彩色的、有纹理的大理石或彩色釉瓦。锡南比起拜占廷帝国的建筑师,更加懂得建筑物优美的外部线条和外部结构,因此,他设计修建的四座宜礼塔紧抱着清真大寺的四个角,外观精巧,气势宏伟,远远望去,整个清真大寺就像一座王冠戴在了埃迪尔内城上,令人赏心悦日。

    锡南的学生阿迦所设计修建的艾哈迈德清真寺,也是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该清真寺规模庞大,富丽堂皇,外形匀称,布局合理,整个建筑群和谐地融为了一体。一般的清真寺最多只有四座宣礼塔,而该寺却有六座高耸人云的宣礼塔。其建筑气势完全可以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任何建筑物相媲美。

    2024-07-25 17:13:53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