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楠雅记~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的笔记(2)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 书名: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 作者: 蔡元培等著/陈平原导读
  • 页数: 382
  •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 2014-7
  • 《摘录》(上)

    《在“文学史著”与“出版工程”之间——〈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导读》陈平原

    一 从“大系”到“导论集”

    二 是“主编”还是“责编”

    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已严重分化,早年同一战壕的战友,如今可能因政治立场分歧而互射“明枪暗箭”。即便如此,彼此间还没到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地步。十卷“大系”的编者,有左翼人士,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但没有右翼或封建遗老,基本上都是坚持五四新文化立场者。“道”不太相通,友情日渐稀薄,很可能互相不服气,这个时候,合作编书可以,但要说听谁的指挥,那是做不到的。他们可以接受一位年轻编辑的意见,因其代表图书公司的利益,但不可能听从任何一位编者的“帅令”。(P9)

    三 “工程”何以能成功

    了解其工作进程,明白编者们是在什么状态下编书的,我们对这套“大系”便既不忍横加指责,也不该过分迷信。(P17)

    与日后编各种“选本”或“大系”时编者须“自我回避”不同,五四新文化人理直气壮地选入自家作品,因为,这是一代弄潮儿的“自我确认”,既不想、也不必假装谦虚。(P18)

    四 同时代人的阅读与评价

    五 后世的接纳与反思

    六 重编的工作策略

    《〈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蔡元培

    所以我们敢断言的,是周代的哲学与文学,确可与希腊罗马比拟。(P38)

    明清之间,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有《原君》《原臣》等篇;戴震《原义》,力辟以理责人的罪恶;俞正燮于《癸巳类稿》存稿中有反对尊男卑女的文辞,远之合于诸子的哲学,近之合于西方的哲学,然皆如昙花一现,无人注意。(P39)以中西对比需要注意其标准。

    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P40)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

    主张音标文字必须代替汉字

    第三,音标文字只可以用来写老百姓的活语言,而不能用来写士大夫的死文字。换句话说,拼音文字必须用“白话”做底子,拼音文字运动必须同时是白话文的运动。提倡拼音文字而不同时提倡白话文,是单有符号而无内容,那是必定失败的。(P52)注重活的语言文字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对历史的“最后之因”的批判

    简单说来,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这两个中心思想的里面。

    我最初提出的“八事”,和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都顾到形式和内容的两方面。我提到“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都是文学内容的问题。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也不会把内容和形式分开。钱玄同先生响应我们的第一封信也不会把这两方面分开。但我们在国外讨论的结果,早已使我认清这回作战的单纯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用白话来做一切文学的工具。(P57)“白话文学工具”

    所以文学革命的作战方略,简单说来,只有“用白话作文作诗”一条是最基本的。这一条中心理论,有两个方面;一面要推倒旧文学,一面要建立白话为一切文学的工具。在那破坏的方面,我们当时采用的作战方法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P58)

    想法: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史其实早就内化了胡适他们的思想,因为“白话”被纳入了。

    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决不是教育部的公文定得出来的。国语有了文学价值,自然受文人学士的欣赏使用,然后可以用来做教育的工具,然后可以用来做统一全国语言的工具,所以我主张,不要管标准的有无,先从白话文学下手,先用白话来努力创造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P60)此处的文人学士与士大夫的区别,还是一种文化特权阶级吗?

