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楠雅记~对《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的笔记(1)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 书名: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 作者: [英]迈克尔·格伦菲尔
  • 页数: 408
  • 出版社: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8-8
  • 《摘录》

    《第1部分 生平,理论和实践》

    1 生平

    “传记的错觉”,拒斥这种建构而成的“生活”,这种建构总是处于一种连贯性之中,并且总是暗示着个人所涉及的行为背后所具有的或主观性或客观性的意图。

    思想的“社会学起源”:如何被至关重要的社会和智识的时代潮流所塑造的。

    P28

    布迪厄所引领的路径与后现代主义相距甚远,他考虑更多的是这种以摧毁概念为代价的路径本身所带来的“危险”,……他自己的路径是去发展一种哲学语言——关键概念——这种语言对于日常语言会起到一种矫正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生产这些日常话语的隐秘社会进程加以揭示。(P29)

    《第2部分 场域理论:超越主观性与客观性》

    而理论家自身的主体性位置显然在分析活动中是首要的,即“关于‘知识主体’知识的科学实践,对于一切理论性知识的内在局限来说都是一种基础性的批判知识,在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方面皆是如此”(1990c:27)。(P57)

    3 习性

    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如何被调和的?

    习性,正如布迪厄指出的那样,是一种“主观性的社会化”以及“社会性的具体化”(Bourdieu & Wacquant 1992a:127,128);换句话说,就是结构的内在化,是由客观制造出来的主观性。这同样也关涉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左右我们行为的那些性格反过来对社会结构也发挥作用。习性因而就把客观社会结构和主观个人经验整合到了一起:“一种外在的内在性以及内在的外在性之间的辩证法”(1977b:72,强调为原文所加)。(P66)

    想到了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迟滞效应”(hysteresis effect)

    4 场域

    布迪厄则不把权力场视为对各种社会场域中所发生的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存在。进一步说,他提倡一种互相影响的进程以及一种进行中的共同建构:在权力场中所发生的事情塑造了在社会场域中所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反作用,并且也有可能对其他的社会场域产生影响。(P88)上一级场域与次一级场域

    教育是一个再生产自身的场域,对于自身的再生产要远甚于其他,而那些占据了主导性位置的社会行动者也深深地被这些实践与话语所侵染(Bourdieu & Passeron 1977a;1979b;Bourdieu et al.1994a)。(P94)这种侵染对于置身场域中的忠实“玩家”产生了一种伦理

    《第3部分 场域机制》

    5 社会阶级

    “阶级无意识”;再生产;区隔

    对布迪厄来说,尤其是劳动单位与工会,它们在劳动阶级的组织形成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相当程度上与不同的时间段里,它们已经成功地说服成簇的个体接受了社会空间中的特定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接受了某种身份,并且围绕着这个身份展开动员。而由于这种身份界定,动员将变得更为隐微,争夺将进一步发生于习性与社群精神的养成层面。这一切长此以往地助力“团体性”的形成,并也因此形成了与之相关的阶级性。

    在这种意识下,阶级的出现就具有真实的历史性,他来自真实的政治斗争和动员史。事实上,各种阶级本身也参与了争夺与动员的进程。(P122)阶级的形成不仅来源于客观的结构位置,更是在这种结构位置中个人所体验到的一种“阶级无意识”,布尔迪厄在此还强调了偏向于制度上的政治机构对于阶级意识的产生作用。

    6 资本

    岂不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在偏重于强调经济交换这一行为时,实际上掩盖了非经济交换中的经济性。

    社会中主导与被主导的正当性系统正是在这些符号关系中被建构起来的,而这种建构根本上是基于“利益”的。因此,当布迪厄将“文化”和“资本”这两个术语放在一起时,他也是在呈现一种挑战甚或是一种挑衅,即他把神圣的和世俗的两个对立的范畴拉到了同样的水平线上。(P128)“变容”与同源性的深层结构与“颠倒”的经济场。

    P132

    在符号场域中,价值实际上是任意性的,而符号暴力与文化资本联手造就了我们的误识。

    习性为选择的逻辑提供了原则。购物者所做出的选择,其所依据的是他们对于完型结构以及结构化中的预设的看法,他们带着这样的看法走进了商店。但是同样地,商店中对他们的消费引导也能够反映出这种预设原则。自带“区隔”的消费者对商店的组织形式很熟悉(也就是对“文化正当性”很熟悉),他们根据分类与风格流派在店里徘徊,“巡航”于社会空间之内,而为其保驾护航的,就是对“游戏规则”的知晓。(P133)洞察与误识的区别?

