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楠雅记~对《时代与选择》的笔记(1)
-
《摘录》
《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运动》童大林
《为五四精神一辩》王元化 提重评胡适;反对救亡压倒启蒙,以及将启蒙与政治割断的做法;新启蒙运动 哲学是思想的思想,在文化传统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我认为构成文化传统的应该是比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的东西。依我看这就是:这一民族在创造力上所显示出的特点,共同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最根本的价值观念。据此,我的初步看法是中国文化传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靠意会而不借助言传的体知的思维方式,强调同一性忽视特殊性的尚同思想,与道德为本位的价值观念。以上这些特点较之儒家或儒道互补或三教同源等等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P20) 《时代与选择》 一、世纪转折点上的时代变化 二、智慧和创造力成为历史前进的杠杆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世界政治文化战略。基辛格式的实力平衡战略是建筑在大国集团贪污和权势欲平衡基础上的旧时代战略的回光返照,不再适合新生产力时代的历史要求了。世界文化也应摆脱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的封闭思考方式,走向多元化和异质文化的相互交融。(P38)
运用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结束异化劳动统治的“史前时期”,跨进一个人类掌握自身命运的新纪元。(P39)新旧交替、方生未死的时代,世纪末的绝望与新世纪的希望 三、生产力标准和人的解放 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解放,作为生产力客体的自然的解放 那就是日本和西欧经济中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活力的竞争意义超过了空间和军事优势的竞争意义。(P43)对欧洲与日本的经济增长的关注 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彻底摒弃虚假的产值增长观念,真正把注意力转移到生产力本身的进步上来,即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人和自然力的价值。这就是生产力标准的第二个方面。(P44) 体力劳动者大军与知识劳动者大军,核心在人 四、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选择的中心点,是实现商品经济发展与技术文化进步的内在统一。(P49) 五、新生产力时代的文化挑战 以“女娲的传人”代替“龙的传人”;“正统”与“主流”之分;人的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 《形而上学与中国文化》 作为哲学范畴的形而上学 作为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形而上学 作为超越精神的形而上学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论》许纪霖
近代独立人格既是西方自由精神在东方空间维度中的繁衍,也是古代“特立独行”在近代时间维度中的嬗变,这乃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产物。(P84—85)近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独特历史处境:国家民族危机 所带来的外在义务 “文化精英”与“公共良心”,前者强调文化这一子系统的独立性;学术与政治的二元分立
榕楠雅记~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32条 )
- 两度人生
- 1
-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 1
- “重写”的限度
- 1
- 帝国的想象
- 1
-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 1
- 去政治化的政治
- 2
- 直言
- 1
-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 1
- 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
- 1
- 世界文学理论读本
- 1
- 文学原理
- 1
- 少年维特的烦恼
- 1
- 歌德谈话录
- 1
- 什么是世界文学?
- 2
- 古典文学
- 1
- 个人的体验
- 1
- 文学世界共和国
- 2
- 族长的秋天
- 1
- 法兰克福学派史
- 3
- 批判理论
- 2
- 文本发生学
- 1
- 美学(第四期)
- 1
- 最后的耍猴人
- 1
- 现代美学新维度
- 3
- 笛卡尔
- 1
- 南画十六观
- 1
- 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 1
- 思想录
- 2
- 帕斯卡尔.第2辑
- 1
- 拉马克的复仇:表观遗传学的大变革
- 1
- 美的历程
- 1
- 小说理论
- 1
- 虚无主义
- 1
- 隐蔽的上帝
- 2
- 艺术的发生
- 2
- 论艺术
- 2
- 中国美术简史
- 1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学研究
- 2
- 八代诗史
- 2
- 破碎的四月
- 1
- 魏晋南北朝史
- 2
- 唯有书籍
- 1
-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
- 3
- 关键词
- 1
- 桑榆自珍集
- 1
- 生机
- 2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 1
- 回归故里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
- 5
-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 1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 1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第一卷
- 3
- 什么是知识史
- 1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3
- 唯物史观与美学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
- 1
-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
- 1
- 人物、史案与思潮
- 1
- 新潮学案
- 1
- 继承人
- 1
- 战后法国教育研究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
- 1
- 关羽
- 1
-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 1
- 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2
-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
- 1
- 什么是概念史
- 1
-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 1
- 西马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 1
- 狱中札记
- 2
- 导读葛兰西
- 1
- 最后的礼物
- 1
- 西方现代思想史
- 2
- 当代文学关键词
- 1
-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 2
-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
- 1
- 一个女孩的记忆
- 1
- 城堡
- 1
- 荒谬之外
- 1
- 西西弗神话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
- 8
-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
- 3
-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 1
- 评苏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理论
- 1
-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 1
- 谈谈方法
- 1
- 西方现代思想史
- 1
- 笛卡尔
- 1
- 勒内·笛卡尔先生在他的时代
- 1
- 大问题
- 1
- 跨语际实践
- 2
- 作为主体的建构
- 1
-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 2
- 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 上下
- 7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 1
-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 1
- 人文精神寻思录(海上风丛书)
- 2
-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 1
- 有声的左翼
- 1
- 两种文学主体观
- 2
- 政治经济学概论
- 1
- 如何阅读福柯
- 2
- 独钓寒江雪
- 1
- 词与物
- 2
- 我在北京送快递
- 1
- 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 1
-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 1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
- 2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2
-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 1
- 导读阿多诺
- 1
- 福柯思想肖像
- 2
- 媒介研究
- 3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
- 1
- 文化与抵抗
- 1
- 电影的本性
- 3
- 艺术社会学三论
- 1
-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 2
- 本雅明思想肖像
- 1
-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 1
- 文化与帝国主义
- 3
- 国民性
- 1
- 文学社会学方法论
- 3
- 现代性
- 1
- 无法直面的人生
- 1
- 颠覆与生存
- 3
- 艺术的起源
- 2
- 铁道之旅
- 3
- 艺术发生学的研究与维度
- 1
- 蒋孔阳全集(第5卷)
- 2
- 如朕亲临
- 1
- 艺术的起源
- 3
- 发生认识论原理
- 4
- 绝望与希望之外
- 1
- 鲁迅
- 1
- 人间鲁迅
- 1
-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 1
- 心灵革命
- 4
- 被压抑的现代性
- 5
- “情”的力量
- 2
- 性社会学
- 2
- 人类的情感
- 4
- 鳄鱼
- 1
- 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 3
- 暗店街
- 1
- 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 1
- 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
- 1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
- 1
- 现代性的张力
- 1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
- 1
- 问题与方法
- 1
- 革命的张力
- 2
- 感情研究指南
- 3
- 诗人革命家
- 3
- 先锋派理论
- 2
- 情感何为
- 1
- 后殖民理论
- 4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 1
- 东方学
- 6
- 大地上的受苦者
- 5
- 入魂枪
- 1
- 黑皮肤,白面具
- 1
-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 1
-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增订版)
- 1
- 现代化的陷阱
- 2
- 平原上的摩西
- 1
- 学做工
- 5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
- 1
-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 4
- 现代性与大屠杀
- 6
- 通过仪式抵抗
- 5
- 北方的河
- 2
- 我的二本学生
- 1
- 亚文化
- 4
- 街角社会
- 7
-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 1
- 中国左翼文艺思潮探源
- 3
- 公寓里的塔
- 7
-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 2
- 烽火与流星
- 2
- 赤壁之戟
- 1
-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