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e Epoque对《传记袖珍馆I(全6册)》的笔记(3)

传记袖珍馆I(全6册)
  • 书名: 传记袖珍馆I(全6册)
  • 作者: 刘淑霞/史慧子/柳润墨/王辉/白研/金圣荣
  •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 出版年: 2011-3
  • 第3章 早期投资,展现出金融大鳄的精明才干

    很快,银行业的变化给7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期,同时也使美国的很多公司加快了扩大和合并的速度。在这期间,索罗斯从自己的“反馈”理论中总结出繁荣正是繁荣和萧条循环链中的起点。 索罗斯在逐步发展美国业务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发国外的股票市场,期待从那里找到自己合适的投资对象。那时的索罗斯经常关注的问题就是哪个国家的投资市场对外国投资者打开,哪个国家的政策适合投资者的发展,而又有哪个国家的市场将会改革

    如此快速的增长,使得索罗斯基金的资产在1979年达到了3.8亿美元。但公司仍然一直维持着较小的规模,就算在最忙碌时,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也没超过八人,索罗斯基金只属于索罗斯和罗杰斯。在整个70年代,他们一起携手,几乎未曾败绩,可以说,索罗斯基金是由索罗斯和罗杰斯一手建立起来的神话。

    2020-06-27 23:43:21 回应
  • 第4章 成功之后,把投资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在那时,基金就好像我的全部生命一样,它的变化也会引起我的改变。当它在飞快地成长时,我表现得欣喜若狂;当它衰退时,我又表现得悲观绝望。我觉得基金的未来紧紧地牵扯着我的心,因为我发现每当基金要面临困境时,我的背部就会剧烈地疼痛,就好像是一种警示,告诉我将要做什么。特别是每当我决定要把股票抛空时,那种压力简直让我无法呼吸。如果抛空的结果还能让人接受,会让我的心里非常宽慰,而一旦失败,我将会承受百倍的痛苦。所以,虽然我那时非常富有,但一点儿也快乐不起来。我就像一只流浪狗一样,在生活中没有片刻的安逸,我害怕一旦停下脚步,就会使我造成千百倍的损失。然而我不断地向前又得到了什么呢?伙伴的离去,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痛苦。虽然我的基金已经超过一亿美元,但这巨大的财富却时刻都压在我的身上,让我处在崩溃的边缘,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忍受多久。”

    1981年,经历“国债”危机后的索罗斯还在为量子基金苦寻出路时,美国新上任的总统罗纳德·里根开始吸引了他的目光。索罗斯在研究里根总统的新政策时,意外发现这位新上任的总统在着手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却没有增加相应的税收。这让索罗斯觉察到美国经济将开始进入由盛到衰的循环。 在一次接受经济类杂志采访时,索罗斯给予了这样的评论:“在里根总统的承诺中,他想要建造一个活动序列也就是新政里所说的‘里根帝国的循环’。在这个循环里的基础,就是美国本土的经济、货币以及政策的优势,这是良性的。而在大环境下,世界经济体系却是在恶性中循环,所以按‘里根帝国的循环’里所说,把美国经济相接到世界经济,就是一种由盛到衰的过程。” 索罗斯敏感地把握到新政策的动向,把量子基金带入一个飞快发展的阶段。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公司的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要知道索罗斯对于投资的热情要远远大于他对公司的管理,以前的基金从来都是罗杰斯帮助他进行管理,而罗杰斯的离开也使得索罗斯在公司的管理方面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对于索罗斯来说,找一个能够接手公司管理的人才,是现在最大的任务。

    早已经预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的索罗斯,没有像其他投资家一样兜售股票,而是大量购买被抛售的股票和国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价格都在大幅下跌。比如索罗斯以每股近120美元的低价购买了首都公司旗下的美国之音电视网大概60万股,当首都公司在后期回购这些股票时,给索罗斯带来了至少1800万美元的回报。

    索罗斯财富的暴增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美国股市行情走高。从1982年8月到1987年8月这短短的几年中,美国股市开始了一拨罕见的大牛市,道琼斯指数由原来的776.92点迅速攀升到了2722.42点。股市火热的行情带动了投资者们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拥进了股市,而这也使得股价变得越来越高。然而,在索罗斯看来,股价不可能永远这么疯涨下去,疯狂下跌的情况迟早会发生,只是这个时间目前还不确定罢了。 1981年9月2日,索罗斯的照片被刊登在了《财富》杂志的封面上,并且下面还附有索罗斯说过一段话:“尽管现在的股价已经涨到了非常高的位置,远远超过了其实际价值,但这却并不能说明股价一定会下跌,我也不会因为股票的价格被市场高估就预测股市立刻会暴跌。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市什么时候会暴跌,那么不妨先去观察一下日本的股市吧。”