    傅斯年提倡从说话里作白话文与不能避免“欧化”(充分吸收西洋语言的细密的结构,使我们的文字能够传达复杂的思想,曲折的理论。)

    实践的逻辑,文学的逻辑

    “人的文学”——“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

    我在这篇引论里,只做到了两点;第一是叙述并补充了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音标文字运动的部分是补充的。)第二是简单的指出了文学革命的两个中心理论的含义,并且指出了这一次的文学革命的主要意义实在只是文学工具的革命。这一册的题目是“建设理论集”,其实也可以叫做“革命理论集”,因为那个文学革命一面是推翻那几千年因袭下来的死工具,一面是建立那一千年来已有不少文学成绩的活工具;用那活的白话文学来替代那死的古文学,可以叫做大破坏,可以叫做大解放,也可以叫做“建设的文学革命”。(P67)

    《〈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郑振铎

    后来改成了《新青年》也还是文言文为主体的,虽然在思想和主张上有了一个激烈的变异。胡适的“改良文学刍议”,在1917年发表,这诚是一个“发难”的信号。可是也只是一种“改良主义”的主张而已。……陈独秀继之而作《文学革命论》,主张便鲜明确定得多了。……革命事业乃在这样的彻头彻尾的不妥协的态度里告了成功。(P73)

    想法:郑振铎态度偏向现实主义与态度鲜明,即激进派。

    林琴南们对于新文学的攻击,是纯然的出于卫道的热忱,是站在传统的立场上来说话的。但胡梅辈却站在“古典派”的立场来说话了。他们引致了好些西洋的文艺理论来做护身符。(P82)

    从破坏的阶段到建设的阶段

    再重说一遍!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茅盾

    《新青年》文化批判的刊物

    现在我们回顾民国六年(1917)到民国十年(1921)这五年的期间(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前半期),总会觉得那时的创作界很寂寞似的。作者固然不多,发表的机关也寥寥可数,然而我们再看看那后时期的后半个五年(1922到1926),那情形可就大不同了。从民国十一年起(1921),一个普遍的全国的文学的活动开始来到!(P99)

    不过郎损的批评在指出那时候创作方面最普通的现象这一点上,是值得注意的。他这不完全的“考察”至少已经触到了那时候(第一个“十年”的前半期)创作界的两个很重大的缺点了。这两个缺点,第一是几乎看不到全般的社会现象而只有个人生活的小小的一角,第二是观念化。(P103)

    主要集中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

    茅盾作为唯物史观的批评家的风采

    2023-11-13 19:11:12 回应
  • 《摘录》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

    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1918年5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地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应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励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励,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此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

    从《新青年》上,此外也没有养成什么小说的作家。

    较多的倒是在《新潮》上,……(P126)

    我并不是说:苦恼是艺术的渊源,为了艺术,应该使作家们永久陷在苦恼里。不过在彼兑菲的时候,这话是有些真实的;在十年前的中国,这话也有些真实的。(P130)

    讽刺文学是能死于它自身的故意的戏笑的。(P135)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郑伯奇

    史丹莱·霍尔(Stanley Hall)的发生心理学

    文化落后的国家或民族,它的文学虽在一个新的潮流之中产生,而先进国所通过了的文学进化过程,它还要反复一遍,虽然这反复的行进是很快的。(P141)社会演进的必然性

    他们排斥模仿,鄙视不努力,要求对于艺术的严肃态度,不料旁人却给他们戴上“艺术派”的帽子了。

    最近这几年来,五四时代的文学曾经有过一番新的估价。文学研究会被认为写实主义的一派,创造设社是被认为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这也不过是个大概的区分。文学研究会里面,也有带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创造社的同人中也有不少的人发表有写实倾向的作品。但若就集团的主要倾向来说,这样的区别还相当正确。(P148)

    不过,在这里,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创造社的倾向虽然包含了世纪末的种种流派的夹杂物,但,它的浪漫主义始终富于反抗的精神和破坏的情绪。用新式的术语,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它以后的发展在它的发端就预约了的。(P150)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周作人

    我相信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P174)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郁达夫

    一 散文这一个名字

    二 散文的外形

    三 散文的内容

    四 现代的散文

    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P184)

    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P188)