    P141

    7 信念

    P152

    非反思性的社会科学带来的信念

    8 迟滞

    场域与习性的不匹配

    任何个体的符号资本不仅是向转化敞开的,同时其本身也处于一种持续的变动之中。这是一种对于场域位置变更的回应,也是一种对于场域结构变更的回应。这种被修正的或者可修正的习性转而又被植回到潜在的场域结构化的进程之中,这是一种持续的并且可持续的变革进程。(P160)

    “迟滞”与“异化”“失范”等词相比,并没有如后者一样暗示存在一种“自然”状态,也去掉了道德意义。

    国家干涉与迟滞;迟滞与技术发明——摄影;艺术场中的迟滞:马奈与库蒂尔;迟滞与国际社会的变化

    这种习性的改变应该也和初入这一场域的结构位置有关,换句话说,赢者大部分地点都是赢者。

    一般来说,那些已经被赋予了经济与符号资本的人,也就有能力在新的场域结构中占据优势位置。总的来说,迟滞是一种思想工具,它为系统性变化(场域转型)的客观本性,以及个体对于这种变化(习性转变)所做出的主观回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解释。由此,我们就能将场域变化的结果和本性置于个人经验层面和社会境遇层面加以理解。(P182)

    《第4部分 场域状况》

    9 利益

    对于利益,是非还原性归于经济维度,而是认识到社会实践根本的经济本性。

    教育、艺术和经济中的利益

    教育形成的主导阶级的文化壁垒,这就暗示了并非存在理性主义认为的“普遍性利益”,相反的,这种文化预设是任意的。“玩家”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已成为一种境遇式的理解,他们分享了公共幻觉——利益。

    因此,对于布迪厄来说,教育场中的利益是由客观的阶级和团体关系所建构的,通过场域内的符号系统加以表达,这种实践逻辑通过符号积累的中介而变得卓尔不群——尤其是通过文化资本。(P195)这也暗示着利益在布尔迪厄看来,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自律暗指一种对于自己艺术的全面控制权,其所拓展出的就是非功利性的价值。他律所暗指的东西则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布迪厄指出,新近的艺术家往往会通过拒绝利益来获得更多利益,因为只有这样的主张才能在他们的作品自身确立起自身观点的正当性。通过这种方式,对于利益的否决这一行为自身就成为利益自身被赋予的符号。利益——基于幻象——其所有的表象都是自然的,但实际上却是场域的某种产物,是一种集体行为,虽然是通过个体显现出来的,但确实是依据他们自身已被机构化的社会习性。(P197)

    总结:普遍利益(指的是利益是普遍存在的)

    利益的最佳方式是以非功利的形式呈现。

    怀疑论式的社会学

    10 自然倾向

    《人生七年》

    P221

    11 受难/符号暴力

    政治争夺建立在对阶级分异与社会分化系统的正当性追求上,而当我们误识了那些阶级分异系统并视其为自然时——它们实际上是文化上的专制和历史性的暴力符号——它们就转化成了暴力的不可测形式。与那些需要靠外部强力才能维持的社会阶层秩序的系统相反,这是一个不但有效而又高效的统治形式,在其中,统治阶级的成员不需要太费力就能够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P225)此种误识会进一步巩固统治性的符号系统

    教育中的符号暴力

    符号暴力与消费文化

    P235注释2:符号暴力的理论有赖于信念的理论,更准确地说,一种信念生产的理论,这一社会化的工作所生产出的行动者必须被赋予相应的可感知并且赞同的方案,这样一来他们才能被允许认识和服从于那些已经被铭刻在某一特定状况或者话语中的律令。

    礼貌或者仪式作为符号暴力

    符号暴力统治既“无处不在”,又“处处不在”。

    12 反思

    正是以此为起点布迪厄才得以展开他的经验研究、诸场域分析,以及习性与信念关系的凸显(比如教育、文化/审美知识/学院权力),在这一进程中,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应当地对于诸场域中实践的接受,被重新构建为一种尚未被完全认知和尚未被完全程式化的形式,它们只是一种被认可的至理名言,一套审查标准,是对一种愚昧状态以及一种未知权威的欣然接受(幻象、规范、逻各斯)。(P251)