    电视经济评论家亚当·史密斯搞不懂为什么索罗斯早已预料到股市将会崩盘,但最终仍旧没有逃过这场灾难。对此,索罗斯非常诚实地说:“我虽然早已经预料到美国股市会出现股价暴跌的情况,但却没有想到美国股市竟然先于日本股市崩盘,所以也就没有作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这次危机。

    1987年10月这次股市大崩盘让索罗斯遭遇了投资生涯中最严重的一次损失,可是他却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一蹶不振,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心平气和。索罗斯一位生意上的伙伴这样评价他:“在股市大跌的时候,索罗斯表现出来的良好心态让我由衷地钦佩,当他发现自己的投资决策出现错误时,他没有悲恸欲绝,而只是平静地接受了事实。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华尔街‘股神’的真正原因了。

    柏林墙倒塌之后,斯但莱·德鲁肯米勒相信德国马克依然会保持坚挺,于是他开始着手进行一次大的投资。斯但莱·德鲁肯米勒之所以看好马克,也正是从索罗斯的著作《金融炼金术》中得到的启发。这本书中提道:当一个国家由于实行扩张性财务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产生赤字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会出现上升的趋势。例如,1981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所有人都认为美元会因此贬值,然而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美元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开始迅速地升值。因此,斯但莱·德鲁肯米勒认为,现在正是购入马克的最好时机,他对这次交易充满了自信。

    斯但莱·德鲁肯米勒认为,索罗斯教给他最重要的信条是:投资者自己的决策是正确还是错误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正确的投资会带来多少收益,而错误的投资又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当斯但莱·德鲁肯米勒在市场中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时,索罗斯就会严厉地批评他,并且亲自给他作指导。索罗斯告诉斯但莱·德鲁肯米勒,如果对某次投资有很大的信心,那么就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一名投资者不能只安于现状,要做一个永远不满足的人,大胆地在投资市场中追逐利益。

    2020-06-27 23:44:52 回应
  • 第5章 勇者无畏,成为投资界的千面圣手

    8月30日,索罗斯和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汉姆·施莱辛格进行了一次秘密的交谈。从他那里索罗斯了解到,德国并没有拯救欧洲其他货币的计划,这就表明了德国不会出手去援助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由此看来,英国政府希望留在汇率机制内的梦想是注定要破灭的,一场灾难的爆发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斯但莱·德鲁肯米勒说,在投资领域中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承认损失,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不肯去接受一点失败,但是索罗斯却和这些人大不相同,他勇于承认投资中犯下的错误,并且不认为这会对自己的自尊带来多么大的伤害。索罗斯的这一特质或许与他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经历有关。他曾经说过:“没有一个投资者能够在投资中避免遭受挫折与失败,承认这些失败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是伤自尊的事情,但如果和生死存亡比起来,这些都显得不重要了。”事实上,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可贵的品质,索罗斯才能够在投资市场中屡屡获得成功。索罗斯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关键就在于他有承认失败的勇气,因此他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对于索罗斯来说,1987年在华尔街股灾中遭遇的失败是他投资生涯中最惨痛的经历,然而由于他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投资策略,使得当年量子基金公司的增长率依旧达到了14.1%。

    索罗斯这次投资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在投资过程中太过自信,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就草率地作出了投资决策。当索罗斯在执行卖空德国马克的计划时,他还作出了另外一个投资决策——赌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会下跌。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细川正在进行一次贸易谈判,索罗斯武断地认为美国会在这次谈判中向日本人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降低日元的汇率。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索罗斯就能够在金融市场中收获丰厚的利润。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索罗斯的预料。1994年2月11日,美国与日本的贸易谈判结束,双方并没有在这次会议中达成任何协议,索罗斯希望的日元汇率降低的情况并没有出现。2月14日,外汇市场上曾经持续下跌的日元开始强势反弹。当时很多投资者都认为,美国为了减轻与日本的贸易赤字,有意采取了让日元升值的策略,这样一来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价格就会大幅度提高。当天纽约外汇市场收盘的时候,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值是102.20,与2月11日的收盘价相比提高了将近5%。令索罗斯感到头疼的是,美日两国的贸易谈判不仅没有让日元的汇率大幅度下降,反而还造成了日元汇率的上涨。 对于1994年2月14日的灾难,索罗斯并没有作出太多的回应。他只是这样说道:“日元的汇率在一天之内提高了5%,而我们也因此而损失了5%。我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也许是我们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了,因此导致作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索罗斯这种敢于承认错误的态度,让其他投资者都感到十分钦佩。面对如此惨重的失败,索罗斯非但没有被打倒,反而因此而激发了斗志。

    2020-06-27 23:46:16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