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kura对《苏轼传》的笔记(3)
-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杨道士的一番议论从凡人“小我”之见出发,突出短暂人生与永恒自然之间的鲜明对比,因此乐极生悲。接下来,苏轼则从“真人”“大我”之见出发,除人天对立,来劝慰杨道士。 苏轼认为,按照《庄子》的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所以不应该以一种游离于自然之外的眼光来看待天人关系。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天之间是一种亲和关系,了解了这种关系的人便达到了“真人”的境界,他将不为生死问题而烦恼。 首先,人的生死正如昼夜的变化,乃是自然的规律,真人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因此,哀乐的情绪就不会浸入心中。 其次,“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轶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 大宗师》)。大自然赋予人以形体,用生使人劳碌,用老使人清闲,用死使人安息,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使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生和死都是同样美好,人由生到死,就像月亮由盈到缺,流水由东到西。因此,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人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他来自自然,又归复于自然。况且,事物的大小,时间的久暂,也都是相对的概念,“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 齐物论》)。全看你用什么做参照。所谓得性不为夭,苏轼即以这种齐物思想开导朋友。 …… 无数的“变”组成了“不变”,无数的“瞬间”组成了“永恒”。人在山水之乐中逍遥适意,与自然合一,也就达到了“瞬间”与“永恒”合一的境界。 引自第272页 或许,当我们顺应天命、随遇而安,能够使心安定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真正的平静。
-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全篇(《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运用了主客对答体这一赋得结构方式,但已不是简单地借设问以说理。主客间得长篇对话,实际上是苏轼自己的心灵独白,展示了他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 引自第274页 -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赤壁三咏,是苏轼人生思考步入新境界的艺术总结,是苦难之根上盛放的绚丽花朵,是他以超凡的理性、过人的坚忍从逆境中重新站起的崇高宣言,是他参禅学道、随遇而安从而心境平和、生活安宁的最佳发挥。 引自第277页