    有人说,近来的散文中幽默分子的加多。是因为政治上的高压的结果:中华民族要想在苦中作一点乐,但各自都无法可想,所以只能在幽默上找一条出路,现在的幽默会这样兴盛的原因,此其一:还有其次的原因,是不许你正说,所以只能反说了,人掩住了你的口,不容你叹息一声的时候,末了自然只好泄下气以舒肠,作长歌而当哭。这一种观察,的确是不错;不过这两层也须是幽默兴盛的近因,至于远因,恐怕还在历来中国国民生活的枯燥,与夫中国散文的受了英国Essay的影响。(P189)

    五 关于这一次的选集

    六 妄评一二

    川岛人本幽默,性尤冲淡,写写散文,是最适宜也没有的人;但不知为了什么,自恋爱成功以后,却不常做东西了。薄薄的一册《月夜》,是正当他在热爱时期蒸发出来的升华,窥豹一斑,可以知其大概。(P195)绷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朱自清

    若要强立名目,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P208)

    《〈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洪深

    ……

    这里不但指出旧戏的社会作用,并且还怀疑到旧戏的形式与内容的不能分离,这可以代表他们对于“京派”旧戏的意见。关于“海派”旧戏,陆明悔称它为“魔术派戏剧”,“内容是机关布景,五音联谈,特别行头,和来去无踪的神仙侠客等等;”……(P267)

    他们更大的功绩,是在他们的建设的理论方面。这可分做六个项目来讲:第一是娱乐的重视;即是戏剧教导观众而外,给观众以正当的娱乐也是基本的要求之一。(沈泽民《民众戏院的意义与目的》)……第二,他们主张有“舞台上的戏剧”;即是,仅有些“纸面上的戏剧”,艺术的工作,是还没有完成的。……第三,他们以为当时已经译成的西洋剧不能适用而主张改译或自己创作。……第四,他们主张剧场建筑和前后台的管理与组织的完善。……第五,他们主张戏剧的从业员,以演出进步的戏,来增进伶界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第六,他们主张用非职业的戏剧,来改革商业戏剧的弊病。

    两件实践方面的事:第一,汪仲贤与演出《华伦夫人之职业》。

    这一次的失败,使得宋春舫提出“戏剧是艺术的而非主义”的主张,他在《中国戏剧剧本之商榷》一文里,竟是劝人弃置西洋的“问题剧”而去采用那西洋专为赚钱而写的热闹曲折的“善构剧”了(P277)……宋氏这种议论,是忘记那从事新文学运动的人介绍翻译西洋剧本的本来用意了,那“非主义”“非学说”,仅仅使得人“意满神移,拍案叫绝”的东西,弄到中国来,有什么必要呢!(P279)

    第二,蒲伯英于民国十一年冬出资在北平创办了一个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在那个时代,戏剧在中国,还没有被一般人视为文学的一部门。自从田郭等写出了他们的那样富有诗意的词句美丽的戏剧,即不在舞台上演出,也可供人们当做小说诗歌一样捧在书房里诵读,而后戏剧在文学上的地位,才算是固定建立了。(P289)

    严格地讲起来,批评一个剧本,应当根据台上的表演,不应当根据纸上的文字;因为一个剧本必须在舞台上实现之后,才能算是完整的艺术作品的。(P293)两个实践的戏剧者:欧阳予倩,洪深。

    民国十四年发生了两件于中国戏剧运动有重大关系的事。一件是在戏剧底自己范围之内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添设戏剧系。(P310)

    可是,这样运动过一阵,并没有什么成绩,因为戏剧是“纯为娱乐的”这个见解,早已不为时代所许可的了。(P318)余上沅等人的“国剧运动”

    批判熊佛西

    民国十四年中国最大的事件,是五卅惨案。

    许多文人,因为这次事变,态度都转得更加积极了。(P321)

    民国十五十六年两年,是中国的戏剧运动“后退两步”的时候。(P322)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那时期的戏剧不进步的,是国制电影的兴趣,而各市地多原来从事戏剧的人又多觉得电影比舞台剧更能深入民众,是更好的教育社会的工具!大家都想在这方面试验一下。