    P256

    《第5部分 应用》

    “三层方法论”:第一层次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建构以及这种建构是如何塑造整个研究的。第二层次是场域分析,这种分析表述为三个阶段:权力场中的场域、场域自身的结构(自身的地形结构,资本及其配置,经济社会与文化),以及场域中的那些被相对界定的习性。第三层次则关涉参与者客观化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将要重返所有那些关于反思尺度的问题,它们对于布迪厄方法的运作至关重要。那么这之后的重点自然就落到了研究者的行动与责任之上。

    13 方法论

    将词语视为分为分析对象,而不是单一的工具;“概念”所具有的斗争本性;对于正当性/权威性的争夺

    分析的顺序问题,由上而下

    14 社会空间

    立场的空间与位置的空间

    15 政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政治的“专家化”带来了它自身的“去政治化”。(P325)

    “社会继承影响最小化”

    P336
    2023-10-09 14:59:35 回应

榕楠雅记~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35条 )

防“左”备忘录
1
文学批评
1
撕碎了的旧梦
1
两度人生
1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1
时代与选择
1
“重写”的限度
1
帝国的想象
1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1
去政治化的政治
2
直言
1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1
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
1
世界文学理论读本
1
文学原理
1
少年维特的烦恼
1
歌德谈话录
1
什么是世界文学?
2
古典文学
1
个人的体验
1
文学世界共和国
2
族长的秋天
1
法兰克福学派史
3
批判理论
2
文本发生学
1
美学(第四期)
1
最后的耍猴人
1
现代美学新维度
3
笛卡尔
1
南画十六观
1
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1
思想录
2
帕斯卡尔.第2辑
1
拉马克的复仇:表观遗传学的大变革
1
美的历程
1
小说理论
1
虚无主义
1
隐蔽的上帝
2
艺术的发生
2
论艺术
2
中国美术简史
1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学研究
2
八代诗史
2
破碎的四月
1
魏晋南北朝史
2
唯有书籍
1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
3
关键词
1
桑榆自珍集
1
生机
2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1
回归故里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
5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1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第一卷
3
什么是知识史
1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1
“西方马克思主义”
3
唯物史观与美学
1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
1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
1
人物、史案与思潮
1
新潮学案
1
继承人
1
战后法国教育研究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
1
关羽
1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1
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
1
什么是概念史
1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1
西马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1
狱中札记
2
导读葛兰西
1
最后的礼物
1
西方现代思想史
2
当代文学关键词
1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2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
1
一个女孩的记忆
1
城堡
1
荒谬之外
1
西西弗神话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
3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1
评苏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1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1
谈谈方法
1
西方现代思想史
1
笛卡尔
1
勒内·笛卡尔先生在他的时代
1
大问题
1
跨语际实践
2
作为主体的建构
1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2
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 上下
7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1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1
人文精神寻思录(海上风丛书)
2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1
有声的左翼
1
两种文学主体观
2
政治经济学概论
1
如何阅读福柯
2
独钓寒江雪
1
词与物
2
我在北京送快递
1
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1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
2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2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1
导读阿多诺
1
福柯思想肖像
2
媒介研究
3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
1
文化与抵抗
1
电影的本性
3
艺术社会学三论
1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2
本雅明思想肖像
1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1
文化与帝国主义
3
国民性
1
文学社会学方法论
3
现代性
1
无法直面的人生
1
颠覆与生存
3
艺术的起源
2
铁道之旅
3
艺术发生学的研究与维度
1
蒋孔阳全集(第5卷)
2
如朕亲临
1
艺术的起源
3
发生认识论原理
4
绝望与希望之外
1
鲁迅
1
人间鲁迅
1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1
心灵革命
4
被压抑的现代性
5
“情”的力量
2
性社会学
2
人类的情感
4
鳄鱼
1
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3
暗店街
1
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1
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
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
1
现代性的张力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
1
问题与方法
1
革命的张力
2
感情研究指南
3
诗人革命家
3
先锋派理论
2
情感何为
1
后殖民理论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1
东方学
6
大地上的受苦者
5
入魂枪
1
黑皮肤,白面具
1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1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增订版)
1
现代化的陷阱
2
平原上的摩西
1
学做工
5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
1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4
现代性与大屠杀
6
通过仪式抵抗
5
北方的河
2
我的二本学生
1
亚文化
4
街角社会
7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1
中国左翼文艺思潮探源
3
公寓里的塔
7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2
烽火与流星
2
赤壁之戟
1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