    2023-11-16 01:01:08 回应

榕楠雅记~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50条 )

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
1
社会学
1
美学
1
政治哲学
1
存在主义
1
女性主义
1
逻辑学
1
欧陆哲学
1
时间
1
科学与人生观
1
科学
1
心理学
1
经济学
1
现代主义
1
人种
1
防“左”备忘录
1
文学批评
1
撕碎了的旧梦
1
两度人生
1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1
时代与选择
1
“重写”的限度
1
帝国的想象
1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1
去政治化的政治
2
直言
1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1
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
1
世界文学理论读本
1
文学原理
1
少年维特的烦恼
1
歌德谈话录
1
什么是世界文学?
2
古典文学
1
个人的体验
1
文学世界共和国
2
族长的秋天
1
法兰克福学派史
3
批判理论
2
文本发生学
1
美学(第四期)
1
最后的耍猴人
1
现代美学新维度
3
笛卡尔
1
南画十六观
1
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1
思想录
2
帕斯卡尔.第2辑
1
拉马克的复仇:表观遗传学的大变革
1
美的历程
1
小说理论
1
虚无主义
1
隐蔽的上帝
2
艺术的发生
2
论艺术
2
中国美术简史
1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学研究
2
八代诗史
2
破碎的四月
1
魏晋南北朝史
2
唯有书籍
1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
3
关键词
1
桑榆自珍集
1
生机
2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1
回归故里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
5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1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第一卷
3
什么是知识史
1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1
“西方马克思主义”
3
唯物史观与美学
1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
1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
1
人物、史案与思潮
1
新潮学案
1
继承人
1
战后法国教育研究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
1
关羽
1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1
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
1
什么是概念史
1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1
西马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1
狱中札记
2
导读葛兰西
1
最后的礼物
1
西方现代思想史
2
当代文学关键词
1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2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
1
一个女孩的记忆
1
城堡
1
荒谬之外
1
西西弗神话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
3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1
评苏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1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1
谈谈方法
1
西方现代思想史
1
笛卡尔
1
勒内·笛卡尔先生在他的时代
1
大问题
1
跨语际实践
2
作为主体的建构
1
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 上下
7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1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1
人文精神寻思录(海上风丛书)
2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1
有声的左翼
1
两种文学主体观
2
政治经济学概论
1
如何阅读福柯
2
独钓寒江雪
1
词与物
2
我在北京送快递
1
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1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1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
2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2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1
导读阿多诺
1
福柯思想肖像
2
媒介研究
3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
1
文化与抵抗
1
电影的本性
3
艺术社会学三论
1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2
本雅明思想肖像
1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1
文化与帝国主义
3
国民性
1
文学社会学方法论
3
现代性
1
无法直面的人生
1
颠覆与生存
3
艺术的起源
2
铁道之旅
3
艺术发生学的研究与维度
1
蒋孔阳全集(第5卷)
2
如朕亲临
1
艺术的起源
3
发生认识论原理
4
绝望与希望之外
1
鲁迅
1
人间鲁迅
1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1
心灵革命
4
被压抑的现代性
5
“情”的力量
2
性社会学
2
人类的情感
4
鳄鱼
1
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3
暗店街
1
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1
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
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
1
现代性的张力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
1
问题与方法
1
革命的张力
2
感情研究指南
3
诗人革命家
3
先锋派理论
2
情感何为
1
后殖民理论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1
东方学
6
大地上的受苦者
5
入魂枪
1
黑皮肤,白面具
1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1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增订版)
1
现代化的陷阱
2
平原上的摩西
1
学做工
5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
1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4
现代性与大屠杀
6
通过仪式抵抗
5
北方的河
2
我的二本学生
1
亚文化
4
街角社会
7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1
中国左翼文艺思潮探源
3
公寓里的塔
7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2
烽火与流星
2
赤壁之戟
1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